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绍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5:16:35 来源:绍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32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围绕“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绍兴市生产总值达到了1678.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2%,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31位,同类城市第11位,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8位,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3855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4800美元, 6个县(市、区)有5个已达到“人均GDP>3500美元”,其中绍兴县超过8000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43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561.76亿元,增长14.6%,增幅创近十年最高。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6.4∶60.3∶33.3调整为5.8∶60.7∶33.5。

财政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4.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55亿元,增长24.2%。各主要税种税收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23.6%和21.7%,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7%和17.1%。

市场价格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其中居住类上升4.9%,食品类上升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1.6%,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2%,衣着类下降1.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3%。

城镇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63.22万人(不包括私营)。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9865人,其中市区新增就业人数13551人。全市共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199人,其中市区724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141人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8%以内,其中市区也为3.48%。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部分生产要素紧张,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39亿元,增长3.8%,其中农业总产值92.07亿元,增长4.3%;林业12.22亿元,增长7.1%;牧业26.75亿元,增长1.1%;渔业19.58亿元,增长3.7%。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11.2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3.67千公顷,增长3.7%;果用瓜种植面积为10.96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72.25千公顷,分别增长30.0%和17.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3.90万吨,比上年增长7.8%。蔬菜生产总产量为237.12万吨,增长2.3%。茶、果等特色农产品增长较快。畜牧业受国外禽流感疫情影响,今年肉类产量15.61万吨,禽蛋产量4.95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4.8%和1.6%。

农业特色优势明显。全市已建立各类特色农业基地245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2个。建立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62家,其中成交额超亿元以上的22家,10亿元以上5家。诸暨珍珠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珍珠市场,新昌浙东名茶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市场并已改造升级。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到2006年末全市已发展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10家,新增31家,其中产销额在5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106家,新增13家,超亿元的41家,新增6家。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百村小康示范,千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前完成,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基本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宽带,村村通广播。全面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任务,等级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9.6%和99.2%。

林业、水利建设进展明显。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17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4785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167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1.8 %。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6.34亿元,完成土石方4251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3.1平方公里,加高加固堤防37.8公里;到年底已建成水库548座,总库容12.97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1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全市38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868.24亿元,增长22.5%。其中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7.78亿元,增长24.6%,居全市首位。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工业销售产值3785.01亿元,增长23.0%,产销率97.85%,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59.39亿元,同比增长62.4%。新产品产值率高达22.2%,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

2006年末,全市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6家,当年新增10家。其中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27家,新增5家,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新增1家。纵横集团和海亮集团超80亿元,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85.94亿元,增长17.1%,其中利润183.29亿元,增长17.0%。全年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评得分239.96分,比上年同期提高13.66分,继续位居全省第二。

工业能源消耗率降低。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比上年下降8.5%。全市工业用电量183.25亿千瓦时,增长15.5%。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99.53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9%。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54.28亿元(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17.5 %;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733万平方米,增长12.5%。全市建筑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的达32家,超15亿元的达22家,超30亿元的达10家。全年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评出市级“兰花杯”37项,创浙江“钱江杯”32项,上海“白玉兰杯”32项,鲁班奖3项,各项建筑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和全国地级市之首。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5.06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工业性投资471.64亿元,同比增长13.1%。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46.68亿元,增长5.7%;房地产开发投资127.82亿元,增长23.7%;农村投资238.92亿元,增长13.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市场经营状况良好。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327家,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64.70亿元,同比增长20.1%;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355.3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503.3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0.7%和43.9%;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85.30万平方米,增长33.8%。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6年全市确定的150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75.1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7%。其中市区87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1.4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5%。按行业类别分,基础设施重点项目46项, 完成投资61.3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0.43%;工业重点建设项目59项,完成投资71.7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31.98%;社会事业及其它类重点建设项目45项,完成投资36.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86.7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64亿元,同比增长15.5%,创近十年最高水平。分城乡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总额277.12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村市场零售总额163.52亿元,同比增长15.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8.76亿元,增长15.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1.88亿元,增长14.9%。汽车、石油制品和中西药品等成为零售市场重要的消费热点,其增幅分别为38.3%、34.9%和30.1%。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79个,新增15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9个,超十亿17个,超百亿元3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049.95亿元,同比增长7.1 %。其中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完成成交额分别为301.1亿元和197.38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六位,增幅分别增长9.0%和14.0%。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据绍兴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9.49亿美元,同比增长33.0%,完成年度目标的116.2%。其中进口总额34.46亿美元,增长47.0%。全年自营出口总额首超百亿,达到105.03亿美元,增长29.0%。我市商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99个,对美国、阿联酋、印度出口额位居前三位,对巴基斯坦、墨西哥、俄罗斯出口增幅居前三位。2006年全市纺织服装出口7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1.1%;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出口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46.3%、62.6%;进出口企业队伍迅速壮大,2006年新登记备案企业1298家,全市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4734家。

