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铜陵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24:46 来源:铜陵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09次

2005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2.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1%,较上年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112.27亿元,增长23.8%,二产中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63.29亿元,增长12.4%。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5318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3263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32.0%和17.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4年的4.4:56.0:39.6调整为3.5:61.7:34.8,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6%,我市以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完成有色、铜化等国有大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完成了铜都铜业、铜峰电子股权分置改革,公用企业及建筑、商贸等企业改制等有所突破。整合重组了城市信用社,并顺利融入徽商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8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6.83,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8.84。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快,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东向发展战略,巩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成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有效抵御多种自然灾害和动物疫情等不利影响,全年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 3.6%,其中,农业产值5.8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林业产值1.01亿元,增长2.2%;牧业产值 1.79亿元,增长5.1%;渔业产值1.68亿元,增长1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6亿元,增长8.0%。

主要农产品有所减产,林牧渔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623公顷,同比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195公顷,比上年下降1.8%,粮食总产量达13.94万吨,比上年减少8.7%;棉花播种面积为4976公顷,比上年增长7.1%,总产量0.56万吨,比上年下降1.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164公顷,比上年下降4.7%,总产量1.74万吨,比上年下降11.2%;蔬菜、瓜果播种面积4946公顷,比上年增长11.6%,总产量12.47万吨,比上年增长5.5%。林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81公顷。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17万吨,比上年增长4.2%;禽蛋总产量0.35万吨,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1.92万吨,比上年增长2.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面启动了十项工程建设,建成了矶河口泵站和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首期100公里村村通工程;实施了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夯实了农业基础实施。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5.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9万吨,比上年增长20.6%。农村用电量1.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8%。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0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99.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1%,拉动GDP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12.94亿元,同比增长40.2%;实现增加值9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0%。

2005年,我市有色、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59.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1.2%,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市2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6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32.57万吨,增长22.6%;化肥产量(折纯)42.38万吨,增长17.6%;圆铜漆包线产量5.57万吨,增长21.5%;电子元件产量41397万只,增长3.5%;水泥产量317.98万吨,增长3.9%;生铁产量30.35万吨,下降17.0%;焦炭产量32.26万吨,下降23.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产品销售率达98.5%,比上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8.36亿元,增长35.7%。2005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9.8,比上年提高27.1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  标 计量单位 2005年实绩 比上年增减百分点

工业产品销售率   % 98.47 -4.26

资本保值增值率 % 121.80 -2.02

资产负债率   % 68.23 0.60

总资产贡献率  % 9.88 -0.93

成本费用利润率   % 5.18 0.19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129667 36.09(%)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次 2.44 0.16(次)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7%。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继续得到加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3.82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82.1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8.9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使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68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城镇投资61.42亿元,增长34.6%;农村非农户投资1.83亿元,下降6.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投资45.69亿元,增长27.7%;第三产业投资30.99亿元,增长19.5%。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45.11亿元,增长26.7%。房地产开发投资13.43亿元,增长1.4%。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和科技研发、文化体育业的投资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一批有影响、牵动力大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扎实推进,金隆电解铜扩建、铜化60万吨磷复肥、铜峰耐高温薄膜、上峰水泥一期、电厂五期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有色铜板带、碳酸二钾脂、铜合金棒,金蟾矿业金矿采选,铜峰晶体频率器件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较快增长,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2.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0%。

2005年,全市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117.09万人,同比下降2.3%,货物发送量达175.97万吨。全市地方交通货物周转量60.73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6.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水路货物周转量54.60亿吨公里。地方交通旅客周转量9.7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6%。港口货物吞吐量1925万吨,比上年增长19.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4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43亿元,下降0.7%;电信(含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业务收入2.97亿元,增长9.9%。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0.1万户,比上年新增1.21万户,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17.43万户,新增1.67万户;PHS(小灵通)用户5.3  万户,新增0.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6万户,新增1.1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6万户,新增0.91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销售呈现旺盛态势。2005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城市零售额3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县零售额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县以下零售额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餐饮业零售额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他行业零售额0.23亿元,比上年增长5.1%。2005年,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场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

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5年上涨1.2%。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4.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5.1%;衣着类价格下降8.7%;居住类价格上涨6.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2.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生产领域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2.2%。其中,轻工业产品下降5.1%,重工业产品上涨1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5%。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5年,全市上下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园区招商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与上年持平,投资总额1150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853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0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8%。

