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台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6:44:18 来源: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79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两年”工作,组织开展四大“百日会战”,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67.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88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782.16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578.44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8.2:52.6:39.2调整为7.3:53.3:39.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6100元,比上年增长13.8%,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342美元。

2006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54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669元,比上年增长13.2%。

二、农 业

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68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71.08亿元,增长7.9%;林业产值3.24亿元,增长13.9%;牧业产值17.36亿元,下降5%;渔业产值102.30亿元,增长6.4%。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2.8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1%。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5.86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9.50万吨,比上年增长8.5%,每公顷单产为5396公斤,粮食单产为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17.0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6%,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58.6:41.4。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稳定发展,全年蔬菜产量183.81万吨,比上年增长2.5%;水果产量110.67万吨,增长3.4%;茶叶总产量3355吨,增长6.7%。

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2006年末,全市累计经认证的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89个,共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34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年末总数达到588家。

林业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21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5473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535.7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2%。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1个。村庄绿化工作进展良好,全市新创建市级绿化示范村3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4个。

畜牧业生产比上年有所下降。全年生猪出栏104.67万头,比上年下降11.1%,年末存栏87.41万头,下降12.7%。全市肉类产量12.19万吨,比上年下降7.8%。全年家禽出栏1552.71万只,比上年下降3.1%。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水产品产量135.51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捕捞产量95.27万吨,比上年增长1.2%;海水养殖产量36.45万吨,比上年下降0.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疏浚河道220公里,整治市区河道42公里,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9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886公顷,全年续建和新建滩涂围垦面积13.87千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0.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3%。全年农村用电量50.67亿千瓦时,增长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707.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55.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三资”和私营企业成为工业经济亮点。2006年,全市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绝对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6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利润总额9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225.3分,比上年提高13.3分。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95.79亿元,增长29.2%,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39.9:60.1。工业主导产业得到发展,全市重点监测的五大主导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汽摩及配件行业增长最快,医化行业增长最慢。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420家,比上年增加10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33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5%;超10亿元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6家。

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56.74亿元,比上年增长50.9%。新产品产值率为19.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幅在30%以上的企业有110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7.5%。工业产品出口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7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4.1%。

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海翔药业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三变科技已通过证监会审核获准上市,另有3家企业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申请材料。年末全市已有上市公司8 家。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增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37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40.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基础设施和农村投资增长较快,成为投资中的亮点,两项分别完成投资163.97亿元和172.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8%和32.6%。

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加快。台金高速公路东段、院桥至路桥高速公路延伸段、104国道黄岩过境复线建成通车;市体育中心、椒江体育发展中心等竣工交付使用;华能玉环电厂1#机组建成并网发电、2#机组满负荷试运行,桐柏抽水蓄能电站4台机组均已并网发电;甬台温铁路台州段、诸永高速台州段、台州供水二期等进度加快;路桥三山涂围垦、黄礁涂围垦、台州三山北涂围垦等已正式开工;椒江污水二期工程、路桥污水处理扩建、临海医化基地污水处理工程等前期工作加快。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受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1.47亿元,比上年下降12.6%,增幅比上年回落45.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额66.16亿元,比上年下降19.5%;房屋施工面积1238.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8%,房屋竣工面积188.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9%。房地产市场销售仍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59.4%,销售面积259.72万平方米,增长40.9%。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590.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1%,旅客周转量为87.7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5%。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7.13万人,比上年增长20.1%。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027万吨,比上年增长7.4%,其中台州港2254万吨,增长3.8%。年末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含村道)908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522公里;高速公路188公里,新增60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6.06万辆,比上年净增4.8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20.8万辆,比上年增加4.14万辆。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5.7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08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上年的37线/百人提高到40线/百人;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2.1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32.97万户。年末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46.06万户,其中宽带用户37.32万户,比上年增长32.1%。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县城消费品零售额7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6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3家,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69家。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完善,“千镇连锁超市”工程顺利实施,全市有镇级连锁超市门店135家,村级连锁加盟店691家。

