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核心,大力推进“八大基地、一个中心”建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多年来最好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增幅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4亿元,增长16.1%;第二产业增加值93.03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2.03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4.2:55:30.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183元,比上年增加1642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02.2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4.8万人,减少0.1万人;第二产业29.9万人,减少0.7万人;第三产业27.5万人,增加2.6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5.2万人,减少0.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3.6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增长7.8%。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1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不够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外向度偏低;民营经济发展不快,中小企业活力不强,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2004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上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2555公顷,比上年扩大9313公顷,扭转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棉花种植面积1532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763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4538公顷。
粮油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4.8万吨,比上年增长42%,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总产61.5万吨,增长33.4%,秋粮总产33.3万吨,增长61%。棉花产量18608吨,油料产量40729吨,分别增长29.3%和53%。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猪饲养量127.4万头、羊饲养量136.7万只、家禽饲养量1850.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8.3%、9.3%和4.6%。肉类总产量83093吨,增长4%;禽蛋产量36774吨,增长7.1%。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1.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农用拖拉机10.6万台,增长4.5%;农用运输车1.1万辆,增长17.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7256吨,同比下降1.6%。农村用电量8428万千瓦时,增长2.7%。有效灌溉面积达80560公顷,新增152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5820公顷,新增178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煤炭、电力行业的强力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速度提升、质量改善、活力增强的运行特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增速高于上年15.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47.2亿元,增长31.5%,;电力行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增长20.9%;饮料酒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分别增长13.6%和12.2%。纺织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降4.2%。
骨干企业贡献作用突出。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淮北国安电力有限公司、大唐淮北发电厂、长源(淮北)焦化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总产值增幅均超过20%,有的在50%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较快。全年原煤产量达3278.5万吨,增长7.3%;洗精煤474.6万吨,增长22.7%;发电量104.9亿千瓦时,增长8.8%;水泥136万吨,增长29.8%;焦炭52.3万吨,增长23.8%。但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实现利税总额23.2亿元,增长46.1%,其中,利润7亿元,增长47.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1.8%,同比提高28.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103.15%。
建筑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48家。完成增加值50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4040万元,增长188.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04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能源基地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1亿元,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9.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0亿元,分别增长52.3%、11.1%和15.2%。淮矿集团日产2000吨水泥生产线、许疃煤矿、长源焦化“4520”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涡北煤矿、卧龙湖煤矿、电厂8#机组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随着收入的稳步增加,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加上盛世商贸城、商业步行街、东方百货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设施的投入使用,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亿元,增长11.8%,增幅高于上年2.9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58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出口5161万美元,增长34.2%;进口671万美元,下降12.1%。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072万美元,增长35.1%;加工贸易出口89万美元,下降3.3%。按出口企业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1542万美元,增长16.6%;自营生产企业出口2874万美元,增长28.1%;“三资”企业出口745万美元,增长166.1%。出口收汇4153万美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121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04万美元,增长14.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909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2595万美元。全年引进省外资金21.2亿元,增长59.3%。
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开通了3条旅游线路,并在“十一”长假期间成功地举办了“淮北市首届文化旅游周”活动,提升了淮北的知名度。全年旅游总收入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接待国内游客16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817人次,旅游创汇收入167万美元。年末拥有星级饭店6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580万吨,增长23.8%,货物运输周转量74746万吨公里,增长18.2%;完成客运量2356万人,增长23.1%,客运周转量130518万人公里,增长27.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8865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990万元,下降3.5%,电信业务总量42875万元,增长23.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2.8万户,新增3.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8.8万户。住宅电话用户21万户,新增3.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9.5万户,新增8.2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2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年末互联网用户4.3万户,新增1.4万户。ADSL用户7019户,新增4358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6亿元,比上年增收4.2亿元,增长25.5%,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1.3亿元,增长29.4%;地方财政收入8.9亿元,增长16.4%。各项主体税种均较快增长,其中,增值税增长23%,营业税增长38.9%,企业所得税增长146.4%,个人所得税增长66.9%。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12.7亿元,增长13.3%,其中,农业支出增长26.3%,教育支出增长12.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2%。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9亿元,比年初增加31.9亿元,增长21.3%。其中,企业存款56.9亿元,比年初增加1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亿元,比年初增加14.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5.9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68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中长期贷款27.2亿元,比年初增加6.6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进展顺利。雷鸣科化、恒源煤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飞亚纺织即将上市。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46932万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808万元,增长18.2%;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39124万元,增长90.6%。赔款和给付5900万元,增长2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660万元,增长8.1%;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240万元,增长54.7%。
