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合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09:36:31 来源:合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789次

合肥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1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投资为本,发展为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57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7和5.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50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2.6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8.38亿元,增长1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折合2315美元),比上年增加2584元,同比增长14.5%。“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提升到1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0:44.0:46.0变化为6.2:44.8:49.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和投入仍然不大,工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在取消农业税、对良种水稻给予资金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仍保持扩大之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3.8%;油菜籽播种面积扩大2.2%;蔬菜播种面积扩大3.7%。但是受气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与2004年丰产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粮食产量153.93万吨,减产7.6%。其中夏粮产量16.59万吨,增长4%,秋粮产量137.34万吨,减产8.8%;油料产量33.86万吨,减产3.9%;棉花产量1.34万吨,减产17.6%;蔬菜产量70.84万吨,增长1.3%。

养殖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1.34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猪肉增长1.9%,禽肉增长9.6%;禽蛋8.45万吨,增长3.9%;牛奶产量2.38万吨,增长5%;水产品产量11.63万吨,增长3.8%。

总体看,2005年我市农业仍为丰收年。粮食产量为2000年以来第三个丰产年;油料产量为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2004年的高产年;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9亿元,同比增长0.8%。

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普及。20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3.56万千瓦,同比增长3.9%。拥有农用拖拉机12.03万台,增长4.3%;农用运输车1.01万辆,排灌动力机械2.66万台,比上年分别增长3.9%和0.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95万吨,增长8.9%。农村用电量3.40亿千瓦时,增长6.6%。全年有效实灌面积达21.49万公顷,新增1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92.16亿元,按2000价计算,同比增长17.2%。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43.09亿元,实现增加值263.74亿元,增长23.5%(按缩减指数计算),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4.51亿元,增长17.3%。集体企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31.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8.12亿元,增长2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96.05亿元,增长17.8%。轻工业增加值106.33亿元,增长29.6%;重工业增加值157.41亿元,增长19.6%。

重点企业、行业带动作用明显。2005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19家,比2004年增加4家,19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525.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2.3%。汽车、装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8.83亿元,实现增加值206.75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8.2%和78.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汽车和叉车分别增长16.1%和26.8%;彩色电视机增长26.1%;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增长39.6%和50.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继续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7.18,比2004年提高39.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791.11亿元,增长19.4%;实现利税93.21亿元,增长21.5%,其中利润总额52.78亿元,增长31.1%。工业品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90.53亿元,同比增长32.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02.18亿元,增长34.4%。其中装修装饰产值21.07亿元,增长21.3%;在省外完成产值53.54亿元,增长25.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31.26万平方米,增长25.4%,其中新开工面积1804.45平方米,增长26.8%。全年建筑业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2.3万元,增长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较高基数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城镇投资480.04亿元,增长35.8%;农村投资15.23亿元,增长58.9%。“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4.61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30.5%。

各产业投资均较快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最快,总量为3.24亿元,增长1.46倍;第二产业投资90.24亿元,增长48.2%,其中工业投资达89.46亿元,同比增长48.4%,为“九五”以来工业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投资401.79亿元,增长33.6%。

房地产开发投资势头强劲。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0.29亿元,增长36%;商品房销售面积594.98万平方米,增长49.4%,实现销售额179.37亿元,增长80.8%。

重点项目进展加快。全市“1346”投资项目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共完成投资额191.04亿元,是年计划的123.1%,其中“861”项目完成79.5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3.4%。其中:安能热电二期扩建工程、国风塑业BOPP、BOPET薄膜、江汽铸造有限公司汽车铸件和合肥烟厂技改等项目已竣工投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合六、合淮阜高速公路建设及二环路改造稳步推进;芜湖路、飞龙路、铜陵路桥等路桥工程竣工;蔡田铺污水处理厂和二里河上游综合改造正式启动;环城水系中水回用基本实现全线贯通;完成了瓦埠湖蓄洪区一、二期工程和丰乐河18公里河段整治;改造小街巷106条,新增园林绿地213块;三国遗址公园建设进展较快,包公园、徽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1.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9%,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8.59亿人公里,增长15.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交通货运量6133.68万吨,增长6.4%。其中,铁路1128.15万吨,增长15.6%;公路4363万吨,增长4.4%;水运641.26万吨,增长5.1%;民航1.27万吨,增长6.0%。完成旅客运输量7120.4万人,比上年增长5.1%。其中,铁路773.31万人,增长10.3%;公路6274万人,增长4.4%;民航73.09万人,增长20.8%。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2.64万辆,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5.10万辆,增长32.5%。到2005年底,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94万辆,增长30.2%。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44.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1.53亿元,增长35.9%;邮政业务收入2.76亿元,下降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为153.19万户,增长8.1%。其中城市电话户数73.59万户,增长5.7%;农村电话户数42.21万户,增长11.4%。移动电话户数为184.79万户,增长12%。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49.50万户,比上年增长16.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3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7.1亿元,增长15.2%;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3.69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39.99亿元,增长10.8%;其他行业零售额0.71亿元,增长1%。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食品类零售额增长58%,建筑装饰材料类零售额增长8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9%和31%,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增长1.25倍。“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海关口进出口额41.83亿美元,增长19.2%。其中出口27.94亿美元,增长27.6%;“十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150.62亿美元,其中出口97.1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16%。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1家;合同利用外资3.45亿美元,增长29.7%;实际利用外资4.07亿美元,增长28.7%。

