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市各级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GDP千亿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2.4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265元,比上年增加1008元。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汽车、电子、机械、家电、化工、橡胶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5:49.3:40.2调整为9.7:50.1:40.2。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工业投资控股公司,对46户工业企业进行授权经营。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0%。公用事业单位改制取得新突破;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启动市级公共支出改革;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新进展,科大创新成功上市,国风股份配股和国通管业上市方案获审通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新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教育、投融资、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分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3.6%,居住项目上升2.3%;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4.6%、1.5%、4.1%、0.5%和10.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全年粮食产量161.36万吨,比上年增产21.1%。其中夏粮产量17.2万吨,减产12.5%;早稻产量5.34万吨,减产3.1%;秋粮产量144.16万吨,增长26.9%。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1.44万吨,比上年减产1.4%;油料产量26.62万吨,减产16.4%;蔬菜产量61.72万吨,增长5.6%,糖料产量1.97万吨,增长50.8%;水果产量53.99万吨,增长25.6%。
养殖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24.71万吨,比上年增长3.4%;牛奶产量1.4万吨,减产7.3%;水产品产量10.62万吨,增长2.8%。
林业生产增长较快。当年全市造林面积6764公顷,增长2.68倍,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4164公顷,增长2.67倍,四旁植树1399万株,增长1.4%。
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0.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农用拖拉机12.91万台,增长6.1%;农用运输车7784辆,增长8.3%;排灌动力机械26866台,增长1.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1.8万吨,增长7.8%。农村用电量2.55亿千瓦时,与上年持平。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21.35万公顷,增长2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6%;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产值446.89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中,内资企业完成产值276.25亿元,增长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为20.11亿元,增长40.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50.53亿元,增长1倍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213.14亿元,增长4.6%。全年产销率为97.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原材料类增长较快,发电量、成品钢材、钢、生铁等分别增长69%、50.4%、32.7%和30.1%;机械产品中挖掘机、汽车、叉车等增幅较大,分别增长60.6%、32.2%和26.8%;日用电器类产品除空调下降外,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产量均比上年增长。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0.72,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36.06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利税61.47亿元,增长35%;实现利润30.14亿元,增长33%,利税、利润增幅均高于同期产值增幅;企业亏损面为30%,同比减亏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4.9%。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1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5亿元,增长55.1%。施工工程个数715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827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9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60万平方米,增加3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全省的14.9%。其中:基建投资完成86.98亿元,增长19.5%;技改完成投资24.45亿元,增长20.5%;房地产投资完成40.02亿元,增长56.7%;城乡集体和居民私人建房全年达17.22亿元。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2002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54亿元,同比下降5%,第二产业完成40.9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120.82亿元,增长21%(不含农村个体),当年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33:25.21:74.4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5个百分点。
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列入考核的市属重点项目40个,有14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其中国际会展中心、马鞍山南路、望江路、合白公路改建工程、农电网二期改造工程、百大合家福配送中心、国风塑业年产2.5万吨BOPP薄膜等项目已经建成。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政务文化新区建设按计划推进,区内6条主干道开工建设。全市完成市政道路总长度达42.5公里,建设里程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20条小街巷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南淝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十五里河综合治理及巢湖清淤、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二期、合钢焦炉一期等一批重点环保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完成5个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建成合白路,开工建设合巢路、店忠路。大房郢水库移民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巢湖大堤(肥东段)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并通过验收,南淝河、丰乐河大堤改造取得实效。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取得新进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8.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6%,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45.4亿人公里,增长26.1%。全年各种运输形式完成交通货运量3629.51万吨,增长25%,其中,铁路182.32万吨,增长6.2%;公路3055万吨,增长27.3%;水运391.3万吨,增长18.4%;民航8700吨,增长20.6%。完成旅客运输量5725.83万人,比上年增长11.4%。其中,铁路514.92万人,增长1.5%;公路5171万人,增长12.4%;民航39.92万人,增长18.5%。
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全年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3.17亿元(不含寻呼),比上年增长13.7%。年末电话户数94.4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户数62.18万户,增长15.0%,农村电话户数32.23万户,增长20.1%,移动电话户数92.66万户,增长26.2%。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4万户(不含联通),比上年增长51.9%。
六、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有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商家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的带动,加速了居民的消费节奏,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同比增长12.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城乡市场看,全年城市实现零售额158.55亿元,县及以下实现26.22亿元,分别增长13.1%和7.7%,同比分别加快1.2和1.4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经济零售额为42.23亿元,私营经济为5.02亿元,分别增长20.8%和34.8%;从经营业态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39.14亿元,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为17.47亿元,增长21.7%。
