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绍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5:12:18 来源:绍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38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紧紧把握国际经济环境好转和国内经济出现重大转机的有利时机,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阶段性进展,为绍兴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8.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创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02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35.22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09.53亿元,增长13.3%。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8:58.1:32.1调整为9.1:57.6:33.3。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达到21428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其中市区经济更是亮点频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亿元,增速达15.2%。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62亿元,增长42.8%(同口径对比)。

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到2002年底,全市原列入改制计划的1188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已改制1177家,改制面达99.07%,其中市直原列入改制计划的十大系统的215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我市在省内率先以较为彻底的方式拉开了深化市直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首批已有43家单位完成改制任务,其中第五人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公立医院产权公开拍卖的单位。为深入打造服务型政府,全市已开展二轮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减少70.4%,核准事项减幅达50%,并及时启动了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核事项将进一步减少。同时积极推进行政服务机制创新,建立了工程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结算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等。

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正向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招商引资成绩卓著,技改投资热情高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逐渐形成;城市建设阔步前进,大城市发展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改革积极有序推进;等等。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竞争力和企业整体素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二、农业

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放型农业和科技兴农,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5.0%。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农业又有新突破。全市大田结构调整面积达到288.36万亩次,比上年增长22.5%,大田粮经比由上年的52:48调整到42:58,经济作物比重首次超过粮食作物比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2.4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2%,粮食总产量100.01万吨,减少11.6%;蔬菜种植面积74.95千公顷,增长12.2%,产量252.52万吨,增长17.8%;果用瓜产量23.53万吨,增长8.0%;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17千公顷,增长95.6%。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全年造林面积2178公顷,封山育林(郁闭度0.21以下地类)2914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3869公顷。茶叶、板栗等名特优林业产品发展迅速,竹笋、香榧等持平或略有下降。全年茶叶产量3.74万吨,增长16.9%;板栗1.04万吨,增长18.3%;竹笋干(鲜笋折干)2.3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香榧产量1345吨,略有下降。全年生猪出栏155.34万头,比上年增长3.3%,肉类总产量14.78万吨,比上年增长1.0%。水产品产量9.95万吨,增长8.9%。

科技农业跃上新台阶。全市加紧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温室工程、高科技园区工程、信息化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绿色工程”等农业六大科技工程。2002年新引进国内外名优新品种307个;全市现有种子种苗基地45个,国家级和省级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增加到16个;全市建成15个农业高科技园区。各县(市)先后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全年水利设施总投资9.39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用人工415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154万立方米。到年底已建成水库539座,总库容12.91亿立方米。当年建成标准城防、标准堤防49.42公里,平原河网地区完成河道整治156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9.42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4.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6%;农用拖拉机2.87万台,比上年略有下降;联合收割机1754台,下降3.4%。

年末拥有耕地面积167.73千公顷,比上年末减少0.94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33.72千公顷,减少5.10千公顷;旱地34.01千公顷,增加4.16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市区工业增加值51.55亿元,增长20.8%。全市2125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4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轻工业实现销售产值980.61亿元,增长21.8%,重工业实现446.06亿元,增长25.0%。工业企业产销率96.96%,比上年上升0.2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非公有制工业成为工业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5.68亿元,下降11.9%;集体企业实现176.40亿元,下降37.1%;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37.92亿元,增长11.5%;联营企业实现3.97亿元,下降7.4%;股份有限公司实现96.59亿元,增长48.7%;有限责任公司实现378.18亿元,增长68.1%;私营企业实现480.29亿元,增长24.2%,外商投资企业实现74.22亿元,增长35.2%;港澳台企业实现152.99亿元,增长86.1%。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2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利税146.73亿元,增长20.7%,其中利润总额94.55亿元,增长25.4%。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19.33分,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128.43%,比上年提高12.5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2117元/人,提高17.1%;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10%,提高0.1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5.33%,下降0.0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5.38%,下降0.3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69次/年,下降0.12次/年。

