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淮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0:18:12 来源:淮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03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在新的平台上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 十一五 ”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速居全省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1.1%;第二产业增加值160.7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比例为10.90:53.22:35.88。按常住人口计算, 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244元(按2006年底汇率计算约合1696美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7.7万人。其中,第二产业17.9万人;第三产业9.3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5.6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4.4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2.4万人,分别增长6.3%和7.8%。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增长1.2%;登记失业率为4.3%。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10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0.5,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6.4。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发展不快;行业间职工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 业

农业喜获丰收。由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4405公顷,比上年增加2.1%,棉花种植面积165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971公顷 ,蔬菜种植面积22215公顷,增长1.1%。全年粮食总产量127.6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夏粮51.8万吨,比上年增长16.1%,秋粮75.8万吨,增长19.7%。油料产量2.0万吨,减产12.6%。

当年成片造林386.8公顷,增长16.1%;四旁义务植树415万株,增长3.8%;封山育林747公顷 ,育苗153公顷,增长7.8%;幼林抚育10000公顷,成林抚育13333公顷,出售苗木743万株;全年森林面积已达16266.7公顷,比上年增长2.5%;森林覆盖率达16.8%。

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10.7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全年生猪出栏61.9万头,比上年增长5.1%;出栏牛12.8万头,比上年增长4.9%;出栏羊27.8万只,增长5.0%;出栏家禽1896万只,增长7.5%。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其中排灌机械动力119.7万千瓦,增长5.0%。各式拖拉机124960台,增长0.5%;联合收割机2005台,增长15.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8906吨,增长7.6%;农村用电量47741万千瓦时,增长13.4%。农田水利完成土石方617万立方米,完成重点工程39项,其中新建和加固生产圩堤43公里,修建防渗渠54.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80公顷。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0305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86200公顷。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6.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 )实现增加值128.6亿元,增长16.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5亿元,增长18.7%;集体企业完成2.1亿元,增长7.3%;股份制企业完成107.5亿元,增长2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8.1亿元,增长6.3%。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16.4%;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2.2%。煤炭行业增加值82.8亿元,增长19.6%;电力行业23.9亿元,增长4.5%;化学原料制造业8.0亿元,增长22.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4%。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9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10175 元/人,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0.1亿元,增长12.6%;实现利税37.4亿元,增长9.6%;其中利润11.8亿元,增长2.6%。

建筑业快速增长。完成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市78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96.4亿元, 增长8.6%;实现利税总额3.8亿元,增长2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4.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4.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47.9%和48.9%。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2%,投资额创历史新高。全年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8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15个;在当年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40个;全年完成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63.9亿元,增长54.7% ;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39.6亿元,增长59.5%;在工业投资中: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67.1亿元,增长35.8%;电力行业完成投资65.1亿元,增长112.7%,化工行业完成投资3.1亿元,增长31.3%。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丁集煤矿、潘北煤矿、田集电厂一期、凤台电厂一期、平圩电厂二期、洛河电厂三期、淮化集团老系统改造,德邦纯碱一期工程、合淮阜高速公路、洞山隧道等建设进度加快;顾桥煤矿、淮化浓硝酸扩建、淮南联大新校区一期、东部地区污水处理管网等项目竣工,大润发淮南超市建成开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使用;景丰纸业、汽车零部件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改建县乡道路691公里,完成了会战路、十涧湖路等9条城市道路扩建改造工作,全年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8.9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5亿元,比上年增长56.4%;房屋施工面积422.8万平方米,增长21.6%;其中住宅393.8万平方米 ,增长19.5%。房屋竣工面积145.3万平方米,增长40.8%,其中住宅135.9万平方米,增长42.8%。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9.5万平方米,增长41.7%;其中住宅销售54万平方米,增长39.3%。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城市零售额76.6亿元,增长15.3%;县零售额9.2亿元, 增长15.0%;县以下零售额7.8亿元, 增长14.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8亿元,增长15.3%;餐饮业14.3亿元,增长15.3%;其他行业1.2亿元,增长8.1%。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全年共完成零售额11.3亿元,比上年增长32.9%。食品饮料和烟酒类增长6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3%,家用电器增长48.2%,日用品类增长55.4%,医药类增长38%,通讯器材类增长218.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85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5%。其中出口3626.1万美元,增长23.4%;进口4232.1万美元,增长4.4倍。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先后组织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厦交会和中部六省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8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82.9亿元,其中省外资金68.8亿元。全年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区项目24个,其中外资项目6个;淮南工业园、凤台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

旅游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9.6万美元,增长60.4%。接待国内外游客222万人次,增长26.1%;其中:接待入境国际游客7047人次,增长39.1%;外国人2683人次,增长2.4倍。全市星级饭店17个,星级饭店客房1421间,增长33.4%。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市民用汽车44178辆,载客车24046辆,载货车15968辆,其中私人汽车13429辆。铁路客运发送量198.4万人次,增长26.8%;货运发送量3116.2万吨,增长7.2%;地方交通公路客运量1941万人次,增长3.0%;公路货运量1282万吨,增长1.5%;客运周转量135657万人公里,增长3.5%;货运周转量85901万吨公里,增长2.0%;水路货运量739.8万吨,货运周转量443880万吨公里,均增长42.0%。港口吞吐量739.8万吨,增长41.2%。

邮政电信继续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6636.9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70.2万门,增长0.4%;电话机用户数62.8万户,移动电话户数71.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27.9%;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话91.3部,移动电话158部;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话77部,移动电话76.6部;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8万户。

