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马鞍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0:20:09 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59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机遇,奋发进取,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综合

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2000年,国家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各项政策措施,显现出强劲的拉动效应,引导市场出现新积极变化。我市紧紧抓住国内外市场全面启动的机遇,乘势而为,工业经济明显回升,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市经济运行结束了自宏观调控以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困难局面。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6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76.52%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36.92亿元,增长10.9%。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2000年,企业改革在产权买断、身份置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有45户企业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重组。其中:推行股份改制企业19户,实施破产和破产重组企业5户,产权出售企业3户。列入省考核的12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9户重点亏损企业脱困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商业市场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继续上升。住房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住房货币化分配正在推开。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果。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五年间,全市努力克服长江特大洪水袭击、市场需求趋紧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为新世纪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进入小康。五年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8%,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累计新增固定资产146亿元,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9.9%。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9.9:69.9:20.2调整为10:60.7:29.3,第三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20.2%上升到29.3%,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44.7%,邮电业务总量年均递增31.4%,房地产销售额年均递增18.2%,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年均递增25.1%。五年累计外贸出口5.63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2倍,累计利用外资1.35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5.9%和12.2%,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一些现代消费用品正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等项指标均在省内保持首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外向度较低,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增长缓慢,城乡少数居民生活困难;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加大等。

2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0年,我市农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5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57万公顷,下降13.5%,油料播种面积3.18万公顷,增长14.8%,棉花播种面积0.31万公顷,下降11.9%。油料、棉花喜获丰收,粮食产量下降。油料总产量为5.75万吨,比上年增长26.2%,粮食总产量为35.08万吨,下降7.3%,棉花总产量为0.18万吨,增长10.2%。植树造林又有进展。全年造林面积为475公顷,四旁植树235万株,成林抚育面积为117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1515公顷,育苗面积为58公顷。养殖业生产保持增势,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年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种植业产值4.45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0.14亿元,增长4.5%,畜牧业产值1.6亿元,下降6.9%,渔业产值3.7亿元,增长3.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0年,全市财政支农支出2702万元;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支农贷款4.22亿元,贷款余额2.89亿元,比年初增加0.29亿元。全市农村兴修土石方98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4%。新增排灌站6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1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28台,小型拖拉机10825台,联合收获机94台,机动脱粒机39464台,排灌动力机械68209台,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2.2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29883吨,比上年增长1.6%;农村用电量970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251吨,比上年增长1.3%;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0公顷。自来水受益村占村民委员会总数的50.8%,通汽车村占98.3%。

3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速发展。2000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5%。其中:马钢完成52.74亿元,增长9.52%,地方工业完成39.3亿元,增长13.69%,当涂县完成16.76亿元,增长4.44%。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5.23亿元,增长12.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70.41亿元,增长12.31%,集体企业完成8.5亿元,增长14.58%,其他企业完成6.32亿元,增长11.66%。产销衔接状况趋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69%,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其中:马钢98.89%,地方工业98.42%,当涂县97.21%。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2000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1.96,比上年提高14.5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6%,实现利税12.71亿元,增长57.9%,盈利企业盈利2.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增长97.26%,亏损企业亏损0.77亿元,比上年减少1.04亿元,下降57.4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96亿元,一举扭转了近年来经济效益低位徘徊的局势。

建筑业发展出现新的转机。2000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5.94%。十七冶等一些企业减亏增效。全年施工工程个数为296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0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84个和2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77.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01.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1.6万平方米和15.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为10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6.11%。全年实现利税662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利润总额471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4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2000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按投资种类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6.9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6%,农村集体和个体投资完成3.97亿元,增长2.24%,其他投资完成1.44亿元,比上年下降47.26%。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6.77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0年,全市国债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0.86亿元,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江东大道完成0.8亿元,雨山湖排水整治工程完成0.34亿元,农网改造完成0.61亿元,水利建设完成0.72亿元,马钢“平改转”系统工程完成3.03亿元,新力药业阿拉瑞林项目完成0.5亿元,丰原4万吨柠檬酸工程完成1.15亿元,星马专汽技改完成0.27亿元,电信业完成1.96亿元。

本年竣工的投资项目主要有:马钢股份公司铁水预处理工程、球团改造工程,马钢总公司姑山矿空心砖厂,江东大道一期工程,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红旗南路,安徽工业大学教学楼等。