建筑业发展生机盎然。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58.22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5%。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年末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65.20万平方米,增长37.7%;当年竣工面积3393.31万平方米,增长35.0%。我市建筑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势乐观。全市出省施工人数超过20万人,其中上海市场稳固发展,全年签证业务已达110亿元,占浙江进沪施工企业签证总数的52%,江苏、北京市场起步较大;全年建筑企业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总额6329万美元,增长12.2%。2002年共创市级“兰花杯”优质工程奖38项,省、部级优质工程42项,其中国优“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1项、浙江省“钱江杯”20项、上海市“白玉兰杯”19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高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4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限额以上投资327.25亿元,增长44.8%。

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02年,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08亿元,增长57.5%。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75.62亿元,减少0.7%;园区建设投资101.9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9.09亿元,增长1.0%。全市建成或基本建成7个市重点特色工业园区。

房地产市场经营状况良好。全年竣工房屋面积316.55万平方米,增长24.4%;商品房销售面积266.54万平方米,增长19.7%;商品房销售额50.15亿元,增长31.5%。年末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592.18万平方米,增长5.8%;但空置面积有所上升,年末实存79.10万平方米,增长35.8%。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确定的113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94.2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17%。其中市区5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7.5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1.14%。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的项目60项,其中市区29项。主要有:104国道西大门拓宽整治一期工程和南环线建设工程,府山西路拓宽改造及环境整治工程,平水东江、石堰江拓浚工程,柯桥城防工程一期,中国轻纺城数码纺织园区,诸暨市污水处理工程,诸暨城市广场,嵊州城市防洪堤建设工程,嵊州市文化广场,新昌江干堤加固工程、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精密电机轴承生产线项目,等等。曹娥江河口大闸枢纽工程、杭州湾跨江大桥、绍兴天然气利用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城市化建设绘就新蓝图。2002年编制完成了绍兴中心城市越城组团、柯桥组团、袍江组团三大组团分区规划和“绿心”概念性规划及江滨组团规划设想,形成《绍兴大城市发展纲要》,镜湖新区建设已开始启动。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热点突出,新型商业业态成长迅速。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分地区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160.52亿元,增长17.9%;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08.74亿元,增长5.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4.68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26.32亿元,增长29.0%;其他各种行业零售额58.27亿元,增长7.2%。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158.66亿元,增长7.0%。市区消费品市场尤其繁荣,商业经营结构和经营模式快速调整。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9.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市场交易稳中趋活。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39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3个,超十亿元13个,超百亿元2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749.8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中国轻纺城成交额226亿元,增长9%。

商展节会层出不穷,会展行业初具雏形。2002年成功举办中国绍兴黄酒节、第三届中国纺织品博览会、第三届中国珍珠节、第三届中国袜业博览会、新昌第四届旅游节、嵊州市第三届领带?越剧节等,汽车博览会、房展会、农产品展示会等商展活动也蓬勃兴起,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据绍兴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8.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6%,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其中自营出口29.01亿美元,增长54.8%;进口额9.69亿美元,增长62.5%。我市商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72个。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3.22亿美元、阿联酋2.54亿美元、伊朗2.0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1%、126.3%和292.0%。进出口企业队伍迅速壮大。2002年末,全市外贸获权企业超过千家,达到1134家,其中当年新批准438家。

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8.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1%;实际利用外资3.82亿美元,增长141.9%。全年新批三资企业484家,比上年增加274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创新局面。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63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9792万美元,增长13.4%,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5499万美元,增长55.0%,完成营业额5563万美元,增长31.4%;全年外派劳务合作人员1246人次,减少41.3%,劳务合作合同金额821万美元,减少50.4%,完成营业额4229万美元,减少3.8%。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38家,累计达126家;本年总投资947万美元,累计总投资达4000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拥有汽车43078辆,比上年增长8.1%。其中客车22333辆,增长18.6%;货车20745辆,减少1.2%。尤其是私人汽车大幅增加,年末拥有17632辆,增长18.0%。2002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29.87亿吨公里,增长13.9%;全年旅客周转量为42.60亿人公里,增长4.2%。

城市公交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378辆,运营线路网长度990公里,客运量1.18亿人次。出租车营运车辆2051辆,从业人员4614人。

