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温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26:42 来源:温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97次

2004年,是温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受住了自然灾害等困难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继续显现,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农业生产取得恢复性增产,工业经济稳步上升,对外贸易持续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温州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十个城市之一。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0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96.14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541.69亿元,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18846元,比上年增长13.8%。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7:57.2:38.1调整为4.6:56.8:38.6。按上年同口径计算的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12.4%提高到13.0%;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30.2%提高到35.2%,其中出口依存度由23.2%提高到27.0%。非农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5.1%。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凸现,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0.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4%,居住类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3.2%、1%、2.8%、5.7%和2.7%。市区商品房价格平均每平方米6733元,其中住房价格每平方米6253元,分别比上年上涨16.1%和18.3%。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6%。

200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24.6万户,从业人员52.8万人,注册资金63.5亿元;私营企业3.86万户,投资者11万人,雇工40.9万人,注册资金466.8亿元。个私经济全年总产值869.6亿元,销售(营业)收入1027.7亿元。

全年城镇招收职工人员1.9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2万人,登记失业率2.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低、小、散”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性制约加剧,电力等主要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保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较弱,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地区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45.27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2.40亿元,下降4.5%;牧业产值19.22亿元,下降3.1%;渔业产值44.18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4亿元。农产品价格在上年回升的基础上继续上涨8.1%;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7.8%,其中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8.8%,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6%,水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2%。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5.6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63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78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8.90千公顷,减少1.87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4.0万吨,增加6.7万吨,增长7.7%。瓜果、药材、花卉等作物继续增产,蔬菜生产受台风和价格影响产量下降。

全市各级财政投入绿化造林资金5000多万元,全年造林面积2443公顷,发展经济林基地401公顷,幼林作业面积5499公顷,累计封山育林88.59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0.91千公顷,平原植树155.1万株。全年退耕还林1059公顷。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年木材采伐量9.49万立方米。

全年肉类总产量11.04万吨,比上年下降1.1%;生猪存栏有所回升,禽蛋、牛奶主要畜牧产品产量均比上年增长。

全年水产品总量63.45万吨,比上年增长1.6%。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市有13个农业特产受国家有关部门命名,已建成优质特色农业基地100多个,新增农业名牌产品11个,已有“百龙工程”龙头企业106家,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6家,累计16家。成功承办了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

全年各级财政用于农业资金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农业短期贷款余额119.52亿元,增长26.9%。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筹集资金12.8亿元,比上年增长82.9%;完成土石方4368.4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防洪堤411.45公里;完成标准农田建设8.02千公顷,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千公顷。开工建设围垦工程12项9000公顷,完成“千库保安”工程26座,河道清理171公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农(渔)业机械总动力201.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全年农村用电量44.89亿千瓦时,增长1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实现工业总产值3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4756家,实现产值168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轻工业产值733.51亿元,增长21.6%;重工业产值947.93亿元,增长30.1%。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19家,比上年增加98家,实现产值796.29亿元,增长30.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7.4%,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29家,超10亿元企业12家。从行业划分,电气机械、鞋革、服装、塑料制品、通用设备五大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全年实现产值957.42亿元,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6.9%。至年末,已拥有27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10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64个国家免检产品,102个省级名牌。3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33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4603家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9.2,比上年下降0.5点。在11项考核指标中,比上年改善的4项,其中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4.8%,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5.9%,亏损率为3.3%,其他7项指标均比上年小幅下降。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水平的主要是,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新产品产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3项指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7%,影响综合得分21.3点。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9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利税总额151.96亿元,增长20.9%,其中利润总额86.89亿元,增长25.1%;税金65.07亿元,增长15.7%。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179家,亏损额2.91亿元,比上年下降18.2%。年末企业应收帐款净额28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创新经营方式,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产销水平仍是工业企业的重要任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4.63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484家,实现总产值21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利润5.08亿元,增长21.8%;年末拥有资产218.5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4.1亿元;全年施工面积286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052万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旅游和对外经济

