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金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5:52:24 来源:金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13次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复杂多变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9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3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41.71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202.23亿元,增长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356元,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9%。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各类价格指数详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所182家,净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8536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8691人,年末全市登记失业率3.3%。

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4∶56.6∶34.0变化为8.9∶57.2∶33.9。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在国有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不含房地产):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5亿元,比重由上年0.2%上升为0.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36亿元,比重由19.7%上升为21.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2.11亿元,比重由80.1%下降为78.5%。

区域经济之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依存度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依存度分别为36.4%、31.6%、13.8%,分别比上年上升6.2、0.6、2.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区域经济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地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快农业生产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饲养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农林牧渔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种植业结构优化初见成效。粮食生产稳中有降,经济作物有所增长,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由上年的60.1%上升到69.1%。全年粮食总产量109.56万吨,比上年下降17.2%。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林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市造林面积2442公顷,其中经济林1314公顷,中、幼林抚育面积10177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432公顷,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积142329公顷。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畜牧业生产结构有所调整,肉、禽、蛋、奶等主要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全年出栏生猪170.59万头,比上年增长9.2%;肉类总产量14.60万吨,增长9.1%,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3035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鱼类产量38194吨,下降2.0%;虾蟹类728吨,增长38.9%;贝类2489吨,增长0.9%。名优新品种如甲鱼、珍珠、罗氏沼虾、青虾等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434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5478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6.80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6.22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2.74万千瓦,增长6.3%;农用拖拉机3.02万台;农用载重汽车4174辆,增长20.1%;排灌动力机械21.91万千瓦,增长1.7%;全年农村用电量15.12亿千瓦小时,增长2.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08万吨,增长3.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0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新产品生产增长加快。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重点行业进一步发展。重点行业产值占比分别为:普通机械制造业占12.0%,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占9.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8.0%,金属制品业占7.9%,纺织业占7.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技改资金9.82亿元,增长24.0%;实现地市级及以上新产品产值22.20亿元,增长23.9%,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4.99%上升为5.66%;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1000多家企业完成或基本完成理顺劳动关系任务,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7%以上。到200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3.5%,集体企业占7.7%,股份合作企业占3.3%,股份制企业占5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5%,联营企业占0.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16.5%。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工程达到7633个,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246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品率52.5%,实现利税10.78亿元,增长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国有等单位投资129.09亿元,增长40.6%;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61.83亿元,增长85.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6.23亿元,下降34.2%。

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7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4.1%;更新改造投资15.32亿元,增长11.4%;房地产开发投资37.27亿元,增长90.5%;其他投资8.06亿元,下降12.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市58个重点项目中,16个项目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建成的主要项目有:乌引灌区配套工程(一期)、东阳横锦水库扩库工程、110KV金华城中输变电工程、110KV浦江月泉输变电工程、40省道东仙线东阳段改造、金华电信枢纽大楼、金华联通综合大楼、金华移动通信枢纽工程、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金华市污水处理工程、金丽温高速公路一期工程、金华市区迎宾大道一期、永康市胜利街区改造、金华市供水工程、永康五金科技工业园区一期、义乌会展体育中心等。

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48公里,变电设备15万千伏安,铜加工9000吨/年,片剂65000万片/年,棉纱绽1万吨/年,新建公路199.57公里,改建公路166.4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55.48万平方米,城市防洪堤长度50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中趋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123.97亿元,增长12.5%,农村消费64.88亿元,增长9.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4.23亿元,增长11.4%;餐饮业零售额17.46亿元,增长15.5%;其它行业零售额27.16亿元,增长9.8%。

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全市商品交易市场460个,成交额513.79亿元,摊位总数11.40万个,其中固定摊位9.46万个。成交额超亿元消费品市场23个,年成交额308.44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生产资料市场9个,年成交额154.38亿元。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增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值9.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进口93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出口8.99亿美元,增长41.9%,出口绝对值比上年净增2.65亿美元,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三大出口主体分别增长23.1%、103%、27.7%。全年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00多家,其中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已占据主导地位。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医药、化工等为主,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

利用外资略有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3个,比上年增长12.0%;实际到位外资3244万美元,增长8.0%。

