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合肥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09:20:18 来源:合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60次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努力克服农业因灾减产及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基本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顺利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一、综合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运行质量继续提高。预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4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0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6.3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5亿元,增长12.5%。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0.5:48.5:41,一产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内部,农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主要农作物面积继续调整,粮食面积调减,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面积增加。与此同时,农产品品质结构也得到优化,优质水稻、油菜的推广面积大幅度增加。养殖业和一些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丰乐、丰大、牛奶公司等10家企业12项产品荣获中国首届农产品国际博览会知名品牌称号。工业内部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下降,新产品产值大幅度增长;第三产业中房地产、旅游业、邮电通信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4%。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乡镇企业改制工作积极推进;国企改革重组获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开元与佳通、神鹿与北京双鹤药业、华润与合肥啤酒、华源与合肥印染等企业资产重组工作;东南化机与安徽六方等签定资产重组合同;合肥轻骑等企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列入省考核的98户企业,有61户已退出国有序列。城建体制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开始实施,医疗保险政策逐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分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4.1%,居住项目上升1.2%;衣着项目持平;食品、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平稳增长。粮食在上年减产基础上又有所下降。2001年受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和严重干旱的双重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133.3万吨,同比减少6.8%;其中,夏粮产量19.65万吨,同比下降22.7%。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保持增长。油料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31.83万吨,同比增长17.6%;棉花产量1.46万吨,同比增长19.2%。

养殖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23.9万吨,同比增长4.4%;牛奶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27.2%;水产品产量10.33万吨,同比增长0.6%。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当年全市造林面积1837公顷,增长44.9%,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860公顷,四旁植树1380万株。

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200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3.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用拖拉机12.17万台,比上年增长7.5%;农用运输车7188辆,比上年增长17.6%;排灌动力机械26578台,比上年增长5.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0.2万吨,增长10.1%。农村用电量2.55亿千瓦时,增长9%。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17.45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200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93.02亿元,增长14.7%,完成产值317.8亿元,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170亿元,增长7.7%。各种经济类型中,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27.3亿元,增长2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13.9亿元,增长10.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9.6亿元,增长26.9%。

主要工业产品稳步增长。列入考核的产品中,彩电、钢材、铝、水泥、农用化肥、挖掘机等保持较快增长。当年新产品产值率为28.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继续好转。2001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4.01%,比上年提高17.94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税29.93亿元,增长35.7%;盈亏相抵净盈利10.13亿元,增长31.2%;企业亏损面36.5%。产销率稳步提高,各月产销率除六月份外,均在97%以上。全年产销率为99.6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85.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8亿元,增长95.4%。施工工程个数14018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879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51.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5.05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91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6.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23.85万平方米,增加187.8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120.4亿元,增长6.5%;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22.2亿元,增长24.2%。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72.8亿元,增长2.8%;更新改造投资20.3亿元,增长12.4%;房地产开发投资25.54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和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

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列入考核的市属重点项目42个,有13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其中东区水源联络管工程、安徽元一国际高尔夫俱乐部、长丰瓦东干渠补源工程、大口径塑料布纹管工程、宁西铁路合肥段、合肥至白龙公路改造、合肥二电厂、肥西及长丰国债粮库等项目已经建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南淝河综合治理灯饰工程、望塘污水处理厂、拦水橡皮坝开工。市政府广场、胜利广场、徽园、城区4个出入口客车换乘中心等建成使用。开工建设马鞍山南路、望江路、临淮西路、天长路,完成小街巷整治21条。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和十五里河中下游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水源联络管2.1公里,新增供水管网4.2公里,二水厂改扩建工程完成土建部分。发展燃气用户2.23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3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全年各种运输形式完成交通货运量2902.85万吨,增长77.6%,其中,铁路171.73万吨,下降7.3%;公路2400万吨,增长107.4%;水运330.4万吨,增长14.1%;民航7211吨,增长21.5%。完成旅客运输量5140.81万人,比上年增长10.9%。其中,铁路507.13万人,增长4.6%;公路4600万人,增长3%;民航33.68万人,增长14.7%。

