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巢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9-13 16:04:31 来源:巢湖市统计局 作者:张老师 点击:533次

巢湖市统计局

(2004年3月10日)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夺取了防治非典和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49.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42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86.66亿元,增长10.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5553元,比上年增加650元。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消费品价格下降4.3%。分大类看,食品类价格涨幅在7%,衣着类涨幅在 6.3%,粮食及肉食类分别上涨48.3%和19.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家庭设备及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分别上涨 4.8%和5.2%,水电、燃料类上涨2.7%。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优化品种和结构,高效优质产品明显增加,养殖业在全市农业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传统产业改革取得成效,一批新的骨干企业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初露端倪;第三产业中,新型服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业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5.5:39.4: 35.1调整为24.3:41.0:34.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和再就业不断增大,农产品加工业不够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农 业

2003年,我市农业生产克服洪涝、干旱、高温、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把灾情降到最低程度,农业生产发展相对稳定,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油菜、棉花、蔬菜等优势产品规模扩大,高效优质品种比例上升,良种覆盖面大幅提高,粮经作物比为45.9:54.1。

全年粮食总产量138.26万吨,比上年减少两成,其中,夏粮12.1万吨,减少11.0%,早稻19.4万吨,减少17.6%,秋粮 106.8万吨,减少22.2%。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其中油料总产量26.9万吨,增长8.0%,棉花产量6.24万吨,增长9.3%,蔬菜产量137.9万吨,增长12.3%,水果产量38.6万吨,增长7.3%,甘蔗产量6.3万吨,增长2.9%。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植树造林取得新成绩,当年全市植树造林面积18853公顷,比上年增长96.0%,四旁植树2531万株,比上年增长4.1%。封山育林面积7140公顷,比去年增加两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6286公顷次,比去年增长41.6%。

牧业、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1.5万吨,比上年增长4.2%,水产品产量18.36万吨,增长1.8%,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户数持续增加,特种养殖、精细养殖比重上升。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构总动力19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505台,增长27.6%,小型拖拉机69251台,增长10.5%;全年化肥施用量20万吨,比上年下降11.7%;农村用电量71270万于瓦时,比上年增长22.6%,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不断扩大。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实现营业收入250.6亿元,增长16.8%,利润总额23.91亿元,上缴税金7.16亿元,分别增长20.2%和2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90年不变价)92.47亿元,增长2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0%,农村工业增长36.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1.0%,重工业增长19.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中,增加较多的有:塑料制品增长35.3%,电缆增长80.5%,化学农药、胶合板、水泥分别增长31.3%、7.9%和7.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45亿元,增长20.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5,比上年提高16.0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96.52

亿元,增长24.4%,利税总额10.29亿元,增长25.0%,其中,利润总额4.7亿元,增长23.8%。建筑业呈现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52亿元,增长22.0%,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22.44亿元,增长12.6%,全年建筑施工面积309.5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07.8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3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速加快 10.2个百分点。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0.07亿元,增长 36.7%,城乡集体完成投资22.19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7.23亿元,农村个人投资13.27亿元,分别增长12.7%和12.5%。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5.54亿元,增长35.0%,更新改造投资 17.02亿元,增长47.3%,房地产投资7.51亿元,增长 30.4%。从行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幅较大,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8.24亿元,增长8.0%。工业技改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2003年56个重点项目中,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项目16个,在建项目37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5.22亿元,占年计划投资82.9%。工业项目中,皖维PVA系列产品技改及填平补齐项目、巢东股份PVC中空结皮发泡门板以及日产1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巢湖中辰药业公司中药生产线技改、丰原药业塑料瓶输液生产线、富煌结构生产线等项目已基本建成;基础设施项目中,城市一环道路建设、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巢湖市昭关路建设工程等项目已基本竣工,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讯业发展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6.8%。全市地方公路货物运输量1980万吨,比上年增长14.5%,货物周转量 168427万吨公里,下降3.2%;旅客运输量6075万人,下降 10.6%,旅客周转量403083万人公里,增长2.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98亿元,比上年增长 19.6%。年末城镇电话用户191791户,农村电话用户 449967户,分别增长12.5%和26.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402586户,增长76.4%,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快速发展,年末已达到7278户,比上年增长69.0%。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200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良好,城乡居民购买力有所提高,消费升级加快,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县区城镇零售45.42亿元,增长 10.4%,县以下农村零售额31.16亿元,增长9.8%;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2.5%,饮食业增长17.4%。从商品大类看,吃、穿、用全面增长,一般用品增长平稳,通讯、住房、教育成为消费热点。

