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绍兴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5:14:42 来源:绍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94次

2003年,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绍兴市五届一次党代会精神,克服了非典疫情、持续高温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初步测算,绍兴市生产总值跃上1000亿元的新台阶,达1088.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创下近六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44.40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60.73亿元,增长14.0%。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6∶58.1∶33.3调整为7.7∶59.2∶33.1。全市人均GDP达2509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其中市区经济发展尤其迅速,GDP增速达18.1%。

财政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48亿元,增长34.0%。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03年我市在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培育完善社会中介组织、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发展壮大“绍兴板块”以及其他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年末全市原列入改制计划的1188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已有1177家完成改制,改制已达99.07%,其中,市直原列入改制计划的十大系统的215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市产权交易中心、市建筑业招投标中心、市政府采购中心已顺利地完成归并。已完成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事项削减98项,其中审批事项削减7项,核实事项削减21项,审核事项削减70项。将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等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市股份公司达到75家,为进一步壮大“绍兴板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用地减少;电力能源和土地供应的紧张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不强;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二、农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田粮经比达到35:65,经济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重点发展花卉、名茶、香榧、特种水产等优势产业。

农业外拓基地扩大。全年新增外拓基地126万亩,比上年增长1.3倍。到2003年末,全市外拓农产品基地面积226万亩,外拓基地中以水产、茶叶、珍珠为主。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当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88家,到年末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5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9家,新增6家。

农产品进一步绿色化。当年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农产品的有89只,省级绿色示范基地的有69个,有4只农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32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6.43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05.08千公顷,其中幼林抚育面积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54.9%。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4.72亿元,比上年增长54.8%;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用人工398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5507万立方米;年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4.42千公顷;新建小型水库4座,塘坝13座,乡镇供水工程6处,受益人口近1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市2448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89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19.49亿元,增长44.2%,增幅遥居全市首位。从企业类型看,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公司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提速的主要力量,分别实现产值504.35亿元、654.31亿元、222.35亿元和104.42亿元,增速分别为29.4%、32.3%、40.4%和35.8%。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增速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实现产值1275.11亿元,增长26.0%,重工业实现产值620.29亿元,增长34.9%。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44%,比上年上升0.4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呈现销售增速快于产值增速,外销增速快于内销增速的良好局面,出口成为拉动销售的主要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851.33亿元,增长29.8%,比产值增速快1个百分点;实现出****货值500.01亿元,增长38.6%,比销售产值增速快8.8个百分点。

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年末全市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1家,当年新增15家。其中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新增4家;远东化纤集团完成销售收入52.1亿元,位居全市之首,取得了全市工业企业销售的历史性突破。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实现利税187.63亿元,增长27.9%,其中利润总额117.20亿元,增长24.0%。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23.33分,比上年增加5.98分,居全省第三位。

建筑业发展生机盎然。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72.56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4%。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766万平方米,增长44.2%;当年竣工面积5386万平方米,增长58.7%。我市建筑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势乐观。全年新辟亿元区域性市场10个。上海市场继续保持全省进沪施工产值半壁江山的地位,全年新签证业务158亿元;北京市场有很大突破,2003年9月份成功举办“绍兴建筑业北京推介会”,有13家企业与北京有关单位签约工程合同15只,业务量达28.7亿元。我市建筑队伍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境外市场全年劳务承包额突破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全年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评出市级“兰花杯”39项,创浙江“钱江杯”24项,上海“白玉兰杯”25项,鲁班奖1项,各项建筑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和全国地级市首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5.03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限额以上投资504.77亿元,增长54.2%。

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03年,全社会工业性投资322.18亿元,增长54.9%。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21.12亿元,增长60.2%;园区建设投资216.28亿元,增长112.1%;房地产开发投资74.47亿元,增长51.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市场经营状况良好。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197家,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7.23亿元,同比增长14.1%;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702.2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94.0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8.6%和55.0%;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53.58万平方米,下降32.3%。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确定的126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69.3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6%。其中市区5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5.2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99.0%。当年有57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主要有:大环河水环境整治(南河)工程、浙东运河绍兴至柯桥环境整治工程、104国道南连北建工程、西大门拓宽整治工程、柯海快速通道、镜湖新区万亩绿地建设工程、绍兴文理学院扩建工程、绍兴大剧院、鲁迅电影城、鲁迅故里综合开发工程、110千伏丁墟输变电工程、袍江工业区路网工程、震元科技园区一期等。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分地区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172.49亿元,增长14.6%;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19.50亿元,增长9.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3.58亿元,增长13.4%;餐饮业零售额28.05亿元,增长6.5%;其他各种行业零售额10.36亿元,增长9.9%。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164.61亿元,增长9.8%。市区消费品市场尤为繁荣,商业经营结构和经营模式快速调整,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57个,新增18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2个,超十亿元13个,超百亿元2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798.41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中国轻纺城成交额246亿元,增长8.9%。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据绍兴海关统计,2003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9.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1%。其中自营出口45.33亿美元,增长56.3%;进口额14.28亿美元,增长47.4%。我市商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91个,对美国、阿联酋、伊朗出口额位居前三位,对沙特、巴西、尼日利亚出口增幅居前三位。纺织纱线及织物制品、服装、袜子成为我市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主要出口商品;珍珠、机动车辆零件和袜子出口增幅居前三位,特别是珍珠出口比上年增长2.5倍。进出口企业队伍迅速壮大。2003年新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570家,获权企业累计达到1704家。

