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绍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3-20 11:39:01 来源:绍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53次

绍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

2010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自身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扎实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综  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782.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9位,全省第4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3486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378美元;绍兴县15926美元;市区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10605美元;诸暨、上虞分别超过8000美元,分别为8595美元和8312美元;新昌7283美元,嵊州5500美元。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9.2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582.8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50.59亿元,增长13.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体经济逐渐恢复向好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有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58.1∶36.7演变为5.3∶56.9∶3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49.2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和20.4%,完成年度预算的102.5%和102.8%。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5.3%,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2.6%和23.3%,营业税增长27.7%。增值税增长较为缓慢,仅4.8%。

三大价格普遍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0%。八大类商品消费价格全线上涨,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涨幅居前,分别为6.2%、5.4%和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衣着分别上涨2.9%和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上涨1.8%和1.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

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91980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46%,其中市区2549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0%。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051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40%,其中市区1197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6%。全市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40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4%,其中市区371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4%。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外贸依存度偏高,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够;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市区中心城市偏小,大城市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社保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  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5.80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总产值143.63亿元,增长2.6%;林业19.02亿元,增长5.5%;牧业40.82亿元,增长6.2%;渔业20.85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1.48亿元,增长10.2%。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4.69万亩,比上年增长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7.23万亩,增长0.5%。蔬菜、生猪、茶叶、淡水产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126.84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2%。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全市农产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只,中国驰名商标26只,浙江名牌产品48只,浙江着名商标65只。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果。2010年有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被批准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创建点。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9.81万亩,累计达到89.07万亩。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49家,总数达1808家。全市共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5个,示范推广面积6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63只、认证A级绿色食品53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9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16万亩,其中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8个,新认证绿色食品9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2010年,全市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20.77亿元,增长28.9%,用于“三农”的预算内资金85.0亿元,增长28.5%。积极实施中心村培育建设,完成全市中心村布局规划和第一批中心村建设规划。整体提升“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财政共投入村庄整治资金2.78亿元,比上年增长51.5%,334个待整治村完成环境整治任务。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年新启动薄弱村扶贫项目1084个,建成918个项目,全部消除集体经济3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欠发达村的经常性收入增幅达12%以上,6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全年培训农民10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就业和创业农民2.72万人。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新增13.7万人。全面推进以农村放心店和超市连锁配送为核心的农村现代流通“三网一制度”建设。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开展宅基地创新试点,出台全市宅基地置换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全年完成投资约45亿元,新开工改造农民住房2.88万户,实际完成2.92万户。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全市新组建各级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20家,总注册资金达5.4亿元。全年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7.6万亩,累计达到89.1万亩,流转率达到47.3%。

林业、水利建设进展明显。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174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400公顷,累计封山育林27466公顷,森林覆盖率54.03%。营造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225公里。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专业合作社4家,省级林业观光园8家。全市各地以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强塘工程”和“四千工程”为载体,不断加大水利投入,扎实推进骨干水利和各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全年全市水利总投入22.12亿元,增长9.96%。钦寸水库、永宁水库、夏泽湖水库、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绍兴市城区曹娥江引水工程建成试通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64千公顷,加高加固堤防46.68公里,达标堤防长度473.20公里。已建成水库554座,总库容12.98亿立方米,防洪能力有显着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1414.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36.71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市区972.75亿元,增长26.4%。产销衔接处于较好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671.08亿元,产销率97.58%。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702.86亿元,同比增长27.0%,新产品产值率24.91%。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056家,比上年增加21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7家,超50亿元企业15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

