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金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5:55:06 来源:金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25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平安金华”建设,“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国民经济在转变增长方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28.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9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62.62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498.05亿元,增长13.6%。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2.2%,金融业增长22.8%,其他服务业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974元(按2006年均汇率折算为3384美元),增长12.7%。

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涨。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2%,居住类价格上涨4.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2%,工业品价格上涨3.0%,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4.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0.7%(各类价格指数详见附表1)。

就业人数平稳增加。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43家,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393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12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2:53.1:40.7变化为5.5:53.9:40.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对消费、进出口的依存度有所提高,投资的依存度下降。全市经济对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依存度分别为41.1%、39.2%、40.1%,与上年相比,进出口的依存度上升3.4个百分点,消费的依存度基本持平,投资的依存度下降8.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仍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仍有待加强等。

二、农  业

2006年全市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9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总播种面积256.7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47.92千公顷,总产量为83.20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1%和2.0%;棉花播种面积4.48千公顷,产量为0.66万吨,分别增长23.4%和22.2%;果用瓜种植面积10.72千公顷,产量为25.17万吨,分别增长30.4%和29.1%。油料播种面积为19.53千公顷,产量为3.28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5.1%和2.1%;蔬菜播种面积为43.99千公顷,下降4.9%;药材播种面积5.8千公顷,下降4.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34千公顷,下降5.2%。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为76.1%。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生态林业建设平稳推进。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895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2千公顷、迹地更新造林1.238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634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75.087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2.179千公顷;森林覆盖率61.3%。此外,创建市级绿化示范村4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9个,通道绿化518.655公里。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9.16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猪肉14.95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9.88万吨,比去年下降4.7%。全年生猪出栏207.49万头,增长2.1%;家禽出栏2406.94万只,下降1.3%。全年水产品产量5.27万吨,增长2.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7.4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7.6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9.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03万吨,下降5.1%;农村用电量29.77亿千瓦小时,增长1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8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7.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736.04亿元,销售产值1701.60亿元,分别增长26.2%、2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533.47亿元,增长22.7%,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1.4%。

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设备购置费增长68.0%,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增长14.9%。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32.31亿元,增长59.7%,新产品产值率为7.62%;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194.12分,比上年提高4.29分。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34.94亿元,增长21.4%,其中利润77.42亿元,增长25.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利税分别增长13.4%、58.3%、18.8%。多数行业效益快速增长,纺织、金属制品、服装鞋帽、工艺品及其他、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六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3.6%。

建筑业较快发展。建筑施工面积9080.83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339.33万平方米。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02亿元,利税总额22.8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8.66亿元,增长4.1%,回落4.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29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限额以上投资的64.2%。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9.67亿元,下降8.7%;投资项目(单位)投资348.99亿元,增长8.8%。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二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比重有所增加。在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1亿元,增长3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4.23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1.42亿元,下降10.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0.6:48.9:50.5。其中工业投资218.07亿元,增长24.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6年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01项,完成投资94.3亿元。省重点建设项目46项,完成投资16.5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9项。浦江仙华水库、甬金高速公路东阳城区连接线等4项工程已建成或基本建成。义乌巧溪除险扩容、浙八味特产市场等13项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达213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196个。纺织服装、医药制造、金属制品、批零贸易、建筑等重点行业投资有大幅增长。

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9.67亿元,比上年下降8.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90.60万平方米,竣工270.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54.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24.62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8.24亿元,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6.05亿元,增长15.9%;餐饮业零售额48.79亿元,增长14.5%。

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1.5%,日用品类增长28.9%,金银珠宝类增长34.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8.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7%,汽车类增长20.1%。

交易市场日趋成熟。全市商品交易市场382个,总成交额974.3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42个,成交额877.13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1.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出口总额58.06亿美元,增长32.3%;进口总额3.66亿美元,增长9.6%。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2.3%。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8亿美元,增长45.81%,高于出口增幅13.5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主体快速增长,开拓新市场成绩显著。欧盟、美国、阿联酋、日本、俄罗斯、德国等主体市场出口总量36.1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2.2%,出口增长分别为17.13%、32.18%、40.62%、11.41%、47.85%、16.3%。拓展新兴市场成效显著,其中对乌克兰、沙特阿拉伯、墨西哥、伊朗、埃及、智利、巴基斯坦出口增长在50%以上。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外商投资大项目明显增多。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26家,增长26.0%;投资总额17.10亿美元,增长14.0%;新增合同外资额76583万美元,增长21.9%;实际到位外资51013万美元,增长11.4%。其中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54个,总投资14.74亿美元,分别增长5.9%和24.0%。

外经合作积极稳步发展,境外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8268万美元,增长267.1%。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5个,增长12.5%;其中中方投资额2085万美元,增长3.1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交通建设投资完成32.26亿元,其中:高速网络工程完成投资12.62亿元,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30.194公里;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干线畅通工程完成投资7.44亿元,新建改建二级以上公路里程101.22公里;完成绿色通道518.7公里;乡村康庄工程完成投资5.54亿元,完成路基提升611.9公里,路面硬化928.5公里;乡道砂石路面改造完成投资5.18亿元,完成路面改造1317.66公里。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0782.65公里(其中乡村康庄公路3114.385公里)。拥有机动车25.58万辆,比上年增长24.7%,其中汽车22.39万辆,比上年增长31.2%。年内公路旅客周转量63.17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66.15亿吨公里。航空出港客运量32.76万人次,增长57.1%;货运量5288吨,增长30.0%。