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68只,合同利用外资15.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2%;实际利用外资7.43亿美元,增长94.6%,创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年度历史最高记录。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四大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市的68.2%。港台投资优势明显,2003年港台客商实际投资的金额占全市的59.5%;欧美利用外资有新进展,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增长165.8%和74.5%。开发区(工业区)龙头作用更加突出,全市11个重点开发区(工业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69.9%。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创新局面。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8家,比上年增长52.6%。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0%,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31亿美元,增长33.5%。全市外派劳务736人次,分别派往日本、新加坡、柬埔寨、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末在外人数4172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民用汽车大幅增加,特别是私人汽车成倍增长。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10.75万辆,比上年增长33.0%。其中载客汽车6.91万辆,载货汽车3.75万辆;私人汽车6.85万辆,增长1倍多。

公路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年新建、改造公路205.7公里,年末完成公路绿化227.8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166.9公里;公路密度达50.4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74.2%;公路铺装率为74.2%;公路通村率为99.2%。全年公路客运量1.29亿人,客运周转量43.2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公路货运量6766万吨,货运周转量23.40亿吨公里,增长9.4%。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新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4.32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159.4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59部/百人;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5.66万,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50.29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5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42.1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4.5%。函件、特快专递等业务发展迅速,农村投递路线不断加长,当年新增155公里。

旅游事业持续发展。我市积极实施旅游“曙光计划”,克服了“非典”对旅游的影响。据市旅游局统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2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7.05亿元,均比上年增长2.1%;接待入境游客8.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45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3.9%和3.4%。年末共有星级饭店7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28家,当年新增四星级3家,三星级2家;新增旅行社7家,旅行社总数达58家;投资14.23亿元对28个旅游项目进行建设,鲁迅故里一期工程、大禹陵入口工程、绍兴县鲁镇景区、新昌沃洲湖景区等先后建成开放。对内旅游宣传主要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上下功夫,对外旅游宣传主要面向日本、韩国等。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18.76亿元,同比增长30.4%,增幅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0.38亿元,增长21.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41.02亿元,同比增长45.3%,增幅比上年末高10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759.63亿元,中长期贷款23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9%和76.2%。异地信贷资金大量进入,到2003年末,异地金融机构投放到绍兴的本外币贷款总量已达275亿元,相当于绍兴本地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总量的26.4%,其中今年新增195亿元。

上市公司队伍迅速壮大。截止2003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6家,其中境外上市企业3家;累计筹集资金61.88亿元,其中当年筹资10.51亿元。当年新增3家上市企业,宝业集团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浙江龙盛、国祥制冷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保险业务健康发展。全市保险企业增加到12家,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0.74亿元,增长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9亿元,下降3.1%;人身险保费收入15.45亿元,增长11.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67亿元,其中财产险3.16亿元,人身险2.51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专利工作和科技成果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专利申请量为1118件,授权专利量为715件。全年我市研究开发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3项,地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0项。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新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33只,列入省高新技术产品65只,分别占全省的22.6%和19%;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6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9项,分别占全省的21%和23.2%。全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5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6家,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高中段教育开创新局面。2003年全市新建成高中段学校6所。全市普高招生35604人,各类职校招生29325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90.8%,继续居全省第一。其中市区普高招生4970人,职校招生8917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高考上线率和平均录取率分别达94.6%和86.8%。

高等教育谱写新篇章。正式启动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建设,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托普信息技术学院通过了省教育厅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合格评估。全市各类院校共招收全日制新生8443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达2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全市有12690人报考成人高校,共有114511人次参加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迅速,全国共有26所网络学院在我市设立29个校外学习中心(点),注册学生11367人。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5.5%、99.4%、98.1%、92.4%、79.1%,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44.6%,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42.6%,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撤并小学66所、初中10所、职校6所,校均规模小学达460人、初中达1082人、普高达2021人、职校达1510人。全市完成校舍基建投资5.6亿元,竣工项目87个,竣工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市以县为单位实现教育城域网“校校通”,全年净增计算机5608台、多媒体380套,现有校园网364个、闭路电视系统220套,平均每14.4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群众文艺创作得到进一步繁荣。全年共获省级及以上奖项70多项,如书法作品“行书”获全国“群星奖”金奖,莲花落《又出洋相》获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等等。成功举办绍兴市音乐舞蹈大赛,全市新创作《相约绍兴》、《台门往事》等44只声乐、舞蹈、器乐类作品参加比赛。

