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嘉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41:31 来源:嘉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33次

2002年,是我市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按照“求创新、促发展、保稳定、抓落实”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扎实工作,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投资和增加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为1997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城市建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一年。我市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据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258元,比上年增长13.7%,折合美元达2568美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6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10.5%下降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39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较大改进,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2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51亿元,增长30.8%,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0.83亿元,增长27.7%;地方财政收入31.69亿元,增长35.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8%提高到10.3%。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资本增值率达18.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2%和3.6%,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城乡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城镇为37.9%,农村为38.9%,均低于40%。

2002年嘉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及适应市场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依然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间及居民内部间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2年,全市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快农业生产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0.87亿元,农业增加值6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

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减了粮、油等种植面积。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1.8万亩,比上年减少13.5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105.9万亩,比上年减少5.4万亩。大力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83万亩,比上年增长1.2%,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24.5万亩,比上年增加10.6万亩。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2:48调优至51:49。粮食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32.75万吨,比上年减少5.7%,蔬菜总产量为195.89万吨,比上年增长8.0%。

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年生猪饲养量达721.97万头,增长0.8%,肉类总产量27.73万吨,比上年增长9.7%,水产品产量11.97万吨,比上年增长11.4%。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

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区及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已有种子种苗基地60个,引进新品种1430个;全市农业标准达到170项,比上年新增加57项,有74只农产品在中国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奖。农业服务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利用外资有了新的进展,签订农业外资项目46个,合同利用外资22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73万美元。全年农产品出口额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势头强劲,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一些落后过剩行业生产能力压缩,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新产品产值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4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2)。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据169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利税7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利润总额46.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总资产贡献率为14.11%,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7.99%。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01.12分,居全省第六位。其中,产品销售率由98.22%上升为98.25%,成本费用利润率由6.30%上升为6.53%,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0108元/人增至55899元/人,资产负债率由57.07%上升为57.85%,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93.20%上升为97.16%,亏损率由3.38%上升为5.89%,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由9.38%下降为2.01%。

建筑业生产增长加快。2002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4%。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全部独立核算企业施工工程个数为4188个,竣工工程2643个;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104.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4.73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企业实行投标承包面达79.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额164.4亿元,增长7.9%;房地产开发投资47.97亿元,增长20.4%;农村非农户单位和城乡居民个人完成投资166.89亿元,增长47.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趋于活跃。2002年,全市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中扣除纯国有投资部分)达3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0.6%。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涉足面进一步扩大,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在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竞争性行业已成为主导力量。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重点建设在建项目40项,完成投资91.01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5个。主要有:乍嘉苏高速公路(浙江段),市区城市防洪主体工程,秦山核电二期1号机组、三期1号机组,民丰特纸公司“9918”技改项目,乍浦中谷国家粮库,海盐标准件工业园一期工程,嘉善木业工业园一期工程,嘉兴一中、秀州中学新校园,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楼、人民检察院综合楼等项目。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2年,全市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建成投产项目232个;新增固定资产12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8.5%。其中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181个,更新改造项目43个,其他项目2个。全年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4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233.28公里;新建公路69.5公里、改建公路74公里;新增化学纤维5万吨,胶合板生产能力11.19万平方米/年;新增高等学校学生席位4900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20760个。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200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97亿元,增长12.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15.24亿元,增长10.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0.07亿元,增长10.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38亿元,增长22.1%。个体、私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分别为156.8亿元和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和25.4%,全市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1%提高到79.9%。

各类商品市场成交活跃。2002年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44个,全年实现商品交易额4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29个,超10亿元市场7个。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的八个大类变动情况上看,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六个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其中衣着类下降9.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3.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3%,居住下降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食品两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分别比上年上涨6.9%、1.5%。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江三角洲集聚的新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2002年进出口总值达36.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出口总值达到2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9%;进口总值达11.48亿美元,增长9.1%。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外贸依存度已达43.3%,出口依存度达29.8%。全市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势头较好,机电产品出口5.51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1.6%,比上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2.2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0%,比上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2002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56家,比上年增加164家;合同利用外资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全年完成20.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4.81亿美元,增长77.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外经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新办境外企业13家,投资总额1107.1万美元。全市境外企业已累计60家,总投资2771万美元。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有企业246家,比上年增加61家,出口总值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3%。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2年通过举办第三届南湖船文化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带动了嘉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外国、港澳台和华侨游客22.43万人次,增长133.3%,旅游外汇收入722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2%;接待国内游客859万人次,增长21.5%,国内旅游收入55.7亿元,增长25.2%。