八、财政、金融、保险、证券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增长27.2%;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收较多。财政支出32.4亿元,增长27.9%。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0.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7.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09.2亿元,增加23.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3.9亿元,增加35.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9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1.3亿元,增加22.7亿元;中长期贷款133.8亿元,增加44.3亿元。

险证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7742万元,比上年增长25.6%。财险保费收入17149.4万元,增长20.0%;赔款支出11626万元,增长39.0%;赔款案件16036件,增长36.2%。寿险保费收入70592.6万元,增长27.1%;赔款支出1570.7万元,下降29.9%,赔款案件9533件,下降30.3%。证券市场累计开户60619户,增长3.9%;全年证券交易额141.4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06年共鉴定科技成果3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5项,国际先进水平9项,国内领先水平16项,获国家重大成就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综合开采三维矿压场研究及其应用》获一等奖;《瓦氏黄颡鱼养殖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双压加稀硝工艺及间接法生产浓硝酸》获二等奖。2006年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企业总收入29.1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40157万元,增长9.3%,实施科技项目387个,科技开发人员3284人;全年专利申请133件。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有检验、检测机构4个,完成产品认证企业10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2万台,认定省名牌产品3个,市知名产品18个;查处食品、建材、农资、特种设备计量等案件239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末各类普通学校752所,在校学生46.7万人,招收学生12.8万人,毕业生12.6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9243人 , 当年招生15610人。中专在校学生13600人,职高在校学生12274人,技校在校学生754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0.0万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为99.3%和99.4%,高中毕业升学率为56.9%。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9688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6年末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4个(不含民间组织),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馆藏书25.6万册。各级综合档案馆9个;档案馆藏档案、资料37.8万卷(册),增长12.0%。艺术和创作演出取得新成绩。在爱我中华2006全国第二届校园汇演、澳洲CSTD亚太地区舞蹈比赛中获奖。在省第七届花鼓灯会上获8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在全省少儿文艺调演中,共获得12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成功举办第七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暨首届淮河花鼓灯艺术节。面向基层,服务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立村级活动室36个,三下乡演出543场,送电影下乡751场。

广播电视在创新中发展。全年广播播放15450小时,电视播放28876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淮南日报》、《淮河早报》全年共发行1248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475个,医疗病床9935张,增长7.1%;卫生技术人员101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效。我市运动员参加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世界柔道锦标赛、国际内家拳武术比赛和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均取得较好成绩,获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承办权。运动员在省级各项比赛中,获金牌71枚,银牌39枚,铜牌46枚;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7次。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田家庵区朝阳街道获“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八公山区八公山镇获“ 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有6个单位获安徽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十一、物价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1,其中,食品类上升0.5%,医疗保健类上升1.2%,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4%;居住类上升4.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持平,衣着类下降3.6%,交通和通讯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3.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8,下降0.2%。

表 3  2006 年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十二、资源与环境

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12种,查明矿产资源储量6种,当年完成地质勘察投资1760.5万元,增长2.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用电量42.2亿千瓦时,增长9.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0亿千瓦时,增长14.1%;据水利部门初步测算全年生产生活用水20.7亿立方米。当年新增城市建设用地227公顷。其中:居住用地127.1公顷,公共设施用地9.8公顷,道路广场用地34.4公顷。

全年共完成污染防治项目24项,完成投资7892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1893万元。2006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104.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59.7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9%,工业烟尘达标率97.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6%。淮河断面水质目标综合达标率100%,COD入河量削减2.6%,氨氮入河量削减2.2%,排污单位废水综合达标率97.7%,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47.3%。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进展。全市已建成40个市级生态村,10个绿色小区,命名了39所绿色学校。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加强煤矿塌陷区综合整治和生态园建设,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加90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增加35公顷。

全年发生火灾事故477起,直接经济损失93.2万元, 上升13.4%;全年发生交通事故396起,增长4.2%,直接经济损失100.5万元,比上年下降11.0%。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有所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3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108.5万人,农业人口129.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9138人,出生率为12.3‰,比上年提高0.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867人,死亡率为4.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1‰,比上年提高1.32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0.4亿元,增长20.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497元,增长21.4%。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0.3元,比上年增长24.0%;人均消费性支出8060.4元,增长30.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2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75.5元, 增长7.9%。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0%和46.6%。

当年职工住房公积金归集15.9亿元,增长28.9%;其中,市属各单位公积金41151万元,增长16.4%;当年公积金贷款25429万元,其中市属单位10423万元,增长54.4%。累计全市公积金归集总额已达41.4亿元,累计贷款4.8亿元。当年1269户享受廉租房补贴,使用资金115万元;当年经济适用房竣工4.6万平方米。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食品药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视。通过食用农产品认证50家,本年新增卫生许可证1369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489起,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企业15家,查处注水肉158起,查处农药残留超标11起,对药品、药械进行多次监督抽查和专项检查,查处药品案件354起,医疗器械案件45起,取缔无证药品经营13户,捣毁制假窝点1个,停业整顿16户。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当年职业介绍3.1万人。全市28.5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5.8万名职工参加市级基本养老保险,36.2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30个乡镇,77.9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了城镇生育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特困群体帮扶力度加大,提高了养老、失业、低保金标准。失业保险机构发放失业金4262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446万元。年末有8.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发放低保资金8294.5万元,增长13.0%;“ 两节 ”送温暖工程援助6266人次,发放援助资金188万元;救助失学女童383人,“ 爱心救助 ”超市为6500人提供了帮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9万人,发放资金826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类单位50个,床位2911张,增长15.2%。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人民调解委员会997个,全年调解民间纠纷2445件,办理公证文书12643件。民事案件立案792件,结案774件。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和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