贸易业实现增加值105.0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92亿元,增长12.5%,其中城市零售额369.52亿元,增长13.7%;县的零售额51.64亿元,增长10.5%;县以下零售额166.75亿元,增长1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80.81亿元,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80.59亿元,增长17.9%;其他行业26.53亿元,增长2.3%。年末私营贸易餐饮企业9222家,比上年增加434家;从事个体贸易餐饮活动的工商户15.54万户,比上年增加1.06万户。年末拥有限额以上连锁总店14家,实现销售额20.3亿元,增长13.0%。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30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617.27亿元,增长22.8%。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45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7个,生产资料市场90个。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58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超亿元市场67个,年成交额356.31亿元,超十亿元市场11个,年成交额280.82亿元。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051.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7%;国内旅游业务总收入91.08亿元,增长36.8%。接待海外旅游者17.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9%;旅游外汇收入7096万美元,增长48.8%。

目前,与我市建立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76个。全年有817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累计2246家。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9.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进口13.91亿美元,增长32.3%;出口45.76亿美元,增长33.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42.85亿美元,增长34.5%;加工贸易出口2.91亿美元,增长22.4%。按出口企业类型分,国有贸易企业出口11.17亿美元,增长5.1%;“三资”企业出口9.04亿美元,增长25.4%;集体企业出口8.59亿美元,增长19.7%;个私企业出口16.96亿美元,增长83.9%。民营企业直接出口额25.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8%。出口市场不断拓展,主导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长。

全年新签外资项目157项,新签协议项目金额5.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4%;实际使用外资2.09亿美元,增长74.8%。但外向型经济仍是我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7.82亿元,增长26.5%;第二产业投资162.06亿元,增长25.8%(其中工业投资159.81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投资337.44亿元,增长7.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159.71亿元,增长9.1%;非国有单位投资303.61亿元,增长16.8%;城乡个人投资44亿元,增长4.0%。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限额以上投资39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等投资项目投资257.31亿元,增长18.6%;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1亿元,增长18.9%;农村投资41.06亿元,增长26.8%;工业性投资118.31亿元,增长33.1%。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43.12亿元,增长10.9%;电力水业投资32.26亿元,增长91.5%;交通邮政业投资31.26亿元,下降11.8%;电信等信息传输投资14.02亿元,增长73.9%;社会事业投资19.44亿元,增长4.6%。全年新开工项目781个,减少112个,累计施工项目1524个,累计施工房屋面积1237.19万平方米,增长16.2%;竣工房屋面积444.41万平方米,增长19.5%。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1.68亿元,增长5%,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01.59亿元,增长4.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927.45万平方米,增长4.1%;竣工面积386.81万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销售面积314.27万平方米,增长8.6%;商品房销售额120.28亿元,增长32.4%。

全年实施“百项千亿”工程项目(省市重点工程)111项,计划总投资1347.8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51.2亿元,增长60.7%。年内新开工重点工程项目45项,竣工项目14项,主要有: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56省道文成段改建、温州电信网络建设、联通移动通信工程、500KV瓯海变扩建、220KV电厂三期送出工程、泰顺仙居水电站、市行政管理中心、温州瑞田钢业公司技改、温州法贝陶瓷公司技改、苍南包装印刷产业化项目二期、平阳昆阳服饰产业化项目、乐清中学等。

年内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水力发电8.05万千瓦,输电线路144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23.3万千伏安,新改建公路77.5公里,高等院校校舍11.15万平方米,中小学学生席位13711个,医院病床108张,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9.2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7.14公里/26.95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城市防洪堤3.64公里。

至2004年底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滨海园区31.8亿元,完成总投资15.7%;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15.91亿元,完成总投资19%;金丽温高速公路8.9亿元,完成总投资56.8%;温州半岛浅滩一期4.01亿元,完成总投资32.8%;温州电厂三期14.5亿元,完成总投资53.7%;110KV输变电7.2亿元,完成总投资82.2%。