旅游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5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005.81万美元,增长20.5%;接待入境游客6.62万人次,增长14.5%;接待国内外游客676.42万人次,增长9.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越过三个10亿元大关,达到130.88亿元,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64亿元,增长28.3%。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41.5%,营业税增长40%;企业所得税增长24.7%。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政府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了保证。全年财政支出为73.56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支农支出3.36亿元,增长34.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83亿元,增长28.7%;社会保障支出5.46亿元,增长21.1%;全年用于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的支出分别为16.50亿元和5.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7%和35%。“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21.85亿元,增长1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6.16亿元,增长20.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419.87亿元,增长18.1%,其中农业贷款增长30.2%,个人消费贷款增长28.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0.58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4亿元,增长5.2%;人寿险保费收入15.14亿元,比上年下降15.7%。全年赔款与给付8.15亿元,增长54.6%。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99亿元,增长10.7%;人寿险赔付额5.16亿元,增长1倍。

九、价格

城市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2.3%、1.1%和6.5%,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及制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五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0.7%、1.5%、0.5%、1.6%和4%。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3%和5.1%,涨幅同比分别回落1.2和10.5个百分点。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材料和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分别上涨8.4%、5.4%和2.4%。

十、科技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进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2家,高新技术产品160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456亿元,增长33.7%。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暨中国专利20年优秀成果展,参加会展的客商有1500多家,共有36个项目签约,累计总投资46.21亿元。专利实施战略进一步推进,全年专利授权量694件,比上年增加3.9%,其中发明专利322项,占全省56.8%。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6所,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8.37万人,在校学习的本专科学生24.2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77万人和3.59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6495人,比上年增加610人;在学博士生、硕士生17492人,增加2927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5.64万人,增加0.92万人。职业中学50所,在校学生6.34万人。普通中学267所,在校生30.90万人。小学1097所,在校学生37.6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63%,小学入学率为99.6%。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13万人。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活跃。成功举办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专业文艺精彩纷呈,组织创作剧本5台,组织专业剧团演出338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第十一届新春文化庙会、“五一”《幸福家园》和“十一”《诚信合肥?和谐家园》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长江剧院重建、城隍庙修建、李府东扩工程竣工,赖少奇艺术馆建成开馆,广电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动工兴建。农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开展了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新增102个行政村甲级广播室,行政村广播通播率为98.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承办了全省拳击、散打、武术和田径锦标赛,完成了全年参加省常规比赛任务,取得全省第一。全民健身运动热潮迭起,举办了第四十五届元旦越野赛、中国梦舟篮球明星对抗赛、“名邦?锦绣年华杯”自行车大赛、安利纽崔莱健康跑、大型摩托车特技表演和合肥市第六届龙舟赛。全市中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0%。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8亿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39个,比上年增加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49万张,比上年增加16.4%。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7万人,增长8.1%,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7833人,注册护士6224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18人和525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1.74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3张,比上年均有增长。

十二、人民生活、就业与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5322人,出生率10.07‰,比上年下降0.8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6225人,死亡率5.83‰,上升1.0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4‰,下降1.93个千分点。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55.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4.91万人,农业人口270.79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75.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0.2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027元,比上年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增长12.5%;人均消费性支出7398元,增长5.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7%。农民人均纯收入3207元,增长1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34元,增长1.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93平方米。“十五”时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2%。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80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6万人。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7.85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55.69万人,增加11.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8.98万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0%以上;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8.7%;城镇居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189张,收养各类人员5479人。全市共有12.37万人参加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1.71万人;参加社会救济人数为18.79万人,比上年增加5.18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83亿元,增长1.29倍,筹集社会公益金6297.6万元,增长1.19倍。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市已建成2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04.3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0.4%;建成烟尘控制区17个,面积为143.8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1%,空气环境功能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达100%。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