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铜陵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25:16 来源:铜陵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52次

铜陵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2日

2006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崛起、跨越发展这一主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成果丰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3.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63.14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73.37亿元,增长10.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34303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57143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8558元和13880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3.5:61.7:34.8变化为2.9:67.0:30.1,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1.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5年上涨0.85%。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6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58%,衣着类价格下降2.5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1.06%,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6%,居住类价格上涨4.78%。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7.0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3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3.16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86万人,减少0.18万人;第二产业15.04万人,增加0.52万人;第三产业17.27万人,增加0.75万人。单位在岗职工10.28万人,增加0.16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6.42万人,增加0.1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5%。

据对全市8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61.36,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65.46。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于工业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增长过多地依赖资源型产业的扩张推动,节能降耗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投资力度不足;全市发展过多地倚重于少数传统骨干大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支撑能力不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乏力;就业、住房、就医、出行等诸多事关民生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等。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1.54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6.53亿元,增长11.4%;林业产值1.05亿元,增长3.9%;牧业产值1.81亿元,增长0.8%;渔业产值1.79亿元,增长6.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6亿元,增长2.4%。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212公顷,比上年下降0.9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48公顷,下降1.9%;棉花播种面积为5222公顷,增长4.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027公顷,下降1.5%;蔬菜、瓜果播种面积5008公顷,增长1.3%。

全年粮食产量14.53万吨,比上年增产4.2%。油料产量1.89万吨,增产8.5%。棉花产量0.74万吨,增产31.4%。蔬菜、瓜果总产量12.56万吨,增产0.7%。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83.8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1.19万吨,比上年增长2.0%;禽蛋总产量0.35万吨,与上年持平。全年水产品产量1.99万吨,增长3.6%。

继续推动“十项工程”建设,完成了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设村村通工程200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800户,新解决了1.7万户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宽带网络用户覆盖到了所有乡镇。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6.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9万吨,减少5.0%。农村用电量1.15亿千瓦时,增长13.9%。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7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9.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2%,拉动GDP增长11.2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85.08亿元,同比增长53.0%;实现增加值14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0%。

全市有色、化工、建材等三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93.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1.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4.1%,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全市2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5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39.35万吨,增长20.8%;化肥产量(折纯)47.91万吨,增长13.0%;圆铜漆包线产量6.94万吨,增长21.9%;电子元件产量61974万只,增长49.7%;水泥产量370.91万吨,增长14.0%;光膜产量9515吨,增长7.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75.72亿元,比上年增长50.26%;产品销售率达98.71%,比上年上升了0.5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5.34亿元,比上年增长47.47%,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5.63亿元,增长35.10%。2006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0.93,比上年提高51.17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4亿元,增长23.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0.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2.9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9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城镇投资72.85亿元,增长18.6%;农村投资1.70亿元,下降7.0%。从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42.18亿元,下降7.7%;第三产业投资49.90亿元,增长60.9%。从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41.84亿元,下降7.3%,三产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66.2%、57.4%和5.4倍。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商品房屋销售额17.1亿元,增长84.1%。

一批有影响、牵动力大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扎实推进,国电一期、汽车发动机制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金隆35万吨电解铜扩建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有色高精度铜板带等11个重点工程竣工投产。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41.60亿元,增长15.4%;县零售额3.16亿元,增长14.0%;县以下零售额3.88亿元,增长1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12亿元,增长14.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28亿元,增长20.7%;其他行业零售额0.24亿元,增长3.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25.8%,通讯器材类增长124.1%,金银珠宝类增长17.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1%,汽车类增长26.7%,日用品类增长8.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5.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0%。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6家,投资总额3048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36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6.6%。

全年进出口总额2201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9.8%。其中,出口49296万美元,增长169.0%;进口170840万美元,增长53.4%。在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全年完成10051万美元,增长35.1%;加工贸易出口全年完成39245万美元,增长260.4%。全市经济外向度为70.6%,位居全省首位。

