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衢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6:01:19 来源:衢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45次

2004年,衢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在国家宏观调控及生产要素制约的情况下,奋发进取,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经济增速进一步加快,效益质量继续提高,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83.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39.68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98.44亿元,增长13.8%。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16.3%,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2.3%,房地产业增长6.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7.2∶47.2∶35.6变化为16.1:49.2:34.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11570元,合1400美元,比上年增长14.8%。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3%,消费品价格上涨3.1%。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全年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8%。市区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9.3%,其中住宅价格上涨31.9%。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按常住人口统计)124.3万人,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1.1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3.4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9.70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9.2:26.9:23.9。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上年持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能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明显,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不高,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改变,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比较困难,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

二、农业

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8.4千公顷,增长3.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35.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4.2千公顷,增长11.7%;油料播种面积24.62千公顷,减少1.0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9.6千公顷,减少2.71千公顷。果用瓜种植面积2.45千公顷,增长39.8%。全年粮食总产量7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2.39万吨,增长18.9%;油料产量3.65万吨,增长4.4%,蔬菜产量67.92万吨,下降3.1%,食用菌产量8.64万吨,增长23.5%;果用瓜产量6.07万吨,增长42.8%。柑桔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77.63万吨,增长22.1%。

林业生产继续朝着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方向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17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565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6341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1650公顷。森林覆盖率70.9%。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7.25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全年生猪出栏259.63万头,增长6.4%;家禽出栏1268万只,下降2.5%。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3.09万吨,增长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52亿元,增长32.3%。产销率达到97.01%。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1家,有1家企业新升入大型企业。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5.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3%,其中:重工业171.23亿元,增长38.4%;轻工业64.72亿元,增长27.7%。全年完成工业出****货值32.06亿元,增长32.8%。

主要行业快速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工行业完成产值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37.4%;机械行业完成产值51.35亿元,增长47.4%;建材行业产值27.83亿元,增长33.7%;造纸行业产值11.04亿元,增长41.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10.69亿元,增长13.9%。分产品看,化学农药产量增长86.6%;气体压缩机产量增长33.9%;水泥产量增长27.7%;变压器产量增长41.0%;钢材产量增长4.3倍;人造板产量增长31.7%;轻革产量增长32.1%。能源工业生产受干旱缺水影响有所下降,全年发电量23.35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0.7%。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184.50分,比上年提高3.89分。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13亿元,增长10.2%,其中利润9.04亿元,增长8.8%。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三级及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面积6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01.5万平方米,增加41.6万平方米。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1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增速有所减缓。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增幅比上年回落19.4个百分。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3.55亿元,增长28.9%,回落28.2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22亿元,增长52.0%。第二产业投资89.92亿元,增长61.9%。其中工业投资87.78亿元,增长66.3%。第三产业投资82.42亿元,增长5.3%。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园区建设项目投资59.01亿元,比上年增长68.0%,其中特色工业园区投资28.28亿元,增长47.9%;综合园区投资13.03亿元,增长24.1%;其他园区投资13.99亿元,增长291.2%。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基础设施投资4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15.59亿元,增长162.9%;公共设施投资11.90亿元,增长3.2%;教育设施投资4.12亿元,增长6.0%;卫生设施投资1.22亿元,增长12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89亿元,下降41.1%。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10项,实际实施项目数130个,完成投资70.1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已竣工项目32个。衢州职教中心工程、衢州博物馆、衢江大桥、110千伏东港输变电工程项目等重点工程如期完成。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4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开发施工面积456万平方米,增长20.8%;竣工面积164万平方米,增长3.6%;销售面积145.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124.2万平方米,增长4.9%。商品房实际销售额25.24亿元,其中住宅17.73亿元,增长21.9%;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比重达9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2亿元,增长22.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6.15亿元,增长1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6.73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14.41亿元,增长20.9%;其他行业零售额4.22亿元,增长4.4%。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63.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8.8%,日用品类增长26.1%,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6.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0%,中、西药品类增长27.8%,石油制品类增长11.7%。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年末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52个,实现成交额16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4个。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350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4%。其中:出口23658万美元,增长39.2%;进口11422万美元,增长94.2%。

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173家,比上年增加51家,增长41.8%。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3家,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3家。全市出口国家(地区)达136个,比上年增加28个,增长16.7%。其中对欧盟、美国、香港和日本的出口分别达到4142、3232、3171和2919万美元。主要商品出口中:农副产品及加工品出口5113万美元,增长40.8%;机电产品出口4182万美元,增长13.2%。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产品达40个,比上年增加11个。

