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统计局
2005年2月21日
2004年是可喜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旋律,全面理解、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排难而进,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绘就了一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画卷。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和超额完成,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下同)265.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幅居全省第一;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均居全省首位;全市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规模以上工业均跻身全省三甲之列。
人均多项指标位居全省之首。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2万元,达21337元(折合为258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储蓄存款等主要指标继续稳居全省榜首。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183.68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63.28亿元,增长13%。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1%下降到6.8%,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4.9%提高到69.3%。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4440家,注册资本为51.66亿元;个体工商户达3.36万户,从业人员为5.5万人。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27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8201户。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强力实施中小企业深化改革。全年完成企业改革57户,提前两年完成省政府确定的中小企业改革目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出资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完成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全市乡镇由31个调整为19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性矛盾和经济外向度偏低问题仍较突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乐观;就业再就业的压力明显存在;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仍较困难,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等。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现重大突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达150.15亿元,跃居全省第二位,取得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398.07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其中:市级工业完成79.22亿元,增长23.2%;马钢完成277.23亿元,增长70.8%;县区工业完成41.61亿元,增长38.8%,形成全面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40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实现利税75.3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实现利润4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创历史新高,达233.07。
工业经济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位次前移,增加值比上年净增51亿元。工业经济对全省增长贡献率达21%,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实现利润、利税、产品销售收入三项指标贡献率均处全省首位,分别为40%、32.2%和15.3%。
工业重点企业凸显拉动经济增长张力。全市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4家,比年初新增80家。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21家,比上年增加5家。马钢公司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生产规模扩张,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薄板、彩板达产步伐,全年钢产量迈上800万吨新台阶,达803万吨,比上年增长32.5%;山鹰、星马、中橡、圣戈班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达产,潜能进一步释放;格力电工、长江钢厂、天成等一批骨干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万马机床、嘉华公司、方圆公司、瑞慈公司等一批改制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全年增幅均在三成以上。
建筑业提速增效。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1.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17.9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7.59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利税2.84亿元。
三、农业
农业生产喜获丰收。马鞍山市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取消农业税,并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十六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积极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1.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一举扭转了近年来低速增长的局面。
农业结构调整趋向优化。全市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10.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7%。其中: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出现较大回升,达5.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1.71万吨,比上年增长56.7%,当年粮食增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粮、棉、油优质品率进一步提高。
养殖业稳步发展。年初马鞍山市遭遇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袭击,家禽生产一度受到冲击,但由于市委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加大指导、投入和扶持力度,全市养殖业生产仍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为2.52万吨,比上年略降0.4%。渔业产品结构继续调优,名特优产品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生态养殖面积所占比重为5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全市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5.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5.34亿元,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51.2亿元和19.73亿元,增幅分别高达97.5%和44.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2.1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8.02%。城乡私营个体完成投资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1%。
重大项目进度加快。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71.35亿元,国债项目14.95亿元。道路建设取得新成就,湖西南路、湖南东路、慈湖河路、霍里山大道等14条骨干道路建成,东环路以内的路网骨架基本形成,采西桥建成通车,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构架进一步拉开。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顺利完工,第四水厂加紧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山鹰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工程并网发电,向山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顺利完成。
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5.5亿元,当涂县城和中心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道路铺装率超过88%。8个试点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全年试点镇建设实际投资3.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镇区道路铺装率达96%。
五、国内贸易
商业市场繁荣兴旺。随着商业巨头苏宁电器和吉买盛超市在马鞍山的相继落成,商业零售行业的结构布局继续得到优化调整,不仅壮大了马鞍山市商业的整体实力,更激发了广大市民的消费热情,拉动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继续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速。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农村消费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市农村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幅首次超过城市。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汽车、家居和通讯类商品旺销,汽车类商品零售增长13倍,家用电器类增长25.1%,通讯器材类增长3.3倍。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马鞍山市积极实施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推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外贸出口实现了高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61亿美元(海关统计口径),比上年增长7.9%。其中出口总额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进口总额6.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利用外资和内资规模再创新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实际利用内资38.11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个,总投资达1.29亿美元。
旅游业取得新进展。以建设休闲旅游基地为目标,实施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城市新形象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8013人次,比上年增长25.7%。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88.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9.7万人次。年末星级饭店共计12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161间,床位2094张。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0.45亿元(不含旅游商品创汇收入),比上年增长35%。其中旅游业外汇收入837.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货物运输两升一降。公路货物周转量7403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铁路货运发送量399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416.87万吨,比上年增长67.5%。其中:进口1681.33万吨,出口735.54万吨。
旅客运输全面增长。公路旅客周转量10393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8%;铁路旅客发送量92.8万人,比上年增长13.5%。
