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温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29:04 来源:温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59次

温州市统计局

(2008年3月27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全力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第三次跨越战略任务,推行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民生不断改善,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1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1.24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168.73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917.02亿元,增长1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362元,增长13.2%,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3730美元。

图1 2001-2007年温州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54.8:41.7调整为3.3:54.2:42.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3.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0.7%。

全年消费价格呈现较快上涨的态势,但是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六涨两跌”态势,其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涨幅最大,分别上涨8.3%和4.4%,衣着类上涨3.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1%,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6%和1.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8.5%。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64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比上年末降低0.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仍较缓慢,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企业效益明显受到成本费用刚性上升的制约,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形势比较严峻,统筹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遭受“韦帕”、“罗莎”两次超强台风的正面袭击影响,仍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8%,其中农业产值45.19亿元,下降2.7%;林业产值2.55亿元,下降2.9%;牧业产值24.44亿元,增长10.0%;渔业产值44.51亿元,下降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5亿元,增长30.6%。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7.2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7千公顷,下降4.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52.00千公顷,下降5.9%。全年粮食总产量为71.15万吨,减少19.4%。在经济作物中,水果、茶叶、油料等作物增产,蔬菜、糖料等作物减产。


全年造林面积 676公顷,发展经济林基地35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514公顷,四旁零星植树210.18万株。全年退耕还林面积17.4公顷。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年木材采伐量5.52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42.5%。

猪肉等肉类生产与供应得到高度重视,全年肉类产量11.21万吨,比上年增长10.3%,猪肉、牛肉、禽肉供应有不同程度上升。年末生猪、家禽存栏上升,牛、羊等存栏下降。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63.07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产量基本与上年持平,淡水渔业产量略有增长。

全年新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10个,创建特色产业强镇1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全市累计达到134家,其中超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达到20家。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15家,其中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1家,新认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家。

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市水利总投入33.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8%。旱涝保收田面积74.29千公顷,有效灌溉田面积127.46千公顷,其中机电排灌田面积96.03千公顷。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284座。全市拥有农(渔)业机械总动力151.88万千瓦,比上年减少25.3%。全年农村用电量57.80亿千瓦时,增长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结构逐步优化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63.30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工业总产值4951.22亿元,增长20.0%。

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48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34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轻工业产值1220.90亿元,增长20.0%;重工业产值2122.27亿元,增长22.6%。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7.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41家,新增亿元企业167家,实现工业产值2040.68亿元,增长23.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1.0%。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70家,超10亿元企业33家,分别新增10家和8家。从行业划分看,电气制造业、鞋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造业、服装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九大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产值2401.82亿元,增长21.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2.9%。

至年末,我市已拥有80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157 个国家免检产品,获得34个“国”字号生产基地称号,17家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7.32分,比上年提高11.06分。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4.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利税总额276.77亿元,增长20.4%,其中利润总额156.78亿元,增长23.8%,分别比上年提高1.3和3.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265家,亏损企业亏损额4.10亿元,增长58.9%。年末企业应收帐款净额521.96亿元,增长17.7%;产成品存货205.29亿元,增长35.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化成本费用上升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540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96.94亿元,增长24.4%;实现利润总额10.84亿元,增长12.6%;年末拥有资产350.3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价51.10亿元;全年施工面积5265.1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715.62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07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245.40亿元,增长9.3%;非国有单位投资437.30亿元,增长18.4 %;农村私人投资54.33亿元,增长5.0%。

图2 2001-2007年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0.59亿元,比上年增长 1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65亿元,增长143.9%;第二产业投资250.44亿元,增长29.8%,其中工业性投资249.80亿元,增长29.7%;第三产业投资387.50亿元,增长6.5%。

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9.78亿元,增长7.4 %。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63.44亿元,增长15.2%;电力、燃气及水业投资59.0亿元,增长 46.4%;交通邮政业投资68.22亿元,下降17.2%;电信等信息传输投资7.60亿元,下降2.0%;教育、文化及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21.53亿元,增长12.0%。

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2583个,比上年增加406个。全年新开工项目1005个,减少46个。全年实施“百项千亿”工程项目(市重点工程)103项,当年完成投资300.95亿元,增长18.8%。其中,年内新开工重点工程项目22;年内已建成项目23项,主要有:温州瓯海大道东段、省道分泰线改造工程、状元岙港区一期工程、温州市乡村康庄工程、温州中国鞋都产业化项目三期等项目。年内续建项目58项,主要有: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市“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甬台温铁路、浙能乐清电厂一期、滨海园区二期、安居工程建设、安置房建设、温州市生态园等项目。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2.49亿元,增长14.1%,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43.63亿元,增长20.5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460.34万平方米,增长6.6%;竣工面积529.89万平方米,增长27.1%;商品房销售面积297.13万平方米,增长1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2.86万平方米,增长11.4 %;商品房销售额223.15亿元,增长45.7%,其中住宅销售额198.45亿元,增长50.5%。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城市零售额590.18亿元,增长17.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16.28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0.16亿元,增长16.4%;餐饮业零售额116.04亿元,增长16.0%。年末拥有限额以上连锁总店16家,实现销售额41.79亿元,增长18.0%。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9%,金银珠宝类增长42.7%,服装类增长35.6%,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7%,家用电器类增长47.6%。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44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57个,生产资料市场88个,服务市场2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7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超亿元市场66个,年成交额579.8亿元;超十亿元市场16个,年成交额399.7亿元。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191.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9%;国内旅游收入189.77亿元,增长18.9%。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28.90万人次,增长14.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4082万美元,增长28.7%。全年旅游总收入200.48亿元,增长19.1%。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2.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进口总额21.00亿美元,增长15.8%;出口总额101.48亿美元,增长25.6%。外贸依存度为43.2 %,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5.8%,分别比上年提高0.3个和0.7个百分点。