外资结构和质量优化。2006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1.6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72亿美元,分别增长7.0%和7.9%。全市新批项目平均规模891万美元,新增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26家,合同外资15.4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1.6%。开发区(工业区)龙头作用仍较突出,全市12个重点开发区(工业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79.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78家,比上年增长36.8%。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为1.85亿美元,同比下降12.4%,营业额为2.37亿美元,同比增长20.6%。2006年全市外派劳务352人次,分别派往日本、新加坡、美国、柬埔寨等25个国家和地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建设不断推进。全年改建公路501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374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8390.36公里;公路密度达101.6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占88.9%;公路通村率为99.5%。全年公路客运量1.50亿人,客运周转量49.0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3.2%;公路货运量9014万吨,货运周转量28.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10.4%。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 6.8%。新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5.26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236.65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54号线/百人;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2.01万,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65.92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1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含手机上网用户)达114.65万户。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全年特快专递达100.92万件,同比增长15.1%;农村投递路线不断加长,当年新增177公里。

旅游事业迅猛发展。据市旅游局统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80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0.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6.7%;接待入境游客2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88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8%和33.1%。年末共有星级饭店91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37家,当年新增五星级2家,三星级7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96.11亿元,同比增长21.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60.90亿元,增长17.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38.69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短期贷款1322.55亿元,中长期贷款329.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9.1%。异地信贷稳步增长,到2006年末,异地金融机构投放到绍兴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683.09亿元,同比增长19.7%。资产质量提高,年末全市银行机构五级分类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5.04亿元,比年初减少5.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2%,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6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6家,其中境外上市企业6家;累计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筹集资金95.53亿元,其中当年筹资6.03亿元。当年新增2家上市企业,中国印染在新加坡挂牌上市,万丰奥威在深圳中小板挂牌上市。