六、交通、通信和电力

全年运输业增加值5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年末公路总里程54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2公里,一级公路155公里,二、三级公路1220公里。公路已绿化2962公里,绿化率65.3%。全市通公路行政村4857个,通车率81.6%。年末机动车拥有量56.89万辆,比上年净增加4.6万辆,其中载客汽车16.73万辆,载货汽车5.6万辆,摩托车33.50万辆;私人汽车17.79万辆。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限额以上投资39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等投资项目投资257.31亿元,增长18.6%;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1亿元,增长18.9%;农村投资41.06亿元,增长26.8%;工业性投资118.31亿元,增长33.1%。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43.12亿元,增长10.9%;电力水业投资32.26亿元,增长91.5%;交通邮政业投资31.26亿元,下降11.8%;电信等信息传输投资14.02亿元,增长73.9%;社会事业投资19.44亿元,增长4.6%。全年新开工项目781个,减少112个,累计施工项目1524个,累计施工房屋面积1237.19万平方米,增长16.2%;竣工房屋面积444.41万平方米,增长19.5%。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1.68亿元,增长5%,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01.59亿元,增长4.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927.45万平方米,增长4.1%;竣工面积386.81万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销售面积314.27万平方米,增长8.6%;商品房销售额120.28亿元,增长32.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实施“百项千亿”工程项目(省市重点工程)111项,计划总投资1347.8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51.2亿元,增长60.7%。年内新开工重点工程项目45项,竣工项目14项,主要有: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56省道文成段改建、温州电信网络建设、联通移动通信工程、500KV瓯海变扩建、220KV电厂三期送出工程、泰顺仙居水电站、市行政管理中心、温州瑞田钢业公司技改、温州法贝陶瓷公司技改、苍南包装印刷产业化项目二期、平阳昆阳服饰产业化项目、乐清中学等。

年内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水力发电8.05万千瓦,输电线路144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23.3万千伏安,新改建公路77.5公里,高等院校校舍11.15万平方米,中小学学生席位13711个,医院病床108张,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9.2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7.14公里/26.95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城市防洪堤3.64公里。

至2004年底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滨海园区31.8亿元,完成总投资15.7%;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15.91亿元,完成总投资19%;金丽温高速公路8.9亿元,完成总投资56.8%;温州半岛浅滩一期4.01亿元,完成总投资32.8%;温州电厂三期14.5亿元,完成总投资53.7%;110KV输变电7.2亿元,完成总投资82.2%。

六、交通、通信和电力

全年运输业增加值5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年末公路总里程54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2公里,一级公路155公里,二、三级公路1220公里。公路已绿化2962公里,绿化率65.3%。全市通公路行政村4857个,通车率81.6%。年末机动车拥有量56.89万辆,比上年净增加4.6万辆,其中载客汽车16.73万辆,载货汽车5.6万辆,摩托车33.50万辆;私人汽车17.79万辆。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按包括出口退税的原口径计算为18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87亿元,增长21.4%。按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为143.17亿元,完成预算的101.5%,比上年下降5.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68亿元,增长8.5%;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3.31亿元,完成预算的99.9%,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23.86亿元,增长20.0%;科技支出2.04亿元,增长16.8%;城市维护费支出3.29亿元,增长15.0%,社会保险、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

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8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35.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8.76亿元,增长10.2%,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004.04亿元,增长9.1%;企业存款余额617.17亿元,增长13.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34.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3亿元,增长16.9%,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50.45亿元,比上年增加69.95亿元,增长24.9%,其中个人购房贷款192.28亿元。短期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119.52亿元,增长26.9%;工业贷款263.81亿元,增长28.2%;乡镇企业贷款83.53亿元,增长17.1%;私营及个体贷款132.81亿元,增长106.5%。全年货币投放80.53亿元,下降4.1%。各类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42亿元,增长75.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各级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5381万元,比上年增长23.2%,科研三项经费投入15040万元,增长14.7%。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8项,星火计划15项,重点新产品计划18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14项,新产品试制计划295项。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21项,市科技进步奖79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2家,市级97家,至年末分别拥有151家和210家。全年专利授权3224项,至年末累计18425项。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全年获资助经费1873.5万元。首次举办2004中国(温州)科技成果交流会,我市企业达成技术合作项目617项,3.37亿元,建立了制笔、皮革、眼镜3个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36家技术创新服务、行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网上技术市场提供研发经费10.12亿元。年末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86万人,比上年增加0.68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94万人,增加0.70万人。

年末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124.22万人,占总人口16.6%。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全年招生14271人。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在温录取新生33232人,比上年增加1885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85.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全年新建校舍35.1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15.8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7.3万平方米。年末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1117.41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158.07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24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3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1020场次,剧场、影剧院21个,电影放映35538场次,观众88149万人次。承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温州分会场活动。公共图书馆藏书207.0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65.2万人次,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有线电视用户108.12万户。

