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嘉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43:22 来源:嘉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224次

嘉兴市统计局

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2005年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效能建设年”活动。努力克服要素制约、强台风连续侵袭等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和谐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完成。

一、综合

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155.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4588元,比上年增长12.9%,按当年基准汇率计算达4222美元。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双重影响下,全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内有所减缓,但依然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从三次产业构成上看更趋合理,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4%下降为7.1%;第二产业增加值68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9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0%,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9%、16.4%、14.2%,分别比“九五”时期加快2.0、3.6和0.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我市编制实施《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转型增效,农作物种植结构得到了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4.1万亩,比上年增加6.8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86.3万亩,比上年增加2.3万亩。蔬菜等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57.2万亩,比上年增加3.7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17.0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17.2万亩,比上年减少0.7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2.5万亩,比上年减少2.1万亩。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1.3:48.7调至51.6:48.4。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量略有减少,全年粮食总产量119.4万吨,比上年下降4.5%,蔬菜总产量206.5万吨,比上年增长3.8%。

畜牧、水产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生猪饲养量达788.1万头,增长0.2%,肉类总产量33.0万吨,比上年增长3.4%,水产品产量14.5万吨,比上年增长4.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已有种子种苗基地61个,引进新品种815个;全市制定农业标准达374项,有87个农产品在中国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奖,115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已建成各类旅游观光和生态休闲农业园区28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民合作社41家。农业利用外资进展顺利,签订农业外资项目36个,合同利用外资约2.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67亿美元。全年农产品出口额6.30亿美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60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占地区生产总值52.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14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产销率98.7%。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一些落后过剩行业生产能力压缩,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新产品产值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增长了34.2%。工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重工业产值增长27.6%,快于轻工业3.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由上年的60.7:39.3调整为58.7:41.3。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继续得到改善。据47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6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利税17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利润总额1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00.39分。其中,产品销售率98.72%,总资产贡献率12.71%,资本保值增值率126.56%,成本费用利润率5.11%,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3674元/人增至60003元/人,资产负债率由65.56%下降为62.66%,亏损率由8.43%下降为7.92%。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2.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307.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85.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上年增速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641.40亿元,增长15.1%;房地产开发投资120.95亿元,增长5.9%,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433.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73.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76.8%,销售面积28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民间投资保持活跃。2005年,全市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中扣除纯国有投资部分)达58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0.1%。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继续保持了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竞争性行业投资的主导地位。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5.1%、12.9%和18.0%,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第二产业。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全市重点建设在建项目58项,完成投资104.00亿元,建成和部分建成投产项目22个。

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当年施工项目2610个,比上年增长32.0%;当年新开工项目1643个,比上年增长52.8%;建成投产项目680个,比上年下降8.4%,新增固定资产292.50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比上年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4.39亿元,增长16.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0.05亿元,增长13.1%。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18.06亿元,增长15.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70亿元,增长17.4%。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2.1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3.3%,比“九五”时期提高5.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类商品市场成交活跃。2005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26个,全年实现商品交易额6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1个,比上年增加4个;超10亿元市场10个。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2005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从分类情况看,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五个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2.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3%;居住类价格上涨6.5%。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三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0.7%、2.4%、0.6%。

生产领域价格较为平稳。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4.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

房地产价格平稳增长,从市区房地产价格变动情况看,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8.4%,其中,商品房价格上升8.6%;二手房销售价格上升7.6%;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2.3%;全年土地交易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2.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5年,全市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年活动,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值达9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出口总值70.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0%;进口总值28.79亿美元,增长2.1%。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外贸依存度已达70.3%,出口依存度达49.9%。全市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服装类产品等仍占居主导地位,机电产品出口16.50亿美元,增长30.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3.4%;服装类产品出口21.93亿美元,增长26.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1.1%。“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出口总额205.31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6倍,五年间年均增长30.1%。

利用外资总体情况良好。2005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40家,比上年减少134家;合同利用外资25.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实际利用外资11.57亿美元,增长13.0%。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年新办境外企业36家,投资总额1290万美元,全社会外派劳务714人次。

旅游业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6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9%和23.0%。其中,接待外国、港澳台游客43万人次,增长26.0%,旅游外汇收入1.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0%;接待国内游客13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8%,国内旅游收入9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全年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5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包括铁路,下同)完成货物周转量97.4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公路16.6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9%;全年旅客周转量47.1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嘉兴港货物吞吐总量1704.0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外贸货物呑吐量236.7万吨,比上年增长15.9%。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7亿元,增长11.5%;电信业务总量35.92亿元,增长11.8%。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增至172.7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7%。其中,当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3.53万门,年末住宅电话用户达93.2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9%;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232.9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8%。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04.0部/百人提高至121.0部/百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37.5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3%,其中注册用户20.89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14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79亿元,同比增长21.7%。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7.8%。

金融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341.75亿元,比年初增加172.97亿元,比上年末多增175.7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7.1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02亿元,比上年末多增加105.0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60.51亿元,比年初增加83.20亿元,比上年末多增加93.15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107.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61亿元。