七、交通和邮电业

运输通信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39.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包括铁路,下同)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60.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公路12.44亿吨公里;全年旅客周转量完成27.3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27.31亿人公里。乍浦港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大关,达1130.35万吨,比上年增长10.92%。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9亿元,增长2.6%;电信业务总量19.12亿元,增长19.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增至96.3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6%。其中,当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9.21万门,住宅电话80.77万户,比上年增长9.5%;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05.2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5.6%。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3.9户/百人提高至49.4户/百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8.1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3.4%,其中注册用户7.82万户。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业务发展较快,存贷款增加较多。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3.40亿元,比年初增加135.78亿元,比上年多增54.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36.42亿元,比年初增加63.99亿元,比上年多增18.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547.87亿元,比年初增加91.71亿元,比上年多增41.0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41.1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0亿元。

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全市新增股份有限公司11家,其中4家进入上市辅导期,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全市正式上市企业累计已达6家。

保险业发展迅猛。全年承保风险金额1854.47亿元,增长5.1%,保费收入18.58亿元,增长5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1亿元,增长19.5%;人寿险保费收入13.86亿元,增长68.2%。全年赔付额2.79亿元,增长25.7%。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2.32亿元,人寿险赔付金额0.47亿元,分别增22.8%、42.4%。全年人寿险满期返还与给付额为0.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取得新成就。2002年,小学在校学生28.04万人,小学入学率达99.99%,初中在校学生14.50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9.96%。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90%。

高中段教育快速发展。2002年,初中毕业生高中段入学率达87.50%,比上年提高2.93个百分点。目前有普通高中41所,高中在校学生4.41万人,增长28.2%。

高等教育发展较快。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招收生3539人,比上年增长33.3%,毕业班学生1635人。高等自学考试蓬勃发展,自考报考人数达5.83万人,2100人获得大专以上毕业。

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2002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收学生2354人,毕业班学生845人。成人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招收学生1588人,毕业班学生1870人。农村成人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各类文化技术培训67万多人次,相当于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0%以上。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实施,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有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3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1万人,比2001年增加1.7万人,增长15.4%。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获得市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50项,其中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38项。技术市场发展平稳。全年经认定登记技术交易金额12835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合同数2463项。

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取得较快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2年,我市高新园区入驻企业达264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6.64亿元,利税4.16亿元,引进外资项目20个,合同利用外资2.67亿美元。全市“一区多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化、光机电、汽车配件、化纤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文化站72个,公共图书馆6个。年末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7家,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94.6%,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100.0%。

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2年以建设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也有新突破。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南湖船文化节系列活动,一部越剧赴京参加全国会演。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62个,卫生技术人员11549人,其中医生5351人,注册护士3543人,医疗床位9587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61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88张,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防病治病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扩大。全年门急诊病人1155万人次,住院22.5万人次。在省内率先完成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网络升级工作,率先建立了生育健康电子监测中心。

市区建成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市无偿献血25869人次,献血量5193升,比上年增长26.1%;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1.8%,比上年增长14.1%,继续保持全省四强地位。

全市乡(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2.8%,乡镇初保达标率为100%。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91.9%。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2002年,在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40.5枚,银牌48枚,铜牌78枚,以总分2207.5分的总成绩列全省第四位,同时还获得了浙江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以全民健身宣传为契机,倡导科学锻炼,不断将全民健身活动引向深入;逐步推行百万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活动,2002学年度有37.12万名适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施行面达100%,学生达标率99.1%,优秀率达46.6%。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年道路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45亿元,新增道路面积25万平方米,计划建设的西南路延伸段等市区13条主要道路到年底已全部建成通车。乍嘉苏高速公路、嘉兴至余新公路建成通车,320国道嘉兴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成。杭申线、乍嘉苏线、六平申线航道改造全面完成,东宗线航道四级改造开始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并发挥作用,秀洲新城初具形象,南湖中心区和秀城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一院三馆”全部结顶,市区南门片、南堰片危旧房改造全面铺开,完成了三水湾公园等一批绿化项目,全年增绿地面积约9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水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得到加强。

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乡环境面貌有新的改观,到2002年底,全市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达到140.6和72.6平方公里。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深化,市污水处理主体工程投入试运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突破。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59‰,死亡率为6.76‰,自然增长率为0.8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32.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5万人。

劳动力结构得到调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28.5%,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24.7%。年末城镇国有、集体和其他单位从业人员28.5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5.96万人,增加2.55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各级政府继续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2002年末,全市共有职业介绍机构85家,全年举办各类劳动力交流市场83次,提供就业岗位8.24万个;同时,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35期,培训结业人数达1.46万人,有68.5%实现了就业。全市分流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573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上升0.5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根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新口径),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32元,比上年增长3.4%。2002年,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职工平均工资17237元,增长17.7%。在全市居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仍有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人均建筑面积为25.9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66.1平方米。

社会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城镇职工52.6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0.75万人,离退休人员11.91万人,全年共发放养老金10.50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3.6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有2.38万人。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明显。2002年末,有福利院4个,床位337张;老年公寓2所,床位230张;社会办敬老院91所,床位3489张,比上年增加189张;年末在院人数2489人。城乡居民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分别为5138人和23429人,保障资金总额1696.86万元,比上年增长56.3%。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临时救济的达10896人次。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42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财政收入、合同外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均按新口径计算。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