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金华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5:51:54 来源:金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08次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和"九五"计划,为实施"十五"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亿元,增长3.8%; 第二产业增加值310.8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1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268元,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7%。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 据抽样调查,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所204家,净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2985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9321人,年末全市登记失业率3.4%。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回落,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2000年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6、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见表1)。

投资、消费、进出口比重有所提高。200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2%、31.0%、11.0%,分别比上年上升3.5、0.2、4.0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地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快农业生产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饲养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农林牧渔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作物种植业结构优化初见成效。粮食生产稳中有降,经济作物有所增长,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见表2)。

林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市造林面积3127公顷,其中经济林2207公顷,幼林抚育面积 16782公顷,零星(四旁)植树455万株。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畜牧业生产结构有所调整,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表3)。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2988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鱼类产量38973吨,增长2.8%;虾蟹类524吨,增长11.7%;贝类2467吨,增长12.8%。其中名优新品种如甲鱼、珍珠、罗氏沼虾、青虾等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4389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244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6.2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8.3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3.08万千瓦,增长6.9%;农用拖拉机3.4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3476辆,增长2.18%;排灌动力机械21.55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4.94亿千瓦小时,增长7.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72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新产品生产增长加快。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全市"500 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投入技改资金7.5亿元,实现地市级及以上新产品产值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3%, 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4.38%上升为5.28%;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见表4)。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据807家"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列入国家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15.42分,比上年上升6.01分; 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54.30分,比上年上升7.05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由9.67%上升为10.24%,资本保值增值率由110.12%上升为114.70%,资产负债率由59.50%上升为59.75%,流动资产周转率由1.73次/年上升为1.86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由4.12%上升为4.27%,全员劳动生产率由31398元/人上升为35489元/人,亏损率由上年的13.29%下降为12.57%,产品销售率为96.05%,与上年持平。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工程达到6510个, 完成房屋竣工面积928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品率57.4%,实现利税8.65亿元,增长1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国有等单位投资91.81亿元,增长42.0%;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33.37亿元,增长1.0%;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9.87亿元,增长10.8%。

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5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0%;更新改造投资13.76亿元,增长37.7%;房地产开发投资19.56亿元,增长66.8%;其他投资9.2亿元,增长12.9%。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不含房地产):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2亿元, 比重由上年0.6%下降为0.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25亿元,比重由20.5%下降为19.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2.04亿元,比重由78.9%上升为80.1%(见表5)。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市40个重点项目中,13个项目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建成的主要项目有:沙畈水库二级电站、金华国家储备粮库、浙师大教学主楼、金华引供水工程(主体工程)、义乌污水处理工程一期等。

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建成投产项目926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224个,更新改造项目577个。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65.25公里,变电设备49.15万千伏安,化学原料药2880吨/年,啤酒7000吨/年,新建公路56.8公里,改建公路37.3公里,程控交换机5.34万线/年,粮食仓库11970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面积64.8万平方米。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平稳增长。全市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全市拥有机动车29.97万辆,比上年增长28.0%,其中汽车7.0万辆,增长25.2%。

全市公路旅客周转量43839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51843万吨公里。航空出港客运量94756人次,货运量1420.9吨。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71亿元。当年新增电话用户19.66万部,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增至73.16万部,比上年末增长36.7%。其中:住宅电话59.7万部,增长37.5%;公用电话19967部,增长17.3%。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15.68部/百人提高到21.52部/百人。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561195户,比上年末增长113.5%;数据通信用户和计算机网络用户不断增多,年末分别达3021户和65943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旅游、对外经济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6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分地区看,城市消费零售额110.22亿元,增长10.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16亿元,增长8.7%;分行业看,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9.6%和19.4%。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持续扩大。 全市消费品市场422个,成交总额326.48亿元,比上年增长6.6%;生产资料市场39个,成交额120.15亿元,增长89.8%。2000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2个。

旅游业取得新发展。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5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7%;接待海外旅游者4.89万人次,增长22.0%,外汇收入2600万美元。全市旅游业总收入39.66亿元,增长27.4%。