保险业务增长态势良好。全市保险企业增加到24家,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18亿元,增长28.0%;人身险保费收入18.32亿元,增长14.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7.69亿元,其中财产险2.40亿元,人身险5.30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再创新绩。全年专利申请量为6548件,授权专利量为2585件,其中发明专利74件。全年我市研究开发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3项,地市级科学技术奖100项。绍兴市连续五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所辖的五个县(市)全部成为科技强县(市)。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0.30亿元,比上年增长47.9%。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新认定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54家、市级9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3项,全市初步形成了纺织、环保设备、生物医药、机电、化工、电子信息等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2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9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6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959所,在园幼儿12.48万人;小学590所,在校学生32.63万人;普通中学195所,在校学生27.2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10.2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5所,在校学生7.02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达99.6%、巩固率100%,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6.9%,连续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有新发展,全市普通高校新增专业14个,招收全日制本专科新生1.53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3.83万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普通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为89.1%和78.9%,比全省平均分别高出8.9和7.9个百分点,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的人数占全省的15.1%,有18人和15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教师素质有新提升,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中等职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7.8%、99.9%、99.4%、98.4%和88.3%;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分别占73.8%和66.1%,比上年提高6个和5.8个百分点,高中段学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承办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我市创作的《越女三章》和《天道正义》获越剧节金奖剧目,《蔡文姬》获银奖,《白兔记》获铜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斐然,绍兴平湖调、绍兴黄酒酿造工艺、大禹祭典等10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占全省四分之一,列全国地级市首位,使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保护和发掘。建成了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的绍兴图书馆少儿馆新馆。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6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6个,群艺馆、文化馆6个。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已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电台全年播出49636小时,电视台全年播出45009小时;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18.37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13.0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25.3%。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78家,其中医院40家、卫生院及分院279家;医疗床位12883张,其中医院9456张,卫生院2397张;卫生技术人员18043人,其中医生8459人,注册护士5379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2张,每万人拥有医生19人。居民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8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3.15 /10万,婴儿死亡率5.2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81‰。全年无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工作通过复查。全市新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36个、省级卫生村12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化,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84个。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推进,全市有318.54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1.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完成农民健康体检200.59万人。绍兴市第七医院新院已经投入使用,绍兴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顺利推进。第二轮医院等级评审结束,全部市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全部县(市)人民医院达到二甲以上医院水平。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绍兴籍运动员徐东香、范雪飞在英国伊顿举行的世界赛艇锦标赛上双双夺冠,是我市体育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在多哈亚运会上,徐东香再续辉煌,勇夺女子赛艇轻量级单人双桨1000米的冠军。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共获93.5枚金牌,团体总分2050.35分,分列全省第五、第六。成功举办绍兴市第六届运动会,共有41个代表团近5000名运动员参加35个大项、577个小项的比赛,产生金牌603枚。承办了全国国际象棋联赛和世界女篮联赛,取得圆满成功。体彩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销售额达2.32亿元,比上年增长50%,增长率列全省第三,销售总额在全省的位置比上年前进一位,列全省第五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又上新台阶,全市新建体育场馆11个,游泳池10个,年末体育场馆和游泳池分别为58个和23个。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我市绿色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这是争创国家级生态市的重要环节。全市所有乡镇已完成生态镇建设规划编制。全市已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26个、市级生态乡镇29个。袍江工业区成为我省首家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试点单位。嵊州经济开发区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列为“绿色产业示范区”。年末我市省级绿色企业达到32家,国家级绿色学校4所,省级绿色学校66所,市级绿色学校151所,省级绿色社区17个,市级绿色社区47个,省级绿色家庭60个,省级绿色医院4个。

环保基础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绍兴水处理三期工程建设、嵊新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工业和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垃圾和污泥处理综合工程建设、上虞精细化工园区工业危险固废处置和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上虞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嵊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袍江工业区污水收集系统提高完善工程、大坞岙垃圾填埋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工程均按照预定目标在积极有序的推进之中。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各县(市、区)城关镇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7.2%,70%的行政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有99个村、镇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

环境保护成果显著。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达102.5万吨/日,污水管长度达716公里。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3499公顷,污水处理厂4个,烟尘控制区面积54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全市有18个合格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区,受益人口275万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市公安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5.5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74万人,女性人口215.7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5%和49.5%;全市非农业人口132.24万人,占总人口的30.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73.60万人,比上年增长2.2%。据市人口计生委统计,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34‰、死亡率6.68‰,人口自然增长率0.6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6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19元,比上年增长11.9%,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069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99元,比上年增长9.3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3.6%和39.2%,分别比上年下降0.4和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60.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8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按城镇口径统计,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7.32万人(含机关、事业),比上年增加7.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09万人,比上年增加8.7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5.26万人,比上年增加5.16万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83万人,比上年增加10.04万人;女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1.39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92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41.50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5036人,其中城镇8327人,农村36709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4668万元,其中城镇1589万元,农村3079万元。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59个,床位12074张,在院人数6206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100 %,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99.9%。全年优待优抚对象7782户,其中优待军属3463户,优待总金额3068.5万元。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537个,其中新建25个。全年接受社会捐赠款10155.5万元;发行福利彩票2.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支助各类(福利)项目71个,资助金额1572.2万元;全市256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12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绍兴统计年鉴》数为准。

2、公报中绍兴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附表2中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