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绍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4-23 15:55:05 来源:绍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293次

绍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

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按照“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的工作基调,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呈现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民生事业积极推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三大价格普遍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全年上涨5.4%,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八大类消费品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衣着类、烟酒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上涨11.6%、5.3%、4.4%、4.0%、3.2%、2.6%、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4%和8.5%,进出差价仍达2.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9.39万人,完成目标149%;帮助3.70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目标132%;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044人,完成目标134%;1.59万名城乡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完成159.37%。培养各类技能人才9.78万人,完成目标196%。累计投入培训资金3181.3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700多期,培训农民9.70万人,同比增长13.6%。4.56万名农民经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绿色证书、学历证书,累计新增转移就业和创业就业农民达3.48万人。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受国际市场影响,出口形势严峻;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市区中心城市偏小,大城市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0.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总产值161.76,增长3.5;林业21.73亿元,增长4.3%;牧业51.58亿元,增长5.5%;渔业23.42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服务业1.68亿元,增长7.9%。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8.76万亩,比上年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95万亩,增长0.6%。蔬菜、生猪、茶叶、淡水产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147.71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8%,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共有13个现代农(林)业综合区、47个农(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10个特色农(林)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15个园区通过省级验收挂牌,通过验收的园区数量列全省第一。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8个,面积14.35万亩。共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43家,其中超亿元企业77家,同比增加12家。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累计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共有29家。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2146家。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7.63万亩,累计达到96.70万亩,占全市承包耕地总面积51.4%。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0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08只、认证A级绿色食品55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62个,累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95万亩,其中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8个,新认证绿色食品11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全年全市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24.66亿元,增长18.7%,完成年度预算的125.8%。用于“三农”的预算内资金85.0亿元,增长28.5%。积极实施中心村培育建设,完成全市中心村布局规划和第一批中心村建设规划。整体提升“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财政共投入村庄整治资金4.03亿元,比上年增长44.9%,268个待整治村完成环境整治任务。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市全年建设扶贫项目100个,其中规模型扶贫开发项目7个,全部消除集体经济4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欠发达村的经常性收入增幅达12%以上,7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新增10.32万人。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全市全年完成宅基地置换3000多户,新开工改造农民住房2.6万户,实际完成3.1万户。

林业、水利建设进展明显。加强城市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河道绿化、村庄绿化、公益林建设和森林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全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个、森林城镇12个、森林村庄22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63公顷,其中重点沿海防护林276公顷,累计封山育林72423公顷,森林覆盖率54.03%。以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强塘工程”和“四千工程”为载体,不断加大水利投入,扎实推进骨干水利和各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全年全市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23.46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土石方3138万方。钦寸水库、永宁水库、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曹娥江引水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市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全年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8.82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8平方公里,累计堤防达标长度499.19公里。完成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0座,山塘水库加固整治305座,加固维修水闸5座;已建成水库554座,总库容12.95亿立方米,防洪能力有显着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64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7.86亿元,增长13.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673.99亿元,同比增长25.9%。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新兴产业产值1861.60亿元,同比增长3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9.6%和40.6%。

经济效益同步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666.38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利润总额461.63亿元,同比增长23.1%。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综合得分300.62分,同比提高26.30分。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1019.0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24.1个百分点,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0.129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1%。全社会用电量324.60亿千瓦时,增长9.8%,其中工业用电量268.68亿千瓦时,增长9.5%。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建筑强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的“建筑强市”。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被评为“建筑强县”,宝业、中成等16家企业被授予全省“建筑强企”称号,占全省“建筑强县”、“建筑强企”半壁江山。2011年,我市建筑业施工总承包工程获鲁班奖3只、国家优质工程奖4只,“钱江杯”19只、“白玉兰杯”22只。4家特级企业第一批通过建设部新资质就位。20家晋升为一级企业,29家晋升为二级企业。现有建筑业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133家,二级企业251家,二级以上建筑企业达到40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年按工程在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201.99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全市建筑业总产值4169.44亿元(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27.8%。产值超10亿元企业82家,超30亿元企业40家,超50亿元企业2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7家、12家和8家;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26.26亿元,增长24.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工业性投资744.42亿元,增长19.6%;房地产开发投资403.24亿元,增长35.4%;基础设施投资241.0亿元,增长19.6%;服务业投资674.94亿元,增长31.1%。