全市有卫生机构825家,其中医院71家,卫生院449家,个体开业诊所600个。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095人,其中医生11869人。全市医疗机构病床16309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21.9张、医生15.9人。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1837.09万人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33.01亿元,19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科。全市农村建有村卫生室2461个,社区服务站101个。

全市有公共体育场馆31个,业余体校9所,已建成公共健身点807个。奥运会上温籍运动员首次获得金牌1枚,创造了世界纪录,在其他国际比赛中获得3项冠军,在亚洲比赛中获得7项冠军,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4项冠军。在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向省体训大队和省体校输送运动员32名。

十、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12.7万平方米,累计105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9.77万平方米,累计805.7万平方米。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74条,年载客量249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年末供水管道1544.44公里,自来水日生产能力95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1094万吨;排水管道1246.73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38.86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全年实际建设占地1166公顷,比上年减少1601公顷;生态退耕55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20公顷,因灾毁耕地969公顷。年内土地整理复垦284公顷,开垦荒地172公顷。年内耕地增减相抵净减少268公顷。年末实有耕地159.58千公顷,其中标准农田32.4千公顷;水田120.69千公顷。全市人均耕地0.32亩。

据年能源消耗千吨以上的523家工业企业统计,全年综合能耗232.33万吨,比上年增长15.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40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5%。

《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9个县(市、区)生态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颁发实施;温州生态园建立了园内乡镇委托管理机制,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大力开展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公布了18个市级环境严管区。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乡镇6个,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5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分别为3个和12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土地区覆盖率19.8%;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57个。全市建成33所省级绿色学校,96所市级绿色学校,11个省级绿色社区,25个市级绿色社区,1家省级绿色医院,38家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18平方公里,区域噪声达标区69.55平方公里,噪声控制达标区覆盖率72.6%。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6.7%,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7.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7.6%。雁荡山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09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246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23个。市区饮用水源地28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全部达标。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7.8分贝,比上年上升0.1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8.5分贝,比上年上升0.1分贝。全年环境保护投资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十一、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事业

全年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52亿元。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83.07万人,比上年增加9.67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68.38万人,增加9.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4.69万人,增加0.47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0.39亿元,比上年增加4.08亿元。全市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19.38万人,发放养老金19.9亿元。参加工伤保险39.25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272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5.1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4.94万人,离退休职工10.18万人,当年实缴医疗保险费37214万元,支付医疗费用21479万元。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9万人,发放保障资金8985万元,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8296万元,市慈善总会募款1312万元,支出救助金590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81772对。

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993起,比上年下降11.2%;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42人,上升3.1%;受伤人数6477人,上升52.8%;直接经济损失2161万元,下降59.3%。每万车辆死伤人口128.7人,比上年上升33.1%。

全年发生火灾191次,比上年下降2.6%;火灾死亡91人,比上年上升30%;火灾受伤82人,上升110.3%;直接损失1588万元,下降13.4%。

全市有律师机构46个,全年办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6031件,民事诉讼案件10025件,办理经济案件2875件,行政案件诉讼1158件;代理涉外及港澳台诉讼165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07万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9.02万件,办理涉外公证7.81万件。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6.1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7.14万人;男性人口389.76万人,女性人口356.43万人;非农业人口148.1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2203人,死亡人口40358人,人口出生率13.7‰,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8.3‰。全年人口计划生育率88.5%,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56.9%,提高0.8个百分点;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90.4%,下降0.1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24.7,超出正常范围,一些县(市、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二胎次和多胎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91.2和246.5,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关键问题。

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9141元,比上年增长4.6%。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27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费支出14212元,增长12.6%,其中食品类支出5320元,占37.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生活费支出4870元,增长10.8%,食品类支出2196元占45.1%。据对欠发达乡镇统计监测,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867元,其中55个乡镇农民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占欠发达乡镇39.6%。目前全市仍有84个乡镇、67.59万的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年竣工各类住宅面积887.89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9.4平方米。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1.26亿元,自房改以来累计归集46.69亿元,年末余额39.06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3.0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9.47亿元,年末贷款余额29.06亿元。至2004年底,住房补贴经财政审批发放人数8728人,累计发放住房补贴3.44亿元。全年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216.15万平方米,当年已开工建设4.4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02万平方米.

全市设镇119个,乡143个(其中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30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552个,村民委员会5414个。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726个,城镇社区服务网点7787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304个。

注: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