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铜陵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23:51 来源:铜陵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77次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共实现生产总值13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5%,较上年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86.81亿元,增长23.1%,其中工业增加值74.77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3亿元,增长10.3%。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18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2771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6.4%和21.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3年的5.0:59.1:35.9调整为4.7:63.5:31.8,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6.7%,我市以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稳步推进了资源枯竭矿山关破和企业办学等社会职能的移交工作。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稳妥地加快了骨干企业国有股转让的步伐。以“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处理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全年共有90户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8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60.07,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58.20。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在全省位次靠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开放度依然偏低;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农业

农业生产取得好成就。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2004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农业产值5.86亿元,增长36.9%;林业产值0.99亿元,增长1.0%;牧业产值1.70亿元,增长20.6%;渔业产值1.44亿元,增长1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3亿元,增长43.4%。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882公顷,同比增加1.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615公顷,比上年增加976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5.27万吨,比上年增产4.14万吨,增长37.2%,为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棉花播种面积为4645公顷,同比减少4.1%,总产量5701吨,比上年增长7.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616公顷,比上年增加4.0%,总产量19576吨,比上年增长33.2%;蔬菜、瓜果播种面积4433公顷,与上年持平,总产量118223吨,比上年下降1.0%。林业生产保持增长,绿色通道不断延伸,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291公顷,其中退耕还林267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造林任务。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1279吨,比上年增长3.6%;禽蛋总产量3427吨,增长2.9%。全年水产品产量18706吨,比上年增长1.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继续得到推进,完成了平垸行洪国债工程,开工兴建了矶河口泵站等国债工程,实施了第一批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第九期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2004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4.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474吨,下降3.6%。农村用电量848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8%。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000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74.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6%,拉动GDP增长12.5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14.22亿元,同比增长49.1%;实现增加值6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

2004年,我市铜、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7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达43.2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全市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8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26.58万吨,增长9.3%;化肥产量(折纯)36.27万吨,增长16.0%;圆铜漆包线产量4.59万吨,增长57.0%;电子元件产量40094万只,增长36.2%;水泥产量302.78万吨,增长23.2%;生铁产量36.55万吨,增长26.1%;焦炭产量42.03万吨,增长19.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2.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产品销售率达102.71%,

比上年提高了0.6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70.2%,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92亿元,增长88.1%。2004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7,比上年提高36.08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继续得到加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9.12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29.0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0.18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利税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6%。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使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7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城镇投资58.57亿元,增长36.9%;农村非农户投资1.95亿元;城乡居民投资4.39亿元,增长16.8%。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投资33.93亿元,增长39.9%;第三产业投资24.54亿元,增长34.3%。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3.75亿元,增长40.7%。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水泥制造业占工业投资的67.0%,增长5.6%。房地产开发投资12.84亿元,增长37.9%。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和科技研发、文化体育业的投资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一批有影响、牵动力大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扎实推进,有色冬瓜山铜矿、海螺两条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精达特种漆包线项目、铜峰公司晶体材料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金隆扩建、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铜板带、上峰水泥、铜化集团60万吨磷复肥、铜峰耐高温膜、电厂五期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国电铜陵电厂、有色黄铜棒、焦化厂利用亚行贷款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较快增长,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8.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3%。

2004年,全市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120万人,同比增长17.4%,货物发送量达199万吨。全市地方交通货物周转量29336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0.3%。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5874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8%;水路货物周转量23461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0.4%。地方交通旅客周转量83596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1,6%。港口货物吞吐量1615万吨,比上年增长93.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43亿元,下降2.3%,电信(含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业务收入2.70亿元,增长14.6%。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9.98万户,比上年新增2.63万户,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15.76万户,新增1.18万户;PHS(小灵通)用户4.39万户,新增1.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45万户,新增6.9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万户。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销售呈现旺盛态势。2004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城市零售额28.19亿元,增长15.1%;县零售额2.52亿元,增长12.0%;县以下零售额3.60亿元,增长10.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95亿元,增长12.8%;餐饮业零售额3.15亿元,增长33.8%;其他行业零售额0.22亿元,增长8.3%。2004年,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步行街区市场群建设基本完成,市场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

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3年上涨5.1%。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1.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0%;衣着类价格上涨4.0%;居住类价格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与上年持平;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5.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7%。

生产领域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0.3%。其中,轻工业产品上涨6.9%,重工业产品上涨37.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0.1%。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4年,全市上下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园区招商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较上年同期增加3家,投资总额451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59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2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

2004年,全市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752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出口总值14578万美元,同比增长46.4%;进口总值60633万美元,同比增长35.5%。在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全年完成7114万美元,同比增长47.1%;加工贸易出口全年完成7465万美元,同比增长45.8%。全市经济外向度为45.5%,位居全省前列。

旅游业快速增长。2004年,全年旅游总收入4.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68万美元,增长28.9%;国内旅游收入4.44亿元,增长30.2%。接待海外游客4891人次,增长36.6%,其中,接待外国人3091人次,增长41.1%;接待国内游客98万人次,增长19.4%。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宾馆)14个,房间数923间。共有旅行社1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涉外定点生产单位8个,旅游线路5条,旅游区(点)6个。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4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58.1%。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9.61亿元,同比增长86.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31.9%。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52.7%和33.4%。

