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湖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59:57 来源:湖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64次

湖州市统计局

2003年是我市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虽然遭受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电力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全市上下奋发拼搏,努力克服负面影响,国民经济依然呈现出增长势头猛、经济效益高、发展协调性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增长连创新高,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据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8.97亿元,增幅达14.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2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67.9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65.70亿元,增长15.5%。人均GDP达19032元,同比增长14.8%。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1.20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26亿元,增长42.0%,增幅列全省首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5%,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四大主体税种保持了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4.2%、29.8%、23.1%和36.2%。

产业结构继续改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03年第一产业发展总体平稳,但亮点较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尽管遭受"非典"影响,但由于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较快,总体上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2.2:54.1:33.7调整为11.3:54.8:33.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加快。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实现了较快增长。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6.45亿元,同比增长7.5%,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39.31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11.71亿元,增长9.4%,牧业产值15.80亿元,增长9.0%,渔业产值19.63亿元,增长8.5%。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68.11万亩,同比下降3.2%;油菜播种面积65.12万亩,下降14.8%;茶叶面积14.25万亩,增长16.3%;蔬菜瓜果面积为82.80万亩,增长5.9%;花卉苗木面积为10.03万亩,增长1.35倍;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2:48调整为51:49。特种水产、畜禽养殖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5万亩,比上年增长1.2%,水产品总产量16.69万吨,增长9.9%,优质水产品种比重上升,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7.23万亩,占57.3%;全年家禽出栏达2305.57万羽,比上年增长40.8%;生猪出栏142.13万头,增长10.2%;年末奶牛存栏2498头,比上年增长1.16倍。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3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16个,无公害和森林食品基地131个,其中2003年新增88个。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88家,其中2003年新增48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运行。2003年工业经济虽然受到电力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工业生产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8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增幅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轻工业产值297.58亿元,增长22.0%;重工业产值291.03亿元,增长36.7%,高于轻工业14.7个百分点。在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大类实现增长,其中24个行业增幅超过20%,有15个行业增幅超过30%。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四大行业的产值增幅分别为16.0%、34.7%、31.7%和55.6%。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4.52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利润总额37.71亿元,同比增长65.8%,增幅均列全省第一位。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利润总额28.86亿元,同比增长87.2%,其实现的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利润的比重高达7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85亿元,增长41.5%;其它企业实现利润5.00亿元,增长8.5%。分行业看,33个行业均实现盈利,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全年实现利润6.73亿元,同比增长1.93倍,取代纺织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最大利润源;纺织业实现利润6.18亿元,增长44.1%。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得分为230.50分,比上年提高27.75分,得分列全省第二位。全市利税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129家,比上年增加35家,利税超亿元的有6家。亏损企业51家,比上年减少15家,亏损面由上年的5.9%下降到3.9%,亏损企业亏损额4939万元,比上年减少46.0%。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2003年全市三级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面积达912.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0%,竣工面积460.05万平方米,增长8.9%,实现利润2.69亿元,增长36.5%,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81亿元,增长2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额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97亿元,同比增长33.8%,连续3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51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投资144.47亿元,增长33.7%,第三产业投资119.99亿元,增长35.1%。

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工业性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143.05亿元,增长33.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4%。限额以上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50.94亿元,增长31.1%,其中民间投资138.46亿元,增长39.2%,民间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0.6%。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增加。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41.52亿元,增长40.4%,商品房施工面积479.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9%,竣工面积156.0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67.49万平方米,销售额30.41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62.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六个百亿"工程开局良好,全年完成投资100.74亿元,其中水利8.5亿元、交通19.25亿元、能源17.5亿元、城建环保40.9亿元、社会发展10.7亿元、信息化3.89亿元。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71亿元,增长21.5%,25个重点项目全面竣工,完成了长电公司一期、青铜北路、三环北路(仁皇山新区段)、红旗路西延一期、杭长南路改造等一批骨干工程。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一期、500千伏湖州(善琏)变电所、长电公司二期、宣杭铁路复线、三环北路(东段)、苕溪路东延二期、俞家漾公园等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34亿元,增长11.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1.78亿元,增长11.6%,餐饮业零售额17.10亿元,增长14.8%。汽车、房地产市场异常红火,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1.64亿元,同比增长1.7倍,年末全市拥有私家小轿车12849辆,其中2003年新增6735辆,超过了历年总和;住宅销售旺盛,带动了家电类、家具及装潢材料等相关商品的增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6.7%,家具类零售额增长74.6%。

新型业态发展加快。2003年全市连锁贸易、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5.30亿元,同比增长52.3%,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191个,市场成交额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亿元以上水平交易市场31个,成交额311.5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77.3%。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2003年市场物价呈前低后高运行态势,总体价格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均为100.0%。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79个,比上年增加135个,协议外资14.48亿美元,增长50.4%,实到外资突破5亿美元大关,达到5.37亿美元,增长49.5%,外资依存度达16.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3年对外贸易克服了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18亿美元,增长37.2%,其中外贸出口额10.11亿美元,增长42.6%,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外向度达到20.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在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和化工产品出口额列前两位,分别为4.92亿美元和1.1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7%和11.3%,增幅分别达45.3%和46.0%。

