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安徽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7:12:35 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213次

2000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回升,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0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129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001亿元,增长10.3%。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24.2∶42.8∶33.0。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84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

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九五"期间,我省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连续三年严重水旱灾害等考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调整后的"九五"计划目标胜利实现。五年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2%。投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71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3倍,集中建设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改等重大项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五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5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12.4%。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128.5亿美元,其中出口81.9亿美元,分别是"八五"时期的1.8倍和1.6倍;实际利用外资34.7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6倍。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九五"时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和8.2%。200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1995年末增长1.1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矛盾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机制转换滞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农村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些新的矛盾;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缓,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压力较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得到调整。

粮食在大灾之年有所减产。2000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旱灾,粮食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72.1万吨,比上年减产299.1万吨,下降10.8%。其中,夏粮产量737.9万吨,下降17.6%;早稻153.1万吨,增长5.6%;秋粮1581.1万吨,下降8.6%。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油料产量285.1万吨,比上年增长6.3%,又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27万吨,增长12.1%。茶叶产量4.3万吨,下降11.7%。水果产量110.6万吨,增长15%。烤烟产量3.2万吨,下降38.8%。

林、牧、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当年全省造林面积75.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82.4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09万吨,比上年增长3.5%;水产品产量160万吨,增长4%。

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2000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97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3.2万吨,下降1%。农村用电量45.8亿千瓦小时,增长4.3%。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197千公顷,新增40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200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547.6亿元,增长11.4%,增幅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59.7亿元,增长9.1%;集体企业66.3亿元,增长4.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0.5亿元,增长2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9.2亿元,增长14.5%。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全省纺织压锭、关闭煤矿小井、压缩冶金、小水泥等行业的生产能力等继续取得成效,市场供大于求的一般消费品、部分机电产品生产有所减缓,原材料基本呈全面增长之势。全年铁、钢、钢材等产量保持增长;化纤、布等纺织类产品出现较快增长;彩电、冰箱分别增长81.7%和22.9%。当年新产品产值率为10.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1.9,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5%,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564.8亿元,增长12.5%;实现利润34.3亿元,增长1.7倍,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亏损企业亏损额19.3亿元,比上年减少40.5%,企业亏损面下降2.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1.7亿元,增长11.2%。施工工程个数3.15万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4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5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8.6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2546.5万平方米,增加433.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60.7万平方米,增加211万平方米。

地质勘查工作取得新进展。2000年,全省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131项,完成机械岩芯钻探工作量3.3万米,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20平方公里,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6500平方公里,新发现矿产地3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7个。全年完成货币工作量3.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0年,我省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抓住发展机遇,加大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76.2亿元,增长16.1%;城乡集体单位投资114.9亿元,增长0.9%;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63.7亿元,增长3.9%。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20.4亿元,增长15.1%;更新改造投资152.8亿元,增长22.5%,继续高于基建投资增幅;房地产开发投资88.1亿元,增长15.8%。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6%;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投资140.6亿元,增长50.1%。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列入考核的省重点项目41个,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重大项目和单项工程共有15个。芜湖长江大桥胜利通车,淮北二电厂、合肥二电厂一号机组、安徽汽车零部件一期、铜陵电子覆铜板、祁南煤矿、淮南化工总厂尿素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港口湾水库、合徐公路南段、沪蓉公路合安段、蚌埠机场等项目进展顺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到2000年底,全省小城镇数量3021个,其中建制镇911个,农村集镇2110个。当年全省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80.6亿元,其中县城以下建制镇为50.8亿元,一般农村集镇为29.8亿元。全省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为92.8%。省政府确定的200个中心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达100%,镇区道路铺装率56%,总投入42.4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040.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5%。其中,铁路622.3亿吨公里,增长8.3%;公路230亿吨公里,增长3.2%;水运188.3亿吨公里,增长5%;民航0.3亿吨公里,增长8.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30.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3%。其中,铁路202.1亿人公里,增长8.7%;公路310亿人公里,增长3%;水运3.7亿人公里,增长3.6%;民航15.1亿人公里,增长9.7%。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5.5亿元(不含寻呼),比上年增长21%。其中,中央国有业务总量88.6亿元,增长19.7%;地方国有业务总量6.9亿元,增长39.8%。年末市内电话户数272.9万户,农村电话户数210.8万户,移动电话户数144.6万户(不含联通),分别比上年增长22.8%、76.5%和67%。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电信数据通信用户29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6.9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趋升。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增加工资、延长节假日等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以及商家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带动了城乡市场的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7.7%,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9.9%,是近几年增幅最高的一年。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9亿元,增长8.3%;县及县以下为234.5亿元和320.8亿元,分别增长7.2%和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7.4%,餐饮业增长26.7%,制造业增长1.7%,农业生产者零售增长1.6%。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全年商品成交额967.7亿元,比上年增长6%。

大型商业企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列入统计的40多家重点零售商店全年销售收入净额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利润3973万元,增长28.8%;毛利率9.1%,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费用率4.46%,下降0.5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扭转了连续两年多的下降局面,比上年上升0.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7.5%,食品价格下降2.8%,衣着价格下降2%,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1.4%,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6.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回升及国家各项鼓励出口政策效应的显现,外贸进出口呈现出较强的恢复性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出口总额21.6亿美元,增长29%;进口总额11.7亿美元,增长20.1%。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3.3%,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5.9%提高到78.4%;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5.3%。分地区看,对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0.1%、49.7%和31.6%,对欧洲和非洲的出口分别增长19.8%和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额达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出口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额的18.5%。