公路路网建设又有新进展。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7.6亿元。完成公路新建、改造244.9公里,完成公路绿化99.8公里;全市当年新增公路里程13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8公里,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段完工通车;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绍兴段形象进度达到60%;甬金高速公路绍兴段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08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9.5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路面铺装率71.63%。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2亿元(2000年价),比上年增长31.2%。传统邮政业务减少。邮政特快专递60.13万件,减少18.4%,订销报纸、杂志累计9126万份,减少22.3%。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业务快速发展。当年新增固定电话16.2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达135.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3.6%,其中住宅电话104.8万户,增长7.7%,电话普及率和电话主线普及率分别达到51.1部/百人和31.1部/百人,比上年提高4.5和3.7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百万,达104.62万户,增长51.0%。互联网用户数24.16万户,增长67.8%。

旅游建设全面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据市旅游局统计,全市完成旅游总收入78.46亿元,增长20.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569万美元,增长51.1%,国内旅游收入75.50亿元,增长19.4%。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入境游客突破10万人次,分别为1006.70万人次和10.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和68.9%。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69家,当年新批4家;五星级饭店实现零的突破,国际大酒店、咸亨大酒店跻身其中。全市已有旅行社5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49家。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正在成为热点,2002年动工28个旅游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3.66亿元。柯岩风景区的鉴湖景区和蝙蝠洞、新昌大佛寺景区的般若谷和射雕村、诸暨西施殿、嵊州城隍庙、上虞曹娥江风景区一期等扩建或新建相继完工。新昌大佛寺风景区、诸暨五泄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诸暨浣江-五泄风景区经批准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系统加快发展,融资渠道趋向多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70.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0.6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9.64亿元,增加82.98亿元,居民人均储蓄达12446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95.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9.48亿元。在新增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增加121.4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46.14亿元。外地信贷资金迅速流入。至2002年末,外地金融机构共向我市投入信贷资金余额84.31亿元,签发承兑汇票24.87亿元。

上市公司队伍迅速壮大。2002年卧龙科技、菲达环保实现国内A股上市,浙江永隆实现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浙江富润实现配股。截止2002年末,全市实现上市的企业已达13家,累计筹资51.39亿元,其中2002年筹资7.64亿元。

保险业务迅速健康发展。全市保险企业增加到11家,全年保险业务总收入19.26亿元,增长49.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3.81亿元,增长63.9%;产险保费收入5.45亿元,增长22.1%。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07%和444元,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和146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喜人。全年我市研究开发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44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24项;全年申请专利1018件,比上年增长44%;授权专利491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956项,成交金额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我市已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家。同时,加快了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现已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7家,占全省的24%;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5家。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全市已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家,占全省的31.5%。2002年全市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56亿元,实现利税55.20亿元,出口创汇9.26亿美元。

测绘、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气象服务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26个,产品抽查合格率和市场商品合格率分别为93.3%和43.1%;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单项授权机构3个,已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2项,全市共检定工作计量器具11.30万台件,其中强制检定6.33万台件。年末接通“121”声讯天气服务台6处。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已创建市高标准“普九”乡镇111个,省教育强镇79个,分别占乡镇总数的97%和70%,比规划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高“普九”。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47%,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100%和99.9%。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89.84%,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开创新局面。文理学院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期扩建工程基本竣工;投资4.5亿元的文理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在校大学生突破1万人。多种形式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确定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17个。

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全市现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历教育学校54所,正在筹建5所,在校生达4万人。

希望工程成绩突出。全市希望工程受资助学生623人,增长79.0%;累计达到5171人。累计援建希望小学25所;已建成希望书库34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繁荣活跃。2002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群众文艺馆6个、文化站143个、公共图书馆5个。全年专业剧团共演出709场次,观众293万人次。市区及各县(市)相继建成城市广场或文化广场后,广场文化成为群众文化的亮点,全年组织广场文艺演出90多场,观众近130万人次。重大文化活动掀起新高潮,全市共组织重大节会文化活动20多次,均具有一定气势。群众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全市获省级以上大奖70多个。莲花落《徐文长追债》、舞蹈《快乐音符》等一大批佳作在全国、全省摘金夺银。

