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铜陵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22:54 来源:铜陵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21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牢牢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以“工业立市、工业兴市”为战略重点,全面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克服“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共实现生产总值103.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较上年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8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59.74亿元,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加值48.9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22亿元,增长11.3%。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9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3176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5%和12.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上年的5.8∶56.2∶38.0调整为4.9∶58.0∶37.1,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充分反映了我市以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小企业产权与职工身份“两个置换”扎实推进,全年共有70户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实施了以公有资本退出和职工身份置换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截止到2003年底,列入市考核的230家企业已完成151家,列入省政府调控的68家企业已完成39家,一批企业通过改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年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5578人,至此,我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顺利出中心,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成功实现向失业保障制度转轨;资产重组力度加大,授权范围内国有资本的布局和结构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调整,部分企业通过出售、出租、引资嫁接等方式,盘活了大量资产,为自身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在全省位次靠后;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县区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发展。2003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20亿元(调整后的口径),与上年同口径比较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4.52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0.98亿元,增长9.1%;牧业产值1.41亿元,增长5.0%;渔业产值1.30亿元,增长0.3%。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073公顷,同比下降0.9%。粮食播种面积22639公顷,比上年减少820公顷,粮食总产量11.13万吨,比上年下降19.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818公顷,较上年增加325公顷,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了11.8%,全年总产量5323吨,比上年下降14.3%;油料总产量14693吨,比上年增长5.9%。全市经济作物及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由上年的46%提高到47.4%。林业生产快速增长,绿色通道不断延伸,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66公顷,比上年增长58.2%,其中退耕还林3210公顷,同比增长34.5%,森林覆盖率32.7%。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0891吨,比上年增长4.1%;禽蛋总产量3331吨,增长2.5%。全年水产品产量18422吨,比上年增长1.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水利国债项目和第五批集体泵站技改等工程完工并开始发挥效益。200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2.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084吨,下降2.5%。农村用电量8096.3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7%。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0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4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1990年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23.3亿元,同比增长25.0%,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3.1亿元,增长33.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5%。

近年来,铜陵工业的长足发展对全市经济总量扩张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上下围绕“做强有色、做精化工、做优电子、做大建材”的工业发展思路,克服困难,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和造就了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陵工业。2003年,我市有色、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0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达22.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全市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6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24.3万吨,增长8.2%;化肥产量(折纯)31.24万吨,增长8.3%;电子元件产量29239万只,增长40.3%;水泥产量251.88万吨,增长55.0%;生铁产量28.07万吨,增长20.5%;焦炭产量35.23万吨,增长49.0%。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产品销售率达101.84%,比上年提高了3.9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30亿元,比上年增长62.0%,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63亿元,增长83.0%。2003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6,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5%。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已经资质就位的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个数977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5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2.25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53.6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11.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67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利税5365万元,比上年增长7.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03年,全市上下积极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使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7亿元,同比增长32.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速。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1.02亿元,增长24.7%;集体经济投资3.52亿元,增长31.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76亿元,增长129.3%;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8.57亿元,增长30.0%。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4.83亿元,增长16.1%;更新改造投资18.11亿元,增长48.3%;房地产开发投资9.31亿元,增长30.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一批有影响、牵动力大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扎实推进,螺丝山广场工程顺利建成,冬瓜山铜矿、海螺水泥三期工程、天然气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佳电子公司引线框架项目、有色电线电缆厂特种漆包线项目、精达公司年产5000吨变频电机用抗电晕电磁线项目、铜峰公司特种新型薄膜电容器项目等在建项目顺利推进。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实现较快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200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8.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9%。

2003年,全市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102万人,同比下降8.1%,货物发送量209万吨,同比增长14.5%。全市地方交通货物周转量17223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49032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6.5%;水路货物周转量1232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3%。地方交通旅客周转量94553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4%。港口货物吞吐量837万吨,比上年增长44.6%,港口旅客发送量0.55万人,比上年下降73.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邮政业务量0.52亿元,增长35.9%,电信(含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业务量4.31亿元,增长17.8%。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7.35万户,比上年新增0.29万户,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14.58万户,新增1.66万户;PHS(小灵通)用户3.05万户,新增1.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47万户,新增1.8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5.01万户,新增1.76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3年,消费品市场虽经受“非典”疫情的短暂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全年市场销售仍呈现旺盛态势。由于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加之职工工资、居民收入逐年稳步增加,有力地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扩大了消费需求,使销售市场稳中趋旺。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9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城市零售额24.49亿元,增长10.1%;县零售额2.25亿元,增长8.5%;县以下零售额3.25亿元,增长7.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44亿元,增长9.6%;餐饮业零售额2.35亿元,增长11.2%;其他行业零售额0.2亿元,增长5.0%。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全市共有集贸市场61个。

