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马鞍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0:40:58 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24次

马鞍山市统计局

2004年2月18日

2003年,是我市贯彻“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起步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呈现崭新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加速增长。初步核实数据显示,全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多项指标总量实现新的重大跨越,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性地跻身全省前三位,主要指标增幅创“九五”时期以来最高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增幅跃居全省前三位。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89.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为10年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1亿元,下降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65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54.11亿元,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4万元(折合为1858美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日显突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5%下降到7.1%,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0.1%提高到64.3%。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力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为42.2%,比上年提升7.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2.1%。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比重为54.3%,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8.1%,拉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市级工业快速增长,县区工业比重上升较多。市级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8%上升到29.6%。县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2%上升到30.1%。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从分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看,食品价格的较快上扬是拉动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其中,食品上涨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居住上涨1.6%,衣着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2.8%、1.2%、1.5%和1.9%。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改组、改造取得历史性突破。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步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单一性的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增大;农民和农业增收任务十分艰巨;部分城乡居民低收入户生活较为困难等。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在市级、马钢和县区的共同推动下,全市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共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总量居全省第三。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17.89亿元,增长16.7%;集体企业完成14.51亿元,增长56.1%;其他企业完成23.39亿元,增长37.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高达179.97,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为249.33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增速比上年加快19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利税4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其中利润总额达3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倍,总量跃居全省第一。企业亏损面比上年减少6.3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已经资质就位的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539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036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2.4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201.3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88.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32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利税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7.4%。

三、农业

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9.79亿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农业产值3.72亿元,下降4.3%;林业产值0.17亿元,增长17.5%;畜牧业产值1.59亿元,下降10.4%;渔业产值4.22亿元,增长5%。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6万公顷,调减0.13万公顷;农作物种植播种总面积9.59万公顷,增加0.42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达51%。粮食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种植面积的减少而减产较多。全年粮食总产量26.62万吨,比上年下降25.5%。油料作物恢复性增长,全年产量为5.92万吨,比上年增长12.2%。棉花产量0.19万吨,比上年增长1.4%。蔬菜和瓜果产量增长较快,分别为16.69万吨和4.8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11.2%。

养殖业平稳发展。受非典疫情的影响,肉类和禽蛋产量有所减少,全年产量分别为2.53万吨和0.48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7.9%和19.1%;牛奶和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年产量分别为1709吨和6.2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5.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8%。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05万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166台;农用拖拉机1.19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11405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折纯)2.37万吨,比上年增长0.2%;有效灌溉面积为5.1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6.79亿元,比上年增长73.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5.93亿元,增长38.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1.84亿元,增长128.6%;房地产投资完成13.62亿元,增长36.6%。

重点项目进度持续加快。全年完成投资额7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其中国债项目完成33.56亿元,增长1.3倍。江堤加固工程、姑溪河清淤工程等水利国债工程全面竣工。道路建设中的湖东南路、中心大道、九华路、印山路等主要干道和相配套的6座桥梁以及湖南东路、湖北路东段、林里路一期等顺利建成,城市“东扩南进”的框架初步形成。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基本竣工,第四水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加紧建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5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道路铺装率超过80%。8个试点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全年试点镇建设实际投资2.82亿元,镇区道路铺装率达89%。

五、国内贸易业

商业市场发展迅速。我市采取“内引外联”、“改制重组”等措施,引进的上海联华、华联、农工商、南京苏果和外资天润发等名牌企业有力地拉动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同时也提升了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实力。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加快5.1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幅。按地区分: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比重达到76.6%;当涂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比重为23.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增幅分别为43.9%和9.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全市继续强化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园区招商引资的主力作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6%。实际利用内资达2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个,总投资达2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9759万美元(海关数),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进口总额677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倍;出口总额120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11248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4%;加工贸易出口75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

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人数6374人次,比上年增长4.4%。接待国内游客138.8万人次。年末星级宾馆11家。其中:四星、三星级宾馆各1家,其他星级宾馆9家;涉外宾馆房间数达1112间,床位1917张。旅游业外汇收入666.66万美元(不含旅游商品创汇收入),比上年增长44.6%。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稳步发展。铁路货运发送量410.88万吨,比上年增长3%;铁路旅客发送量81.7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3%。公路货物周转量58772万吨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80715万人公里。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442.83万吨,其中:进口1049.47万吨,出口393.36万吨;马鞍山港客运自2003年5月份停航,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930人次,比上年下降59.5%。