旅游业稳步回升。受"非典"疫情影响,旅游业首度出现负增长,但下半年运行态势好于预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09.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1.32亿元,同比下降10.3%。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04.44万人,比上年下降10.6%,实现旅游收入40.15亿元,下降10.6%;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76万人,增长15.0%,创汇1415万美元,增长0.1%。全市拥有星级饭店52家,其中三星级以上9家。

七、交通运输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全面实施交通"六大工程",公路建设加快,完成了湖织公路、浔练公路、杭长南路和104国道南大门改造等项目的建设,境内公路里程已达2815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6985万人,旅客周转量28.17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0764万吨,货物周转量118.8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7.9%。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为57739辆,比上年增加16556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30391辆,增加15154辆,比上年末翻了1番。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通讯业成为支撑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37.28亿元,增长16.2%。邮政电信业务收入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9.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2.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9.83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01万户和22.62万户,增长12.3%和29.3%;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1.95万户,增加1.05万户,增长9.7%;电话普及率达到71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部。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存贷两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创历史新高,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86.42亿元,比年初增加116.78亿元,同比多增46.5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57.54亿元,比年初增加47.4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45.9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65.45亿元,比年初增加103.52亿元,同比多增52.5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22.29亿元,比年初增加41.02亿元,中长期贷款112.40亿元,比年初增加49.62亿元。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全市金融资产不良贷款比例由年初的15.0%下降到年末8.7%,下降了6.3个百分点。

保险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底全市已有保险公司11家,全年保费收入达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财险3.21亿元,寿险1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25.7%;支付赔款2.14亿元,增长15.0%,其中财险1.82亿元,寿险0.32亿元,分别增长10.2%和22.3%。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不断推进。2003年我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步,成为第二轮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70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7%。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有20个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火炬计划项目,有2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火炬计划项目。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累计达19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7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6家,总数达85家。认定批准省级研发中心2家,累计12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新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6项;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1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09所,专任教师21127人,在校学生45.78万人。2003年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8%,小学升初中比率99.97%,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67%。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初中毕业升高中比率达85%,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高考综合上线率达88.2%,已连续五年列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产业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文化馆(群艺馆)4个,文化站72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46.2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湖笔文化节,开展了"笔都风情"文化艺术周活动,组织演职人员近5000人,观众60000余人次。全年发行《湖州日报》1539万份,《湖州晚报》1312万份。

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8.3%。在2003年浙江省各项青少年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7枚、银牌42枚、铜牌33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我市把全民健身和抗击"非典"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医院、卫生院131家,床位数8055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61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38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1.4张,医生17.1人。针对"非典"疫情的暴发,我市积极开展"非典"防治工作,加大公共卫生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农村改水三年目标基本完成,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加大。2003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61.5亿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入2649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额6378万元。全市已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七座,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19万吨/日,在建十座,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22万吨/日;建成医疗固体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医疗固废收集点2604个,覆盖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

三废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1.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998万吨,同比增长0.4%,排放达标率97.0%;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为7009万吨,减少11.0%,排放达标率97.0%;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5.81万吨,增长8.2%,排放达标率94.5%;工业烟尘排放量1.32万吨,减少1.0%,排放达标率97.6%;工业粉尘排放量6.38万吨,减少12.7%,排放达标率96.4%。建成区烟尘控制区面积为72.7平方公里,覆盖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65.1平方公里,覆盖率80.3%,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98.7%。

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市的新一轮"四城联创"工作,生态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制定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入开展矿山企业整治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关停小矿山企业40家,集中清除水葫芦22万亩,整治河道123公里。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康庄"工程为抓手,完成1793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有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安吉县生态县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生态日;德清县全国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数量有所下降。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数256.78万人,比上年减少0.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2.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53万人,非农业人口74.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22‰,人口死亡率为7.58‰,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为-0.36‰,比上年下降1.7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增长10.7%,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36元,增长9.6%,增幅比上年高出2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31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96元,增长14.6%。城乡居民食品支出比例进一步下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8%和42.6%,比上年下降3.3和1.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1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7平方米。据调查,2003年末市区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2台、冰箱96台、空调112台、摩托车26辆、电脑20台、移动电话99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2台、冰箱52台、空调38台、摩托车81辆、固定电话96部、移动电话103部。城乡居民储蓄增长较快。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45.90亿元,比上年多增13.26亿元,人均存款突破万元大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3年全市净增就业岗位3.5万个,有2.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0%。社保扩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34万人,比上年净增1.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4.1万人,比上年净增0.88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85.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9.5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6.23万人次,共计7981万元。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84万人,同比增加27.0%,全年发放保障金1441万元,比上年增长34.5%。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机构84个,床位3801张,增长23.9%,年末在院人数2851人,增长56.1%。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水平有关数据均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指年销售总额在2000万及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和年销售总额在500万及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

6、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