对外贸易增速加快。2003年,我市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保持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57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出口5337万美元,增长55.0%。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5128万美元,增长37.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6.1%,加工贸易出口20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9%;分国别看,对亚洲出口2183万美元,增长 64.1%,对欧洲出口1190万美元,下降6%,对美洲出口 1540万美元,增长35.2%;在出口的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加快。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今年实际利用内资39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其中利用省外资金21.5亿元,增长 50.5%。2003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合同外资金额474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5.0%,实际利用外资43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5.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388万美元,增长43.9%。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出现下降趋势。全年旅游业总收入 5.5亿元,比上年下降22.5%,其中,外汇收入560万美元,增长71.78%,接待旅游总人数14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4595人次,分别比上年下降23.7%和28.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运行相对平稳。2003年,我市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3735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7.5万人,比上年增力口11.9%,其中,高级职称1559人,中级职称13131人;拥有独立科研机构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当年新登记科技成果 15项,专利申请公开量18项;2003年全市共评出科技进步奖9项,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单位5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有高等学校2所,当年招生5748人,在校生10118人,分别比上年增长 108.0%和77.1%;中等专业学校2所,招生901人,在校生 3525人,比上年有所下降;普通中学234所,招生10.36万人,在校生29.60万人,分别增长1.3%和4.9%;小学1380所,比上年减少17所,招生6.60万人,在校生41.24万人,分别增长19.1%和4.4%;幼儿园103所,减少12所,入园幼儿3.98万人,下降11.6%,离园幼儿3.63万人,下降 38.3%。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有职业中学21所,比上年减少6所,招生4827人,在校生10844人,增长0.6%和49.5%;成人中等专业学校5所,招生416人,在校生880人,有所下降;成人中小学校411所,在校生1.06万人,参加成人技术培训18.38万人。

文化事业继续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县级文化馆6个,图书馆5个,全市藏书总量达到56万册,文化市场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取得成效,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县县都有广播、电视台,乡乡都有广播站,电视、电台节目日益丰富,转播质量大大提高,全市行政村通播率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近100%。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 258个,其中,县级医院14个,病床床位数8353张,其中,县医院病床数319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129人,其中,执业医师2340人,助理执业医师940人,注册护士2341人。

体育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2003年,在参加全国性竞技体育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冠军6个,亚军3个,获第三名1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2个。在全省性竞技体育比赛中,我市共获得第一名8个,第二名8个。2003年末,全市共有二级运动员220人,一级裁判78人,二级裁判246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合理控制,人口素质继续提高。据公安 部门统计,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453.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25万人,增加4.08万 人。当年出生人口40181人,出生率为8.86‰,死亡人口 22745人,死亡率5.01‰,人口自然增长率3.84‰。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20元,比上年增长 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2元,增长9.1%,人均消费性支出4232元,增长6.4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增长6.4%,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280元,比上年末增加547元。城镇居民电话、空调基本普及,开始大量进入农村家庭,电脑、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建房档次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出现换房热,装潢热。当年全市农民建房316.48万平方米,增长11.8%,城镇单位建房、房地产开发住宅面积72.26万平方米,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126.6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0.2%和2.2%

社会保障事业快步发展。全市已有6.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职工养老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39万个,实现再就业1.45万人;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养老院、敬老院条件明显改善;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巢湖污染治理初见成效;社会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稳定。

注:①公报中除农业、建筑业为年报数外,其他各业为快报数

②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是按当年价计算的,增长幅度是按可比价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