表5 外贸出口分类情况

单位:亿美元

指标 2007 比上年增长(%)

出口总额 101.48 25.6

#一般贸易 96.67 26.2

加工贸易 4.79 14.2

#鞋类 24.10 20.1

服装 11.71 2.9

合成革 2.31 34.4

眼镜 5.15 21.5

打火机 0.86 -5.9

机电类 42.22 38.1

目前,与我市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204个,年末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累计5919家。出口企业努力适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等新的外贸环境,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改善。

表6 主要市场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地区 2007 比上年增长(%)

欧洲 42.69 23.2

亚洲 29.46 25.6

北美洲 10.78 18.0

非洲 9.52 32.3

拉丁美洲 7.88 43.6

大洋洲 1.16 31.9

全年新签外资项目141项,新签协议项目金额10.49亿美元,比上年减少0.4%;实际使用外资6.18亿美元,增长33.5%。我市自实施“招商选资”工程后,引进外资的质量得到提高,增强了经济发展能力。

全年新批设立境外机构61家,对外投资总额59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1%。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7 份,合同金额118.3万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1979.66万美元,增长18.0%。新批境外生产企业9家。

七、交通、邮电和电力

年末公路总里程13055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04公里,一级公路227公里,二、三级公路1505公里。公路绿化率63.72%。全市通公路建制村5280个,通车率97.9%。年末机动车拥有量88.05万辆,比上年净增加10.66万辆,其中载客汽车33.35万辆,载货汽车8.08万辆,摩托车46.09万辆;私人汽车33.73万辆,比上年增加6.76万辆。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7.66亿元,增长12.2%。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39.73万门,本地电话用户数达到347.7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44.72万户。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114.09万户,增长16.4%。

全市邮政业务总量5.38亿元,增长9.2%。全年函件总量14081万件,包裹总量80.64万件,汇票196.87万张,特快专递244.35万件,订销报纸13225.66万份,订销杂志577.48万份,集邮业务875.66万枚。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405.78万千瓦,比上年增加44.56万千瓦。全年用电量238.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工业用电量168.22亿千瓦时,增长11.7%;建筑业用电量2.50亿千瓦时,增长6.9%;商业用电量6.85亿千瓦时,增长16.4%;居民生活用电量43.91亿千瓦时,增长15.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93.26亿元,比上年增长 21.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3亿元,增长21.9%。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6.99亿元,增长23.2%。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46.96亿元,增长25.1%;科技支出4.16亿元,增长23.7%;农林水事务支出14.39亿元,增长26.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11.49亿元,增长32.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图3 2001-2007年温州市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62.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9%。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376.17亿元,增长19.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83.71亿元,增长24.6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721.17亿元,增长23.4%。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638.02亿元,增长11.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244.82亿元,比上年增长4.2%;现金支出17366.49亿元,增长4.2%;全年货币投放121.67亿元,增长5.6%。

2007年末,全市已有上市公司5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4家,境外上市公司1家。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62亿元,增长29.5%;人身险保费收入32.26亿元,增长15.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6.46亿元,增长34.3%。其中,财产险赔款8.89亿元,赔付率45.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122.37万人,占总人口16.0%。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21269人。全国普通高校在温录取新生37945人,比上年增加3684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 95.3%,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2.9%,比上年提高3.58个百分点。


省市级重点中学67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2所。

全年新建校舍40.2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7.1 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10.5万平方米。年末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 1328.35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198.07万平方米。

全年全社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3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1%,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18.2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5%,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35%。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60项,累计实施264项;重点新产品计划11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1项;省级新产品122项。列入省重大专项21项,列入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5项,市科技进步奖97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家,累计4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9家,累计27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累计359家。全年专利授权5316项,至年末累计30673项。

年末市县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798人,比上年增加8062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42457人,增加3252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站273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2 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电影放映单位40个。全年艺术团体演出1254场次;电影放映36336场次,观众93.44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33106场次,观众107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247.93万册(件),年总流通量297万人次。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3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51%,有线电视用户128.78万户。

全市有卫生机构1127家,其中医院86家,卫生院359家。另外个体开业诊所812个。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576人,其中医生15637人。全市医疗机构病床18612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24.34张、医生20.45人。全年医疗机构诊疗病人2952万人次。1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科。全市建有村卫生室2705个,社区服务中心113个,服务站30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已参合农民422.8万人,参合率83.35%,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97 亿元,250万参合农民完成了健康体检,查出患疾病人数49.36万人,疾病发现率19.7%。全市已建立农民健康档案250万份,建档率达70%。

