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合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09:35:32 来源:合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87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抓机遇,国民经济在调控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9.7亿元,比上年净增104.74亿元,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16.6%;第二产业增加值297.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238.5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为9.16:50.4:40.4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378元,比上年增加2658元。

物价总水平上涨。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3%,居住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5.6%。

宏观与微观景气指数高位运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趋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在132.89~153.29之间高位运行,四季度达140.55;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一直保持在140以上,四季度到达全年最高点,为153.26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明显存在;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农业喜获丰收。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产量为166.55万吨,同比增长73.1%,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夏粮产量15.95万吨,增长59.4%,早稻产量4.11万吨,增长1.2%,秋粮产量146.49万吨,增长78.4%;油料产量35.24万吨,增长48.8%,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棉花产量1.62万吨,增长35.6%,为近8年以来最高增幅。蔬菜总产量69.97万吨,增长15.3%。

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9.68万吨,同比增长13.4%,其中猪肉增长10.1%,禽肉增长23.9%;水产品产量11.21万吨,增长7.4%。

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普及。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8.14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11.53万台,农用运输车9671辆,排灌动力机械26421台,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49万吨,增长30.9%;农村用电量3.12亿千瓦时;全年有效实灌面积达21.3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2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8.46亿元,增长31.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为108.37亿元,增长29.7%;集体企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8.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3.79亿元,增长3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75.75亿元,增长25.9%。轻工业增加值77.57亿元,增长40.3%,重工业增加值120.89亿元,增长26.2%。

优势行业带动作用明显。在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增长。其中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前3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增幅都在40%以上,三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4.61亿元,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汽车和叉车分别增长20.2%和26.3%;空调器增长1.66倍;彩色电视机增长70.1%;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增长40.9%和25.7%;全年发电量增长10.4%。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67.4%,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6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58.18亿元,增长3.9%。工业品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2%。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67.79亿元,同比增长20.3%,高于全市GDP增幅4.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8%。其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208.01亿元,增长29.4%,其中装修装饰产值完成14.37亿元,在省外完成产值33.58亿元,增长7.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9.96万平方米,增长18.7%,其中新开工面积1213.3万平方米,增长5.1%;全年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93988元/人,增长1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幅。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其中城镇以上投资351.89亿元,增长43.9%。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37.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0.90亿元,增长22.9%,其中完成工业投资60.27亿元,增长3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9.26亿元,增长46.3%。从管理渠道看,基建完成173.95亿元,增长44.7%;技改完成38.11亿元,增长15.1%;房地产完成138.32亿元,增长54.2%。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44项,当年完成投资51.61亿元,为本年计划的109.8%。其中重点基本建设项目30项,当年完成投资42.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8%;技术改造项目14个,完成投资8.91亿元。在44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开工项目42个。其中:安徽国际购物中心、国风集团多功能农用薄膜及聚丙稀薄膜、朱砖井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04年,我市着眼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围绕解决老城区行路难、环境差等难点问题,着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完成111条小街巷修建整治,改造了4个旧小区、6片危旧房。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竣工和在建市区道路21条,开工建设合叶(六安叶集)、合阜(阜阳)高速公路和合宁(南京)、合武(武汉)高速铁路。增强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完成公交、供水、电力、燃气、供热、邮政、电信等一批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园林景观工程,城区新建园林绿地超过1万亩。如期完成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杏花公园二期改造工程,野生动物园猛兽区、生态公园对外开放,三国遗址公园开工建设。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7.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9%,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0.81亿人公里,增长8.6%。全年各种运输形式完成交通货运量5767.32万吨,增长24.3%,其中,铁路975.9万吨,增长52.3%;公路4180万吨,增长20.5%;水运610.22万吨,增长15.5%;民航11959吨,增长42.1%。完成旅客运输量6772.19万人,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铁路701.68万人,增长9.9%;公路6010万人,增长12.3%;民航60.51万人,增长31.6%。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0.81万辆,比上年增长20%,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3.85万辆,增长33.4%。到2004年底,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49万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全年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为141.7万户,增长18.4%,其中城市电话户数69.6万户,增长10.1%,农村电话户数37.88万户,增长2.9%;移动电话户数为164.99万户,增长37.1%。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42.38万户,比上年增长17.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4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加快和消费层面的拓宽,消费品市场日渐兴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9.77亿元,同比增长15.6%,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4.8%,餐饮业增长24.3%。从城乡市场看,呈共同发展态势。全年农村市场增长14.8%,城市增长16.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势良好。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3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呈快速增长态势。其中,进口13.19亿美元,增长10.0%;出口21.89亿美元,增长20.4%;实现贸易顺差8.7亿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1户;协议外资2.66亿美元,增长4.7%;实际到位外资3.16亿美元,增长21.3%。