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到2002年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为338个,全年商品成交额191.6亿元,其中农村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2.5亿元。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第一年,全市上下利用这一契机,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全年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市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2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出口15.03亿美元,增长6.5%;实现进口7.96亿美元,增长23.7%;实现贸易顺差7.07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市属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额达7.38亿美元,增长24.0%;其中出口3.75亿美元,增长22.0%。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3户,协议外资2.24亿美元,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1.82亿美元,增长3.5%。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13万美元,增长17%;接待入境游客4.93万人次,增长25.8%;接待国内外游客514.5万人次,增长24.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是全市财政收入增幅最高、增收最多、进度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连跨两个台阶达6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为近6年最高增幅,比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12亿元,增长17.5%。收入中,工商税收增长17.7%;企业收入增长25倍。同期预算支出为35.75亿元,增长15.2%。支出中增幅较大的有社会保障、抚恤和社救及基本建设支出,分别增长34.7%、33.6%和30.7%;支农支出增长10.9%。
2002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11.65亿元,比年初增加100亿元,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增加较多,比年初增加58.18亿元,增长1倍多;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22.27亿元,增长1.1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5.46亿元,比年初增加134.52亿元,增长18.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288.11亿元,比年初增加62.47亿元,增长27.7%。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回笼速度加快,现金净回笼76.08亿元,增长13.2%。全年证券交易额为833.24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2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亿元,增长33.9%,寿险保费收入19.66亿元,增长2.2倍。赔款和给付4.05亿元,增长1.2倍,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71亿元,增长61.3%,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34亿元,增长2.1倍。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果。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0亿元,技工贸收入190亿元,分别增长13%和14.5%。完善软件园孵化功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民营科技园创业中心建成使用。第二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共签订协议98项,总投资59.1亿元。全市共有38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四等奖13项。专利申请稳定发展,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758件,授权专利602件。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5所,当年招生4.55万人,较上年增加2.41万人,在校生11.92万人,增加3.5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研究生3614,比上年增加828人;在校博士生、研究生8450人,增加1818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5所,在校学生4.5万人。职业中学52所,初、高中在校生3.96万人。普通中学262所,在校学生31.30万人。小学1393所,在校学生41.85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3.3%,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年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招收本专科学生2.76万人,在校学生8.09万人,较上年增加1.3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8995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生3695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16.45万人,在校学员18万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以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为主导,举办了“国风乐韵—2002年新年音乐会”、“合肥市第八届新春文化庙会”、“合肥市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等,以迎接十六大胜利召开为主题的“合肥市第二届广玉兰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已建成乡镇有线电视系统79个,乡镇小调频达81座,已建立村广播室1306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100%。全年共放映电影5109场次。
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为抓手,开展了20多项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组团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取得奖牌总数、金牌、总分、体育道德风尚4项第一。200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个,其中体育馆2个,标准体育场1个。全年发行中国电脑体育彩票和中国足球彩票6941万元,增长33.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制订《合肥市“十五”卫生发展计划》,以预防保健为先导,规范传染病防治,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开展“与患者同行”全程医疗服务和妇幼保健工作。到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6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785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5万人,其中职业医师6640人,注册护士5139人。
十、人民生活、就业与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1386人,出生率9.24‰,死亡人口17467人,死亡率3.9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48.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54万人,农业人口294.54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46.52万人,非农业人口117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5元,实际增长10.3%;人均消费性支出5721元,增长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5%。农民人均纯收入2229元,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2元,增长1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7平方米。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市、区、街道、社居委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80%的街道建立了“一站式”社保服务窗口。市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任务基本完成,全年出中心人数9431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实施再就业培训人数1.9万人,出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50%。农村劳务输出达36万人。“两个确保”不断巩固,社会化发放面达到100%。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保障标准有所提高。医改工作向企业扩面,三县医改全面启动,全市医保参保人数25.89万人,医保基金征缴率接近100%。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5564张,收养4802人,全市共有9.92万人参加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总人数达20.95万人。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达4519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46个。全年发行社会福利彩票435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50万元。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2002年末,全市已建成1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74.4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59.6%;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为134.0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注:1、本公报中GDP数据为年快报数;
2、本公报中GDP及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