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蚌埠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0:00:02 来源:蚌埠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844次

蚌埠市统计局

2006年3月8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先进位、奋力崛起”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3461”行动计划,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74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9.56亿元,增长13.3%,其中工业增加值96.48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03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比例为21.8:38.4:39.8。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8942元,增长9.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6.5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0.5万人,增加0.4万人;第二产业32.4万人,增加0.5万人;第三产业53.6万人,增加1.3万人。年末在岗职工16.7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尤其是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外向度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发展环境尚需继续优化。

二、农业

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粮食生产在上年取得丰收的基础下,又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大加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已达9家。固镇县第三次成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45亿元,增长0.9%,其中农业62.99亿元,下降6.2%,林业2.02亿元,增长4.6%,牧业35.12亿元,增长13.3%,渔业12.59亿元,增长8.2%。全年粮食总产量208.39万吨,比上年减少7.25万吨,下降3.4%。其中,夏粮106.19万吨,增长4.6%;秋粮102.2万吨,下降10.4%。全年油料产量30.55万吨,比上年下降18.3%。棉花产量3.42万吨,下降25.1%。蔬菜产量158.16万吨,增长5.5%。水果产量80.77万吨,增长1.6%。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为28.54万公顷,其中水田9.17万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4.35万吨,增长1.1%。农用薄膜使用量0.91万吨,增长1.0%。农药使用量0.42万吨,下降4.4%。农村用电量31753万千瓦小时,增长6.4%。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89万千瓦,增长4.0%。各类拖拉机32.39万台,增长2.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0.35万台,增长29.6%,小型拖拉机32.04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311台,新增联合收割机1508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311.35亿元。其中,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6.48亿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96.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0.58亿元,增长20.2%。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5.45,实现利润8.45亿元,增长11.8%。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7%。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206万元,下降6.6%。

支柱产业增势强劲。精细化工及农产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制品、专用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壮大。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01亿元,增长42.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1.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7.83亿元,增长31.5%,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48.4%,实现利润3.69亿元,增长2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达4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50万元以上投资完成90.43亿元,同比增长20.6%;房地产完成投资21.28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3.42亿元,增长5.2%。房屋施工面积272.89万平方米,增长10.3%;房屋竣工面积115.73万平方米,下降10.8%,房屋销售面积110.46万平方米,增长23.5%。

蚌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丰原32万吨燃料乙醇、华皖碳纤维一期、烟厂“十五”技改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丰原热电二期、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国电蚌埠发电厂已组建项目公司,精细化工园完成规划编制、论证及选址工作,涂山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已完成。

五、交通邮电

全年蚌埠火车站旅客发送量420.9万人,货运发送量237.6万吨;公路客运量2576万人,公路货运量2370万吨。

全年邮电业完成业务总量118279万元,同比下降3.4%。其中,电信完成业务量106170亿元,邮政完成业务总量12109万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79.01万户,比上年增长14.7%。移动电话用户数61.45万户,比上年增长14.5%。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90亿元,增长14.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2.16亿元,增长15.9%;县零售额21.11亿元,增长12.4%,县以下零售额23.63亿元,增长10.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97.44亿元,增长13.76%;餐饮业零售额19.41亿元,增长16.6%。住宅、通讯、汽车、文化教育、旅游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市场建设加快。苏宁电器蚌埠店及百惠国际广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百大、物美、华运、美又多、丰原大药房、绿十字等连锁经营店规模进一步扩大。华夏第一街一期完成部分主体工程,正在内外装修。

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3%,其中粮食、水产品类、肉禽及制品分别上涨0.6%、5.4%、1.3%,居住类上涨0.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24889万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完成21856万美元,同比增长7.8%,进口完成3033万美元,同比下降27.0%。丰原集团、八一等企业出口成为全市出口大户。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有柠檬酸及柠檬酸盐、邻苯二胺、扑热息痛、导电膜玻璃和滤清器产品等。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利用内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个。合同利用外资21446万美元,增长15.9%,实际到位外资金额11612万美元,增长16.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074万美元增长102.2%;批准利用内资合同项目数347个,批准合同引进资金256.43亿元,增长64.6%,其中,省外资金212.48亿元,增长57.4%;实际到位内资54.64亿元,增长43.8%,其中省外资金47.25亿元,增长40.2%。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组织参加西部商贸洽谈会、青海商贸洽谈会、上海玻璃工业技术展览会、徽商大会、东北亚经贸洽谈会、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安徽浙江商会常务理事会及蚌埠市重点招商项目推介会。我市与国外5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名列全省第二。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5亿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7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6776人次。全市星级饭店(宾馆)15个,房间数1729间,床位数3084张。全市共有旅行社2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龙子湖和涂山-白乳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五河沱湖。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9.54亿元,比上年增收6.3亿元,同比增长18.91%,人均财政收入1136元,增长1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83亿元,增长11.6%,中央收入24.47亿元,增长20.6%;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26.65亿元,增长31.4%,其中挖潜改造支出增长22.0%,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31.9%,农林水气支出增长9.4%。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331.39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08.87亿元,增长14.6%,人均储蓄存款为5999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4.11亿元,增长1.7%。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77亿元,下降1.6%。全年共赔付支出2.41亿元,增长15.1%。