全年旅游总收入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GDP比重为4.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90万美元,增长2.6%;旅游商品出口创汇额9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5%;接待海外游客6000人次,增长3.4%;接待国内游客215万人次,增长19.4%。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宾馆)19个,房间数1177间;共有旅行社1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旅游涉外定点生产单位15个,旅游线路5条,旅游区(点)7个。全市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66.6%。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全年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123.59万人,比上年增长5.6%,货物发送量达168.96万吨,下降4.0%。全市地方交通货物周转量74.31亿吨公里,增长22.4%。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6.38亿吨公里,增长4.1%;水路货物周转量67.93亿吨公里,增长16.7%。地方交通旅客周转量10.04亿人公里,增长3.0%。港口货物吞吐量2405万吨,增长24.9%。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5.63万辆,比上年增长13.3%,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1.83万辆,增长2.9%。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47亿元,增长9.4%;电信(含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业务收入3.18亿元,增长7.1%。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1.78万户,比上年新增1.68万户,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18.09万户,新增0.66万户;PHS(小灵通)用户5.7万户,新增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5万户,新增7.9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83万户,新增1.37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收入35.75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21.83亿元,增长51.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92亿元,增长41.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53.4%和37.5%。分级次看,市直组织收入26.88亿元,增长46.5%;区级共组织收入5.94亿元,增长48.9%;铜陵县组织收入2.93亿元,比上年增长52.0%。全年财政支出20.12亿元,增长29.0%,其中农业支出增长36.5%,教育支出增长19.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66.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90.28亿元,比年初增加29.20亿元,增长18.1%。其中,企业存款61.71亿元,增长1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8.09亿元,增长19.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72.52亿元,比年初增加29.43亿元,增长21.1%。其中,短期贷款76.19亿元,增长11.4%;中长期贷款77.31亿元,增长17.8%。

年末,我市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的上市公司有5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56.61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保险已决赔款和满期给付1.39亿元,比上年增长43.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23115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全市教育投入继续向义务教育倾斜,75.3%教育附加用于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消除危房7820平方米,改建、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14977平方米,新增教学楼10136平方米。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家庭及城市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这些学生家庭减轻负担397万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广度深度发展。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5087人,比上年减少37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9406人,增加178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7734人,减少82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5268人,减少272人;小学在校学生50030人,比上年减少2488人。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2831人,比上年增加18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1470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5125人,增加1342人;小学毕业生9654人,减少1169人。2006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4318人和1047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9590人次,其中,本科6713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314人,其中,本科178人。

铜陵市成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色公司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2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752万元。全年科技计划共立项95个,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320万元。2006年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27285万元,比上年增长301%,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相当于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43%,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62件,外观设计9件。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8.8亿元、技工贸收入94.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2.0%、42.8%。其中,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实现技工贸收入73.2亿元,增长45.2%。2006年末,全市民营科研企业159家,技工贸收入20亿元。

十、文化、卫生、体育

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完成《青铜神圣》创作演出任务,实施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程,铜陵博物馆开馆。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59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9.8万册;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14.75万卷册,馆藏资料2.68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星收转站11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5%和100%,有线电视入户率38%。

市紧急救援中心等公共卫生国债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率先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27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154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856人,其中,执业医师1680人,注册护师、护士1416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总分名列第八。2006年,我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92枚,其中,全国比赛4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400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3.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69人。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6%。,比上年上升0.1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33%。,上升0.9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3%。,下降0.82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0元,比上年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065元,增长19.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7.3%,衣着支出增长19.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8%,医疗保健支出增长4.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61.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75.7%,居住类支出减少1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4%,比上年下降4.69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69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5元,增长11.0%,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0%,衣着支出增长16.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8.0%,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7.5%,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33.5%,居住类支出增长6.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9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134元,增长20.9%。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4875元,比上年末增加2245元;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003元,比上年增加2227元。

继续扩大了城镇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参保人数达1.55万人。完善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和补助标准。年末,全市有53.34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3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67万人。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扩大了小额贷款担保规模,加大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1421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712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835人。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622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1560人,累计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2322万元。

全市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落实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2006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4个,拥有床位860张,在院人数57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53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98万人。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10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45个,社区从业人员5474人。全年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妥推进。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5397.5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8040.8万元。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88%,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0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2.23%。2006年,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3.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62公顷。全年减排二氧化硫4000吨,总体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成为省生态示范市。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2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人数为21.8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9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6.07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53起,全年发生火灾事故68起。

注: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