全市有公共体育场馆31个,业余体校9所,已建成公共健身点4060个。在国际比赛中获得1项世界冠军,在亚洲比赛中获得3项亚洲冠军,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2项全国冠军。全年共有14个乡镇通过省级体育强镇的检查验收,累计通过省级验收的强县2个,强镇35个。全年发行体育彩票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总销量居全省第三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64.5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2.36万人。男性人口398.23万人,女性人口366.34万人;非农业人口161.0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4698人,死亡人口36982人,人口出生率15.1‰,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10.2‰。据5‰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90.1万人。

全市当年人口计划生育率83.29 %,比上年下降6.04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66.08%,提高1.57个百分点;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9.28 %,下降1.01个百分点。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122.26,同比上升1.38个点;一孩、二孩和多孩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2.88、167.47和265.71,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居高仍然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关键问题。

全年职工平均工资25740元,比上年增长13.1%。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2元,增长12.2%,实际增长8.4%;人均消费性支出17533元,增长12.0%,其中食品类支出6379元,占36.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91元,增长13.9%,实际增长9.4%;在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中,已有137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6109元,增长4.7%,食品类支出2720元,占44.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5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

图4 2001-2007年温州市城市居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5 2001-2007年温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均生活用房面积42.25平方米。全年缴存住房公积金20.80亿元,自房改以来累计缴存101.47亿元,年末余额70.41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1.0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7.11亿元,年末贷款余额57.49亿元。至2007年底,市本级经财政审批发放住房补贴人数7674人,累计发放住房补贴2.96亿元。全年经济适用房计划开工面积21.6万平方米,在建面积53.1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继续升级(见表10),其中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25.85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6.85辆。

表10 2007年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单位 城市居民   比上年增长(%)   农村居民 比上年增长(%)

洗衣机 台 87.4 -5.5 82.1 0.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电冰箱 台 97.6 -0.9 82.1 7.4

空调器 台 185.8 5.5 62.2 25.0

摩托车 辆 29.0 -3.4 27.6 -20.5

家用汽车 辆 25.9 26.1 6.9 8.2

彩色电视机 台 176.1 0.3 137.2 1.7

固定电话 部 91.1 -2.6 92.1 -7.9

移动电话 部 200.7 4.8 161.8 8.1

家用电脑 台 84.3 5.4 30.7 8.7

全市设镇119个,乡143 个(其中民族乡6个),街道办事处30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516个,村民委员会5390个。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0622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551个。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11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1.37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97.80万人,增加10.29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6.44万人,增加1.08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7.58亿元。全市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23.21万人,发放养老金31.66亿元。参加工伤保险136.33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8494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5.7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8.28万人,离退休职工17.43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医疗保险费66148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64425万元。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21万人,发放保障资金 11224.9万元。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16360.8万元,捐赠衣被6.2万件,其他物资价值135万元。市慈善总会募款2026.91万元,支出救助金2278.49万元。全市资助贫困学生13276人,资助金额1576.99万元。全年办过滤理结婚登记85783对。

十二、资源、环境和其他社会事业

全年建设占地1655.5公顷,比上年增加501.3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8.8公顷。年内土地整理复垦910.5公顷,开垦荒地634.7公顷。年内耕地增减相抵净减少101.7公顷。年末实有耕地157.74千公顷,其中水田116.59千公顷。全市人均耕地0.31亩。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72个,市级生态乡镇77个,县级以上生态村832个;自然保护区4 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县级1个;风景名胜区 36个,其中,国家级3个5处,省级8个,市县级25个;森林公园 16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1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67 个。全市建成 6所国家级绿色学校,56所省级绿色学校,208所市级绿色学校(包括幼儿园),3个国家级绿色社区,37个省级绿色社区,79个市级绿色社区,4家省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16家市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365 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噪声达标区114.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0 %。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的有53 天,达到Ⅱ级标准的有308 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Ⅱ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 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站位24 个。市区有取水的两个饮用水源地(泽雅水库和赵山渡水库)28 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全部达标。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8.6 分贝,比上年提高1.2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9.3 分贝,比上年提高0.8分贝。

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关停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生产线,企业也加大了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改造力度。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3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09%,降幅分别比上年提高0.49和0.79个百分点。33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率在10%以上的行业主要有造纸、化学纤维、交通运输设备等9个行业。

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继续改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上年削减5.12%,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削减3.69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87.2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75%;全市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89.3万平方米,累计159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3246万平方米。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87条,年载客量2.65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17亿人次;年末供水管道1842公里,自来水日生产能力108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5559.73万吨;排水管道1340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39万户。

“平安温州” 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据调查,2007年我市群众安全感达到91.8 %。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838起、死亡873人、直接经济损失3623.8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0.2%、3.2 %和3.3%。

全市有律师机构44个,全年办过滤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4599件,民事诉讼案件15268件,行政案件诉讼902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18763件。全年办过滤理国内公证83868件,办过滤理涉外公证70371件。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3)本公报所列农业及主要农产品、畜牧产品增长速度的计算基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做了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