九、开发区(工业园区)

2005年末,全市共有开发区(工业园区)6个,已建成面积41.9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数679户,同比增长40.87%。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8.95亿元,同比增长51.86%,全年上缴税金2.91亿元,同比增长56.48%。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建成面积10.8平方公里,全年实现经营收入65.75亿元,增长17.4%,实现财政收入15109万元,增长6.6%,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2.35亿元,增长31.6%。高新区内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贝斯卡特工业园、凯盛工业园、亿多科技工业园顺利开工。汽配五金产业园17栋生产厂房基本建成,华皖碳纤维及原丝项目进入试车阶段。新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23.6平方公里,全年实现经营收入69448万元,增长46.2%,实现财政收入35040万元(含土地出让金25704万元),同比增长20.7%,实际利用区外资13.45?亿元,增长35.9%。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普通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6所,在校学生4.3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7所,职业高中19所;普通教育学校1338所,在校学生63.4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92所(高中38所,初中154所),在校学生27.57万人。小学1047所,幼儿园94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243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606人,其中,高中2514人,初中8092人。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11项。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50多家,其中技工贸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22家。全市现在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

科技项目取得新进展。“年产500吨原丝及200吨碳纤维”和“粮食深加工”两个项目列入科技部“863”计划;“高集中度聚集光伏发电装置”列为省创新基金项目;“超宽幅光学玻璃板材”和“DKS型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继续实施科技下乡活动。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90期,培训人员13.2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和技术光盘16.59万份。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加快。龙湖大桥建成并于9月29日通车。延安路、航华路、兴业街南环线、燕山路、红旗五路、黄山大道、长青路、新淮路、解放一路等已竣工或正在建设中,实施了26条三四类道路和小街小巷改造。实施路灯新建、改建工程28项,在二钢路等新建路上安装路灯314盏。树木移栽2300棵,成活率达95%。火车站广场、东海游园、雪华风荷园、陶店花坛、张公山公园、南山公园等园区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新建胜利路与解放二路交叉口垃圾站一座,完成青年街、珠城路两座垃圾站的改建任务。一批新的小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阿尔卡迪亚、龙湖香都二期、新新家苑、沁雅二期、金山花园、名流花苑等项目已完成或正在建设中。

城市公共交通大为改观。完成了公交结构调整,小公共汽车全部退出城区,新辟公交线路4条,新增城市公交车184辆,新建公交站亭90个。开通了蚌怀、蚌凤公交专线。

环保工作得到加强。《蚌埠市2005至2020年环境保护发展规划》评审工作已完成,大中型目环境影响评介审批率100%。完成新城区、高新区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19和21平方公里。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98%,全年区域噪声平均值小于55.2分贝。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工,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35.6万册。全年新购图书7892册。花鼓灯艺术保护和宣传工作取得新进展。“双墩文化”被确认为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汤和墓、玄帝庙、沫河口古代关卡等得以保护。全市各类文物藏品15962件,其中一类藏品60件。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电视转播台4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成功引进数字电视转播车系统,数字电视已经开通运营。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000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启动农村新一轮卫生保健,完成市辖三县共3600平方米、总投资1090万元疾控中心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市紧急救治中心和怀远、固镇传染病区。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1%。怀远县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19所乡镇卫生院被列为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工作成绩显著。竞技体育创佳绩。我市运动员在全国十运会、第四届东亚运动会上取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市体育场综合改造工程已经启动。群众体育丰富多彩。举行了全市首届花鼓灯健身舞比赛、全市职工第九届登山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运动。社区体育稳步推进,为19个社区配置了全民健身器材。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0.52‰,人口死亡率3.97‰,人口自然增长率6.55‰。年末户籍总户数93.73万户,其中市辖区26.42万户。年末总人口349.33万人,比年初增加2.36万人。分年龄段看,18岁以下87.93万人,18-35岁102.82万人,35-60岁的113.80万人,60岁以上44.78万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92.08万人。市辖区年末总人口90.4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2.3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据抽样调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5元,比上年增长9.4%,人均消费支出6414元,增长1.3%,食品支出2883元,增长8.0%。百户城镇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101台、电风扇204台、电冰箱90台、彩电131台、影碟机62台、家用电脑25台、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37部、空调器82台、微波炉53台、移动电话115部、固定电话96部,接入互联网用户11条。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同比增长3.6%,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746元,增长26.4%,其中食品支出814元,同比增长16.5%。百户农村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61台、电风扇186台、电冰箱19台、摩托车36台、电话机71部、移动电话33部、彩色电视机85台、黑白电视机29台。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3.5万人、25.7万人、31.57万人、6.45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34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9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4.5%的控制目标;劳务输出总量50.8万人,同比增加3.53万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分类施保制度,使A类、B类、C类低保人员得到了相应保障。全年发放低保金7.02万人次,发放低保金5492.96万元。全市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落实,五保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注: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快报数;人口数取自公安年报;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为现行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