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舟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6:11:24 来源:舟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89次

舟山市统计局

2004年3月5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积极发挥“六大优势”、大力推进“六大建设”,克服了非典疫情和特大旱情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提前实现“十五”计划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6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70.32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68.34亿元,增长13.3%。第一、二、三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2.5:36.5:41调整为19.3:40.9:39.8,第一产业比重首次低于20%,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分布格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跃上了新台阶。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63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132美元。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预算内财政总收入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1.39亿元,增长31.8%。

价格总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3%,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0.1%。(详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职工10.30万人,比上年减少6.2%;城镇个私从业人员4.70万人,比上年增长8.5%。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净增就业岗位5226个,共有5489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要素制约加大,特别是水、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紧缺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城乡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渔民转产转业困难较大、增收较难;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总体上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

二、渔业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突出渔业结构调整主线,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两大目标,渔业生产在困难中保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4.4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地方渔业产量117.59万吨,增长4.2%。全市实现渔业产值65.53亿元,增长2.4%。(主要水产品产量见附表2)

渔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国内捕捞继续调减。全市国内捕捞产量95.99万吨,比上年下降6.1%。海水养殖持续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90千公顷,产量11.7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0.57千公顷,产量10.9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30.7%。养殖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贻贝、大黄鱼、梭子蟹和南美白对虾等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养殖种苗和饲料的科技攻关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深水网箱及普通网箱产量分别达到1589吨和1973吨。远洋渔业进一步拓展。全市实现远洋渔业产量16.79万吨,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地方远洋渔业产量10.23万吨,增长17.5%。

积极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渔业捕捞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拥有机动渔船9841艘,比上年减少4.8%。渔船总吨位85.94万吨,总功率146.85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3.0%和2.7%。全市渔业生产实际劳动力7.61万人,减少2.3%,其中捕捞专业劳动力比上年减少3785人。

三、农林牧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海岛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发挥,海岛特色农业逐步向优势产业迈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全年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97千公顷,产量5.38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0.8%和18.5%。由于农业用地的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蔬菜播种面积10.60千公顷,产量19.92万吨,分别下降6.2%和5.9%,蔬菜种植朝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海岛无公害蔬菜基地,市级标准化无公害示范基地面积达到437公顷。茶叶、果用瓜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16.0%。粮经产值比例(以粮食为1)由上年的1:5.36调整到1:5.95。生态林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封山育林和造林更新面积超过9千公顷。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生猪饲养量达29.89万头,比上年增长13.3%;肉类产量1.59万吨,增长14.2%;家禽存栏111.16万羽,减少6.7%;禽蛋产量0.65万吨,减少11.4%;牛奶产量0.27万吨,增长57.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累计投入包括标准海塘建设在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49亿元,全年引水工程引水量915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0.51千公顷,新增除涝面积0.02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6.51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8%。农村用电量5.02亿千瓦时,增长47.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278吨,比上年增长8.4%。

四、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自199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跃上100亿元台阶以来,仅用4年时间,产值规模就实现总量翻番,2003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40.10亿元,增长26.3%,增速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到45.3%。工业产销保持同步增长,工业销售产值232.15亿元,增长27.6%。规模工业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53.52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4%,增长26.6%,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7个百分点。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新成效,产值上亿元工业企业数由上年的23家猛增到35家,产值增长38.6%,高于全市平均12.3个百分点。个私工业继续蓬勃发展,全年完成产值140.12亿元,增长20.8%。工业用电保持高增长,全年工业用电量8.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3)

工业经济均衡性和集聚性明显增强。全市工业重点行业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水产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和船舶修造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5.4%和35.9%,三大行业占全部工业产值达60.6%。三大岛工业发展迅猛,金塘、六横、衢山全年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5.9%、26.2%和36.1%。市重点发展的六个工业区块全年完成产值52.55亿元,增长61.4%。临港工业大力推进,船舶、粮油、煤炭等一批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为179.36分,比上年提高16.86分。十一项考核指标中有九项好于上年水平,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由上年的117.26%提高到120.05%,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9071元/人提高到64305元/人,亏损率由14.73%下降到9.96%。利润税金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利润5.57亿元,增长45.5%。