全年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8家,总投资15079万美元;合同外资80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8%;实际利用外资2080万美元,增长0.5%。2004年全市外派劳务783人次,增长14.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邮电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交通业增加值1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6857.6万吨,比上年增长37.1%。其中:铁路443.5万吨,增长34.4%;公路6411万吨,增长37.3%;水运3.15万吨,下降25.0%;民航12.8吨。全年客运量3845.3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铁路222.22万人,增长18.6%;公路3615万人,增长3.8%;水运6.8万人,下降28.2%;民航1.25万人,增长41.2%。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12万辆;私人汽车2.01万辆,其中私人轿车7833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96.5%。全市摩托车拥有量13.39万辆,增长30.2%。年末全市公路里程309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01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75.25万户,净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3.83万户,增长22.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60.53万户,增长30.1%。包括移动电话的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4.1部/百人提高到55.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2.0万户,增长14.3%。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20万人次,增长37.7%,国内旅游收入21.6亿元,增长30.9%。全年境外入境人数1.90万人次,增长13.1%,其中外国人0.76万人次,增长61.7%;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14万人次,基本持平;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48万美元,增长63.2%。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9家。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29.8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25.79亿元,增长5.6%。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4.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7%,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92.41亿元,增长14.8%。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72.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93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当年本外币结益4.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8亿元。

保险事业竞争格局初步建立。全年9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937万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6550万元,下降2.2%;财产险保费收入24387万元,增长14.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4850万元,增长34.3%,其中寿险业务给付5117万元,下降19.3%;财产险赔款19733万元,增长62.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校1所,招生2872人,普通高校在校生8183人,毕业生176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所,招生15985人,在校生40890人,毕业生9047人。普通高中招生14636人,在校生40812人,毕业生11151人。初中招生25841人,在校生89801人,毕业生32420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86.7%,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2.7%;小学招生2.38万人,在校生16.08万人,毕业生2.47万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65%和99.9%。特殊教育招生65人,在校生650人。全市拥有幼儿园1287所,在园幼儿6.24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比上年增加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比上年增加6家。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7个。全年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全年经认定登记的技术成交项目数223项,成交金额2578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0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5776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7个,面积10512平方米,藏书量54.78万册;博物馆3个,面积13220平方米;群艺馆(文化馆)7个,面积17359平方米;文化站139个。全年城市影院共放映电影3000场,观众15万人次,票房收入123万元。全市日均发行《衢州日报》5.13万份,《衢州晚报》5.57万份。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27个全宗,共计16.67万卷5040件。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县以上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09%。全市有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30.3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42%。市区率先开通有线数字电视业务。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1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0个;病床床位538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343张;卫生技术人员6799人,其中执业医师2702人,执业助理医师781人,注册护士1926人。全市共有疾病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178人。妇幼保健院(所、站)6所,卫生技术人员325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34个,卫生技术人员2319人。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59.4%,卫生厕所普及率49.5%。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市、县运动会116次,参加人次11.57万人。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全市共获50枚金牌、51枚银牌、53枚铜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户籍人口245.61万人,比上年增长0.32%。其中,男性人口128.8万人,女性人口116.8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4%和47.56%。全年出生人口2.92万人,出生率为11.92‰;死亡人口1.89万人,死亡率为7.7‰;全年净增人口1.03万,自然增长率为4.22‰。全市计划生育率97.2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14元,比上年增长10.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市区为35.4%,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农村为45.1%,上升3.7个百分点。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8.6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4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55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5.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4.5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0.56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职工分别为7.78和5.65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498人。

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显著。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2个,拥有床位7617张,收养各类人员476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11个,安置下岗人员1875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4759人和4.56万人,全年投入保障资金4085万元,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中应保尽保的目标。

十二、资源与环境

能源消耗率有所降低。2004年,全市万元GDP耗电1792千瓦时,比上年降低7.2%;耗水61.89吨(建设局口径),下降2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从上年的1.80吨标煤下降到1.75吨标煤,降低3.0%。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污染源治理投资8628万元。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2.3%、98.78%、92.98%。噪声达标区29.49平方公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市规划体系已经形成,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完成规划编制的设区市。全市已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40个、生态示范村80个。常山县同弓乡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开化县齐溪镇、江山市碗窑乡和常山县东案乡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

清洁生产理念得以推行。2004年,全市共有4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累计14家;10家企业清洁生产工作通过省级阶段性审核验收;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有9家,累计24家。全市已有7个社区获省级“绿色社区”、19所学校获省级“绿色学校”、4家饭店获省级“绿色饭店”、1家医院获省级“绿色医院”命名。

绿色品牌创建有了新的突破。全市已建成各类绿色、特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510个;新增了27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44个省级绿色农产品,新增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4个,获得国家有机、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共有17个,另有2个通过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江山市、龙游县已被列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

十三、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公用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80.2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6.7%;城市人口61.68万人,增长2.1%;全年新增道路面积181.98万平方米,增长12.8%;全市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505公里,公交营运车辆568台;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8620万人次;年末有出租汽车650辆。全市日供水能力114.28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17561万立方米。全市使用燃气居民家庭用户16.86万户,其中:液化气用户15.31万户,人工煤气用户1.29万户,天然气用户2622户。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污水9.6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8.4%。全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3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27.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9平方米,增长22.7%。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