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台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6:44:57 来源: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44次

2008-3-5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扎实开展“两年”工作,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繁荣进步,民生持续改善,“两个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22.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45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927.98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678.46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7.2:53.5:39.3调整为6.7:53.9:39.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0385元,比上年增长13.5%,突破4000美元大关,达4162美元。

2007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63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251元,比上年增长12.4%。

二、农业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77.81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3.63亿元,增长3.3%;牧业产值23.32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109.60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0亿元,增长2.5%。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0.1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0%。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3.0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4.18万吨,比上年下降5.9%,每公顷单产为5162公斤。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17.0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58.2:41.8。全年蔬菜产量188.40万吨,比上年增长2.5%;水果产量115.69万吨,增长4.5%,其中柑桔产量39.09万吨,增长7.0%,杨梅产量10.82万吨,增长26.8%。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33家。农产品“358绿色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认证有机食品58个,绿色食品150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74个,浙江省无公害产品农产品产(基)地289个。

林业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681公顷,当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379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535.7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2%。全市全年共建成市级绿化示范村3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9个,温岭市被评为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水产品产量137.56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98.61万吨,比上年增长3.5%;海水养殖产量34.95万吨,比上年下降4.1%。

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07年,全市完成河道清淤560公里,其中市区完成396公里。完成清水河道建设31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54公顷,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3.33千公顷。全年完成滩涂围垦面积2.62千公顷,年末在建滩涂围垦面积17.69千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7.37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57.28亿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4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0%。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已达5484家,比上年增加9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9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0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利润总额1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不含华能玉环电厂)225.5分,比上年提高5分。

工业重化趋势明显。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4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46.81亿元,增长31.4%,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8.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37.5:62.5。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显著,全市重点监测的“5+1”主导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2.8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增势强劲,增幅达71.4%。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522家,比上年增加9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738.37亿元,比上年增长28.8%;超10亿元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8家。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53.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0%。新产品产值率为19.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业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9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慢于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速3.1个百分点。

企业上市步伐加快。三变科技、银轮股份、利欧股份3家企业顺利上市,苏泊尔、中捷股份2家企业完成再融资。我市累计已有上市公司11家,其中中小企业板7家,累计融资总额达到50.60亿元。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460.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农村投资增长较快,依然是投资中的亮点,完成投资21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154.60亿元,比上年下降22.3%,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469.75亿元,增长37.5%。

重点工程建设保持良好势头。台州供水二期引水工程、黄岩机场跑道盖被工程、市区白云山隧道等项目建成,台金高速西段、台电五期等项目基本完工,华能玉环电厂二期、甬台温铁路台州段、台州三山北涂、三门核电一期、诸永高速台州段、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以及一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受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5.73亿元,比上年下降5.7%,但降幅比上年缩小6.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额59.36亿元,比上年下降10.3%;房屋施工面积1286.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房屋竣工面积231.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7%。房地产市场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4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销售面积281.33万平方米,增长8.3%。

五、交通和邮电业

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96.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8%,旅客周转量为100.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1%。台州港“一港六区”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07万吨,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外贸吞吐量360万吨,增长97.0%。特别是大麦屿港区由于华能玉环电厂的投产,港口吞吐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79.24万吨,比上年增长1.6倍。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36.76万人,比上年增长35.5%,货邮吞吐量2780吨,增长38.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含村道)10200公里,比上年增加111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691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5.0%;高速公路188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31.59万辆,比上年净增5.5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25.6万辆,比上年增加4.8万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15.53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38线/百人,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00.10万门。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84.7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517.74万户。年末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54.84万户,其中宽带用户46.12万户,比上年增加8.80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活跃繁荣。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县城消费品零售额8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分行业来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2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38家,成交额798.79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75家。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有镇级连锁超市门店149家,村级连锁加盟店874家。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2007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食品类价格涨幅居各大类之首,比上年上涨11.9%。