小城镇建设跃上新台阶。2000年底,全市共有乡镇31个,其中镇18个,占58.1%。全年小城镇完成建设投资2.7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达1.24亿元。博望镇被批准列为全国中心镇示范点,为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5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0年,交通运输业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313省道二期工程如期竣工,314省道工程稳步推进,汽车客运东站兴建工程进展顺利。

邮电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0年,我市完成当涂县SDH622MA环、B环、C环建设项目,长途智能网新建工程,全省ATM骨干网马鞍山ATM交换机建设工程等,市县本地网的主体骨架和布局已经形成。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3.6万门,比上年增加0.28万门。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年发送函件502.87万件,发送包件5.72万件,发送汇票14.82万张,特快专递6.87万件;订销报刊杂志3271万份,比上年增长13.89%,邮品销售3480万枚,比上年增长24.37%。年末电话机总数达20.69万部,比上年增加4.44万部,增长27.34%;移动电话用户9.5万户,比上年增加5万户,增长1.1倍。年末因特网用户达到1.33万户。

6国内商业和市场物价

商业市场平稳发展。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54亿元,比上年增长6.6%。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6.52亿元,增长6.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2亿元,增长6%。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分别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20.76%,集体经济14.76%,私营经济4.54%,个体经济40.11%。

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2000年,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净额达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7.26%,盈亏相抵后由上年亏损1051.8万元转为盈利530.3万元;毛利率为11.7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经营费用率为5.16%,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0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

7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引进外资取得新进展。200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730万美元。本年新办“三资”企业71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45家,中外合作企业3家,外商独资企业23家。投资总额1.75亿美元,注册资本1.16亿美元,其中外方资本0.83亿美元。

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强劲。200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5%。其中:进口1.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41%,出口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98%。在出口总额中,马钢出口0.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地方企业出口0.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5%;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7.4%上升到85.7%,加工贸易出口由上年的31.8%下降到13.8%。出口产品共计36个大类,市场分布六大洲44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业发展加快.2000年,我市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24.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87%。接待入境人数4340人次16443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35.69%和39.95%。全市涉外宾馆10家,其中四星、三星级宾馆各1家,其他星级宾馆6家;涉外宾馆房间数达1025间,床位2261张。旅游业外汇收入26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95%。

8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0年,财政收入达18.4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7%。

其中:中央收入8.69亿元,地方收入9.75亿元。全年财政支出9.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97%,其中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2倍。

金融运行平稳。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73亿元,增长10.6%,其中国家银行存款余额为92.82亿元,增长10.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1.68亿元,剔除被剥离的不良贷款因素,实际比年初增加1.1亿元,增长0.7%。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9.19亿元,增加6.44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67.51亿元,增加4.37亿元。在各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各项个人贷款达到2亿元,比年初增加1.1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货币187.83亿元,比上年减少1.13亿元,货币回笼177.88亿元,比上年减少1.55亿元,货币净投放9.95亿元,比上年增加0.42亿元。

保险业保持稳定发展。2000年,全市保费收入2.22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寿险增长9.6%,财险增长3.9%;已决赔付0.71亿元,比上年下降23.25%,其中寿险下降36.14%,财险下降1.75%。

9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投入继续增加。2000年,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达1019万元。

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内部支出达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年末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总数已达100家,总收入达6200万元。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2000年,全市共评选出2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登记公告科技成果13项;认定技术合同250项,交易金额2800万元。山鹰公司获省优秀高新技术奖,马钢公司的KKD、HDS提速车轮获优秀高新技术产品奖。全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64项,一批产品进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项目。