房产销售持续低迷。受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影响,全市房地产销售形势严峻。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762家,全年商品房销售额415.49亿元,同比下降10.3%,商品房销售面积497.39万平方米,下降18.5%。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881.07万平方米,增长32.2%,其中新开工面积862.17万平方米,增长24.4%。

重点建设成效显着。全市213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34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9%。列入省考核的52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为年计划的123%。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49.3亿元,社会事业项目投资62亿元,工业项目投资66亿元,服务业项目投资63.7亿元。嘉绍跨江通道绍兴段工程、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及绍兴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滨海新城路网等基础设施已呈稚形,浙能滨海热电厂建成投运,江滨区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积极抢建,钦寸水库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永宁水库工程全面启动,“科教园、三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初出形象。

五、国内贸易

全社会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6.75亿元,同比增长18.0%。分城乡看,城镇市场零售总额856.17亿元,同比增长18.1%;乡村市场零售总额150.58亿元,增长1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920.62亿元,增长18.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6.14亿元,增长18.6%。从限额以上批零业企业商品零售情况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增长14.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13.4%。增长最快的是煤炭及制品类、金银珠宝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99.5%、47.3%和42.2%,汽车类增长12.6%,以上四类占限额以上零售总额的66.6%,拉动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8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个百分点。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据工商局统计,年末有商品交易市场409个,全年成交额1999.22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191.84亿元,增长15.5%;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807.39亿元,增长9.8%。超亿元市场44个,其中超10亿元市场19个,超100亿元市场5个。中国轻纺城和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为488.43亿元和400.86亿元,增长11.4%和12.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增幅高于全省、全国2.0和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增幅高于全省、全国3.3和2.9个百分点。进口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虽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出口额居全省第三位,进口额居全省第四位。有进出口国家和地区199个,其中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107个,同比增加7个。美国、阿联酋、巴西分别位居出口额前三位国家,出口额分别为31.17亿美元、14.24亿美元和13.02亿美元。机电、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46.13亿美元、15.18亿美元和1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9%、27.1%和6.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73.02亿美元,增长24.1%。新登记备案企业1681家,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2278家。全市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579家,同比增加113家。

利用外资形势严峻。2011年,全市批准外资项目195个,同比减少40个,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11.55亿美元和8.05亿美元,同比下降20.2%和15.6%。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为我市招商引资重点领域,全年引进合同外资9.24亿美元,实到外资7.29亿美元。

外经合作积极推进。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84家(增资企业13家)。境外投资企业总投资额7113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694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6.7%,完成年度目标277.9%。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36192万美元,营业额45723万美元,分别下降31.4%和9.0%。其中实际境外工程营业额10816万美元,同比增长7.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2%。全市外派劳务81人次,年末在外人数315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建设不断推进。全市积极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交通项目建设呈现投入大、速度快、质量好的特点。全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90.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2.8%。其中市本级完成投资5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1%,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480公里,同比增长2.1%;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7328万人,周转量47.51亿人公里;公路营业性货运量7694万吨,周转量78.44亿吨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稳步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收入53.64亿元,同比增长9.8%。年末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99.22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5.28号线/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通话用户)484.76万户,同比增长11.1%;移动电话普及率110.17部/百人,同比增长10.8%;互联网用户数(不含手机上网用户)99.55万户,同比增长14.9%。

旅游事业发展加快。全年全市旅游总接待游客4187.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3.90亿元,分别增长20.0%和21.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127.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99.60亿元,分别增长20.1%和21.8%;接待入境游客60.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010.32万美元,分别增长15.4%和19.1%。年末共有涉外饭店、宾馆93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20家,三星级42家。旅行社118家,比上年增加7家。市区5A创建取得重大突破,顺利通过浙江省旅游局的5A初评和国家旅游局的暗访调查、资源评估。浙江温泉湖国际度假旅游区(二期工程)、大香林风景区(二期工程)、会稽山度假休闲中心、东湖景区整治扩建等7个项目被列入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十二五”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业发展相对较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10.14亿元,同比增长11.2%,贷款余额4463.09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8.3和5.9个百分点。尽管全年金融机构存贷比和本年度新增存贷比分别处于81%和93.7%的历史高位,但贷款增量同比明显少增,全年全市新增贷款528.82亿元,同比少增108.46亿元。