外经合作形势趋好。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877万美元,比上年增43.8%;外派劳务人员506人次,增长20.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37.44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年末拥有机动车37.44万辆,比上年增长27.9%,其中汽车8.66万辆,增长26.5%。全市公路旅客周转量400094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95523万吨公里。航空出港客运量105372人次,货运量1762吨。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54亿元;当年新增电话26.84万部,年末城乡电话增至100万部,比上年增长36.7%,其中住宅电话75.70万部,增长26.9%,公用电话19234部,下降3.7%,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21.52部/百人提高到29.9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97.3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30万户。

旅游业较快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国内旅游收入42.30亿元,增长12.9%;接待境外旅游者9.02万人次,增长84.5%,国际旅游收入5250万美元,增长1.01倍;旅游总收入46.70亿元,增长17.8%。全市共有旅行社30家,旅游涉外(星级)宾馆64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结构得到优化,资产质量有所提高。金融系统存款余额670.56亿元,比年初增加125.00亿元,增长22.9%。其中:企业存款222.98亿元,增长22.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58.50亿元,增长18.7%。金融系统贷款余额449.03亿元,比年初增加74.97亿元,增长20.0%。其中:短期贷款344.49亿元,增长18.0%;中长期贷款84.95亿元,增长35.1%。存贷比例为67.0%。

证券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证券交易营业部共有证券帐户18.52万户,新增2.19万户,比上年增长13.4%;证券交易额387.07亿元。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4.17亿元,其中财险4.43亿元,寿险9.71亿元;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2.82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2.15亿元;期满给付0.8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市现有小学1028所,在校生34.40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初中251所,在校生19.65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9%。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2637所,在园幼儿12.6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1080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4.4%。

普高和职业高中协调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中69所,在校生7.17万人;职业高中55所,在校生4.89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7.0%,基本达到普及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21509人;成人高校2所、高职院校2所、专修学院2所。

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级各类学校3133所,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办学体系已基本形成。

科技队伍稳定。年末企事业单位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数6.76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63万人。县级以上研究与开发机构18个。

科技和经济密切结合,科技成果持续增加。全市已有2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园区,92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393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有75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

气象事业取得新发展。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屏幕天气会商系统建成使用。全年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为81.8%,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为88.3%。

质量技术监督力度加强。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日常监督力度,产品批次合格率逐步提高,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扶优扶强,帮助86家企事业单位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推进企业创品牌,并获省品牌产品14个。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制定农产品标准和规范,标准计量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全市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34个,采标标志12个,产品标准备案1291个。全市共监督检查计量器具产品2869批次,合格率为89.5%。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综合档案馆8个。共有12家公开发行报纸,期发量61万份。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01个,观众65.24万人次。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台7座;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6.5%和97.3%。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体育事业稳步前进。认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竞技体育连创佳绩,全市共组队参加22项省青少年比赛,共取得金牌59枚,银牌33枚,铜牌56枚。有15名运动员达国家二级运动技术等级

标准。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全市体育经营场所超过1200家,从业人员逾7000人。体育彩票发行销售情况良好。

卫生事业取得新业绩。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43个,床位10645张,卫生技术人员13900人。其中:医院45所,卫生技术人员8670人;卫生院251所,卫生技术人员4146人;卫生防疫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另外,社会办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机构2106个,卫生技术人员2598人。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兴医取得了新进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各级监测站8个,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17835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16个,面积133.7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面积68.73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80.5%,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规定的总量指标内。全市“一控双达标”和金华江流域环保治理“零点行动”工作成果得到巩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速减缓。全市出生人口44283人,出生率9.90‰;死亡人口27317人,死亡率6.11‰;人口自然增长率3.79‰。年末总人口447.94万人,其中市区91.34万人;非农业人口83.80万人,其中市区26.26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98人。

城乡居民收入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5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市城镇职工工资总额39.41亿元,增长20.5%,职工平均工资15380元;农村居民由于增收难度加大,增长相对缓慢。全市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3945元,增长5.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9.6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3.7平方米。

民政福利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76所,床位4119张。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分别351个、156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市共有低保对象2.57万人,其中城镇2273人,共投入资金1122.54

万元。全市发行社会福利彩票6200多万元,创造社会福利基金1800多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4.17万人,工伤保险11.68万人,女工生育保险10.74万人,失业保险17.16万人。实缴养老保险费57116万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实缴失业保险金5891万元,征缴率达93.8%,发放失业保险金5239万元。

注:①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②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③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