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1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245元,比上年增加1400元。“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增幅高于“九五”时期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5:47:38调整为2005年的10.7:56.5:32.8,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3%,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涨幅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6%,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9%,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年末从业人员102.2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4.8万人,第二产业26.4万人,第三产业31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31元,增长18.2%;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7.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1万人,有1.04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经济外向度依然偏低;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
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990公顷,其中小麦面积10.1万公顷,扩大717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5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2万公顷。
夏粮喜获丰收,秋季作物因灾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90.4万吨,比上年减少4.4万吨,下降4.6%,其中,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62.6万吨,增长1.8%;秋粮总产27.8万吨,下降16.4%;油料产量2.51万吨,下降38.5%;棉花产量1.53万吨,下降17.9%。
养殖业平稳增长。全年肉猪出栏75.7万头、羊出栏75.8万只、家禽出栏126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1.6%、13.4%和14.2%。肉类总产量9.1万吨,禽蛋产量3.9万吨,奶类产量0.6万吨,分别增长9.4%、6.3%和8.9%;水产品产量2.7万吨,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农用拖拉机10.8万台,增长1.9%;农用运输车1.21万辆,增长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13万吨,增长5.2%;农村用电量0.84亿千瓦小时,下降0.9%;有效灌溉面积达8.13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6亿元,增长13.1%。煤炭、电力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两行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9.6亿元和13亿元,增幅分别为13.9%和1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9%。“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比“九五”时期快11.1个百分点。
县区工业活力不断增强。杜集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2107万元,相山区完成工业增加值7842万元,烈山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6217万元,濉溪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1705万元,分别增长23.4%、13.6%、23.8%和19.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有所加大。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全年原煤产量3434万吨,洗精煤567.4万吨,分别增长4.8%和19.6%;发电量106.6亿千瓦时,增长1.6%;水泥143.4万吨,增长6.6%;白酒11740千升,增长39.2%;纱36013吨,增长7.4%,服装93.9万件,增长7.6%。受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环境等影响,焦炭和部分纺织品产量有所下降。
企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5亿元,增长28.6%;实现利税28.7亿元,增长17.1%,其中利润6.5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9%。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48家。全年实现增加值6.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实现利润1.2亿元,增长36.9%;上缴税金0.8亿元,增长31.6%。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7万平方米,建筑房屋竣工面积88.8万平方米,减少1.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城镇投资66.2亿元,房地产投资8.8亿元,分别增长33.4%和26.5%。煤电等支柱行业投资增势强劲,其中采掘业完成投资37.8亿元,电力行业完成投资6.7亿元,分别增长60.4%和43.3%。“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03.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3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1.6倍和3.7倍。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重点建设项目52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468.4亿元,当年完成43.85亿元。共安排“861”行动项目34项,总投资规模827.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4.04亿元。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公司共完成投资35.2亿元。电厂8号机组竣工投产,淮北矿业集团煤焦化电项目一期工程、涡北煤矿、孙疃煤矿、卧龙湖煤矿、高档服装面料工程、五沟煤矿等重点项目加紧建设。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8.8亿元,增长13.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6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2亿元,增长12.9%;餐饮业零售额6.9亿元,增长12.7%;其他行业零售额0.3亿元,增长5.8%。“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5倍,年均增长10.4%,比“九五”时期快1.3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0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出口4954万美元,下降4.0%;进口1119万美元,增长67%。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879万美元,下降3.8%;加工贸易出口75万美元,下降15.7%。按经营单位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2629万美元,增长70.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1804万美元,下降37.2%;“三资”企业出口521万美元,下降30.3%。出口收汇4134万美元。“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3423万美元,其中出口20014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9.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2家;实际利用外资2683万美元,下降23.4%,其中直接利用外资547万美元,下降39.8%。全年引进省外资金30.5亿元,增长44%。“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330万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9倍,年均增长21.8%。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2356人次,比上年增长29%;接待国内游客210万人次,增长25.7%。旅游总收入5.4亿元,增长13.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92万美元,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5.3亿元,增长15.2%。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客货运量较快增长。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129万吨,比上年增长21.3%;货物运输周转量90808万吨公里,增长21.5%。完成客运量2928万人,增长24.3%,旅客运输周转量162932万人公里,增长24.8%。
邮政业务稳步增加,电信事业加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增长0.4%;电信业务总量4.6亿元,增长40.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9.71万户,比上年增加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1.2万户,增加11.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4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08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6.61亿元,比上年增收6亿元,增长29.4%。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分别增长36%和26.9%。全年财政支出17.7亿元,增长39.5%,其中,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增长16.8%,科技支出增长33.2%,教育支出增长30.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2.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57.4%,社会保障支出增长3.4%。“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7%,分别比“九五”时期快3.3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4亿元,增长25.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9.2亿元,增长3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8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6亿元,增长13.5%。其中,短期贷款67.8亿元,增长5.1%;中长期贷款34.4亿元,增长12.7%。