旅游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4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25万美元,增长9.7%;接待入境游客5.78万人次,增长33.8%;接待国内外游客615.5万人次,增长11.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5.4亿元,同比增长24.9%,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为44.93亿元,增长25.3%,其中,营业税增长29.4%;企业所得税增长2.08倍。全年财政支出56.4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科学、教育、卫生事业的支出分别增长19.9%、28.6%和24.2%。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95.96亿元,比上年增加235.70亿元,增长2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29.14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10.67亿元,比上年增加217.54亿元,增长21.9%,其中农业贷款增长19.7%,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六成多。实现证券交易额为788.57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2亿元,增长50%;人寿险保费收入17.9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赔款与给付4.77亿元,增长3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71亿元,增长22.6%;人寿险赔付额2.06亿元,增长45%。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我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称号。全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家、新产品22个,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1家,高新技术产品160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341亿元,增长29.8%;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对接会上参与洽谈、展示、交易的省内外参展商近800多家,投资商1000多家,企业间共签约合作项目85个,总投资85.9亿元,其中引进境内外客商资金46.8亿元,签约项目总投资和引进资金均比上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推进专利实施战略,全年专利授权量668件,共资助专利申请304项,资助费用35.32万元。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6所,当年招生7.60万人,在校生20.62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5885人,比上年增加913人;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4565人,增加2997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4.72万人。职业中学49所,在校学生5.96万人。普通中学261所,在校生31.43万人。小学1178所,在校学生38.33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15%,小学生入学率为99.5%。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758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生4347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为推进文化改革,我市在全省首次举办了反映强烈的“2004年合肥文化项目推介会”;为振兴庐剧,精心组织、演出大型庐剧《李清照》,该剧在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表演中获得多个奖项;围绕庆祝建国55周年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举办了全国大型书法展览、第三届广玉兰文化艺术节、“百万市民看合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安美集团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有线电视试点工作有序进行,我市是全国有线电视试点城市之一,到2004年底,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已达83套;全年新建300个行政村甲级广播室,全市行政村广播通播率达99%,开通了面向农村的电视13频道。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市第八届运动会,参会运动员达7000多人;在首届全省体育大会我市代表团获得金牌、总分两项第一。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先后举办了合肥市44届元旦越野赛、首届“百大杯”家庭健身运动赛等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过2000人,全市中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0%。全年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480万元,销售电脑体育彩票7500万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到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5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8万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7215人,注册护士5699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1.64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9张。

十、人民生活、就业与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8153人,出生率10.92‰,比上年上升0.6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0951人,死亡率4.75‰,上升0.6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7‰,上升0.02个千分点。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44.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8.96万人,农业人口275.72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63.52万人,非农业人口135.7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369元,比上年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6998元,增长12.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增长2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9元,增长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7.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3平方米,比上年分别扩大1%和2.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64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2万人;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4.9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医疗参保险人数为43.89万人,增加8.79万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1%;城镇居民低保政策实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320张,收养5489人;全市共有10.66万人参加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社会救济总人数为13.61万人。2004年,全市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217.87万元,增长55.6%,筹集社会公益金2876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末,全市已建成2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04.3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0.4%;建成烟尘控制区17个,面积为143.8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8%,空气环境功能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达100%。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