2005年,全市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296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4%。其中,出口总值18327万美元,同比增长25.7%;进口总值111352万美元,同比增长83.7%。在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全年完成7438万美元,同比增长4.6%;加工贸易出口全年完成10889万美元,同比增长45.9%。全市经济外向度为58.3%,位居全省前列。

旅游业快速增长。2005年,全年旅游总收入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占GDP比重为5.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80万美元,增长41.8%;旅游商品出口创汇额8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接待海外游客5805人次,增长19.4%;接待国内游客180万人次,增长31.58%。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宾馆) 17个,房间数1147间;共有旅行社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 家;旅游涉外定点生产单位15个,旅游线路5条,旅游区(点)7 个。全市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67.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24.26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14.39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86亿元,同比增长35.4%。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60.2%和13.4%。

分级次看,市直组织收入18.34亿元,同比增长48.8%;区级共组织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33.8%;铜陵县组织收入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全年财政支出15.6亿元,增长32.5%,其中农业支出增长21.3%,教育支出增长36.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3.5%。

金融机构存贷款实现增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61.08亿元,比年初增加23.24亿元,增长16.9%。其中,企业存款56.07亿元,增长1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90.85亿元,增长18.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 142.44亿元,比年初增加13.06亿元,增长10.1%。其中,短期贷款68.37亿元,增长9.5%;中长期贷款65.62亿元,增长21.1%。

2005年末,我市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的上市公司有5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3.71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为11.1%。

保险业务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数7家,全年保费收入4.0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全年保险业务支出2.54亿元,比上年增长67.3%。其中,已决赔款和满期给付0.97亿元,比上年增长75.1%。

九、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铜陵市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我市第一个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明年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中科大-铜陵科技园一期工程开园投入运行,聚集二十多项高新技术项目入园孵化;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13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380万元。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3项,安排资金506万元。2005年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4073万元,比上年增长6.2%,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相当于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7%,比上年减少0.19个百分点。启动专利资助资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成果喜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1件,授权专利51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9.6亿元、技工贸收入66.3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8.6%、34.5%。其中,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50.5亿元,技工贸收入4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和30%。2005年末,全市民营科研企业142家,技工贸收入13亿元。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高达19334万元,比上年增长36.7%。2005年,开展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化发展不断推进,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制定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职教园区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2005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5462人,比上年增加4053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62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8559人,比上年增加136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5540人,增加810人;小学在校学生52518人,比上年减少2908人。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2648人,比上年增加504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474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3783人,增加69人;小学毕业生10823人,减少892人。2005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4370人和1405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8346人次,其中,本科4836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445人,其中,本科234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了首届市文化艺术节。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60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9.2万册;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13.73万卷册,馆藏资料2.64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星收转站88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07%和100%。

卫生保健工作力度加大。改革了政府支持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市紧急救援中心、传染病院、人民医院新病房楼等项目建成,各类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1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022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888人,其中,执业医师1672人,注册护师、护士1412人。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冬泳锦标赛和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2005年,我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08枚,其中,全国比赛7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000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2.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34人。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0‰,比上年下降1.7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35‰,比上年下降1.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5‰,比上年下降1.23个千分点。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08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 10.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年末全市单位职工人数12.7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1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9万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4元,比上年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725元,增长13.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3.2%,衣着支出增长17.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20.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6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下降14.5%,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22.3%,居住类支出增长40.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64%,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2元,增长2.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5%,衣着支出增长6.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3.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4.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8.7%,居住类支出减少15.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8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2005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4254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832元,增长24.1%。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2630元,比上年末增加1869元;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2776元,比上年增加1835元。

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继续扩大了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落实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启动了生育保险。年末,全市有42.65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8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33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扩大了小额贷款担保规模,加大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14416人,其中,再就业9336人,“4050”人员再就业1520人。全年再就业培训4827人,免费职业介绍4457人,为32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610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启动了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施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启动了“两免一补”工作。2005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2个,拥有床位868张,在院人数71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3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18万人。福利彩票发行稳中有升,全年全市销售电脑福利彩票2100万元,实现公益金356万元。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16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52个,社区从业人员5531人。全年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妥推进。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7930.6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4002.9万元。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7%,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6.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1.0%。2005年,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3.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62公顷。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并被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继续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公开评价,加大了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力度,完成了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等污染治理工程,环境质量总体趋于稳定,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300天。全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品味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继续改观,环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铜文化园建成开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5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104起,火灾事故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120.47万元;发生交通事故446 起,交通事故死亡37人,直接经济损失158.92万元。

注:

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