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安庆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40:01 来源:安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15次

安庆市统计局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投入、扩大消费,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4.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0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8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87.26亿元,增长7.9%。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5∶44.6∶31.9调整为23.5∶43.6∶32.9。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分类别看,服务项目上升6.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5.0%,居住项目上升3.1%;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继续推进,52户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取得较好成效,市属99户商贸流通企业下放辖区管理。企业内部机制创新力度加大,经营者年薪制试点逐步开展。国有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新的增长点不多,整体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行业、企业增长乏力;县域经济发展不快,部分县、区特别是乡镇财政运转困难,收支平衡压力加大;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性因素仍然较多,开放型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部分困难企业职工、贫困地区农民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2001年,全市农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产量呈现增长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粮食产量略有下降,经济作物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粮食产量180.58万吨,比上年下降2.3%,其中,秋粮123.94万吨,下降1.0%。全年油料产量19.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又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5.81万吨,增长35.9%;茶叶产量2840吨,增长3.5%;水果产量(含果园瓜等)6.17万吨,增长20.2%。

林、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当年全市造林面积13811公顷,比上年增长10.2%,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8518公顷,下降21.9%;全年肉类总产量19.83万吨,比上年增长4.4%;水产品产量24.52万吨,增长3.6%。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经营、特色养殖方向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7%提高到24.9%。粮食面积调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优质品率也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万吨,增长11.6%。农村用电量5158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3.83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8.87亿元,增长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40.97亿元,比上年下降6.7%;集体企业28.25亿元,增长9.5%;股份制企业25.84亿元,增长23.0%;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11.16亿元,增长17.1%;其它经济类型企业7.99亿元,增长18.4%。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效益有所改观。2001年,我市积极组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联合,盘活存量资产,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围绕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改组、改造。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4%,新产品产值率为3.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7.87,产品销售率为98.09%,实现销售收入171.18亿元,利税总额11.58亿元,资本保值增值率107.81%,资产负债率71.10%。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06万元,增长14.2%。施工工程个数3371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567个。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0.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434万平方米,增加192.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26.9万平方米,增加218.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单位投资44.63亿元,增长19.2%;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26.94亿元,增长0.02%。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3.51亿元,增长5.0%;更新改造投资13.34亿元,增长27.0%;房地产开发投资6.85亿元,增长57.2%。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投资0.17亿元,增长59.0%,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安庆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前准备工作基本结束,合安高速公路安庆段下层油路面工程已经完成,安九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宿复公路改造工程提前完成,市民广场拆迁工作基本结束,菱湖风景区整治二期、城东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华茂集团新型国产棉纺设备试验基地和年产1000万米高档织物、安庆石化年产80万吨柴油加氢和丙烯睛8万吨扩能、枞阳海螺一期、ATG汽车缸套一期、曙光集团氰化纳扩能、玻璃公司轻量型啤洒瓶技改续建等项目竣工投产。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到2001年底,全市小城镇数量211个,其中建制镇101个,农村集镇110个。当年全市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8.9亿元。全市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达63.5%。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个中心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全年中心镇建设实际投资5.99亿元。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市场繁荣,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95.5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4.89亿元,增长8.6%;县及县以下分别达到26.19和34.46亿元,增长7.8%和7.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73%,餐饮业增长13.1%,制造业增长5.8%,农业生产者零售增长5.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上下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11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进口总额2699万美元,增长30.4%;出口总额8496万美元,增长4.1%。其中三资企业出口12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6%。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旅游总收入2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14万美元,增长47.1%;国内旅游收入18.45亿元,增长15.6%。接待海外游客4916人次,增长27.4%;接待国内游客人数580万人次,增长6.6%。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加快。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773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74670万吨公里,增长27%;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88512万吨公里,增长10%。铁路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767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公路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352908万人公里,增长4%;水路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46万人公里,下降19.0%。

电信部门全年业务总量125633万元,比上年增长40.0%;邮政部门业务总量17307万元,增长8.4%。年末市内电话户数25.75万户,比上年增长20%;农村电话户数39.22万户,增长51.0%;移动电话户数28万户,增长86.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增强。全年财政收入25172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4229万元,比上年增长6.4%。财政支出249547万元,比上年增长17.6%。在财政支出中,基建挖潜改造支出增长8.6%,农林水事业费支出增长11.5%,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5.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1.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5.07亿元,增加22.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1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2945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34.13亿元,减少47251万元;中长期贷款28.42亿元,比年初增加23329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44432万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925万元,增长105.0%。赔款和给付支出18506万元,增长19.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2418万元,增长115.6%。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当年招生1900人,比上年增招26.1%;在校学生5682人,增长71.7%。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7所,在校学生21057人,其中职业中学初、高中在校学生5297人和15260人。普通中专在校学生9538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387人。普通中学450所,在校学生410389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81351人,初中在校学生329038人。小学2660所,在校学生62.2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1%,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6%和0.09%。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国家级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资料34.67万卷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9座;有线电视用户达26.95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8.7%,比上年增加3.2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0%,比上年增加4.2个百分点。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0045张,比上年增加3.1%。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822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0213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59人,妇幼保健机构293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5807人,护师(士)3677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21个,其中体育馆5个,标准体育场5个。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全年共举办体育健身活动4082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26215人。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2001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308人,市、县级环境监测站9个。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达26.79平方公里;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13.6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全市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面积达3755平方公里。

全年全市发生火灾事故375起,发生交通事故4858起。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57‰,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4.62‰。全市常住人口604.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万人。

劳动力结构继续调整。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32.64万人,比上年减少3.4%。其中,第一产业2.51万人,第二产业10.12万人,第三产业20.0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7.8∶31.6∶60.6调整为7.7∶31∶61.3。2001年末,全市职工人数37.86万人,比上年减少3.7%;其中在岗职工30.99万人减少4.7%。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39.27万人,比上年增长9.1%。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23.86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2.61亿元,增长7.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262元,增长12.4%。据抽样调查,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0元,比上年增长4.0%;人均消费性支出4584元,增长2.8%;恩格尔系数为42.95%,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913元,比上年增长6.0%,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95%的国有企业职工已签订了劳动合同,全年多渠道就业和再就业人数达到17700人,比上年增长7.9%,分流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100人。已有22.67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3万离退休职工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15.1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构直接为5948人发放了失业救济金。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劳动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268个,其中乡镇建立的职业介绍机构236个。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400张,收养390人。已有98%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市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2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92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17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