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全年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6.68亿元(不含寻呼),比上年增长15.6%。年末电话户数80.9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户数54.07万户,增长14.9%,农村电话户数26.84万户,增长27.6%,移动电话户数73.41万户,增长1.3倍。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8万户,比上年增长1.33倍。

六、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有升。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节假日时间的集中安排和商家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同时外地商家纷纷入驻我市,消费品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6亿元,同比增长1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0.14亿元,增长11.9%;县及县以下为24.46亿元,增长6.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市场趋旺,同比分别增长10.5%和24.4%;分经济类型看,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增长,其中私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增长46%;个体、港澳台、外商、股份制及其他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3.1%。

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全年商品成交额20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村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72.15亿元,增长54.3%。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受世界经济下滑及美国“9.11”事件的影响,我市对外出口有所回落,但增势依旧。据海关统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5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增长5.9%;进口6.4亿美元,增长9.5%;累计实现贸易顺差7.7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额达4.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出口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户,协议外资2.21亿美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45亿美元。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2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317万美元,增长12.2%;接待入境游客3.92万人次,增长13.2%;接待国内外游客413.88万人次,增长3.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9.29亿元,增长1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69亿元,增长13.6%。从收入来源看,工商税收增长15%;企业收入增长98.2%,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49.6%;同期预算支出为30.96亿元,增长20.1%。支出中增幅较大的有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增长35.5%、30%和30.9%。

金融秩序良好,银行贷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0.9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5.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6.3%和18%;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5.64亿元,增长22.7%。贷款中短期工业贷款、中长期基建贷款、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保持明显增加势头。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回笼速度加快,现金净回笼67.23亿元,增长25.5%。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8.69亿元,比上年增长45.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4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16亿元。赔款和给付1.82亿元,增长6.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06亿元,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76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果。全年共鉴定验收市科委计划内各类科研项目32项,其中达国内领先水平的7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的10项,达省内领先水平的12项。全市共有41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四等奖15项。专利申请稳定发展,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758件,授权专利519件。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6所,当年招生3.14万人,较上年增加1.08万人,在校生8.42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研究生2786人;在校博士生、研究生6632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90所,在校学生10.73万人。职业中学48所,初、高中在校生3.06万人。普通中学217所,在校学生28.55万人。小学1459所,在校学生43.18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5.1%,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年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招收本专科学生2.78万人,在校学生6.76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5998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生7954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15.47万人,在校学员19.77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3804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大型话剧《风驰瑶岗》荣获中宣部和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剧目奖”等6个奖项,大型话剧《何家庆》、《国事家事》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以纪念建党80周年为主题的“合肥市第二届合唱节”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市图书馆、科技馆初步建成,市少儿图书馆建成对外开放。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有线电视建设光缆联网乡镇33个,乡镇小调频达80座,已建成农村广播室1516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100%。全年共放映电影5150场次。

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个,其中体育馆2个,标准体育场1个。全年发行中国电脑体育彩票5100万元,获公益金510万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0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505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3万人,其中医生8313人,护师、护士5411人。

十、人民生活、就业与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1469人,出生率9.42‰,死亡人口17850人,死亡率4.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42.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6.81万人,农业人口295.14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37.95万人,非农业人口110.71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1年列入统计口径的职工工资总额4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3.04亿元,增长11.6%;全部职工平均工资8642元,增长14.4%,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134元,增长14.1%。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7元,比上年增长6.7%;人均消费性支出5600元,增长12.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032元,增长2.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26元,增长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6.7%,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5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市、区、街道、社居委四级社保体系正式运转,市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面达99%,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市区享受低保人数4.1万人。全市下岗职工出中心近2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4629张,收养3834人,全市共有6.06万人参加最低生活保障。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建设有较大进展,其中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471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9189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9个。全年发行社会福利彩票10762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75万元。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2001年末,全市已建成1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63.57平方公里。列入省、市级达标排放名录的重点企业基本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一控双达标”工作任务。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注:1、本公报中GDP、工业等数据为年快报数;

2、本公报中GDP及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