市场物价保持平稳。2006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消费品价格上涨0.1%。

旅游业加快发展。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三届台州旅游节系列活动。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812.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入境旅游人数8.89万人次,增长18.0%。实现旅游总收入15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447.76万美元,增长21.6%。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68家,客房7003间,床位12220张,各类旅行社101家。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自营出口总额70.35亿美元,增长35.4%。全年外贸企业出口12.91亿美元,增长25.0%;三资企业出口20.36亿美元,增长40.4%;生产企业出口37.09亿美元,增长36.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63.93亿美元,增长37.5%;加工贸易出口6.24亿美元,增长19.5%。主要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出口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40.8%、40.2%和38.9%。2006年末我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251家,比上年末增加349家。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202个,比上年末增加12个。

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39个,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8.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4%,实际利用外资4.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新批总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8个。境外投资快速发展。全年新批境外企业55家,中方投资额5254万美元,境外投资带动出口4.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贷款增速快于存款。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665.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3%。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866.47亿元,增长20.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13.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78.8%,比上年末提高2.4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765.87亿元,现金支出10854.1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88.28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22家,全年保费总收入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3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9.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5%和13.6%。全年保险机构共支付各类赔款7.76亿元,比上年下降15.5%,其中财产险赔款6.78亿元,比上年下降17.6%,人身险赔款0.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7%。年末全市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1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共有13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第一批自主创新(项目)试点企业,2家企业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年申请专利 5626件,专利授权3365件,其中发明5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6.4%、57.5%和50.0%。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 146项,技术交易额0.23亿元。

“质量兴市、名牌兴市”战略成效显著。2006年末,我市共有7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4个,国家免检产品52个,浙江名牌产品124个,有3个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为94.1%,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6.9%,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3.0%。全市有3039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有7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体系认证,191家食品生产企业取得了QS证书207张, 771家企业取得3C认证证书2241张。

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有1个观象台,3个一级观测站,3个二级观测站, 1个基本站。全市共拥有110个中尺度自动站、5个强风站,初步建成较为严密的地面天气监测网。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有幼儿园1356所,在园幼儿19.36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29%和99.93%。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全市高中段在校生(含技工学校)18.55万人,初升高比例达到95.9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88万人,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2%,建成省级及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2个。特殊教育招生(含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65人,在校生1815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7709人,在校生21079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8898人。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浙大台州研究院筹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被省政府批准筹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大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中国(台州)网络音乐节、首届农民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启动“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台州市图书馆动工兴建,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启用,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自办广播节目10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4.5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4765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8376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6432小时。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96%和99.01%。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43家,床位1376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372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8817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8人。全市有卫生防疫机构20家,卫生防疫技术人员776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3家。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2.64/10万,婴儿死亡率6.60‰,其中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96‰。全年有6.35万人参加无偿献血。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9.6%,卫生户厕普及率70.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共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4枚、银牌29枚、铜牌32枚,省级比赛金牌133枚、银牌109枚、铜牌114枚。成功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开展了“迎省运”浙江省第一届“中球冠”杯公务员体能大赛、台州市幼儿基本体操选拔赛、体育嘉年华活动、台州市首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台州市第一届中学生篮球联赛等比赛。全市已拥有体育社团264个,以协会为主体的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正在形成。

十一、能耗、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4.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工业用电量87.03亿千瓦时,增长17.0%;居民生活用电量21.7亿千瓦时,增长20.6%。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9.7%。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37个,各类工作人员40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144人。全市地表水满足水域功能达标率为46.6%,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1.12%,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2%;目前已建成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28个,烟尘控制区520.1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20.5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5.8%。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有344天,比上年增加1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4.2%。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平稳增长。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64.6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91.01万人,女性人口273.6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3:100。全年共出生7.36万人,死亡3.2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09‰和5.78‰,分别比上年回落0.28和0.4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1‰。总人口中市区人口150.2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254个,介绍就业成功人数13.68万人。全年再就业培训1.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74.1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保职工65.25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10.39亿元。全市有42.77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05万人和17.65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21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2622万元。年末全市有9.34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410.25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分别比上年增加2.02和21.82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52个,床位 11199张,收养各类人员638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844人,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5078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资金5559万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1.3%,城镇“三无”人员供养率达到96.4%。

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6元,比上年增长9.4%,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68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上年的2.6缩小到2.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3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