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淮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0:58:00 来源:淮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26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平稳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亿元,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78.9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11.4:53.5:3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015元,比上年增加763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3万个,862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6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年末在岗职工20.7万人。

市场物价较为稳定。尽管食品类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多数商品价格稳定,全年市场物价总体较为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在全民创业的带动下,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363户,比上年增长23%,新增注册资金1.4亿元,增长73%;新增私营企业885户,增长44%,新增注册资金9.6亿元,增长7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4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7.9万吨,增长19.3%,其中夏粮总产71.4万吨,秋粮总产36.5万吨,分别增长14.1%和31.3%;油料产量19611吨,下降21.7%;棉花产量11947吨,下降21.8%。新增造林面积8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5%。肉猪出栏78.6万头,增长3.8%;家禽出栏1291万只,增长2.5%;牛、羊出栏4.9万头和70.7万只,分别下降17.9%和6.8%;肉类总产量9.2万吨,增长1%。水产养殖面积6488公顷,增长3.6%;水产品产量2.89万吨,增长6.3%。

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拖拉机11.1万台,增长3%;农用运输车辆1.3万辆,增长7.1%。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31.7千公顷,机播面积187.3千公顷,机收面积118.1千公顷。

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全年发放各种涉农补贴7621万元。启动实施“五镇十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村通”工程竣工公路386.3公里,通达率达到57.7%;126个村庄新装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受益村比重上升到20.1%。全年农村用电量929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3%;化肥施用折纯量8.3万吨,增长2%。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33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86.9千公顷,增长4.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8.4千公顷,增长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强力推进“3588”工业振兴计划,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2.3亿元,增长8.1%。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

多数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在列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32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1个实现增长。其中,原煤3456.5万吨,洗精煤577万吨,分别增长0.7%和1.7%;饮料酒64972千升,增长10.2%;水泥162.5万吨,增长13.4%。少数产品产量下降,其中,发电量104.7亿千瓦时,下降1.8%,焦炭39.5万吨,下降15.6%,印染布2841万米,下降58.4%。

县区工业活力增强。三区一县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38%,占全市的比重为13.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杜集区2.5亿元、相山区1.9亿元、烈山区2.8亿元、濉溪县6.9亿元,分别增长46.2%、22.2%、43.7%和45%。

企业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尽管煤炭价格回落对规模以上工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上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4亿元,增长9.1%;实现利税总额29.5亿元,增长4.6%,其中利润6.6亿元,增长11.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57家,完成增加值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9.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能源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城镇投资95.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2.5亿元,分别增长43.9%和41.7%。分行业看,工业投资75亿元,增长34.5%,其中采矿业投资49.3亿元,制造业投资21.9亿元,分别增长29.8%和99%。分区县看,濉溪县完成投资16.5亿元,杜集区完成投资7.2亿元,相山区完成投资8.2亿元,烈山区完成投资4.9亿元,分别增长95.4%、71.5%、41.4%和54.4%。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7个,完成投资54.5亿元,其中省“861”行动计划项目30个,完成投资47.6亿元。临涣焦化一期一号焦炉正式投产;许疃、祁东等改扩建矿井即将竣工投产,涡北矿井联合试运转,卧龙湖、五沟等在建矿井进展顺利;恒源、祁东煤泥矸石电厂进入试生产,50万伏变电站及电网改造项目加紧建设;南坪煤化工项目、国安电力二期、平山电厂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辉克药业、龙波电器等一批非煤电高科技项目建设加快。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从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3.6亿元,增长13.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亿元,增长15.8%;从销售地域看,城市零售额44.3亿元,增长14.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7.6亿元,增长12.5%。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试点建设,新增农家店302个。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3560人次,比上年增长51.1%;接待国内游客160.2万人次,增长55.7%。旅游总收入7.7亿元,增长22.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86万美元,增长48.9%;国内旅游收入7.5亿元,增长22.1%。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5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家,实际利用外资45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9%;引进市外资金70亿元,增长108.6 %,其中省外资金48.9亿元,增长60.1%。引进2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11个,其中工业项目75个。引进了维科集团、华润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非晶硅太阳能、生物能源中试项目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好项目。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淮北)煤矿机械装备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合作项目62个,协议投资额27.4亿元。

对外贸易有所下降。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36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1.7%。其中,出口4733万美元,下降4.5%;进口628万美元,下降43.9%。

