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台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6:43:08 来源: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18次

台州市统计局

2005年3月17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宏伟战略目标,积极应对电力、能源、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所带来的各种难题,努力降低14号台风给我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173.79亿元,首次超过千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70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686.00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391.09亿元,增长16.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3:58.1:32.6调整为8.2:58.5:33.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1177元,比上年增长13.0%。

2004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449.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647元。

二、农业

200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61.01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2.87亿元,下降2.0%,牧业产值17.44亿元,增长10.1%,渔业产值91.34亿元,增长2.3%。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4.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6%。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2.4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3%;粮食总产量达到85.11万吨,比上年增长12.4%。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21.5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8.0%。其中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67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3.53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1.2%和11.3%。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57.2:42.8。全年油料产量0.78万吨,比上年增长8.0%;蔬菜产量183.13万吨,比上年下降7.0%;果用瓜59.76万吨,比上年增长12.0%。

绿化造林工作有效推进。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积443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32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2.2%。

畜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市肉类总产量12.54万吨,比上年下降2.7%,禽蛋产量3.62万吨,比上年下降3.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8.38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海洋捕捞产量94.52万吨,比上年增长1.9%;海水养殖产量39.42万吨,比上年减少3.2%;淡水渔业产量4.44万吨,比上年减少7.3%。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疏浚河道706公里,整治河道111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93公顷,年末全市在建海滩涂围垦面积9133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4.39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37.2亿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宏伟战略目标,2004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1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2.3%。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126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5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9%。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利润62.98亿元,增长15.3%。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211.3分,比上年提高3.3分。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0.52亿元,比上年增长35.1%;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五大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摩及配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3.75亿元,增长37.0%;家用电器行业195.22亿元,增长31.1%;医化行业161.30亿元,增长21.7%;塑料模具行业109.02亿元,增长26.3%;服装机械行业84.63亿元,增长23.1%。五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6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2%。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220家,比上年末增加6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5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205.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新产品产值率为15.7%。工业产品出口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440.79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4.7%。

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2004年末全市已有上市公司7家,完成或进入上市辅导企业12家。工业产品创名牌取得新进展。2004年末,我市已拥有5件中国驰名商标,8个工业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个工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61个工业产品获浙江名牌产品。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35.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40.9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24.6%。建筑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全市有43个工程获“括苍杯”、8个工程获“钱江杯”、1个工程获“鲁班”奖。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增幅比上年回落16.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性投资266.06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增幅比上年回落18.1个百分点。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玉环漩门二期、长潭水库除险加固、路桥至金清滨海大道等项目在年内建成投产;续建项目进度加快,桐柏抽水蓄能电站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永宁江治理二期工程13个标、温岭东海塘围涂南片、台缙高速公路东段全线路基填筑等工程完工;华能玉环电厂、玉环漩门三期、牛头山水库除险加固、三门晏站涂、玉环漩门湾大桥及接线、三门湾健跳5000吨级码头等项目进展良好。

房地产投资增幅仍在高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7.31亿元,比上年增长54.6%;全年销售商品房169.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58.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0%,旅客周转量为77.8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0%。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19.67万人,比上年增长44.7%。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721.58万吨,比上年增长26.6%,其中海门港1598.89万吨,增长9.7%。年末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41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7.1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2.9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5.5%和27.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3.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9.19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8.3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7.3%,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上年末的31线/百人提高到36线/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283.0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5.8%,年末全市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39.33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县城消费品零售额4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商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物价总体水平上扬较快。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上涨5.8%,消费品价格水平上涨4.7%。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项目看,呈现五涨三跌的格局,上涨的五个大类分别是食品类上涨13.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6.2%,居住类上涨5.0%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上涨0.2%;下跌的三个大类分别是衣着类下跌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9.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2%。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6.0%。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26.5%,化工原料等上涨15.3%,纺织原料类上涨3.9%。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4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入境旅游人数6.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5%;接待国内游客1237.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实现旅游总收入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国内旅游收入9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63家,旅行社83家。首届台州旅游节成功举办,进一步打响了台州旅游品牌。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7.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自营出口总额37.99亿美元,增长43.3%。2004年末我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552家,比上年末增加512家。主要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7.8亿美元,增长4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1亿美元,增长40.2%;纺织品出口2.22亿美元,增长75.4%;鞋类出口3.63亿美元,增长33.6%。我市对世界各大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对三大洲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85.5%;新兴市场增速明显,对巴西出口额比上年增长96.8%,对阿联酋出口额比上年增长96.0%。

实际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3%。境外投资快速发展。全年新批境外企业39家,其中中方投资额0.12亿美元,境外投资带动出口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健康运行。2004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182.3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储蓄存款6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4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80.0%,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受“云娜”台风影响,保险赔款激增。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2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全年保险机构共支付各类赔款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其中财产险赔款10.19亿元,人身险赔款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倍和28.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11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正式投入使用。全年申请专利2803件,专利授权1695件。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54项,技术交易额2.25亿元。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32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5.3万人。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全市产品质量指数为95.9%,产品省定检批次合格率为86%,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86.7%。全市已有928家企业通过3C认证。

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有气象服务站11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站4个。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07%和99.86%;全市高中段在校生19.34万人,初升高比例达到91.6%;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数达到了5818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数达到15371人,其中本科学生4943人,专科学生10428人,成人高校学生总数达到了14973人;特殊教育招生257人,在校生1884人;全市有幼儿园835所,在园幼儿16.33万人。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97.7%、90.3%和77.8%。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台州分院和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正式落户台州,台州卫校和台州学院全面合并组建台州学院医学院,台州工业学校顺利并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筹建工作进展顺利,秋季已如期招生。B>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自办广播节目9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08.67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已达4500多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9844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7908小时,分别比上年增加12%和2%。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1%和98.8%。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23家,床位1228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484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7804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逐步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64家。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2004年全市共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0枚、银牌8枚、铜牌3枚,省级比赛金牌117枚、银牌94枚、铜牌104枚。十三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游泳馆、帆船板场地、皮划艇场地、射击馆等场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28个,各类工作人员35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165人。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4.6%;目前已建成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33个,烟尘控制区525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27.9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5.0%。2004年市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3.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8.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稳定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555.9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86.87万人,女性人口269.0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51.6%和48.4%。全年共出生7.6万人,死亡3.29万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71‰和5.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7‰。总人口中市区人口147.37万人。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全部职工人数36.63万人,城乡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0.15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284个,介绍就业成功人数17.07万人。全年再就业培训1.1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年末全市有66.3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保职工58.49万人,离退休人员7.88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7.79亿元。全市有33.81万人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其中在职职工25.04万人,离退休人员8.77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53万人和14.38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4.64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2596万元。失土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年末全市有4.93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58个,床位8014张,收养各类人员5167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0893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资金4947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3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08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24307元,比上年增长19.0%,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6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