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飞亚纺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共筹集资金1.36亿元。到200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已达3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6.4亿元。
保险市场继续扩大。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0.9亿元,增长15.4%;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4.1亿元,增长4%。赔款和给付0.6亿元,增长8.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47亿元,增长29.6%;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17亿元,下降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所,当年招生7404人,在校学生23239人,当年毕业学生461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3所,当年招生1.1万人,在校生2.35万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生17.08万人,其中,高中30所,在校学生4.58万人;初中108所,在校学生12.5万人。普通小学619所,在校学生22.05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8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幼儿园92所,入园儿童3.04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91项,其中工业类23项、农业类17项、社会发展类16项、软科学研究14项、重大科技专项17项、产学研项目5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900万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5项。全年新认定了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个高新技术产品。2005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家,高新技术产品44个;全年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16.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2%和28.5%。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36家,产值超百万元以上的28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年末共有各级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资料12.83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4430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9.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86%。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0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37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210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510场次,创作剧(节)目150个;成功举办淮北市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图书馆新馆建设立项及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广电中心大楼开始筹建。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下同)1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465张;卫生技术人员11708人,其中执业医师2667人,执业助理医师842人,注册护士3595人。乡镇卫生院33个,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市卫生大厦主楼全面封顶,市传染病医院改造完工,引入民资股份制改造了市妇幼保健院,在全省率先放开医疗市场准入,疾病控制工作有条不紊。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0枚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成功组织了元旦万人跑等15次大型文体活动。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网球馆、田径训练场等设施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6‰,比上年降低0.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56‰,与上年基本持平;自然增长率7.04‰,比上年降低0.42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7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5810元,比上年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3元,增长18%;人均消费性支出6745元,增长21.9%;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30台,电冰箱95台,空调器105台,移动电话113部,淋浴热水器94台,照相机39架,影碟机55台,家用电脑36台;恩格尔系数为43.4%,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1%,高于“九五”时期0.2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65元,比上年增长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89元,增长11.6%;恩格尔系数为45.1%,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31.1平方米。“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9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982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2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3.13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9.6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31个,床位1035张,收养各类人员621人。全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8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91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18.7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共建设城市基础设施21项,完成投资1.8亿元。改造了濉溪路,完成了人民东路、环山西路、翠峰南路、相山南路、淮海西路、惠民路、董庄路绿化和东外环路亮化等16项工程;开工建设了南湖路、南黎东路、3万人体育场、城市垃圾发电项目等工程;区域供水工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完成管道铺设62公里,基本建成高岳水厂、相南水厂;城市集中供热工程进一步推进。商贸服务建设项目逐步完善,商业步行街开街,盛世商贸城二期、东湖五金商贸城等主体工程完工。2005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8.7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86.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燃气普及率66.9%,城市公交客运人次89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相山主城区人均道路面积8.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平方米,供气气化率72.5%,供水普及率89.5%。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实施“引闸入化”工程,化家湖水库成功蓄水,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解决了东部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强化环境现场监察,整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严厉查处“十五小”、“新五小”污染反弹。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41.2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05%,工业粉尘达标率97.4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0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6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注:1、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据。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