直接利用外资取得进展。全年利用外资协议额7.5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36亿美元,增长13.8%;实际利用外资4.15亿美元,下降36.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18亿美元,下降11.9%。当年全省新批"三资"企业247家,比上年增加48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倍;完成营业额1.03亿美元,增长4.3%。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完成1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3亿美元,增长25.3%;国内旅游收入150.5亿元,增长12%。接待海外游客31.8万人次,增长26.8%;接待国内游客2973.8万人次,增长11.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态势基本平稳。全年财政收入290.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财政支出324亿元,增长13.8%,财政对基建、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81.6%。200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8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1.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761.9亿元,增加8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47.2亿元,增加144.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38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652.8亿元,增加128.6亿元;中长期贷款543.8亿元,增加61.9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2000年,全省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6只(A股),配股6只,共筹集资金39.2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省保险系统保费收入38.2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4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3.8亿元。赔款和给付12.3亿元,下降23%,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7.7亿元,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4.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0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3%。有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49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4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430多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2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3万人,均比上年增长2.1%。全省有民营科技企业3629家,从业人员6.5万人,技工贸总收入60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全年全省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13.3亿元,增长15%。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11项。主要科技成果有:皖麦38、皖稻34、重组人生长激素、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等。当年全省安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55项,火炬计划项目56项,成果推广计划项目8项,总投资近8亿元。到年底,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试验室4个,省部共建实验室5个,新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132个。

专利申请稳定发展,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1877件,授权专利1482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184项,金额6.1亿元。年末全省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00个,其中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6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测绘事业稳步推进。全年省测绘档案资料馆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9865张,大地点成果6307个(点),利用档案资料49卷(盒),底片60筒(卷),像片374张。省测绘总院所属生产单位完成测绘产值837万元。完成的主要测绘项目有:外业控制953幅,调绘463幅,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695幅,编制各种地图15幅(册),完成淮河流域1∶1万比例尺数字化基础图更新420幅,1∶1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420幅,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测绘的需求。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得到重视。2000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42所,当年招生7.6万人,较上年增加2.5万人,在校生18.2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7个,当年招生2522人,其中地方所属院校招收研究生778人;在学研究生5820人,其中地方所属院校1747人。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854所,在校学生68.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学校在校生19.2万人,职业中学初、高中在校生为29.7万人和15.6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4.2万人。普通中学3767所,在校学生358.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4.1万人,初中在校生304.2万人。小学24281所,在校学生644.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98%和0.36%。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年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招收本专科学生6.2万人,在校学生12.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05.8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20.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0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文化馆102个,公共图书馆83个,博物馆36个。省图书馆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有各级各类档案馆138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410万卷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广播电台15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3座;电视台17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50座;有线电视台15座,有线电视用户达190.7万户;另有县级广播电视台5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4.8%,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8%,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报纸100种62712万份,期刊(杂志)160种4886万册,图书2613种29876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0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670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5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9个,妇幼保健机构110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1.5万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4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2.7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0.87万人,妇幼保健机构0.23万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5.47万人,护师、护士3.69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成绩。2000年,我省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25枚金牌、31枚银牌和36枚铜牌,其中盛泽田在第27届奥运会上获得1枚铜牌。运动健将发展数为31人,一级运动员发展数为69人;国家级裁判员发展数为15人,一级裁判员发展数为176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已发展到5477人,其中国家级36人,一级266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4096个,其中体育馆40个,标准体育场32个,省九运会竞赛场馆、黄山体育馆竣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据初步统计,全年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300万人次,大型活动项目67项次。

残疾人体育和农民体育也取得好成绩。2000年,我省残疾人运动员在第11届残疾人奥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在第5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和5枚铜牌。农民运动员在第4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和5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2000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4104人,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75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23个。到2000年末,已在全省11个城市中建成107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52平方公里,在11个城市中建成了7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33平方公里。全省基本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一控双达标"工作任务,列入2000年达标排放名录的6275家重点企业已达标6232家,达标完成率99.3%,其中1070家重点企业已有1045家实现达标,达标完成率97.7%。合肥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1995年的水平上,其中COD、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为2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争取国家"三河、三湖"国债项目投资成绩显著,国家追加投资1.24亿元。我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多种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机制。

2000年全省发生火灾事故6099起,发生交通事故25241起。

十二、人民生活与就业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全省职工工资总额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5.8亿元,增长3.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993元,增长7.3%。据抽样调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6元,比上年增长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6%;人均消费性支出4233元,增长8.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34.6元,增长1.8%,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2.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21.5元,增长1.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全省城乡建成住宅6705.8万平方米,其中城镇1825.3万平方米,农村4880.5万平方米。

劳动力结构进一步调整。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450.8万人,比上年增加52.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024.6万人,占58.7%;第二产业627.4万人,占18.2%;第三产业798.8万人,占23.1%。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92.8万人,比上年减少16.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401.6万人,比上年增加9.1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98%的国有企业职工已签订了劳动合同,通过多种渠道分流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1.95万人。全省已有320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129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为10余万人发放了失业救济金。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省劳动部门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707个,建立乡镇劳动服务机构1546个,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12.5万人。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5.3万张,收养4.2万人。全省已有49.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市(镇)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8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62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16万元。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