分级次看,市直组织收入12.33亿元,同比增长64.4%;区级共组织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48.1%;铜陵县组织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0%。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全年财政支出11.77亿元,增长19.8%,其中农业支出增长14.4%,教育支出增长20.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1.9%。

金融机构存贷款实现增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3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1亿元,增长27.3%。其中,企业存款47.90亿元,增长33.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6.69亿元,增长22.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6.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45亿元,增长17.6%。其中,短期贷款68.07亿元,增长1.3%;中长期贷款39.43亿元,增长41.6%。

2004年末,我市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的上市公司有5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7.74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为11.4%。

保险业务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数7家,全年保费收入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保险业务支出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已决赔款和满期给付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大力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共有2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获资助资金341万元,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9项,安排资金405万元。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铜转化,年内成功举办了“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中科院、市政府高新技术成果发布暨对接会”等产学研活动,签定技术合作项目6项。年内中国科大铜陵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有序进行,主体工程顺利完工,铜陵科技馆建成开放。2004年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4358万元,比上年增长45.4%,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相当于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1%,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启动专利资助资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成果喜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0件,授权专利37件。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200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0.2亿元、技工贸收入49.3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1.7%、86%。其中,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38.6亿元,技工贸收入37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0.8%和57.4%。2004年末,全市民营科研企业124家。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高达14147万元,比上年增长20.1%。2004年,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类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监管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规模和效益都有明显提升,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经省政府批准的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并于年内揭牌,铜陵学院新校区开始启用。2004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1409人,比上年增加2735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782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7194人,比上年增加3247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4730人,增加1894人;小学在校学生55426人,比上年减少3791人。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2144人,比上年增加610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484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3514人,增加1027人;小学毕业生11715人,增加1149人。小学学龄儿童毛入学率109.55%,初中学生毛入学率为117.16%。2004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4095人和1471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7682人次,其中,本科4287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412人,其中,本科204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专业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晋京演出成功。与省旅游局和省贸促分会成功承办了第八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欢乐中国行”走进铜陵,受到了广泛赞誉。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10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6.3万册;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12.43万卷册,馆藏资料2.57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星收转站4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和100%。

卫生保健工作力度加大。有效开展了非典及结核病、血吸虫、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争取国债资金兴建了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和市紧急救援中心等项目。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08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011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811人,其中,执业医师1260人,注册护师、护士1247人。

坚持建设与活动并重,体育事业持续发展。认真筹办市首届社区体育大会暨市九运会,来自全市近百支代表队约4000名运动员报名参加了五大类23个大项186个小项的比赛。2004年,我市体育代表团在省第一届体育大会上分别参加了竞技、推广、展示三大类22项比赛,共获金牌24枚,银牌26枚,铜牌35枚,奖牌总成绩列全省第六名,我市被组委会授予“最佳组织奖”。全年围绕“新体育、新生活、我运动、我健康”这一主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099.6万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1.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58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76‰,比上年上升1.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48‰,比上年上升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比上年上升1.85个千分点。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1.77万人,比上年增加0.1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9.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万人。年末全市单位职工人数13.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1万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8元,比上年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34元,增长17.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1.3%,衣着支出增长31.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4.7%,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41.9%,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0.2%,居住类支出下降11.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68%,比上年上升1.44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79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8元,增长13.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5.2%,衣着支出增长31.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1.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3%,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9.2%,居住类支出增长46.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20.63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7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004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1367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762元,增长16.2%。2004年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761元,比上年末增加1902元;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0941元,比上年增加1691元。

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深化。2004年,全市养老、失业和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养老和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城镇职工。年末,全市有43.4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5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4年,我市继续完善再就业责任体系,加强再就业制度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135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100人,“4050”人员再就业1322人。全年再就业培训7497人,免费职业介绍7289人,累计为317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633.6万元。年内启动了就业再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了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劳务中介组织建设,为自主就业和引导就业创造了条件。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4个,拥有床位881张,在院人数712人。全市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根据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等实际情况,提高低保标准,完善低保工作,推行分类施保,做到应保尽保。在城市,扎实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12万人。全年销售电脑福利彩票1030.9万元。积极开展慈善助医、助学活动,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组织实施了第三批“星光计划”项目。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1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61个,社区从业人员5795人。实施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晚婚率68.1%,依法办理收养登记,确保登记合格率达100%。全年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妥推进。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8130.2万元,同比增长19.0%,“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3783万元。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8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4.0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6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8.7%。2004年,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62公顷。市容市貌继续改观,有效推进环天井湖地区建设,全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品味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或基本建成了铜文化园中心广场、植物园入口广场。建设“生态山水铜都”的城市发展目标得以确立,生态市建设正式启动,我市在“CCTV中国首届魅力城市”评比活动中,获“魅力城市提名城市”。

2004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143起,直接经济损失68.7万元;发生交通事故452起,直接经济损失166.2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