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70家,客房7610间,床位13169张,各类旅行社109家。景区品质有效提升,全市共有4A级旅游区5个,3A级旅游区4个。成功举办第四届台州旅游节、中国江南长城节、中国仙居仙梅节等系列活动。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2182.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入境旅游人数9.31万人次,增长14.7%。实现旅游总收入17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199.92万美元,下降3.8%。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在调整中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0.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自营出口总额93.65亿美元,增长33.1%。全年外贸企业出口16.52亿美元,增长27.4%;三资企业出口24.17亿美元,增长18.8%;生产企业出口52.96亿美元,增长43.0%。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86.22亿美元,增长34.9%;加工贸易出口7.15亿美元,增长14.5%。主要出口产品中,箱包、服装、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52.9%、35.8%和38.6%。2007年末我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696家,比上年末增加445家,其中进出口超亿美元以上企业有7家。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206个,比上年末增加4个。

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95个,项目总投资13.5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3.12亿美元,与上年持平。新批总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8个。增资成为亮点,全年增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2.22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额的27.2%。境外投资发展稳定。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8个,中方投资额5001万美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37.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3%。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934.14亿元,增长7.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83.4%,比上年末提高4.6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15.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977.99亿元,现金支出13076.43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98.44亿元。

保险业经济补偿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含分支机构)24家,全年保费总收入3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8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2.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9%和12.4%。全年保险机构共支付各类赔款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财产险赔款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6.0%;人身险赔款1.00亿元,比上年增长7.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2007年,全市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1%。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正式落户。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研发中心77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1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2家,其中国家级61家。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11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75项。全年申请专利6278件,专利授权4589件,其中发明8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6%、36.4%和43.9%。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49项,技术交易额3.62亿元。

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持续推进。2007年末,我市共有驰名商标42件,其中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共有8件。国家电机及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台州挂牌成立,是首个落户台州的国家级质检中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总数达19个;新增浙江名牌产品28个,总数达152个;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0个,总数达72个。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为96.1%,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9.2%,分别比上年提高2.0和2.3个百分点。

各项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实现“筹转正”。市直白云学校一期工程落成并如期开学。全市有幼儿园1251所,在园幼儿20.58万人,普通小学678所,在校生40.62万人,初中在校生19.51万人,全市高中段在校生(含技工学校)16.55万人,初升高比例达到97.86%,特殊教育招生(含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66人,在校生2056人。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8627人,在校生24307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935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建成省级及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12个,其中国家级4个。全市已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40所,解决了10.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档案馆主体工程建成,市图书馆、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相继成立台州市民乐团、台州少儿艺术团、台州市合唱团等群众艺术团体。2007年共创建1家文化先进县,4家东海文化明珠乡镇,7家省级文化示范村,3家省级示范社区。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自办广播节目10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4.6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15960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9982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4397小时。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为99.4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01家,床位1429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751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9817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其中医生1.7人。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7家。全市孕产妇死亡率5.05/10万,婴儿死亡率5.48‰,其中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95‰。全年有6.78万人参加无偿献血。开展“农村卫生服务年”活动,全市已创建1430个农民“健康俱乐部”,全年有121.93万名农民享受免费健康体检。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2%,卫生户厕普及率77.9%。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2007年,全市共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0枚、银牌10枚、铜牌7枚,省级比赛金牌89枚、银牌73枚、铜牌70枚。全民健身月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社团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体育社团268个,其中市级体育协会28个。

十一、能耗、环境保护

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比上年下降4.0%,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5.0%和4.69%。全市地表水满足水域功能达标率为51.7%,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1.55%。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0%。目前已建成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38个。全市九个县(市、区)均已有了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3.4%。2007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有34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5.3%。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69.3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93.25万人,女性人口276.1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2:100。全年共出生6.78万人,死亡3.2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5‰,分别比2006年和2005年回落1.14和1.4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76‰,比上年回落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9‰,比上年回落1.12个千分点。总人口中市区人口151.56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193个,介绍就业成功人数14.89万人。全年再就业培训963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有81.73万人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全年共支付养老金12.58亿元。全市有48.7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增6.0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2.88万人和19.9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70.83万人和2.33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4.37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2424万元。年末全市有12.65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3.31万人,413.70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0%。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91个,床位13479张,收养各类人员8591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9861人,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5841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资金6889万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3.66%,城镇“三无”人员供养率达到99.6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42元,比上年增长10.0%,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1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上年的2.58缩小到2.5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3.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9平方米。汽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步伐加快,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分别为16辆和7辆。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