文化产业继续稳步发展。举办了2003首届中国原创歌曲奖颁奖晚会等有较大影响的经营性演出活动;全市图书销售额完成1.8亿元,增长8%,利润增长20%。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突破1亿元。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日新月异。已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6%和97.5%,有线电视网络总长4.26万公里,当年新增9268公里。全年公开发行报纸8种,年发行量1.35亿份;出版杂志2种,年发行量2.7万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0个,其中医院32家、卫生院及分院301家;医疗床位11279张,其中医院8178张,卫生院2756张;卫生技术人员13461人,其中医生6992人,注册护士3784人。

抗非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全市排除非典可疑病人98例,未发现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防非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省政府的肯定和好评。

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全省投资最大(3.5亿元)、起点最高的民营医院——绍兴华宇医院于2003年11月8日建成开业。全市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非公立医院已有8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2个,覆盖人口250万,覆盖率达5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诸暨、上虞两市试点顺利推进,达到了预定目标,覆盖率70%以上。

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94.8%,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08.66/10万。全市具有HIV实验资格的实验室数量增加到25家。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0.57/10万,婴儿死亡率6.8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56‰。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到91%,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4%。全市无偿献血比例10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举办了30多项体育赛事,承办了全国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全国皮划艇马拉松冠军赛等全国赛事和浙江省青少年女篮、举重、散打等省级赛事。孟关良获皮划艇世界锦标赛第五名,已取得奥运会入场券;丁亦昕获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年龄组冠军。绍兴籍运动员参加全国男排甲A联赛等赛事,获得近10枚全国比赛金牌。参加省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全省青少年儿童比赛,三人制篮球赛等30多项省级比赛共获得40多枚金牌。全年我市参加省级及以上的比赛共获79枚金牌、44枚银牌、49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建设开始起步。2003年8月,《绍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在北京通过论证。在2003年10月份召开的市五届一次党代会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正式写入了党代会的报告。

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污染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市、县合建投资6.5亿元的3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已进入设备和工艺调试,即将全面竣工投运;日处理污泥800吨、工业废弃物400吨、生活垃圾400吨的江滨热电工程开始筹建。

环保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加强对市域水质监测,我市分别投资300万和270万元,建成萧绍边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和诸暨一浦江县际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使流域水质状况得到实时掌控。到2003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7个,市级生态村31个,国家、省、市级绿色学校51所,省、市级绿色社区31个,省级绿色企业14家,全市共有13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环保成果显著。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为97.21%和99.72%;生活污水处理率50.4%。到2003年末,全市有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3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10.1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134.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60.58平方公里。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有301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市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8.64‰,死亡率7.10‰;人口自然增长率1.54‰,比上年下降1.1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3.8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76万人,女性人口214.0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7%和49.3%;全市非农业人口103万人,占总人口的23.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55.47万人,增长21.6%。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2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43元,比上年增长8.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4.9%、39.9%,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2.0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拥有住房使用面积2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7.50平方米,增长7.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新突破。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其中市区为3.9%。全市建立1.1亿元规模的促进再就业资金,全市城镇净增就业岗位5.5万个;全市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6756个;全市组织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28次。全年求职登记27.02万人,介绍成功16.8万人次。市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培训制度,率先启动“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按城镇口径统计,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7.71万人(含机关、事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5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8万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8万人,女工生育保险参保职工14.6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46万人。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取得重大突破。市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8.91万人,参保率达到82%以上;全市共参保12.2万多人,总参保人数占全省一半以上。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推进。到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8857人,其中城镇5719人,农村33138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419.33万元,其中城镇1026.15万元,农村1393.18万元。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49个,床位6576张,年末在院人数3645人,床位数和在院人数均比2002年增长近六成。全年优待优抚对象13544户,其中优待军属5720户;优待总金额2938万元。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68个,当年新成立21个;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003个,其中新建549个。全年接受社会捐赠款3990万元,受益15.23万人次;全年发行福利彩票2577万元,支助福利项目54个;全市375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2.19万人,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5.58亿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绍兴统计年鉴》数为准。

2、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04年开始,“绍兴市国内生产总值”改称“绍兴市生产总值”或绍兴市GDP。

3、公报中绍兴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附表2中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