市场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有所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2年上升0.4%。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升3.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7.5%,衣着类价格下降3.1%,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1%,居住类价格下降0.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3年,市委、市政府从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制入手,强化领导,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氛围浓、成效显、环境继续改善的喜人局面,开放型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市涉外企业及外经贸部门克服“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全年对外贸易的增长。2003年,全市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546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进口总值44737万美元,同比增长46.6%;出口总值9958万美元,同比下降14.8%。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全年完成4768万美元,同比增长54.8%;加工贸易出口降幅较大,全年完成5121万美元,同比下降33.6%。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较上年同期增长3家,投资总额1294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06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全市经济外向度为43.9%,位居全省前列。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有所下滑。200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2.4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4%。其中,国内游客82.1万人次,下降3.4%;境外游客0.36万人次,下降1.9%。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3.58亿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4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旅游外汇收入208万美元,下降5.5%。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宾馆)13家,房间数861间。全市共有旅行社1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提升。2003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0.69亿元,为预算的105.5%,比上年增长13.9%。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5.16亿元,为预算的102.6%,同比增长13.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53亿元,为预算的108.3%,同比增长14.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完成1.39亿元和1.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3%和15.0%;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0.48亿元,同比增长2.0%。分级次看,市本级组织收入7.50亿元,完成预算的102.6%,同比增长11.0%;区级共组织收入2.01亿元,完成预算的115.4%,同比增长29.8%;铜陵县组织收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财政支出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本、外币,下同)余额106.97亿元,比年初增加22.09亿元,增长26.0%。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36.29亿元,比年初增加8.55亿元,增长3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3.9亿元,较年初增加12.51亿元,增长24.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9.48亿元,较年初增加19.44亿元,增幅为16.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8.71亿元,比年初增加4.92亿元,增幅为5.87%;中长期贷款余额38.66亿元,较年初增加5.79亿元,增幅为17.6%。

2003年末,我市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的上市公司有4家,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为11.1%。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2.8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全年保险业务支出0.89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其中,已决赔款和满期给付0.52亿元,比上年下降8.8%。

九、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绩。我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受到科技部表彰并被批准为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国科大铜陵科技园动工兴建,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成。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科研机构130家,其中民营科研机构(企业)106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753人;科技活动项目185项,比上年减少8.0%;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4058万元,比上年增长15.4%。专利申请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专利申请总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发明成果申请量均刷新历史记录,由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企业专利申请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职务发明的比重明显加大。全年在天成专利事务所申请的各类专利成果共有54项,专利成果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年有66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有7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2003年,我市正在实施的火炬计划有28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3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数21个。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实现了“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城市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规模和效益都有明显提升,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铜陵学院新校区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8674人,比上年增加2289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15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947人,比上年增加266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2836人,增加1935人;小学在校学生59217人,比上年减少1731人。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1534人,比上年增加630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247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2487人,增加1193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831人,增加375人;小学毕业生10566人,增加62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3.61%。2003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3241人和729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1026人次,其中,本科5991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619人,其中,本科217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广电中心落成,铜都文华苑项目竣工,新创作的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在上海公演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安徽省曲艺节、市第七届“铜都之光”文艺调演及第二届“社区文化活动月”等活动。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站)20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4.5万册;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资料10.64万卷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星收转站4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和100%。

卫生保健工作力度加大。2003年全年争取国债等投入5000万元,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了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制改革,市卫生监督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揭牌,初步建立了重大疫病等社会应急反应机制。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9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860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14人,其中,医生1548人,护师、护士1389人。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中小学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2.38%。2003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枚;在全省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46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19枚。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6次,参加活动人数近20万人,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362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0.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97人。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86‰,比上年下降0.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43‰,比上年上升0.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08个千分点。

劳动力结构进一步调整。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4.16万人,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14.05万人,占31.8%;第二产业15.13万人,占34.3%;第三产业14.98万人,占33.9%。年末全市职工人数14.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1.3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万人。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2003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3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针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扩大就业,加大社保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9731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986元,增长11.0%。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9元,比上年增长10.7%,人均消费性支出5055元,增长3.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5%,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91元,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9元,增长3.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54.4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1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本币)8859元,比上年末增加1737元(本、外币为9250元,比上年增加1741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市养老、失业和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养老和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城镇职工。2003年末,全市有44.3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比上年末净增加0.4万人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9万人。城市低保工作实现了应保尽保,低保规范化工作进一步加强,确保了低保对象的全员覆盖。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进展。2003年,全市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3835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496人,通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行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有力地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各类福利机构拥有床位827张,年末在院人数701人。年内实施了“关爱女孩”工程和“星光计划”,重视做好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成功争取并实施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际援助项目,免费治愈403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第二批“星光计划”项目顺利完成。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76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56个,社区从业人员5830人。实施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率达100%,晚婚率达95%以上,依法办理收养登记,确保登记合格率达100%。全年优抚安置工作扎实开展,我市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5008.6万元,巩固了企业达标排放成果,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年内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6.89万标立方米/小时,新增废水处理能力0.56万吨/日。大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1毫克/立方米;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0.26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13毫克/立方米。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烟尘控制区面积34.4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17.35平方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3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116起,直接经济损失168.3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377起,直接经济损失194.1万元。

注: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