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化”战略,扎实推进“平安金华”建设,全市经济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经济增长继续加快。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7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51.16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362.22亿元,增长17.3%。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19.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3.2%,房地产业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703元,增长15.9%。经济运行态势是1996年以来最好的一年,总体也好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个百分点(各类价格指数详见附表1)。
就业人数平稳增加。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67家。全年净增就业岗位6.5万个,失业人员再就业2021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1:55.9:37.0变化为6.7:56.3:37.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之投资、进出口的依存度有所提高,消费的依存度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依存度分别为52.8%、28.0%、31.1%,与上年相比,投资、进出口的依存度分别上升1.2、4.9个百分点,消费的依存度下降1.9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仍比较突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电力等能源瓶颈仍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仍有待加强等。
二、农业
2004年全市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央一号文件促进粮食生产出现转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回升。全市总播种面积257.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49.44千公顷,总产量为85.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6.7%;棉花播种面积3.77千公顷,产量为0.51万吨,分别增长32.3%和31.9%;果用瓜种植面积7.84千公顷,产量为18.56万吨,分别增长16.7%和21.0%。油料播种面积为19.43千公顷,产量为3.3万吨,面积下降9.1%,产量持平;蔬菜播种面积为45.49千公顷,下降6.0%;药材播种面积6.23千公顷,下降2.4%;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87千公顷,下降16.3%。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为72.0%。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生态林业建设平稳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5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49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14.36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3.9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61.3%。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7.81万吨,比上年增长9.9%,其中猪肉14.12万吨,增长10.1%。牛奶产量10.72万吨,增长12.4%。全年生猪出栏186.35万头,增长2.0%;家禽出栏2242.81万只,增长12.1%。全年水产品产量 4.94万吨,增长4.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7.19 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5.01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9.9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95万吨,增长4.8%;农村用电量23.28亿千瓦小时,增长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7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8.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15.68亿元,销售产值985.43亿元,分别增长29.5%、2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333.80亿元,增长32.9%。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9%提高到33.9%。
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科技活动经费与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分别增长85.2%与158.0%,设备购置费增长133.9%。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56.2亿元,增长30.3%,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5.5%上升为5.54%;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180.47分,比上年提高1.18分。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87.93亿元,增长20.6%,其中利润47.85亿元,增长18.7%。“三资”企业效益增势强劲,利税增长32.7%;私营企业稳步提高,利税增长24.1%;集体企业小幅增长,利税增长6.5%;国有企业略有回落,利税下降9.1%。多数行业效益快速增长,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化工、纺织、服装鞋帽六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9.6%。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建筑施工面积5754.57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307.1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1.0%和19.1%。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85亿元,增长3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增速回落14.9个百分。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3.21亿元,增长28.5%,回落15.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24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占限额以上投资的60%。在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5.46亿元,增长48.9%;投资项目(单位)投资297.75亿元,增长22%。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第三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比重有所增加。在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8亿元,比重由上年0.6%下降为0.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3.07亿元,比重由42.3%下降为39.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8.86亿元,比重由57.1%上升为60.2%。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全年工业投资达143.64亿元,增长58.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85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中已建成或基本建成25项,完成投资122.9亿元。其中省重点建设项目49个,完成投资52.62亿元。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达155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32个。化学纤维、橡胶、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金融等重点行业投资有大幅增长。浙能兰溪电厂、金华燃机电厂扩建工程、诸永高速公路等21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商品房新开工面积553.96万平方米,竣工265.5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85.43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3.17亿元,增长14.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0.72亿元,增长14.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7.27亿元,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27.68亿元,增长26%;其它行业零售额8.94亿元,增长13.5%。
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煤炭及制品类比上年增长153.1%,电子出版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03.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67.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家具类增长23.8%,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20.2%,金银珠宝类增长24.5%。
交易市场日趋成熟。全市商品交易市场384个,总成交额775.62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38个,成交额69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初显成效。2004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6.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3%。其中进口总额3.27亿美元,增长58.3%;出口总额33.48亿美元,增长44.1%。生产企业(地产品)出口比重59.9%,比上年提高7.3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45.2%。
外贸经营主体快速增加。全年新增外贸出口主体692家,全市累计各类经营主体(不包括“三资”企业)达1843家。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25家,新增合同外资额56352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2983万美元,增长67%。
外经合作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2003万美元,增长22.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2个,对境外投资额639.7万美元,分别增长40%和10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着力构筑浙中城市群“八高八快十二联”为主骨架的交通网。2004年全市交通建设投资达40.8亿元,其中:高速网络工程投资11.3亿元,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4公里;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干线畅通工程投资18.1亿元,新建改建二级以上公路里程561.5公里;公路绿色通道工程投资0.5亿元,完成绿色通道648.36公里;乡村康庄工程投资7.9亿元,完成路基改造1145.1公里,路面硬化1322.5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545.95公里(含乡村康庄公路1648.7公里)。拥有机动车69.92万辆,比上年增长18.1%,其中汽车17.08万辆,增长17.8%。年内公路旅客周转量457238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521559万吨公里。航空出港客运量19.03万人次,货运量3797.8吨。