上市公司队伍不断壮大。至年底,全市有上市公司49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11家。全年上市公司融资额90.86亿元,同比下降21.1%,其中新增的7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额为51.43亿元;完成再融资的5家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为39.43亿元。2011年有4家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42亿元,10家拟上市公司获得私募股权融资7.3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也跨上了新台阶。全年新开业小额贷款公司7家,增资扩股4家,全市开业小额贷款公司已达17家,注册资本45.5亿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333.71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成为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

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业务指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营效益较上年有很大提高。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48家,保费总收入66.56亿元,增长7.58%,其中产险收入29.56亿元,增长21.95%;寿险收入37.00亿元,下降1.6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24亿元,增长7.74%,其中产险赔款13.98亿元,增长24.83%,赔付率47.31%;寿险赔款及给付4.25亿元,下降25.8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再创新绩。绍兴市连续八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下辖五县(市)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全年新上创新基金、重点新产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204项,新上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新产品等省级科技项目692项,37项科技成果通过201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其中省科学技术奖31项、成果转化奖6项。纺织新材料、照明电器等两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复评,新昌轴承及专用装备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认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56家,省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19家。绍兴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内唯一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3家。越城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13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科技部中期评估,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通过验收。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5670件、892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078件、534件,同比分别增长64.5%、55.7%。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制订了“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出台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扩容提质,镜湖科教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元培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杭州校区项目进展顺利。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66所通过省厅验收,创建率44%,居全省第二位。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成功创建12个,总数达103个,覆盖率92.8%,全省领先。省级示范性中小学比例22%。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3所,占全市职业学校52%,省级重点中学、重点职校占全市高中段学校的60%以上。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99.04%以上,小学、初中和“三残”儿少入学率100%,初升高比例达9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在校学生数123.3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学生数5.65万人。高考文理科一本上线人数(不含艺术、体育)占全省13%,上线率高于全省平均。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年末共有教职工57702人,增长2.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绍兴市文化中心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积极推进。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绍兴图书馆90%的面积向公众免费开放。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提前半年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全省领先。坚持文化“三下乡”,全年组织下基层演出1224场,送图书下乡120026册,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5777场,受惠观众达800万人次。越剧《梁祝》走进新疆、西藏,完成全国巡演;举办市第三届鲁迅文化艺术节和纪念毛泽东同志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50周年座谈会纪念专场演出。绍剧《八戒别传》、新版剧《狸猫换太子》入选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节演出。制定实施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件,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非遗馆建设、非遗项目、基地申报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完成2400平方米的非遗馆二期建设,成为绍兴向外展示非遗项目独特魅力的文化窗口。“王羲之传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国遗名录,“诸暨西路乱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传扩展项目名录。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6个项目、8家单位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全市共42人被确认为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826场次,电影放映145620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67.29万册,拥有艺术群艺馆、文化(馆)站125个。

卫生事业成就显着。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功通过复审。积极推进医疗改革,新农合全市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9.97元,居全省第二位,参合率97.28%,其中市区99.65%,为全省第一。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68.99%,比上年提高22.3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一。有效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年共完成新建、改扩建133家,完成全年任务数170%。市区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健康卡“一卡通”,各县(市)新农合卡在市级定点医院和部分省级医院实现联网结算。全市共获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科技计划立项31项;获省卫生科技创新奖和省中医药创新奖17项,创历年来最佳成绩。年末有卫生机构1515个,其中医院40个,卫生院、分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20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849张,其中医院12893张。医生数9926人,注册护士数8528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38.29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2.56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成功承办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游泳比赛、世界荷球锦标赛、全国高尔夫俱乐部联赛。竞技体育扎实推进,以筹备、备战第十五届省运会为契机,全面推进全市竞技体育各项工作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全民健身、同迎新年”体育健身展示活动、万人登山暨市区第十四届千人登会稽山、长三角健身大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创强工作取得突破,成功创建13个体育强镇(乡、街道)、16个“体育先进社区”,创建数量和质量为历年之最。还成功创建省级小康体育村311个,新建、改建篮球场293片,新建健身路径580件。创建104个省级、市级基层体育俱乐部,发展会员3万余人。体育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启动奥体中心运营管理的前期工作,市体校扩建工程顺利动工建设,市游泳健身中心无障碍设施改造全面完成。