经济效益逐渐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580.99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利润总额398.43亿元,增长39.7%。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综合得分283.10分,同比提高26.01分,综合得分居全省第5位。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1012.9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24.6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148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2%。全社会用电量295.68亿千瓦时,增长14.2%,其中工业用电量245.27亿千瓦时,增长14.0%。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又有13家企业晋升一级资质,33家企业晋升二级资质。至年底,全市有建筑业企业780家,其中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113家,二级企业242家。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168.54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243.16亿元(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17.9%。产值超10亿元企业65家,超30亿元企业28家,分别比上年增加5家和4家;超50亿元企业16家,与上年持平。当年进沪登记业务498.7亿元,占全省进沪施工企业业务总量的66%,进一步稳固了绍兴在沪施工的龙头地位。新兴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建筑企业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山东、天津等各地业务量增幅都超过25%,市外产值占全市建筑业产值85%以上。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全市共有23只工程获上海白玉兰杯,占全省51%;获钱江杯26只,鲁班奖2只,国优工程奖2只。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3.60亿元,增长18.8%,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工业性投资672.63亿元,增长14.8%。房地产投资增速遥遥领先,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相对较缓。限额以上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97.80亿元,增长41.5%;基础设施投资201.47亿元,增长16.3%;服务业投资515.02亿元,增长26.3%。

房地产销售稳步增长。在国家对房地产严厉调控下,全市房地产销售形势虽逐月转下,但全年仍有较大幅度增长。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86家,全年商品房销售额461.35亿元,增长52.3%,销售建筑面积608.11万平方米,增长27.6%。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178.88万平方米,增长14.5%,其中新开工面积692.84万平方米,增长33.3%。

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绍兴市城区曹娥江引水工程、曹娥江袍江大桥、104国道绍兴高桥立交桥工程、绍兴市老年大学、鲁迅故里二期咸亨新天地工程等一批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嘉绍跨江大桥、绍诸高速、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等重点交通设施项目加快实施;镜湖新区路网工程、群贤路连接线工程、迪荡新城核心区块路桥工程、迪荡新城东拓南北延伸市政工程等城市路网工程全面推进;绍兴市奥体中心建设工程等三中心项目、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等三高教园区开工建设,滨海“十路三桥”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

五、国内贸易

全社会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89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居全省第3位。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29.5%。分城乡看,城镇市场零售总额709.52亿元,同比增长19.5%;乡村市场零售总额143.36亿元,增长1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78.70亿元,增长19.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4.19亿元,增长15.3%。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吃类商品增长16.2%,穿类商品增长22.0%,用类商品增长32.4%。增长最快的是金银珠宝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44.6%、37.5%和34.7%,占限额以上零售总额的6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4个百分点。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据绍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年末有商品交易市场396个,全年成交额1767.06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031.81亿元,增长28.4%;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735.24亿元,增长18.6%。超亿元市场42个,超10亿元市场27个,超100亿元市场5个。中国轻纺城和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为438.64亿元和355.06亿元,增长12.0%和12.2%。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70.16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出口210.89亿美元,增长33.8%,进口59.27亿美元,增长25.3%。进出口额、出口额均居全省第3位,进口额居全省第4位。有进出口国家和地区199个,其中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100个。美国、巴西和德国分别位居出口额前三位国家,出口额分别为25.90亿美元、10.30亿美元和10.19亿美元。机电、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38.48亿美元、11.94亿美元和11.17亿美元,增长43.8%、35.5%和63.6%;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39.40亿美元,增长31.8%。新登记备案企业1690家,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0597家。全市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466家,同比增加138家。

利用外资重创新高。全市当年引进外资项目235只,比上年增加61只。新增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146.5万美元,同比增长23.4%。新批(含增资)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项目98只,重大项目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7只,比上年分别增加34只和17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3.3%和245.5%,并新增1家500强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4.46亿美元,增长53.6%;实到外资9.53亿美元,增长17.5%,实到外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3%。利用外资9亿美元,创出近三年来的新高。实到外资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幅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仍为我市招商引资重点领域,全年引进制造业项目180只,合同利用外资13.4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92.9%。其中新增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项目93只,合同利用外资6.6亿美元。

外经合作有序推进。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4家。境外投资企业总投资额298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8169万美元。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52764万美元,营业额50260万美元,分别增长31.3%和18.5%,营业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5.7%。其中实际境外工程营业额10095万美元,同比增长11.7%,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全市外派劳务49人次,年末在外人数309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建设不断推进。全市积极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全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93.25亿元,增长14.6%,投资额完成年度目标的124.33%。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081公里,同比增长0.02%。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8692万元,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全市更新农村客运班车94辆,农村客运通达率99.2%。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7314万人次,周转量45.88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1.4%;公路营业性货运量7890万吨,周转量70.75亿吨公里,两者均比上年增长3.7%。