出口需求快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值722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1%。其中出口63368万美元,增长75.2%。全市外贸企业、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出口分别为22728万美元、27046万美元、13594万美元,增长64.8%、88.9%、68.6%。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医药、化工等,出口地区主要是香港、日本、台湾、欧美等地。

利用外资恢复性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新批三资企业83家。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3%。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运行情况良好。全市财政预算总收入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地方财政收入18.05亿元,增长31.3%。地方财政支出24.43亿元,增长27.0%。

存贷款稳定增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5.56亿元,比年初增加78.54亿元,增长16.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1.51亿元,增长22.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1.92亿元,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374.04亿元,比年初增加65.55亿元,增长19.5%。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2.42亿元,增长20.9%。

证券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证券交易营业部共有证券帐户16.33万户,新增4.16万户,增长34.2%。证券交易额758.90亿元,增长21.2%。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4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77亿元,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3.2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1.96亿元,给付0.84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年末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7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48万人。县级以上研究与开发机构1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1人。

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得到落实,科技进步成果稳步增加。去年共安排和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52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138项;93项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2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

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全市现有小学1196所,在校生35.0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巩固率100%;初中258所,在校生19.03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65%,巩固率99.94%;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总入学率达到99.93%。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重视。全市有幼儿园3045所,在园幼儿11.81万人。接受特殊教育学生1338人。

高中段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共有高中70所,在校生6.69万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达84.21%。中等职教中,有职业学校(点)68所,在校生41074人;中专11所,在校生13581人;技校9所,在校生5988人。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抓住高教扩招机遇,采用各种灵活的办学体制,通过各种筹资方式,使我市高校发展增添了活力。2000年,全市高校共有新生6091人,在校学生为14458人。

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063个,在校生人数达13.7万人,有力地弥补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气象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建有气象信息网络系统7个,联接终端24个,天气警报发射台7个,气象预报业务台7个,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77.7%,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81.6%。

质量技术监督服务领域拓宽。全市完成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1976批,合格率71.6%,市场日常监督检验1711批,合格率63.2%;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确认发证36个,办理企业商品条码258家;完成强制性检定计量器具5.2万台件,监督检查各类计量器具3137件,合格率92.8%,32家企业通过计量水平确认;全市187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获省级名牌产品20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共有艺术团体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综合档案馆9个。全市共有11家公开发行报纸,期发量61.1万份。年末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49个,观众170.21万人次,放映收入476.68万元。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7座。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4%和96%。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9个,床位10442张,卫生人员16795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9个,卫生人员572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人员481人;另有个体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机构2645个,卫生人员3002人。农村卫生改革全面实行,全市农村全科医疗服务建档人数18.71万人,占创建乡镇总人口的69.7%,慢病管理率达48.6%,参加各种类型合作医疗人数1392万人,参保率占创建乡镇总人口的53.3%,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6%。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竞技体育创佳绩,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世界亚军1个,亚洲冠军1个;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2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42枚、银牌49枚、铜牌56枚。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35%以上。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2000年末,金华城区和各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4.04平方公里。实有房屋建筑面积4287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348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建筑面积2703万平方米,市区765万平方米。全社会公共汽车运营车辆数937辆,其中市区运营车辆数293辆。出租汽车数2225辆,其中市区622辆。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7平方米,其中市区4.29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各级监测站9个,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20798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16个,面积97.7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面积38.03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率88.8%,工业废气处理率88.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2.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76.7%,全市"一控双达标"和金华江流域环保治理"零点行动"均已达到标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继续得到控制。全市出生人口54517人,出生率为12.24‰;净增人口24109人,自然增长率为5.41‰;年末总人口为446.42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91人;全市非农业人口76.7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3元,实际增长12.8%。职工工资总额 32.7亿元,增长10.9%,职工平均工资12008元。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困难较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增长5.8%。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居住面积16.4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9.1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大力发展。全市失业保险人员35.48万人,实缴失业保险金4983万元;基本养老参保职工(挂帐人数)和离退休(职)人员分别为369907人、67951人。有21615名职工和9741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统筹。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75万人和13.39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01所,床位数3846张。社区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单位13个,社区服务设施442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124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数116个。全市发行社会福利彩票2809.68万元,提取社会福利资金616.68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注:①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②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③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