十一、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启动“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印发《绍兴市“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和11个专项行动方案、《绍兴市2011年生态市建设各县(市、区)和部门工作任务书》等文件。认真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各项准备。建立健全减排工作体系,编制出台《绍兴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深入开展“清洁水源”行动,开展曹娥江、鉴湖等流域水环境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开展工业废气、恶臭的集中排查和整治;开展机动车尾气定期检测;实施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实施餐饮业油烟治理;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整治。扎实开展生态系列创建,诸暨市东白湖镇等4个乡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年度创建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上虞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新昌县七星街道等13个单位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全市省级以上生态县市、生态乡镇比例分别达到50%和88.2%。累计创建省级绿色饭店2家、绿色家庭20户、绿色社区15个、绿色医院3家,市级生态镇(街道)10个、生态村260个。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332天;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疗废物处置率均保持在100%。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873起、死亡588人、受伤1670人、直接经济损失2308.5万元,四项指标均在省控指标范围内。安全生产各类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市命案破案率96.47%,五类案件破案率100%。全市刑事案件列案数42818起,上升0.74%,破案数19683起,增长3.01%;道路交通事故1578起,火灾事故113起,分别下降16.29%和30.2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市公安局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40.01万人,其中男性220.83万人,女性219.1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2%和49.8%;非农业人口152.07万人,占总人口的34.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年末暂住人口182.28万人,同比增长28%。据市人口计生委统计,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09‰,死亡率6.83‰,人口自然增长率0.26‰。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179.31亿元,同比增长21.5%,完成年度预算的124.2%。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70.8%,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城乡居民收支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73元,增长13.3%;人均消费性支出20353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61元,增长1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73元,增长9.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0%和39.8%,均处于相对富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61.69平方米,同比虽有所下降,但住房配套设施有了较大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开发成功兼具银联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全市共发放社会保障卡136.5万张,占总数的96.8%,基本覆盖全体参保人员。制定出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职工医保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新政,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5.3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94.0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14.1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28%;失业保险新增参保8.5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84%;工伤保险新增参保16.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24%;生育保险新增参保15.2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05.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7.3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6.2%;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新增参保6.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51%。全市减征社保费1.6亿元,惠及企业42562家。全市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2136套、15万平方米;新开工廉租住房372套、2.21万平方米;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5163套、30万平方米;完成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改造共15.1万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卓有成效。居家养老力度有新提升。通过建立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创办农村“星光老年之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全市98个城市社区开展居家养老工作,2187个村已建成“星光老年之家”;新增机构福利床位4467张,超额完成年增1800张的任务;出台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政策,明确全市孤儿月基本生活费标准,机构养育不低于1000元,社会散居不低于600元。福利彩票销售量6.59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和17.6%。低保最低补差达到60元,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高于省政府2500元以下的标准,全年向35152户低保户56914人发放15757.37万元低保金,我市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分列全省第三和第四位。发放困难群众动态物价补贴2530多万元,20.80万人次受益。医疗救助资金6217.93万元,同比增长17.61%,超过了年初预算32%。集中供养水平稳中有升,3399名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100%,供养经费2942万元,比上年增长6.6%。累计救助5695人次,救助经费810.54万元,未成年人、街头流浪精神病人和危重病人得到全额救助,全程关爱,全省领先。全年开展慈善公益项目30个,组织公益活动156次,为10万名对象提供1.8万小时服务和19万元爱心物资,开展助困、助学、助医、助老、助残等慈善项目行动,全年支出慈善救助金1.0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5.85万人次。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指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今后均以《绍兴统计年鉴》数为准。

2、公报中绍兴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附表2中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法人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