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金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5:53:22 来源:金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10次

2003年,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疫情突如其来、高温干旱百年一遇、电力供给严重紧缺等诸多困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努力实施“四大”(构建大框架、培育大产业、实行大开放、优化大环境)举措,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增长继续加快。据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98.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58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46.58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95.82亿元,增长15.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773元,增长15.2%。经济运行态势是1996年以来最好的一年,总体也好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各类价格指数详见附表1)。

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就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年末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13家。全年净增就业岗位5.3万个,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9:55.5:36.6变化为7.1:55.9:37.0,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各提高0.4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之投资、进出口的依存度有所提高,消费的依存度略为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依存度分别为51.6%、29.9%、26.2%,与上年相比,投资、进出口的依存度分别上升8.2、8.0个百分点,消费的依存度下降1.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市农业发展进入了向市场化、国际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12亿元,比上年增长6.5%。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粮棉油播种面积继续调减,优质高效农产品面积增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34.04千公顷,总产量为73.09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8.5%和20%。油料播种面积为21.37千公顷,产量为3.3万吨,分别下降15.1%和6.8%;棉花播种面积2.85千公顷,产量为0.38万吨,分别下降6.3%和0.4%;蔬菜播种面积为48.41千公顷,下降1.8%;药材播种面积6.38千公顷,下降1.8%。苗木、花卉种植面积扩大,全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1.79千公顷,增长91.5%。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由上年的74.8%上升到79%。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林业生产朝着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方向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4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25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07.31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4.7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61.3%。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有所调整,肉禽蛋奶等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全年出栏生猪182.77万头,比上年增长4.7%;肉类总产量16.21万吨,增长5.1%;牛奶产量9.54万吨,增长11.7%。全年水产品产量4.72万吨,增长0.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6.7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4.7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5万吨,下降1.9%;农村用电量21.75亿千瓦小时,增长3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8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8.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27.71亿元,销售产值706.39亿元,分别增长33.6%、34.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26.14亿元,比上年增长39.8%。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45.3亿元,增长69.1%,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4.92%上升为6.22%;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181.35分,比上年提高10.21分。继续保持利税增长快于销售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70.04亿元,增长35.2%,其中利润39.23亿元,增长38.4%,增幅分别快于销售0.5和3.7个百分点。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建筑施工面积4393.48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937.4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5.7%和34.3%。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22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10亿元,比上年增长40.1%。非国有投资271.1亿元,增长32.3%。在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0.52亿元,增长29.4%;投资项目(单位)投资241.69亿元,增长49%。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在限额以上投资项目(指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6亿元,比重由上年0.2%上升为0.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2.12亿元,比重由40.5%上升为42.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8.11亿元,比重由59.3%下降为57.1%。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84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中已建成或基本建成30项,完成投资107.75亿元。其中省重点建设项目29个,完成投资30.93亿元。在建省重点A类项目22个,建成投产项目6个。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商品房施工面积785.31万平方米,竣工241.2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呈上升趋势,销售面积221.4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1.87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8.44亿元,增长13.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0.46亿元,增长1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9.05亿元,增长12.7%;餐饮业零售额21.97亿元,增长9.7%;其它行业零售额7.88亿元,增长18.1%。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387个,成交总额670.02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消费品市场24个,年成交额364.2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2个,年成交额243.6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持续高位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5.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3%。其中进口总额2.07亿美元,增长61.7%;出口总额23.23亿美元,增长69.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分别增长40.9%、38.8%和91.4%。

外贸有效主体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外贸出口主体449家,全市累计各类出口企业1348家,其中生产企业944家,外贸流通公司207家,出口型“三资”企业197家。

利用外资增势空前。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25个,新增合同外资额70183万美元,增长138%。实际到位外资25750万美元,增长15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1636万美元,增长20.3%。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3个,对境外投资额358.9万美元,分别增长35.3%和131.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浙中城市群“八高八快十二联”交通网正在构建,中心城市“一中两翼两三角”框架和“三环三纵三横”道路框架初步形成。2003年全市新建成一级公路23.34公里,二级公路92.9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6792.10公里。拥有机动车59.19万辆,比上年增长23.7%,其中汽车14.50万辆,增长32.2%。年内公路旅客周转量44885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69586万吨公里。航空出港客运量12.99万人次,货运量2977.9吨。