邮电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邮电通信新兴业务增势迅猛,通信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继续完善。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48.39万门,比上年增加13.6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4.0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4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0.3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23万户,比上年增加4.5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总数达7.16万户,比上年增加3.16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达3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比上年加快8.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地方财政收入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全市累计财政支出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基建支出15053万元,比上年增长129.9%;农林水利和气象支出8704万元,比上年增长36%。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09.36亿元,比年初增加55.6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20.24亿元,比年初增加24.3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全面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55.58亿元,比年初增加58.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2.85亿元,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0.54亿元。全年货币投放390.52亿元,比上年增加32.79亿元;货币回笼374.35亿元,比上年增加34.21亿元;货币净投放16.17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总数增加到8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5.4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4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4.29亿元。已决赔付0.93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8亿元,人寿险业务赔款支出0.1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安徽冶金科技职工学院成功组建,师范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使用,网络大学园一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安徽工贸技师学院开工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度加快,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继续上升,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末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数为6612人;普通中学67所,在校学生数为8.14万人;小学264所,在校学生数为10.8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科技投入增加,全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达2040万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内部支出达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63.2%,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升至5.4%。2003年我市再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园区开始建设。全年新认定17家民营科技企业,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达87家,技工贸总收入5.1亿元。共有10项科技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级计划。其中:“863”计划课题项目2项,火炬计划3项,星火计划2项,重点新产品计划3项。全年代理专利申请59件,授权63件,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企业技术进步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有27项被列入安徽省技术创新项目,如中冶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的“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和“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污水新工艺及产业化”,马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四方车辆所、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的“连铸胚热送热装多维物流管制仿真系统的研究”、“高附加值低噪音轻轨、地铁车轨的研发”、“中型转炉炼钢动态智能技术开发”、马鞍山市鼎泰金属制品公司与东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材料研究所、国家金属制品研究院合作研制的“新型稀土多元合金镀层钢绞线产品”,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AH5253THB型混凝土泵车”等。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内成功地举办了地举年中国国际吟诗节、“江南之花”企业文化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2.45万册。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2.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6%。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台、站30个。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1.43万卷册,总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开工建设。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8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个体办诊所113个。共有病床334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25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60人。其中医生2230人,护师、护士1900人。全年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9.9%,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参加省级青少年常规比赛中,我市共获得金牌34块、银牌23块、铜牌20块。在组团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第八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自行车赛总决赛、全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老年人运动会上均取得好成绩。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市中学体育达标率为92.3%,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9.3%。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承办了全国女子手球冠军杯赛、全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浦东发展银行杯”省厅级领导干部网球赛等比赛,成功举办了“春秋杯”万人环湖长跑。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7个,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总面积27.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10个,总面积44.2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8.6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51%。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6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5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1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9.5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雨山湖分流工程成功实施引水灌湖,水质大为改善。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村、户建设,建成市级生态村6个。开展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全面监测,覆盖范围达8400多亩,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4.09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65万人,非农业人口56.4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4.8‰,自然增长率为5.8‰。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4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高增幅;人均消费性支出6610元,比上年增长10.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7%。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32台,电冰箱99台,空调器95台,移动电话85部,沐浴热水器85台,照相机63架,影碟机57台,家用电脑20台。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2元,比上年增长7%,增速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近万元,为9690元,比上年增加1840元。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27.71万平方米。其中:城镇88.48万平方米,农村39.23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0.6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5平方米。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年末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为51家。全年共对1.77万人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劳动部门共举办用工洽谈会82次。全年新增就业2.4万人,其中实现再就业1.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1.2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78万人;有20.04万职工和8.1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26.31万人。低保管理继续规范,“应保尽保”进一步落实。全市在册享受低保户11223户、26673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福利类收养性单位34所,其中儿童福利院1所。共拥有床位1650张,年末在院人数1221人。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设施942个。

注:

1.本公报为初步核算数,最终核实数以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