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台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6:40:18 来源: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07次

台州市统计局

2001年3月16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机的有利条件下,积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较好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2000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工业生产强劲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增势良好,金融形势稳定,市场物价略有上涨,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比上年减少2%;第二产业增加值39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13.1%。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3:56.7:28.0调整为13.2:58.4:28.4。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400元,比上年增长11.3%。

二、农业

2000年,全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饲养业、林业、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粮食种植面积有所下降,蔬菜、油料、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2.6%,粮食与非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上年的78.0:22.0调整为73.5:26.5。蔬菜、瓜类、油料、花卉的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31.4%、67.1%、27.4%和182.8%。全年粮食总产量141.4万吨,比上年减少16.4%。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537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378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8067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8754公顷。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12.09万吨,比上年增长6.1%,禽蛋产量3万吨,增长0.7%。年末生猪存栏112.03万头,增长2.3%,家禽存栏891.45万只(羽),比上年减少0.5%。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优势明显。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39.28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海洋捕捞增长0.3%,海水养殖增长18.0%,淡水养殖增长23.3%。由于渔用柴油成本大幅上涨,渔业效益明显下滑,成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条件有新的改善,综合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4.03千公顷,当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75千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7.5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8%。全年化肥用量(折纯)10.53万吨,比上年减少3.7%;农村用电量19.76亿千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17.8亿元,增长22.1%。全市工业用电量达30.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3%。

工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工业经济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工业集聚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经省计经委批准建设的特色工业园区有17个,项目总投资16.32亿元。扶优扶强政策效应显现,重点企业、优势企业龙头作用明显。2000年,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有70家,实现产值221.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6.0%;全市30家省“五个一批”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占规模以上工业22.8%,实现利税总额17.37亿元,增长34.1%,占规模以上工业36.2%;140家市“131”工程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占规模以上工业42.2%,实现利税总额2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占规模以上工业54.7%。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医化制造业产值增长25.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8.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值增长4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长27.6%;全年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73.93亿元,比上年增长78.9%。全年全市有6只工业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24只被评为台州名牌产品。截止2000年末全市已有浙江工业名牌产品25只,台州工业名牌产品108只。

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至2000年末全市已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5家,累计完成国有和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改制638家,工业企业的改制面达96.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利税48.01亿元,增长23.6%,其中利润22.9亿元,增长24.7%。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92分,比上年提高11.2分。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74%,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4.95%,提高0.2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55%,提高0.1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7191元/人,提高15.9%;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09次/年,比上年加快0.1次;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5%,提高0.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5.39%,提高5.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8.73%,比上年下降了0.58个百分点;亏损率为5.93%,比上年下降了0.16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200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98万元/人,增长22.8%;完成房屋峻工面积737.2万平方米,增长21.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有等单位投资89.47亿元,增长21.5%;集体经济投资63.11亿元,增长2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7.15亿元,增长1.2%。

在国有等单位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52.85亿元,比上年增长6.5%;更新改造投资12.01亿元,增长29.3%;房地产开发投资24.1亿元,增长82.2%。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交通、邮电、市政设施、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占的比重达62.7%。2000年全市国有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开工项目431个,比上年增加40个,全年施工项目743个,比上年增加10个;年末建成投产项目42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7.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年列入省、市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01个,其中省重点项目32个,完成投资额36亿元。上三高速公路台州段、甬台温高速公路台州段二期大田至吴岙段建成通车;台州师专迁建一期、台州中心医院一期和玉环2万吨多用途码头等项目建成使用;椒江大桥、健跳大桥、玉环漩门二期、坎门渔港、里墩水库、仙居下岸水库等一批在建工程进展顺利;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永宁江治理二期、温岭东海塘围涂等重点项目已经启动;核电、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进展。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312.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7%,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76.29万平方米,增长31%;竣工面积129.03万平方米,增长35.9%。全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10.05万平方米,增长6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4.17万平方米,增长51.6%。空置面积16.3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3.8%。个人购房比例迅速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比重已达90.3%。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持续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5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131.3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公路41.55亿吨公里,增长2.9%;水运89.78亿吨公里,增长15%。全年旅客周转量为73.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公路73.1亿人公里,增长10.8%;水运0.4亿人公里,减少1.5%。全年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2.38万人,增长17%。台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30万吨。其中海门港区950万吨,增长17.4%。

200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全市新增电话用户19.71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0.8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4.3%。其中市话用户36.27万户,农话用户64.5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78.3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0.2%。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23.9部/百人提高到32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4.3部,比上年增加6.7部。年末国际互联网络用户6.2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倍。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5.69亿元,增长13.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06.06亿元,增长9.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6.85亿元,增长13.9%;餐饮业零售额14.54亿元,增长16.4%;制造业零售额11.39亿元,增长9.2%;其他各种行业零售额18.97亿元,比上年减少7.9%。各种经济类型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为127.35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1%。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持续增加。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85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61个,超10亿元的4个。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成交额达110.5亿元。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75亿元,比上年增长8%。

