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淮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0:09:34 来源:淮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95次

2001年是新世纪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步回升,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亿元,比上年下降4.2%;第二产业增加值62.5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3.8:46.6:39.6改变为12.6:46.3:41.1。

改革向纵深拓展。淮南矿业集团的债转股获国家批准。企业重组工作力度加大,淮南轴承有限公司与浙江万向特轴有限公司、淮南华恩制药厂与安徽丰原生化集团进行资产重组。改制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工作继续推进,安徽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股票上市辅导期顺利结束。

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全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和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资金41699万元,有35.2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地方企业18.2万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21.1万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快速推进了低保扩面工作。2001年保障城市贫困人口达26.1万人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额1510万元,低保率达5.5%。

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负担继续减轻。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市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不快,发展速度偏低,农民收入下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 业

粮食持续减产。受50年未遇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70.8 万吨,比上年下降15.0%,其中夏粮总产21.7 万吨,下降22.1%;秋粮总产49.1万吨,下降11.4%。

林业绿色长廊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造林面积381公顷,育苗149公顷,四旁植树482万株,幼林抚育1135公顷,成林抚育4230公顷。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业受灾生产下滑。全年生猪出栏42.8 万头,较上年增长6.3%;牛出栏9.6万头,增长1.8%;羊出栏16.6 万只,增长11.0%;家禽出栏933.7万只,增长7.1%;水产品产量3.4万吨,比上年下降14.9%。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减%

粮 食 万 吨 0.8 -15.0

油 料 吨  12741 -21.2

棉 花 吨 4351 4.4倍

蔬 菜 万 吨 39.4 5.8

瓜 果 万 吨 9.8 65.1

肉类总产量 万 吨 7.2 6.2

禽蛋产量 万 吨 3.4 7.2

牛 奶 万 吨 1.8 43.2

水 产 品 万 吨 3.4 -14.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3.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农用拖拉机101253台,增长2.4%;全年化肥施用量72090吨,下降1.3%;农村用电量29551万千瓦时,增长1.2%。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投资11212万元。其中泥河除涝、西淝河洼地治理、东风湖行洪区移民安置完成投资9337万元。全年加固整修圩堤20处,27公里;完成土石方515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我市工业企业继续深化改革,积极调整结构,在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下,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33.9亿元,增长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 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计量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减%

原 煤 万 吨 2480 16.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62.48 2.6

浓硝酸 万 吨 12.52 1.0

合成氨 万 吨 35.08  54.9

化肥(折纯) 万 吨 20.48 82.2

化学药品 万 吨 124.65 9.7

水 泥 吨  3546 -13.1

中 成 药 吨  321 - 29.3

纱 吨 11810 2.0

布 万 米 2568  -8.7

乳 制 品 吨 1079 -2.4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2001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2.5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实现利润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07亿元,比上年增加653万元。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下:

计量单位 2001年 2000年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72.51 62.38

总资产贡献率  % 4.56 3.71

资本保值增值率 % 86.47  109.30

流动负债率 %  80.68 75.32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次/年 1.46 1.29

成本费用利润率 % 3.29 0.45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10412 9309

产品销售率 % 99.45 98.92

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9亿元,与上年持平。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3 亿元,建筑和安装工程施工个数2360个,竣工工程1257个。房屋竣工面积19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住宅面积6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0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扭转了连续四年下滑势头,比上年增长1.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9亿元,增长6.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0.1亿元,增长2.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8 亿元,增长18.8%;其他投资完成1.8亿元,增长33.1%。

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年产400万吨的张集煤矿、220KV的八公山和张集输变电站、淮南供电调度大楼、邮政大楼、淮南工学院扩建、望峰岗粮库、宏泰钢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和城市防洪一、二期工程等重点基建项目建成使用。洛河电厂1号机组、田家庵电厂3号机组、淮南矿业集团、新集集团及淮化集团等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

城市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淮舜南路等13条城市道路改造扩建基本完成;田南热电厂集中供热管网二期工程建成使用;市污水处理厂、二水源、电网改造、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凤利路二期改建、联通通讯枢纽等工程进展顺利。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8亿元。全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原煤开采400万吨/年、浓硝酸6万吨/年、氮肥1万吨/年、程控交换4万线/年。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业和邮政、电信通讯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8.6 %。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2001年末,全社会民用车辆47015辆,其中民用汽车26611辆,比上年增长28.3%。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运输客运发送量150万人次,货运发送量1407万吨。地方交通营运线路227条,全社会客运量159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5%;全社会货运量1204.5万吨,增长2.1%;客运周转量11237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78891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325万吨,增长3.2%。