邮电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98亿元。当年新增电话用户9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增至13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1%。其中住宅电话94.26万户,增长6.0%;公用电话11.5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42.1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97.4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1.7%。数据通信基础业务用户和计算机网络用户年末分别达6.39万户和17.29万户。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6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1%,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6.27亿元,增长1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853.2万人次,增长14.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亿元,增长17.5%;接待入境游客15万人次,增长23.6%,旅游创汇7685.3万美元,增长12.6%。全市共有旅行社48家;旅游星级(涉外)宾馆80家。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加快增长。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9.90亿元,比年初增加270.19亿元,增长31.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56.98亿元,增长33.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3.20亿元,增长23.4%。各项贷款余额867.69亿元,比年初增加261.84亿元,增长43.2%。其中短期贷款558.42亿元,增长27.8%;中长期贷款248.38亿元,增长81.3%。存贷比例为77.5%。

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934.55亿元,全年保费收入24.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8%和25.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7.92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4.4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45亿元,寿险赔款0.98亿元。期满给付1.5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182所,在校学生73.37万人。其中小学815所,在校学生33.2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225所,在校学生19.26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普高和职高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65所,在校生8.02万人;职业高中50所,在校生7.08万人;普通中专6所,在校生1.2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0.1%。提前两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5年教育目标。名师、名校长工程取得实效,学校上网工程完成目标任务。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31174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12509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2131所,在园幼儿12.7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700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5%。社会力量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学校(园)达2510所,占全省的25.4%。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加快,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第四届“工科会”、“农交会”和网上技术市场交易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评为全省三个省级优秀园区之一。全市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47项,省级项目217项,市创新重点项目89项,新组建省、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6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7家)。有10个项目获2002年度省科技进步奖。95个项目获2003年度市科技进步奖。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年末各类人才总数20万人,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74万人)。县级以上研究与开发机构18个。

气象事业取得新发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开工建设,全市中尺度自动监测网一期工程和省—市、市—县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全年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86%,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90.5%。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上了新台阶。全市首次获中国名牌产品1个,获浙江名牌产品24个,通过国家免检产品4个,209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286家企业通过“3C”认证。产品监督检验批次合格率达86.6%、质量指数为94.7%,分别比上年提高2.4个、2.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累计364个、采标标志累计131项、新备案企业产品标准1294个。通过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1个,新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9项,金华火腿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市新增地方优势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5个,拓展检测项目250多项。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2003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剧院8家,综合档案馆8个,公开发行报纸8家。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并通过省验收。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7.7%和98.2%。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以抗击“非典”为契机,认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设施建设有新进展。竞技体育创佳绩,全市组织23个大项目的25支青少年代表队参加省年度青少年体育竞赛,在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竞赛中,共获得金牌67枚。全市有59名运动员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150人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成功举办全国乒乓超联赛、全国象棋大师冠军赛、女篮四强赛、中澳、美俄篮球赛。体育彩票发行势头良好,2003年发行量达1.39亿元,获得彩票公益金1200余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面有序推进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开展创建“诚信医院”活动成效显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基本完成。针对“非典”疫情,建立了严密的疫情监测网络和迅捷的医疗救治网络。实施科研战略,申报科研课题90项,获2003年省卫生厅科技创新奖(三等)7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3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58项。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素养”环保五项计划全面推进。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监测站8个,全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达3.68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6%、94.6%。烟尘控制区面积328.6平方公里,增长36.7%,噪声达标区129.5平方公里,增长1.1%。全市8个县、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2级标准,磐安达到1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16个,其中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44871人,出生率9.98‰,人口自然增长率3.70‰。年末总人口449.91万人,其中市区92.18万人;非农业人口92.97万人,其中市区29.07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79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5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06元,增长8.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7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9.06平方米,增加3.01平方米。

民政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54所,床位数5219张。社区服务业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98个和城镇便民、利民网点947个。“三条”保障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实现弱势群体“无饥寒”。全市共有低保对象4.58万人,其中城镇4011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912万元,比上年增长61%。发行社会福利彩票7333万元,创造社会福利基金1060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单位参保全覆盖,私营企业职工参保率45%,全市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40万人,比上年净增2.7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33.6万人,比上年净增2.5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3.4万人;工伤保险12.9万人;女工生育保险9.72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