盐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生产原盐26.18万吨,比上年增长70%,盐产品国家标准一、二级品率达到86.1%。全年原盐销售17.31万吨,比上年减少8.8%。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全市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8.60亿元,增长30.0%。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9%,创下199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限额以上投资项目(投资规模在500万元及以上)完成投资86.63亿元,增长62.3%,城乡个私完成投资15.70亿元,增长38.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从投向看,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基础设施投资额50.10亿元,增长1.2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1.1%。工业投资额23.09亿元,增长82.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额下降18.7%,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额24.27亿元和71.73亿元,增长80.7%和47.5%。

房地产投资小幅下降,市场依然热销。200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8.19亿元,比上年下降2.7%。全年商品房屋竣工面积87.56万平方米,增长51.8%;销售面积74.98万平方米,增长44.3%,其中销售住宅面积65.7万平方米,增长49.4%;空置面积8.71万平方米,下降22.4%,其中空置住宅面积5.5万平方米,下降2.5%。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成效明显。2003年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39项(其中:续建16项,新增23项),共完成投资21.78亿元。其中大陆连岛工程桃夭门大桥、三大岛交通主干线、舟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弘生集团引进喷气织机二期技改等17个项目年内基本完成。其他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舟山发电厂2号机组土建、安装基本完成,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省、市确定的改造建设任务,文化广场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中海粮油工业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8%,临城新区开发完成投资额4.8亿元,市行政中心完成工程量的60%。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基本稳定,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上半年交通运输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运行出现波动,但恢复较快,全年交通运输货运稳定增长,客运小幅下降。2003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3777万吨,比上年增长15.7%,货物周转量196.44亿吨公里,增长43.9%,其中陆运3.22亿吨公里,增长1.5%;水运193.22亿吨公里,增长44.9%。完成旅客运输量7505万人,比上年下降3.5%,旅客周转量14.81亿人公里,下降4.9%,其中陆运10.40亿人公里,下降1.9%;水运4.41亿人公里,下降11.3%。全市海运运力达到90万吨,比上年末净增20万吨。普陀山机场起降飞机4472架次,旅客吞吐量26.03万人次,货物吞吐量0.22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0.2%、13.8%和12.6%。港口货物吞吐量再创新高,全年突破5000万吨,达到5722万吨,比上年增长40.7%,连续5年排名全国沿海港口第九位。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各类业务推陈出新。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41万户,增长24.2%。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35.9户/百人提高到42.2户/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3.66万户,增长20.5%。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37.1户/百人提高到45户/百人。数据网络服务高速发展,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12.08万户,比上年增长70.6%。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2003年,我市消费品市场虽遭受非典疫情影响,但整体运行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7.4亿元,增长12.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7.7亿元,增长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4.6亿元,增长11.7%;餐饮业零售额10.06亿元,增长12.1%。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50.12亿元,增长11.8%,比重达66.7%。

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连锁业不断发展,规模效应初显。年末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连锁总店数5个,连锁门店数89个,实现商品销售额(包括批发和零售)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8个,全年成交额48.2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6个,比上年增加1个。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全面快速增长。全年地方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进口0.81亿美元,增长55.7%;出口5.40亿美元,增长21.5%。

出口的主体结构不断优化。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出口额分别为2.84亿美元和1.76亿美元,增长35%和41.5%。出口市场布局适时调整,新兴市场不断开拓。对日本、美国出口出现下降,出口额1.83亿美元和0.37亿美元,分别下降2.4%和19.7%;对韩国出口额1.35亿美元,增长1.6%;对欧盟出口逐步恢复,出口额0.39亿美元,增长1.3倍。对东盟、东欧新兴市场的出口力度加大,共出口0.70亿美元,增长1.8倍。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水产品出口4.56亿美元,增长22.7%。其中精加工水产品出口1.85亿美元,增长61.1%,占全部水产品出口的比重达40.6%。工业品出口0.82亿美元,增长15.2%。其中纺织品、化学制品、运输机械等工业产品的比例上升。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0个,比上年增长1.3倍,协议利用外资5052万美元,增长1.8倍,实际利用外资1755万美元,增长2.4倍。外商投资的大项目有新的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的33个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4个。外商投资企业追资明显增多,追加总投资额2398万美元,增长82.5%。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渠道不断拓宽。2003年,全市国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0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外派劳务人员1195人,增长40%。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个,总投资额282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有效应对了非典疫情的冲击,成功举办了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观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佛教文化旅游、滨海休闲旅游、饮食文化旅游三大旅游精品的内涵得到新的拓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5.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35.62亿元,增长0.6%,旅游收入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7%,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汇的比重为25.9%。