邮政电信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0954万元,比上年增长39.5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668万元,增长14.4%。电话交换机容量 35万门,比上年增长19.1%;电话机用户数达29.14万户,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市话25.51万户、农话3.6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6%、31.3%。移动电话达19.66万户,比上年增长71.0%。城乡电话(含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3.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8068户。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趋升。随着国家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效应显现,以及商家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带动了城乡市场的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分城乡看:城市41.80亿元,增长7.2%;县和县以下分别为3.05亿和2.7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9%和5.7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8.8%,餐饮业增长15.4%,制造业下降2.6%,农对非和其他分别增长4.2%和6.4%。消费品市场158个,其中城市101个。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37.2亿元。

物价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9 ,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受国家刺激消费政策拉动,部分商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有所回升。食品类、烟酒及用品和居住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1、2.5和2.1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指数上涨1.0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价格指数上涨5.5个百分点。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价格指数分别下降0.4、1.0、2.1和4.8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我市外贸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对外出口。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外贸出口20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自营出口16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8%。进口总额1408万美元,下降5.6%。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比上年增加3家;合同利用外资254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48万美元。成功举办了2001年中国豆腐文化节暨八公山旅游节,节庆经贸合同金额2.03亿元。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新进区项目21个,总投资2.4亿元。

旅游经济保持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8924万元,旅游外汇收入42万美元,接待海外游客3212人次,比上年增长16.9 %。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含基金)完成14.8亿元,比上年增长5.2%。上划中央收入7.05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7.79亿元,增长3.6%。财政支出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支农支出下降10.0%,科技三项费用增长2.7%,城市维护费增长28.6%。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8.4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91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达4.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8.7%。全年货币回笼301.64亿元,货币总支出310.84亿元,货币净投放9.20亿元。

保险业继续发展。保费总收入29705万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 8428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1277 万元。全年国内外业务处理赔案11879 件(人次),赔款支出6820万元。

九、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布局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1年各级各类普通学校712所,在校学生426423人,比上年增加7829人;招收学生122045人,比上年增加2933人;毕业生人数100059人,比上年增加12846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9747人,比上年增加667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30955人,小学在校学生2341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9165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1年共鉴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主要科技成果有:《淮南孔集煤矿复合水体下急倾斜A组煤层开采水害的防治方法试验研究》、《淮南矿区煤层自然发火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BX型便携式救助仪的研究》等。

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建立市级水产高新科技园2个,建立市级林业苗木科技示范园1个。

科技兴企取得新成绩。建立了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命名了1家科技先导型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0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3010人,科研经费总支出11334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1个,图书馆藏书23万册,档案馆藏资料17.86 万卷(册)。在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上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音乐美术比赛中,获得银奖2个,铜奖3个。"十个一工程"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日益提高,全年广播播放6935小时,有线电视用户达11.53万户,电视全年播放19448小时,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95%。《淮南日报》和《淮南日报》(下午版)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共发行919万份。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全市有卫生机构563个,其中医院65个;医疗病床8553张;卫生人员12778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117人。

体育事业取得成绩。成功地举办了市第四届运动会。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共获奖牌105枚,其中金牌38枚,银牌28枚,铜牌39枚。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1.7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全年全市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29项,完成投资4130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503万元,COD总量削减13.7%,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提高3.7个百分点。

2001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7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0.9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率99.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9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4.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控制人口增长继续取得成效。据公安户籍统计,200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081039人,比上年末增加19925人;其中农业人口1128395人,非农业人口952644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9‰,死亡率为4.7‰,自然增长率为7.2‰。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当年四项手术20096人次(例),计划生育率97.54 %。

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2001年末全市职工总人数38.16万人,比上年下降3.9%,其中在岗职工29.46万人,下降6.0%。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工商劳动者达13.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4 %。

职工和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为6615元,增长13.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088元,增长18.5%。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836元,比上年增长7.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39元,下降2.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1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社会福利院44个,拥有床位 1799张,收养1505人。全市建立了农村保障网络21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045个。

2001年发生火灾553起,直接损失129.5万元。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660起,其中城市1297起;直接损失429.4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