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淮南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0:13:08 来源:淮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17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招商引资,营造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 述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量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第二产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241元,比上年增长8.4%。

各项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改制退位和资产重组取得重大进展;9户国有企业实施了破产,7户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矿业集团、淮化集团、特种水泥厂实施了债转股,国瑞药业作为国药股份参股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实现了我市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开始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组建了市城建投资公司,成立了市城市信用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养老、失业和低保三条保障线进一步健全。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4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4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2万人。全年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6102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1379万元和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障资金31092万元。积极实施"送温暖"工程和"春蕾"工程,快速推进了低保扩面工作。2002年底保障城市贫困人口达11.45万人,全年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523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倍。

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

二、农 业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产量88.6万吨,增长25.2%,其中夏粮32万吨,比上年增长47.3%,秋粮56.6万吨,增长15.4%。

林业退耕还林和绿色长廊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造林面积3201公顷,比上年增长7.4倍;育苗253公顷,增长69.8%;四旁植树432万株;幼林抚育3818公顷,增长2.4倍;成林抚育5233公顷,增长23.7%。

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生猪出栏45.3万头,比上年增长5.9%;出栏牛10.4万头,比上年增长8.0%;出栏羊18.7万只,增长13.0%;出栏家禽1058万只,增长13.3%。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减%

粮 食        万 吨        88.6         25.2

油 料         吨        15277         19.9

棉 花         吨        1333          -69.4

蔬 菜         吨        441426         12.0

瓜 果         吨        142985         45.7

肉 类         吨        76604          6.3

禽 蛋         吨        33610          -1.0

牛 奶         吨        25870          41.9

水产品        吨        40078          16.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农用拖拉机10.3万台,增长1.5%,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8.5万吨,增长17.5%;农村用电量33452万千瓦时,增长13.2%。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242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城市防洪二期工程,泥河洼地除涝,东风湖移民安居工程竣工验收。整修加固圩堤42.8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9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6.1万亩;全年完成土石方599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我市工业以招商引资、资产重组为重点,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点;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幅较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计量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原 煤      万 吨     3148      27.0

洗精煤     万 吨     110      17.0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78.5      9.9

浓硝酸     万 吨     13.1      4.3

合成氨     万 吨     33.1      -5.6

化 肥 (折纯) 万 吨     19.1       -6.8

化学药品     吨      4866       37.2

中成药      吨      1089       239.3

塑料制品     吨      1038        6.5

纱        吨      10520      -10.9

布       万 米      2244      -8.4

乳制品      吨      10548       30.2

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趋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9.71,比上年提高7.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33.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实现利税总额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16亿元。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下:

计量单位   2002年   2001年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79.71    72.45

总资产贡献率        %     5.60     4.56

资本保值增值率       %     101.41    86.47

资产负债率         %     73.72    80.68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次/年    1.79     1.46

成本费用利润率       %     2.41      3.29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12648     10412

产品销售率         %     99.06     99.45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5.2%;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工程施工个数2806个,竣工工程1587个。房屋施工面积567.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39.7%和36.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8.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3.9亿元,增长16.8%;更新改造投资12.2亿元,增长20.8%;房地产开发投资5.1亿元,增长36%;其他投资2亿元,增长12%。2002年新增固定资产23.16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信昊2.2万锭精毛纺,宏泰钢铁二期工程,万向特轴、南港针纺新厂区基本建成。洛电1#2#机组和田电综合技改,淮化集团2万吨/年DMF,2万吨/年混甲胺、6万吨/年浓硝酸等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联通通讯枢纽、金茂国际大酒店,理工大学学生公寓等投入使用。刘庄煤矿开工建设,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城乡电网改造等工程进度加快。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第一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第二水源工程(五水厂)基本完工;新建、改建、扩建朝阳中路、朝阳东路,田大北路等8条城市道路,当年新增道路面积6.8万平方米,新增道路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淮南商贸文化广场,金太阳广场,金湾名街、长江商贸新区等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业和邮政电信通讯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6.8%。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2002年末,全社会民用车辆5.14万辆,其中民用汽车2.47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10.6%和11.3%;个人汽车拥有量5833辆,增长13.1%。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客运发送量111万人,货运发送量1557万吨;地方交通公路客运量1745.5万人,增长9.4%;公路货运量1287.4万吨,增长8.9%;客运周转量118295万人公里,增长5.3%;货运周转量70360万吨公里,增长11.6%;港口吞吐量482万吨,增长48.3%。