九、价格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0.4%,居住类上涨5.9%;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基本持平;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等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大,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1.7%。其中,轻工业产品上涨9.1%,重工业产品上涨12.6%;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1.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101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02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5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14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7项。主要科技成果有:淮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淮北矿区煤系高岭土规模化开采技术研究”、中煤特殊工程公司完成的“488米深厚表土冻结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004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品24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11.82亿元,利税1.57亿元。全市百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26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5亿元。全市获得国家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6个、“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1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所,当年招生6397人,在校生19520人,毕业生3214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4所,在校生1.8万人。普通中学139所,在校生16.6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4.2万人,初中在校生12.4万人。普通小学628所,在校学生23.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7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幼儿园70所,入园儿童3.2万人。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4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82533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6205平方米。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5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16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86场次,全市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665场次;创作剧(节)目18个,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在省第七届艺术节上我市荣获81个奖项,名列全省榜首,特别是新编大型历史剧《夕阳清照》囊括了全部六个奖项的第一名;成功地举办了纪念刘开渠诞辰100周年等活动。全市有线电视用户9.07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6.44%,电视人口覆盖率91.43%。《淮北日报》全年共发行939万份,《淮北矿工报》全年共发行396.9万份。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市人民医院成为皖北地区首家“三甲”医院,传染病医院和新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卫生大厦动工兴建,艾滋病、非典、结核病等疾病控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200个,由于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合并等原因,比上年减少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747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60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3614人,注册护士3438人。乡村卫生院3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1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70%。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3枚金牌、18枚银牌、29枚铜牌。残疾人王键在雅典残奥会举重比赛中获得金牌。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组织了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大赛、全国羽毛球超级联赛等十多次大型文体活动。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射击馆建成投入使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2.01‰,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死亡率4.55‰,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7.46‰,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0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9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0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5530元,增长14.1%,恩格尔系数为46.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9台,电冰箱93台,空调器79台,移动电话87部,淋浴热水器82台,照相机38架,影碟机53台,家用电脑27台。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40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83元,增长7.5%,恩格尔系数为49.55%,与上年持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6.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26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96万人,比上年增加0.0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7.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2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9.6万人,增加1.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5.7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847张,收养各类人员545人。全市所有的乡镇都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8个,网点130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0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87万元。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编制了《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认真组织实施了《淮北市近期建设规划》,并坚持以中心城区建设辐射带动濉溪、烈山、杜集三个组团和小城镇建设。人民东路、翠峰路、环山西路、董庄路中段建成通车;全面改造了淮海路;洪山路等7条城区道路硬化改造全面竣工;濉溪路、东湖路、相阳路南段、长山路桥、两宫广场、相王广场等亮化工程先后完成;市博物馆、射击馆同时开馆;污水处理管网及中水回用工程、区域供水工程、城市防洪及闸河治理工程等加紧建设,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处理项目即将开工,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城市道路16.63公里,道路面积42.25万平方米。2004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8.76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92.7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9平方米,燃气普及率72.64%,城市公交客运人次84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相山主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0.7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平方米,供气气化率96.4%,供水普及率99.2%。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清理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54家;实施“引闸入化”等水源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8个,总面积42.2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88%,工业粉尘达标率97.2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0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0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注:1、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