邮电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1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48.62万门,比上年增加0.2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39.3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9.2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1.2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32.21万户,比上年增加4.98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总数达9.26万户,比上年增加2.1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再创佳绩。全年财政收入继2001年突破20亿元、2003年超越30亿元后迈上40亿元的新平台,创45.85亿元的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长47.3%。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4.9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地方财政收入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全市累计财政支出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基建支出177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1%;社会保障支出22634万元,比上年增长11.3%。
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在银行利率上调的促动下,银行存款增加较多。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63.18亿元,比年初增加53.7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46.87亿元,比年初增加26.5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80.43亿元,比年初增加28.14亿元。全年货币投放558.25亿元,比上年增长43%;货币回笼540.05亿元,比上年增长44.3%;货币净投放18.2亿元,比上年增加2.03亿元。
保险业收入快速增长。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总数为8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
九、价格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在粮食、石油等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全市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具体走势表现为前高后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其中,食品类的价格上涨10.9%;居住类、衣着类、烟酒及用品分别上涨4.5%、2.8%和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均呈降势,分别下降1.2%、1.9%、2.7%和2.7%。
生产领域价格上涨明显。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2.3%。其中,轻工业产品上涨12.3%,重工业产品上涨23.5%;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22.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9.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2.9%。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3.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市二中新校区建设顺利完成,师范附小和珍珠园小学被批准为省特色示范小学。全年新增民办学校6所。高等教育体系继续完善。安工大率先在全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马鞍山市师范学校升格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大学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安徽工贸技师学院主体工程按期建成,马鞍山软件学院积极筹建,市职教中心被列为省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年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6389人,在校生21995人,毕业生4428人。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643人,在校生9205人,毕业生1692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8256人,在校生20744人,毕业生4394人。全市普通初中招生21233人,在校生64102人,毕业生19036人。普通小学招生13072人,在校生100162人,毕业生21130人。特殊教育招生47人,在校生45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195人。
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全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达2314万元,比上年增长13.4%。马鞍山国家863新材料基地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完成,新材料产业园的主体园区开工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入驻企业40户,后续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领域加速拓展,与清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共建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框架协议,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关系得到加强。当涂县被列为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雨山区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马钢实施科研攻关项目12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7项。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加速发展。全年新认定16家民营科技企业,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达103家。专利成果喜人。全年申请专利197件,授权专利57件,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内成功举办了2004年中国国际吟诗节,大型灯展等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广泛赞誉。专业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黄梅戏儿童音乐剧《男子汉行动》进京演出引起强烈反响。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幸福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29万册,电子藏书5万册。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7.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6%。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台、站26个。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1.71万卷册,总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建设与疾病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基本建成,传染病专科医院开工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当涂县启动实施,农民参保率达83.8%。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果断措施,取得了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斗争的重大胜利。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室、诊所共有196个。共有病床298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293人。全年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9.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9.9%。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在参加全省18项常规比赛中,马鞍山市共获得金牌68块、银牌52块、铜牌51块,超过上年省常规比赛金牌总数。在组团参加的全国体育舞蹈大赛、省首届体育大会和省首届特殊奥运会上均取得好成绩。承办了中朝女子手球对抗赛,成功举办了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和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
十二、资源与环境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30余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9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1种。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年环保资金投入达7亿元,环保投资指数逐年上升,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超过98%,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95%以上。新增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6平方公里,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36平方公里。市容市貌继续改观。雨山湖进行综合整治后,水体质量显著改善,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乃至接近Ⅳ类,“城市明珠”焕发新的光彩。佳山公园、雨山公园和采石延园相继建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8%。农村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示范户创建工作,全市建成各级绿色学校近20所,各类生态村16个,生态示范户23个。生态市建设正式启动,“生态马鞍山”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被批准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中有降。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4.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22万人,非农业人口58.17万人。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3‰,死亡率为4.7‰,自然增长率为5.6‰。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全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89元,比上年增长15.9%;人均消费性支出7272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85元,比上年增长27.6%,自1998年以来首次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在全省率先突破1万元,达11821元,当年增加2318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37.24万平方米。其中:城镇107.06万平方米,农村30.18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9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0.4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1万人;有20.69万职工和8.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27.3万人。低保管理继续规范,“应保尽保”进一步落实,组织开展分类施保。全市在册享受低保户分别为11305户和26565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为44家。全年共对9652人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劳动部门共举办用工洽谈会105场次。全年新增就业2.7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74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35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福利类收养性单位32所,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设施933个。
注:
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