邮电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98亿元。当年新增电话用户34.87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增至178.3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4.3%。其中住宅电话97.52万户,增长3.5%;公用电话18.75万户。主线普及率达39.5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39.7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4%。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25.66万户。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22.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4.36亿元,增长42.4%。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98.85万人次,增长40.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4.15亿元,增长41.4%;接待入境游客23.46万人次,增长56.2%,旅游创汇1.23亿美元,增长59.8%。全市共有旅行社53家;旅游饭店101家。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200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37.16亿元,比年初增加191.55亿元,增长16.7%。企业存款余额423.51亿元,增长1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2.86亿元,增长14.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71.33亿元,比年初增加183.33亿元,增长20.6%。其中短期贷款639.97亿元,增长11.8%;中长期贷款345.42亿元,增长27.9%。存贷比例为80.1%。
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市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9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9.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4%和10.0%。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7.5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4.45亿元;寿险赔款1.09亿元,寿险期满给付2.0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以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084所,在校学生72.73万人。其中小学735所,在校学生33.6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210所,在校学生17.65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65所,在校生8.55万人;职业高中46所,在校生7.17万人;普通中专7所,在校生1.3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0.9%。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36409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5009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1972所,在园幼儿13.2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1031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4.6%,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8%。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已批办的民办教育机构达2501所。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市技术创新“52145”工程年度加压目标圆满完成,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26项,其中国家级47项,省级226项。全市14项科技成果评为200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73项评为市科学技术奖。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8家;新组建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9家,其中省级6家。成功举办第五届工科会,科技合作又上新台阶。加强专利管理,专利申请、授权,专利技术实施和保护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我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年末各类人才总数25万人,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8万人)。
气象事业取得新进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完成天线吊装,雷达数据处理中心大楼全面竣工,全市中尺度自动监测网二期工程建设和台站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首次实施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测预警业务及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的研究工作。全年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78.9%,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86.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只、浙江名牌产品31只、金华名牌产品52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累计达373个、采标标志140项,备案企业产品标准1367个,标准执行登记1834项;全年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6.6%,计量器具省级检查合格率为93.0%,工业压力管道和气瓶普查通过省级验收;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8个、特色优势产业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个,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技术机构2个,组建省市级检测中心8个,新增检测项目218项。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5 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剧院8家。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并通过省验收。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6%和99.3%。
体育事业上新台阶。我市运动员在省赛中共取得金牌73枚、银牌62枚、铜牌82枚。在全国及其以上级的比赛中,共取得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5枚。有1人2次破3项省年龄组纪录,有17人次破15项市纪录,有3人达到运动健将标准,有7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有159人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我市运动员李杰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射击总决赛中夺得冠军后,又在二十八届奥运会射击比赛中以578环的成绩夺得10米移动靶第6名。杜剑平在第十二届残疾人奥运会游泳比赛中,获得3金3银的优异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量达1.1亿元。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深化“诚信医院”创建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不断完善和巩固疾病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和医疗救治网络。实施科研战略,75项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其中省卫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省中医药项目6项,市科技进步项目61项。2004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0项。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1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342个,妇保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2020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140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593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546人,注册护士465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卫生技术人员359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193人;卫生院282个,实际开放床位1758张,卫生技术人员4112人;另有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843个,卫技人员1305人。建立艾滋病监测点2个。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2004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监测站8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0%、95.4%。烟尘控制区面积329.7平方公里,增长0.3%,噪声达标区140.8平方公里,增长8.7%。全市8个县、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2级标准,磐安达到1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实施生态公益林面积335万亩,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41万亩,累计净增森林蓄积量36万立方米。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16个,其中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4年全市出生人口58550人,出生率12.98‰,人口自然增长率7.33‰。年末总人口451.70万人,其中市区92.21万人;非农业人口96.95万人,其中市区30.99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74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0元,比上年增长11.8%,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9.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增长11.4%,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7.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9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9.4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民政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2个,社会福利床位数8841张,收养各类人员7231人。社区服务业建设步伐加快,成立金华市社区服务中心,开通96345便民呼叫中心,建成城镇社区服务设施663个和城镇便民、利民网点1137个。全市共有低保对象5.09万人,其中城镇4398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833万元。实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中应保尽保的目标。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85.2%,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1.1%。发行社会福利彩票9743万元。接收各类社会慈善捐款9083.2万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60.44万人,比上年净增10.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9.4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6万人,比上年净增2.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5.7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5.1万人;工伤保险16.6万人;女工生育保险8.6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16.5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