邮电通信稳步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收入48.87亿元,增长3.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01.80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5.98号线/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通话用户)436.4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9.4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不含手机上网用户)87.70万户。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全年特快专递184.29万件,同比增长11.8%。

旅游事业发展加快。全市紧紧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打造文化休闲城市的总体目标,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全城旅游全面启动,旅游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旅游服务品质明显提升。全年全市旅游总接待游客3488.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8.40亿元,分别增长20.5%和26.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436.4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05.84亿元,分别增长20.5%和26.3%;接待入境游客52.2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478万美元,分别增长21.1%和24.7%。年末共有涉外饭店(宾馆)94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43家。当年新增全省旅游经济强县1个,省旅游强镇2个,旅游特色村9个;嵊州市温泉旅游度假区、诸暨市五泄旅游度假区经省政府验收后被正式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佛寺景区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区。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业发展成绩喜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48.32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5.72亿元,增长14.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34.27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短期贷款2839.61亿元,中长期贷款951.88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9.9%。

上市公司队伍不断壮大。至年末,全市有上市公司41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11家,我市上市企业数占全省的17.5%。全年上市公司融资额109.50亿元,同比增长310.1%。其中新上市的5家公司(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日发数码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融资额58.89亿元;完成再融资的6家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东南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再融资金额50.6亿元。浙江步森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年末有证券资金账户480527户,当年交易额11277.99亿元。

保险行业经营效益提高。保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超过各类赔款及给付增速3.9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47家,保费总收入61.87亿元,增长30.15%,其中产险收入24.24亿元,增长29.15%;寿险收入37.63亿元,增长30.80%。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6.93亿元,增长26.25%,其中产险赔款11.2亿元,增长14.62%,赔付率46.23%;寿险赔款及给付5.73亿元,增长57.5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再创新绩。全市当年新上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3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基金项目、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等省级项目450多项。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嵊州、绍兴县经济开发区新增挂省级高新园区牌子,诸暨高新区列入省“十二五”新设园区发展规划。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46家,全市总量达到260家;新认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3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7家。制冷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列入全省首批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组织开展电子软件、黄酒、农业、医卫等市级公共平台的5年规划制定工作,并启动一批平台项目的实施。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2294件、11670件,均居全省第3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6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43件,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28.9%。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率82.5%,覆盖率全省领先。省级示范性中小学比例22%。国家级重点职校学校增加到13所,省级重点中学、重点职校占全市6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在校学生数127.7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学生数5.39万人。全市111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教育强乡镇,78个乡镇创建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全面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度考核,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扶持力度,推进镇域资源、名校资源、名师资源共享。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高于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左右,高分考生和考入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人数名列全省前茅。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在全省高中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市获一等奖人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经济转型与城市互动”上海世博论坛、建城2500年庆典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承办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和第二届中国越剧节,隆重举行2010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绍兴市文化中心正式动工兴建。全市实现乡镇文化中心全覆盖。积极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建设。创排越剧明星版《五女拜寿》、绍剧《八戒别传》等精品剧目,《梁祝》受邀出访法国。积极筹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做好第三批国遗申报工作,王羲之传说、乱弹、越窑青瓷等3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国遗公示名录。至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评审工作,公布了34个绍兴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艺馆、文化(馆)站12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236.60万册,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6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32万户,数字电视用户71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成就显着。率先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降低药品费用2.35亿元。新农合人均筹资283元,居全省第3位,参加率96.3%,参加率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46.67%,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年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家,新创建27家省级规范化中心。绍兴县、嵊州市和新昌县“2+X”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全年完成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138.41万人次,体检率45.92%,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度列全省前列。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准备工作,创建5个市级卫生镇和5个卫生强镇。市人民医院挂牌“浙江大学绍兴医院”。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98.26%。37个乡镇基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规范化运转率达100%。年末有卫生机构1457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院、分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6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916张,其中医院11676张。医生数9414人,注册护士数7506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33.98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45人。每10万孕产妇死亡率10.49人,婴儿死亡率4.76%。,保持在较低水平。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成功承办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预选赛、国际荷式篮球邀请赛和锦标赛、中日女排对抗赛、2009-2010全国男子排球联赛等重大品牌赛事,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成功,并启动参赛项目布局和备战工作。组织开展千人迎新健步走、万人登山周和全民健身日展示活动,成功举办第五届体育节、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比赛200余次,参与者达20万余人次。绍兴籍运动员获新加坡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田径200米赛金牌,实现我市田径选手世界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我市获金牌123.5枚,奖牌233枚,总分2342.5分,金牌数和团体总分比上届省运会均有大幅提升。省首届体育大会,我市代表团获金牌9枚,奖牌48枚。全面启动新一轮体育场馆建设,市奥体中心正式动工,市水上运动中心易地重建。至年底,全市共有5000余片篮球场、1713条健身路径、2361张乒乓球桌(学校除外),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约1.50平方米。