邮电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44亿元。当年新增电话用户80.90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增至242.2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7%。其中住宅电话106.21万户,增长16.8%;公用电话25.68万户,增长15.8%。主线普及率达53.2部/百人,增长16.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335.8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0%。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34.36万户,全年共完成230个农村宽带节点的建设,年末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93%。

旅游事业较快发展。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46.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3.03亿元,增长23.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610.8万人次,增长16.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7.7亿元,增长23.7%;接待入境游客35.57万人次,增长25.3%,旅游创汇1.92亿美元,增长25.1%。全市共有旅行社90家;旅游饭店107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67亿元,增长21.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9.22亿元,增长23.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1.45亿元,增长19.7%。全市一般预算支出93.76亿元,增长16.1%。各项重点支出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农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分别比上年增长43.6%、31.9%、31.5%、27.9%和26.8%。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200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75.92亿元,增长20.1%。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491.44亿元,增长14.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54.68亿元,增长20.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61.94亿元,增长21.4%。其中短期贷款934.71亿元,增长29.1%;中长期贷款405.08亿元,增长6.3%。存贷比例为76.7%。

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市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3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3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2.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7%和10.7%。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9.2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6.36亿元;寿险赔款及给付2.8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以建设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为主题,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教育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921所,在校学生72.23万人。其中小学590所,在校学生32.9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192所,在校学生16.72万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100%。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普通高中64所,在校生9.22万人;职业高中45所,在校生7.01万人;普通中专8所,在校生9502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5.3%。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7所,在校生5.19万人;其中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2298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1717所,在园幼儿15.43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7.6%。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685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9.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共新列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780项,其中国家级68项,省级341项。全市13项科技成果获得2006年度省科学技术奖,83项评为市科学技术奖。组织实施市创新重点项目88项,科技合作项目212项。新组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新列市级以上农社类科技项目25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6项,国家转化项目2项。成功举办第七届工科会,共引进中高级人才103人,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82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项,实现零的突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135件,其中发明专利453件;专利授权量达到4626件,同比增长85%。新培育国家级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市级15家,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

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继续实施中尺度自动气象监测网三期工程建设,2006年新建四要素自动气象站26个,全市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点总数达到82个,平均布点密度达到12km。全市地面测报错情率0.01‰;全年一般性质降水24小时预报准确率83.4%,温度预报准确率94.7%。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获得中国名牌产品8只、国家免检产品30只、浙江名牌产品70只、金华名牌产品126只。质量指数比上年提升了1.08达94.58,省级产品监督合格率同比上升6.11达86.88%。全市新获食品QS证书177张,累计共558张;特种设备注册登记6497台,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量增长24%,特种设备严重事故率实现负增长。确认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省级计量检测体系水平企业41家,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2项、省级验收5项。全面完成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库建设,入库企业10901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6 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剧院8家。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7%和99.4%。全市除武义外全部开通数字电视,发展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2万多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共取得金牌58枚、银牌82枚、铜牌130枚,有13人次破14项省纪录、27人次破22项市纪录。在国家级及以上比赛中共取得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全市有运动健将1人,一级运动员12人,二级运动员121人;一级裁判员61人,二级裁判员45人。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共夺得金牌64.5枚、银牌49枚、铜牌75.5枚,其中1人打破省最高纪录、7人次打破省年龄组纪录。游泳运动员蔡力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上夺得4×100米男子自由泳接力亚军和50米自由泳季军。田径运动员童笑梅夺得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800米冠军。成功承办了“全球通杯”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第十五届亚运会选拔赛、“高恒杯”浙江省青少年拳击冠军赛。全民健身活动引向深入,完成市区社区“为民办实事”10项体育健身工程,建有健身苑点800余个。全市有7个镇(乡)通过省级体育强镇(乡)验收。建成省级新农村小康体育村24个、市级100个。全市共发行电脑体育彩票2.43亿元,同比增长26.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深化“诚信医院”创建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不断完善和巩固疾病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和医疗救治网络。实施科教战略,获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项,市厅级54项,其中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省中医药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51项。2006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9项,省中医药创新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3项。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2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342个,妇保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2862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2183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740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059人,注册护士5288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一个预防保健中心)11个,卫生技术人员405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230人;另有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288个,卫技人员197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共达329.90万人,平均参合率为87.6%。全市共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33个,确诊实验室1个。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2006年末全市8个监测站全部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2%、89.74%。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70.9平方公里。金华市区和义乌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89.3%和80.5%;其他市辖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都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197.61千公顷,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73.33千公顷,年净增森林蓄积量18万立方米。全市共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28个,市级生态乡镇49个,市级生态街道1个。建成金华市沙金兰等27个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建成自然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1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6年全市出生人口47235人,出生率10.37‰,人口自然增长率5.11‰。年末总人口456.80万人,其中市区92.21万人;非农业人口101.18万人,其中市区31.33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63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6元,比上年增长15.8%,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4.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37元,增长11.3%,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0.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3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52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7.15平方米,增加3.0平方米。

民政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0个,社会福利床位数9199张,收养各类人员7898人。社会福利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市共有低保对象5.3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665.3万元。全市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1480.94万元,实际救助31585人次,发放救助金1425万元。全年发放救灾款1202.2万元,救济灾民9万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7.8%,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7.7%。社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建立街道服务中心15个、社区服务中心(站)153个、社区服务网点1053个,建立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75个。全市共发放义务兵优待金1400.8万元,城镇退役义务兵自谋职业率达到95.63%。发行社会福利彩票2.6亿元,增长6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71.83万人,比上年净增7.7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83万人,比上年净增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9.1万人;工伤保险44.74万人;女工生育保险14.72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31.37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