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市开发区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比上年增长84.5%,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1亿元;龙湖工业项目区30栋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全部竣工,8条15.3公里的园区道路已经建成,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引进各类项目29个,实际到位资金10.7亿元,增长127.6%。各县区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近3亿元,加快园区开发和建设,杜集经济开发区比照省级开发区筹建进展顺利。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626万吨,比上年增长15.9%;货物运输周转量112622万吨公里,增长24%。完成客运量3408万人,增长16.4%,旅客运输周转量199722万人公里,增长22.6%。

邮政电信事业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增长5.3%;电信业务总量6.3亿元,增长23.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5.4万户,比上年增加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4万户,增加8.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4.4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2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2亿元,比上年增收3.8亿元,增长14%。分级次看,一般地方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17.8%,上划中央收入17.6亿元,增长12%;分市县看,市级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11.4%,濉溪县财政总收入4.2亿元,增长34.3%。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支出22.8亿元,增长29%。

金融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7.8亿元,较年初增加3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0.8亿元,较年初增加19.9亿元,增长14.2%;各项贷款余额131.4亿元,较年初增加16.7亿元,增长14.5%;各项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额为146.4亿元, 较年初增加17.2亿元,增长13.3%。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2亿元,增长25%;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4.8亿元,增长14.3%。赔款和给付6539万元,增长12.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5681万元,增长1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858万元,下降1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 所,当年招生7013人,在校学生23407人,当年毕业学生5047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6所,在校学生2.9万人,当年毕业学生5843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学生17.35万人,其中,高中29所,在校学生4.95万人;初中109所,在校学生12.4万人。小学596所,在校学生20.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7.2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4%;幼儿园89所,入园儿童3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99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300万元;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37项,其中,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20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项。主要科技成果有: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微机可视化与解释系统的研究、中高压电极箔有机酸化成工艺研究、杨庄矿“三软”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等。年末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品29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获得国家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6个、“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1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91件,比上年增长10%,授权专利60件,增长50%。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淮北)专利技术推介会,签订合作合同、协议或意向227个,并首批成为全国18家获准建设“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的城市之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共有各级档案馆4个,馆藏档案资料16.99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4430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2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0.8万户,广播综合覆盖率96.63%,电视综合覆盖率91.9%。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8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27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40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460场次,创作剧(节)目159个;创作生产了电视连续剧《大嫂》、电影《美丽的村庄》;农村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系统开通,市广电中心开工建设,市新图书馆选址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下同)11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624张;卫生技术人员9099人,其中执业医师2754人,执业助理医师855人,注册护士3569人。乡镇卫生院35个,卫生技术人员1833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濉溪县参合率达到89.6%,三区参合率达到91.8%;市公共卫生大厦投入使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走在全省前列。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8枚、铜牌10枚;成功承办了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体育场正在加快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56‰,人口自然增长率7.4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9万人。常住人口204万人,与上年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7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消费性支出7559元,增长12%,恩格尔系数40.6%,下降2.8个百分点;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32台,电冰箱99台,空调器108台,移动电话130部,淋浴热水器94台,照相机44架,影碟机57台,家用电脑40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68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8元,增长15.8%,恩格尔系数42.2%,下降2.9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676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4.75万人;城镇低保补差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和城市居民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年增加支付社会保险金6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万名特困群众及时纳入低保范围。经济适用房建设稳步推进,“南黎花园”一期项目即将竣工,946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即将搬入新居;启动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334张,收养各类人员821人。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9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8个,网点1400个。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新建和扩建12个乡镇敬老院,社会救助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5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55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顺利通过国务院审批,《淮北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完成编制并批准实施,工业园区、住房建设、生态水景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人民路东段和老城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湖中路、南黎东路、惠苑东路建成通车,惠黎路改造完成,董庄路、张寨路等加紧建设;老濉河改造工程竣工,供水管网改造及区域供水工程完成,中水回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工程加快建设;建成“爱园”等一批园林景观,培育一批园林式单位。全年新增园林绿地6.36公顷,完成相山造林绿化200公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7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8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平方米,燃气普及率75.4%,城市公交客运人次5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严厉查处“十五小”、“新五小”污染反弹,开展农业物质循环利用工作,对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等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63%,工业粉尘达标率97.2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6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57人,比上年下降27.7%;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43人,下降40.4%。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49起,死亡107人、受伤425人,直接财产损失138万元,分别下降22.8%、18.3%、7%和23.9%;全年发生火灾事故451起。

注:1、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为5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