十一、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保工作深入开展。深入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和农村环境保护,制定《绍兴市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强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餐饮业油烟废气整治,开展以印染、化工、医药、造纸、电镀等五大行业为重点的工业企业污泥规范化处置集中整治。全市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35万吨/日,污水收集干管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列入“811”环保新三年行动的全市11个省级开发区污染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积极开展生态系列创建活动,诸暨市、新昌县已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市),嵊州市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上虞市争创省级生态县(市)。当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5个,省级绿色学校16所,绿色企业7家。累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95所,省级绿色社区57个,省级绿色饭店33家,省级绿色家庭120户,省级绿色医院9家。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333天;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疗废物处置率均保持在100%。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进一步稳定好转,全年各类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1.71%、6.77%和14.36%,实现省政府下达的三个“零增长”目标。积极创建“平安绍兴”,扎实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全市命案、五类案件破案率分别达97.89%、100%。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0.36%,破案数增长0.83%;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起数分别下降12.38%和14.7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市公安局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8.91万人,其中男性220.51万人,女性218.3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2%和49.8%;非农业人口148.53万人,占总人口的33.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末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137.68万人,比上年下降1.2%。据市人口计生委统计,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6.51%。,死亡率7.12%。,人口自然增长率-0.61%。。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全年全市财政支出222.03亿元,其中用于民生147.57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69.6%,增长27.2%。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4元,增长12.2%;人均消费性支出18267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51元,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10元,增长12.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6.0%,比上年下降2.6和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61平方米,同比增长1.7%。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参保总人数列全省第2位。职工基本医保市级统筹顺利推进,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职工基本医保市级统筹的城市。率先开发成功兼具银联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在全省第一个实现市域内医保“一卡通”。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参保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实行临时性下浮社会保险费政策。201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139.55万人,新增14.3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1.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125.35万人,新增20.3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90.0%;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总参保56.72万人,新增13.4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3.63%;失业保险总参保80.43万人,新增11.5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576%;工伤保险总参保141.12万人,新增14.4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2.40%;生育保险总参保85.52万人,新增11.0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21.1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面落实低保动态调标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全市低保标准提高至城镇400元,农村300元;全年四次发放物价补贴1771万元,惠及25.5万人次低收入群众。至年底,全市有在册低保对象55660人,发放低保救助金1.19亿元。积极推行住院定额救助,全年救助11.1万人次,支出救助金5286.7万元。着力推进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老年优待证办证率达到95%;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100%,居全省前列;新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830张,完成年增1600张计划任务;新增农村“星光老年之家”509个,星光计划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增“3587”工程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7个,93个城市社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深化慈善“助学”品牌救助项目,大幅度提高助学标准,增幅达50%,全年共助学5807人次,资助金额1138.66万元。募集慈善资金13463.33万元,支出救助金9009.84万元,救助56927人次。销售各类福利彩票5.6亿元,增长44%。全市217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1904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今后均以《绍兴统计年鉴》数为准。

2.公报中绍兴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附表2中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法人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