邮政电信在激烈竞争中继续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电话交换机容量37.6万门,比上年增长9.0%;电话机用户数31.33万户,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市话27.24万户,农话4.09万户,分别增长14.1%和20.2%。移动电话25.25万部,比上年增长28.4%;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话54.2部,每百户拥有手机43.7部。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用户4.83万户,比上年增长72.1%。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6亿元,扣除物价指数比上年增长8.0%;分城乡看:城市44.96亿元,农村6.2亿元,分别增长8.1%,6.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7%,,餐饮业增长16.3%,制造业下降1.5%,农民对城镇居民和其他分别增长1.7%和7.4%。消费品市场158个,其中城市101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7.98亿元。

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5,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指数中烟酒及用品类和居住类指数上升,分别为102.7和101.9;其余六大类指数均下降,食品类为99.3,衣着类98.3,家庭设备及用品99.8,医疗保健98.0,交通和通讯工具99.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99.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增加。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857万美元,增长12.9%。全年出口总额192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9%;其中自营出口下降26.5%,三资企业和生产企业出口分别增长73.1%和213.4%;进口总额1941万美元,增长34.9%。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952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45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其中对外借款667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443万美元,外商间接投资399万美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11224万元,比上年增长26.0%;入境旅游者3713人,其中外国人608人,国际旅游收入173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全年财政总收入(含基金)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上划中央收入8.75亿元,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8.49亿元,增长17.2%;财政支出12.13亿元,增长21.8%,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2.9%;农林水事业费增长16.2%,教育事业费增长21.4%,文体广播事业费增长26.5%,抚恤和救济事业费增长53.2%,社保补助支出增长41.3%。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0.37亿元,比年初增加38.1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5.29亿元,比年初增加21.5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2.95亿元,比年初增加23.18亿元。全年货币回笼总额381.27亿元,货币总支出397.11亿元,货币净投放15.8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财险承保总额达155.96亿元,财险保费收入9232.1万元,赔款支出5270.9万元,赔案件数8037件。寿险保费收入36122.7万元,赔款支出1453.5万元,赔案件数16072件。

九、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02年共鉴定科技成果34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

主要科技成果有:《复杂特困条件下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边抽边掘抽放瓦斯技术研究》、《淮南矿区复杂难采高瓦斯突出煤层非综采放顶煤开采综合技术研究》、《综放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巷道合理布置研究》等。

科技兴市取得新进展。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通过国家验收,凤台县通过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验收。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初具规模,入驻企业10家,孵化项目涉及生物化工、新医药和电子技术等。命名了3家科技先导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2839人,增长3.3%,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总支出1.18亿元,增长14.0%,科技活动项目276个。

教育事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各类普通学校700所,在校学生43.76万人,比上年增加1.11万人;招收学生12.56万人,比上年增加3560人;毕业生10.82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70万人,比上年增加7213人;当年招生1.03万人,比上年增加257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3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2.5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1%。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21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图书馆藏书23万册,档案馆藏资料18.28万卷(册)。在全省少儿文艺获得6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一个优秀组织奖;"十个一工程"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日益提高,全年广播播放8753小时,有线电视用户达12.19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淮南日报》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共发行1168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563个,其中医院65个;医疗病床8638张,其中医院病床数7190张,卫生人员129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228人。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新成效,各类传染病发病人数比上年下降3.1%。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共获奖牌100枚,其中金牌29枚,银牌30枚,铜牌41枚,在省十运会上获团体总分第6名。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2万人。

十一、环 境 保 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31项,完成投资4425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547万元,COD总量削减16.8%,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提高6.8个百分点。

2002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80.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1.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率99.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97.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5个生态村的建设,开展了10个绿色小区的创建工作,命名了6所绿色学校。

2002年发生火灾508起,直接损失114.5万元。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565起,直接损失421万元。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52万人,出生率为12.05‰;死亡人口0.95万人,死亡率为4.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0.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33万人,非农业人口96.82万人。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当年四项手术1.75万人次(例),计划生育率97.97 %。

劳动力就业结构继续有所变化。年末全市职工总人数35.68万人,比上年下降6.5%,其中在岗职工26.66万人,下降9.5%。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工商劳动者达10.34万人。比上年有所减少;通过劳动部门职业介绍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长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 %,比上年有所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较快。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706元,增长16.5%,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529元,增长17.8%。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5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1%;人均消费支出4303元,增长12.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6,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增长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46个,拥有床位1922张,收养1560人。社区服务设施28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100个。第五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