专利申请稳定发展。2000年,全市代理专利申请58件,继续位居全省前三名。

企业技术开发获得较大成果。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完成新产品开发52项,新增产值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6%,比全部工业产值增幅高7.01个百分点,新增利税0.75亿元,节汇310万美元。在新产品开发中,有1/3以上的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通过国家级和省级产品鉴定。马钢股份公司的自攻螺钉钢、焊线、纺织机械用钢,星马专汽公司的混凝土泵车,海狮针织一厂的新型远红外抗菌内衣、全棉抗菌内衣,金星集团的D-苯丙酸等一批产品已经投入批量生产。超纯铁矿粉、高强度经济型螺纹钢筋等1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高速旅客列车车轮研制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项目;GD型系列低场经脉动磁选机、125-170g/m2低定量强韧牛皮箱纸板等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1.44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华东冶金学院与安徽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使办学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年末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数为2209人,技工学校4所,在校学生数为3114人,职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数为2677人,普通中学65所,在校学生数为5.99万人,小学272所,在校学生数为11.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9%,升学率为97.2%,巩固率为99.8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4.09%,比上年提高3.09个百分点。其中:市区升学率为90.1%,当涂县升学率为45.3%。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0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28.64万册;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完成光缆主环网工程,部分小区已开通40套电视节目;正式开播有线电视信息频道,较好地满足了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全市共有有线电视台、站24个。农村有线广播喇叭入户率为30%。年末综合档案馆2上,档案资料7.72万卷册,总建筑面积3138平方米。全年《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等四家报社报纸总印张达2312.4万张。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得到加强。2000年末,全市在册卫生机构为246个,比上年增加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个体办诊所42个。共有病床334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26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86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4040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19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6人,个体办诊所64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2106人,护师、护士1838人。全市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7.86%,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3.71%。

体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2000年,我市举办多项青少年体育比赛,体育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先后建立、建成全省首家青少年卡丁车培训基地和室内网球场。组团参加了省九运会的15项比赛,共获得金牌20.5枚,破两项省纪录。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区中学体育达标率为91.2%,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1%。

10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展现新景观。2000年,城市规划设计得到加强,市政维护工作稳步推进,公用事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园林绿化和景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设维护资金投入2.83亿元。全年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293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7.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气化率达9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公园10个,游人量50万人次;年末公用电话达4485部,其中IC卡电话1211部,分别比上年增加831部和834部;城市公共运营车辆417标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8标台;年末出租汽车为2298辆。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增强。2000年,我市积极推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污染总量控制两项重点工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年末列入名录的497家工业企业中,已有495户排放达标,达标率为99.6%,列入省达标重点的37家企业全部达标,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主要污染指标明显下降。在12项污染物控制指标中,11项污染物均低于1995年的水平,控制在省下达的总量之内。烟尘控制、噪声达标均取得新成效,含铅汽油的禁用工作顺利推行。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察、监测站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比上年增加3个,总面积27.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比上年增加1个,总面积38.2平方公里。

2000年,全市发生火灾206起,损失折款84.88万元;发生交通事故5228起,损失折款303.4万元。

11人民生活

职工总数下降。2000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为22.78万人,比上年减少0.23万人,下降1%。其中:国有单位11.45万人,下降1.1%,集体单位5.29万人,下降3.4%,其他经济类型单位6.04万人,增长1.4%。年末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7.78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增长4.3%。据劳动部门就业统计,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提高。2000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18.1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部职工人均工资达7999元,比上年增加612元,增长8.3%,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9487元,增加941元,增长11%。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5673元,比上年增加328元,增长6.14%。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04元,比上年增加297元,增长4.5%;人均消费支出5775元,比上年增加534元,增长10.2%;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2.5%降到40%;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101台,空调器69台,沐浴热水器93台,脱排油烟机66台,照相机54台,影碟机39台,电话96部,家用电脑6台,摩托车30辆,组合音响33套。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83元,比上年增长0.3%。全年城乡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08.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4万平方米,增长1.4%。其中:城镇65.79平方米,农村42.53万平方米;年末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19.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73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和0.0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在巩固稳定国有、集体企业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私营企业参险率上升。年末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养老金参险率达到100%,已有487户私营企业的3061人参加养老保险,参险率达76.5%;全年实际征集社会养老保险费3.25亿元,征缴率为96%。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21.67万人,参险率达到100%;全年实际征收失业保险费0.36亿元,征缴率达118.4%。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前推进。年末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已达12.5万人。

劳动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00年,劳动力市场共举办用工洽谈会41次,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全年共对1.1万名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年末国有企业共有再就业服务中心65个。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9家。全年共安置失业人员就业6721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办敬老院33个,床位1015张,收养827人,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设施991个,便民服务网点375个;全市3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全年城乡得到政府定期救济的有2344人,得到政府临时救济的有5063人次,累计发放救济款177.2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3、人口数据待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