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1家,国际旅行社分公司3家,国内旅行社54家,旅游星级饭店51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总量继续快速扩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9.36亿元,比年初增加48.3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95.75亿元,比年初增加22.1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7.93亿元,比年初增加17.6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90.12亿元,比年初增加50.1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9.9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59.7%。个人消费贷款29.85亿元,比年初增加10.98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重达86.2%。

保险事业发展良好。全年保费收入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4亿元,养老金及寿险4.81亿元。全年赔款支出1.00亿元,增长16.9%;给付支出0.72亿元,增长1.6倍。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56人。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76人,其中高级职称1285人,中级职称7534人。

科技事业发展成果喜人。全年共安排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1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135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展。全省首家海洋高科技园区—浙江普陀海洋高新技术园区初见成效,新批5家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19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审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启动建设了多项服务中心,其中舟山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舟山船舶建造与修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民营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121家,比上年增长了1.5倍。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5.7亿元。

努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切实抓好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54项,比上年增长37.5%,合同金额1562万元。专利申请量达到125件,授权量为97件。商标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2003年全市新增“金鹰”、“普陀山”等8枚省级著名商标,“浙江海水品牌基地”获得首批全省十大品牌基地之一认证。金友牌机筒螺杆等32种工业产品和阿达哥牌芳香鹅等3种农业产品被认定为市名牌产品。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拥有普通高校1所,招生2109人,在校学生6146人;普通中学62所,在校学生55065人;职业中学9所,在校学生10287人;普通小学101所,在校学生52404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为87.2%,高考上线率达87%,3-5周岁幼儿入园率91.7%。全年自学考试报考达2.45万人次。

教育现代化大力推进。组建浙江国际海运学院和舟山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不断加强,浙江海洋学院扩建工程和航海教育培训园区校建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强化,全市学校有电脑房284间,85所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共有多媒体教室374间。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面创建海洋文化名城,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和舟山市第九届运动会,舟山文化艺术中心和中国舟山海岛风情文化村建设加快。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艺术表演场所3处,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4个,文化站44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49.3万册,博物馆3个。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6套,电视台1座,节目6套,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4.82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都达到98%。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围绕卫生现代化目标,全力以赴抗击非典疫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改革,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348个,医疗床位3349张,卫生技术人员4462人,其中医生1999人,护士1437人。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又有新进展。年末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个,卫生站56个。中心服务覆盖人口54.5万,站服务覆盖人口30万。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传染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比上年减少16.7%。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运动会57次,全民健身运动213次,参加人数7.27万人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始试行。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参加省级运动会共夺得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7枚。全市体育彩票发行势头良好,全年发行量达2264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环境保护与管理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工作人员18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理机构4个。

污染源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声、空气等质量均保持良好状况,市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二、三类水质标准,全市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末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6.48平方公里,已建成噪声达标区面积21.42平方公里。全市已建成22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其中2003年新建1个。

生态市建设工作全面推进,舟山市生态规划及岱山县、嵊泗县生态规划着手编制,全市有12个乡镇开展生态乡镇建设。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变动持续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1219人,比上年末减少6338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6000人,出生率6.16‰;死亡人口6899人,死亡率7.08‰;自然增长率-0.9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3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消费性支出9009元,增长12.5%;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增长7.7%,人均消费性支出3899元,增长7.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5%和44%,比上年降低3.5和0.1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8.2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782元,增长12.5%。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173元,增长16.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1.9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单元式配套住宅达85.3%。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为42.52和42.2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和3.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单位达到3260家,参保人数12.7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2634家,参保人数11.22万人,失业基金收入3596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3090家,参保人数16.38万人,比去年增加3.9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64个,床位1323张,收养798人,其中社会敬老院41所,床位991张,收养605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70.3%和67%。全市城镇有社区服务设施100个,其中社区服务单位6个。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募集社会福利资金100万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705人,其中城镇保障对象2130人,渔农村保障对象9575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注:(1)本公报中所列的全市生产总值、农林牧业产值、渔业产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