2005年,全市新增股份有限公司13家,其中2家进入上市辅导期,全市正式上市企业累计达7家。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保费收入27.14亿元,增长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75亿元,增长19.1%;人寿险保费收入18.39亿元,增长5.6%。全年赔付额6.64亿元,增长27.7%。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66亿元,增长44.4%;人寿险赔付金额0.97亿元,下降27.2%。全年人寿险期满返还金额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0.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5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含幼儿园)995所,在校生64.50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3.70万余人,普通高中41所,在校生6.44万人,初级中学127所,在校生14.0万人,小学391所,在校学生26.6万人。全市义务教育各项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初中和小学入学率分别达99.98%和100%。初中、小学学生巩固率分别为99.96%和100%。初升高比率达94.12%,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较快。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8089人,毕业学生4185人,比上年增长41.9%。高等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快速发展。自考报考人数4.77万人,1655人获得大专以上文凭,比上年增长82.3%;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班学生489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招收学生1490人,毕业班学生1345人。农村成人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各类文化技术培训40.4万多人次,相当于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7.0%。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市新设各类民办学校达55所。

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实施,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就。2005年末,全市拥有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23.9万人,比2004年增加2.1万人,增长9.6%。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获得市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118项,其中,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7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01项。技术市场发展平稳,全年经认定登记技术交易金额8819.0万元,交易合同数1186项。

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园区入驻企业达400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74.13亿元,利税8.90亿元,引进外资项目19个,合同利用外资1.21亿美元。特色产业基地区域格局逐步形成,嘉兴电子信息、海宁纺织新材料、桐乡特种纤维和平湖光机电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我市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数列全省第一。2005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9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9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文化站74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藏书量199.0万册。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7家,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100%,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0%,数字电视已进入百姓人家。

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5年,全市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努力创建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又创新绩。成功举办2005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江南丝竹湖畔音乐会、“秋之歌”江南风情合唱音乐会、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及2005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展等一系列活动,参加人数近30万人次。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有50多篇小说在全国性文学刊物上发表。获省级以上荣誉的各类文艺作品近7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一件;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一件。市区已组建了业余合唱团160多个,完成176场广场文艺演出;放映广场电影425场次。继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了《马家浜博物馆设计方案》等多项规划;完成了国家级南湖烟雨楼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的修缮工作。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2005年,我市在浙江省青少年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46.5枚,银牌57枚,铜牌70枚,以总分2221分的总成绩列全省第五位。以全民健身宣传为契机,倡导科学锻炼,不断将全民健身活动引向深入。全市全年共组织举办综合性健身活动达45次,参加人数约28万人次。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抗击霍乱取得阶段性胜利。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46个,卫生技术人员14280人,其中医生6054人,注册护士4607人,医疗床位1116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81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34张,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防病治病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扩大,全年门急诊病人1504.92万人次,住院29.1万人次,2005年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市已累计建成9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无偿献血31680人次,献血量953.5万毫升;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0%。

全市乡(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100%,乡镇初保达标率为100%。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93.2%,全市农村农户改厕率达90.1%。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05年,全年道路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5.84亿元,新增道路面积173.2万平方米,中环东路延伸段、新气象路延伸段、三塔路等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市区新增绿地面积约432.7公顷,市区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梅湾街西区、月河历史街区、芦席汇街区沿河民居修缮工程已基本完成。集中开展了公园绿地大整治、市政设施大整修、环境卫生大治理、沿街沿路大美化行动,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乡村康庄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积极探索并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推行了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面貌继续改观。全市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达到206.4平方公里和142.0平方公里,大气中可吸入性颗粒物得到了有效控制。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强化,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已达63万吨/日,新增11万吨/日。污水入网建设进度加快,全市污水入网量已达42万吨/日,比上年增长7万吨/日。市河整治和城市绿化继续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量已达11万吨/日,市区管网覆盖率达到70%,收集率达到60%。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5年末,全市人口出生率7.03‰,死亡率7.15‰,自然增长率-0.12‰。全年迁入人口3.66万人,迁出人口3.32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1.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34.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0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绩明显。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网络。2005年末,全市共有职业介绍机构106家,全年举办各类劳动力招聘活动330次,提供就业岗位25.4万个;同时,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25期,培训结业人数达1.91万人,有68.7%的人实现了就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与上年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9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长14.0%,“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均达11%以上。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在40%以内,城镇为36.0%,农村为37.5%。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1.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建筑面积61.50平方米。同时,仍有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社会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城镇职工99.8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73.69万人,离退休人员19.30万人。全年共发放养老金19.55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7.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有0.8万人。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末,有福利院6个,床位393张;老年公寓4所,床位455张;社会办敬老院83所,床位5404张,比上年增加470张;年末在院人数4479人,比上年增加305人。城乡居民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分别为8116人和30369人,分别比上年下降0.1%和4.3%。保障资金总额3694.3万元,比上年增长7.1%。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2004年基数为经济普查核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