旅游业发展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07.65万人,比上年增长30.8%。国内旅游收入37.87亿元,增长53.3%;接待海外游客2.27万人,比上年增长21.2%,旅游外汇收入900万美元,增长11.8%。

市场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1%。其中服务项目类和居住类价格上升较快,分别上升15.1%和5.5%;医疗保健类上升0.8%;食品类上升0.2%;交通和通讯工具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衣着类的价格水平比上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9.3%、7.9%、2.2%和0.6%。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8.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7.4%。出口产品结构趋向优化,机电、医化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7.3%;医化产品出口额达1.04亿美元,增长41.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1.9%。

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17个,比上年增加24个,协议利用外资107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5083万美元,增长17%。全年新办境外企业11家,对外劳务合作共创汇101万美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8.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4%。其中企业存款17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9.62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4.1%和17.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30.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2%。其中短期贷款259.65亿元,中长期贷款55.68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3.1%和16.5%。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3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5亿元,增长23.4%;人身险保费收入5.58亿元,增长26.5%。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76亿元,其中财产险1.6亿元,人身险1.1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2000年,全市继续加大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力度,深入开展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和科技“创先”活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

科技队伍稳步壮大。年末全市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9个。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6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2.13万人,比上年增长8.7%。

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2000年全市财政对科技投入达9439万元,比上年增长64.2%。其中科技三项经费6750万元,增长84.8%。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2000年,全市列入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34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8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94项。全市有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有2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有7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市星火奖。年末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比上年末增加10家。海正药业有限公司和飞跃集团被省批准为浙江省医药、缝纫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批民办科研机构1家。全年专利申报公告(公开)数829件。技术市场交易更趋活跃,全年共确定登记技术合同526项,技术成交金额5163万元。

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气象服务等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10个,全年监督抽查了990家生产流通企业、产(商)品1088批次。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为81.9%,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年有13家企业28项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有4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年末全市有81家企业146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有187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已建立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类45项。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85万台件。年末全市有气象服务台(站)11个,其中专为海洋气象服务的有4个,有城乡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发射站点8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309人,在校生4125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2020人,在校生4802人。中等教育发展良好,全市普通中专和成人中专招生3055人,在校生11415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有普通高中80所,招生2.85万人,在校生7.09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各类职业高中48所,招生1.43万人,在校生3.14万人。义务教育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全市初中学校招生9.22万人,在校生26.32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67.7%。小学在校生37.05万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7%。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3人,在校生162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82万人。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力量办的学校(不含幼儿园)97所、在校生4.58万人。全市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8.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0年,我市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比赛,促进了城市品位、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文化站170个。年末全市有综合性档案馆10个,馆藏档案总量30.66万卷,馆藏资料6.85万册,开放各类档案5.5万卷。

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2000年末,全市拥有自办无线广播节目4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近64小时;自办电视节目8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687小时。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80万户,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率已达94.7%,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63.8%。全市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3%和86.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45个,医疗床位95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459张。卫生技术人员1.48万人,其中医生(师)0.65万人,护士(师)0.33万人。年末全市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353人;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297人。农村医疗保健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年末有各类卫生院310个,有乡镇医生和卫生员2907人。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我市天台籍围棋国手俞斌荣获第四届LG杯世界棋王称号和第七届中国棋王称号,成为台州第四位世界冠军。在悉尼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市健儿勇夺2枚金牌。在其他重大比赛中,夺得全国比赛金牌4枚,银牌、铜牌各1枚;省级比赛金牌50枚、银牌55枚、铜牌52枚。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阶段推进,健身宣传有声有色,体育运动得到广泛推广。2000年我市椒江、黄岩、临海、温岭继天台、玉环之后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市)行列。临海市大田镇成为“全国亿万农村体育先进乡镇”。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27个,各类工作人员306人;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环境监测人员153人。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为98%,环保“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工作全面完成。2000年工业污染源治理共投入资金2.23亿元。至年末全市4158家工业污染源已累计治理达标3660家,关停498家,治理达标率100%。250家市级以上重点污染源企业已治理达标192家,依法关停58家。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为8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4.3%,废气处理率为97.9%,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9.6%。“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继续实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目前已建成规范化饮用水源保护区19个,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2.79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75.12平方公里;建成生态示范村11个,生态镇1个。

十二、就业、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职工31.63万人,比上年减少2.56万人;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0.44万人,比上年减少3.77万人。失业人员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有各级职业介绍机构297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56万人,安置下岗职工1.26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0.55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3.6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在职职工27.24万人,离退休人员6.37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3.95亿元,支付养老金4.33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7.04万人,全年征缴保险费3668万元。全市参加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2.78万人、12.21万人和12.85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共有国有福利事业单位7个,床位480张,比上年末增长19.1%;收养305人,增长2.7%。有社会办福利事业单位232个,床位4155张,比上年末增长44.4%;收养2270人,增长35.9%。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规范。全年投入保障基金1440.6万元,共有2.96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0.09万人和2.8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5元,比上年增长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96元,比上年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全年城镇职工工资总额3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职工平均工资12446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1%。但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4平方米。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