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名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按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建设的鲁迅电影城已经启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主干剧场绍兴大剧院、中国轻纺城大剧院建设进展顺利,辅助剧场改造加速实施。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全年共公开出版报纸8种、杂志2种,出版份数分别为1.18亿份和3.0万册。年末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和97.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97.03万户,当年新增7.72万户。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有各级各类对外开放的医疗卫生机构1001个(包括分支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320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665人,增长6.7%;注册护士3511人。年末有医疗床位9993张,增长0.3%。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94.55/10万;全市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2.62/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17‰,婴儿死亡率6.57‰,均为历史最低水平。改水改厕扎实有效推进。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47%,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80%。无偿献血目标顺利实现。全市无偿献血4.12万人次,无偿献血量844.5万毫升,占临床用血量的105.3%。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全市上下掀起“创卫”热潮。2002年,我市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验收。全市新创建市级及以上卫生镇6个,其中国家卫生镇1个,省卫生镇1个;新创建卫生村60个,其中省卫生村8个;已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1个,覆盖人口132万人,覆盖率30.4%。

卫生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卫生系统计划投资8.87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机构总面积46.49万平方米,市人民医院主院建设、市妇保院东扩、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绍兴二院东扩已全面启动。全市多模式推进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已建立或正在建设的多种所有制医院7家,其中民营医院3家。

体育事业渐入佳境。在亚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勇夺4枚金牌,创历史最好成绩;省运会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摘取金牌44.5枚、银牌44枚、铜牌74枚,成功地实现了“争五”的目标;市五运会规模空前,并打破多项记录。群众体育向纵深阶段推进,全市新增健身路径52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已超过35%。学校体育以达标为中心,全市学校“达标”开展面继续保持100%,达标率达99.12%。

体育设施建设又上新台阶,并已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启动文化体育建设项目10多个,总投资近6亿元。成功承办2001-2002年CBA中国男子甲A联赛万马队主场比赛、中国-丹麦国际男排邀请赛、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全国拳击冠军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镌写新里程碑。6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予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在“创模”成功的基础上,我市正积极准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并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争取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城市”。

“碧水、蓝天、绿色”三大工程收效显著。2002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4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新创建了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6个,噪声达标区2个和扩大烟尘控制区2个。至2002年末,全市有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2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63.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73.3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29.74平方公里。

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4分贝。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初步形成,全年又有40余个生活小区和386家企业单位污水排入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48%。

生态建设又有新建树。2002年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73.8平方公里。生态建设基本形成镇、村、学校、社区、工厂结合的发展模式。2002年,有10个村通过市级生态村验收,上报省绿色社区7个,建成市级绿色学校25所、省级12所、国家级1所,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5个。

环保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全市企事业单位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为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28项,完成限期治理投资1.07亿元,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批重点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一期30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后,又投资5.6亿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48‰、死亡率6.79‰,人口自然增长率2.69‰,比上年下降0.3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3.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首超60万,达61.15万人,增加1.23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男性和女性人口分别为219.93万人和213.66万人;全市有非农业人口90.91万人,占总人口的21.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2002年全市计划生育率99.14%(按计划生育统计年口径计算),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7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90元,比上年增长6.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7.0%、43.2%。

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有住房使用面积23.3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3.42平方米,增长4.9%。

劳动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全年共接受求职登记16.45万人次,介绍成功7.72万人次,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12万人。社区就业岗位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共开发社区岗位6320个。全市再就业培训后的再就业率达到62%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9.3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60.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5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22.78万人。其他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也明显加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6.70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06万人和47.81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职工分别达13.04万人和12.60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45个;床位4168张,增长10.4%;收养2288人,增长1.6%。全市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66万人。全年新增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229人,至年底共有低保对象28597人,城镇、农村分别为4398人和24199人。全年优待优抚对象11653户,其中优待军属6524户;优待总金额2959万元。建立起各类社区服务设施45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7个,增长67.9%。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73万元,接受社会捐赠款3397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绍兴统计年鉴》数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附表2中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