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温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25:36 来源:温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7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十六大、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内需扩大内生机制,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激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本届政府确定的目标圆满实现。

一、综合

全年经济继续在快速增长平台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需求增长速度以及企业信心指数均处在较高的水平上,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1998-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保持12%以上的年递增率,累计增长81.2%,年均递增12.6%。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98.0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401.29亿元,增长13.6%。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217元,比上年增长12.5%。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全年消费品价格下降1.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3%,衣着类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下降3.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5.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4.9%,居住类价格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升0.9%;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3%,其中医疗保健服务费、交通费价格与上年持平,学杂费、保育费价格上升7.6%。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2:56.6:37.2调整为5.3:56.7:38.0,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财政支付能力增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12.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1997年提高5.6个百分点。农业结构围绕市场化、产业化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入。工业生产继续向优势行业和园区集中,向规模化发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41.6%上升到46.3%,70个园区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5.9%。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外贸依存度由上年24.1%上升到27.1%。

积极搞好再就业工程,努力扩大就业面。年末全市从业人数438.2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人数54.5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数36.22万人,城乡个体从业人数41.90万人;按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125.92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41.3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71.01万人。全年城镇招收从业人员6.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58万人,登记失业率3.7%。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变得突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贫困农户的增收能力较弱;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低价竞争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传统行业经营困难;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硬、软环境有待继续改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衡发展。继续巩固和深化粮食购销市场改革,进一步调整种养殖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优势产品,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23亿元,比上年增长4.4%,比1997年增长25.3%,年均递增3.6%。在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37.48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2.38亿元,下降12.7%;牧业产值15.86亿元,增长14.7%,渔业产值39.52亿元,增长3.4%。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3.0%和29.9%提高到24.1%和31.3%。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有所减缓。全年粮食作物产值12.44亿元,比上年下降12.9%,经济作物产值22.8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94.58千公顷,比上年调减4.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9.1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9.0%。全年粮食总产量99.2万吨,比上年下降12.8%,主要经济作物大多增产。

全年绿化造林2080公顷,幼林作业面积4886公顷,累计封山育林200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10.4千公顷;平原植树193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比上年有较大增加。全年退耕还林883公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畜牧业生产平稳。牛、禽生产走出低谷出现大幅上升,生猪生产有所调整,羊、特种畜禽饲养增加。全年肉类产量11.13万吨,比上年增长2.4%。

渔业结构继续调整,养殖增加较快,捕捞产量下降。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2.15万吨,比上年增长0.4%。

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各级财政用于农业资金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农田水利建设筹集资金3.3亿元,完成土石方4737万立方米;建成防洪堤54.8公里,标准海塘228公里,完成标准农田建设28.7千公顷,年末累计72.7千公顷;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5千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3.8公顷。市区7条河截污纳管工程已基本完成。全年农村用电量36.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7%;年末农(渔)业机构总动力19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其中渔业机械动力55.1万千瓦,下降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坚持扶优扶强,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发挥,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比1997年增长82.6%,年均递增12.8%;全年工业总产值2273.66亿元,增长13.4%,比1997年增长83.0%,年均递增12.9%。在2002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1396.01亿元,增长12.2%;重工业产值877.65亿元,增长15.4%;国有企业产值56.93亿元,占2.5%;集体企业产值33.68亿元,占1.5%;“三资”企业产值122.59亿元,占5.4%;股份合作制企业产值447.30亿元,占19.7%;私营企业产值471.81亿元,占20.8%;个体工业产值694.73亿元,占30.1%。民营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上年的94.6%提高到96.0%,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上年44.6%下降到40.2%。在全部工业中,农村工业产值1388.5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上年的63.9%下降为61.1%。

规模型工业增长势头良好。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下称规模以上工业)3685家,实现产值10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全市拥有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74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4家,超10亿元企业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全年实现产值42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0.1%。从行业构成看,支柱行业的主导作用继续发挥,皮革、电器、服装、塑料制品、普通机械、化学原料及制品等六个主导行业总产值64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1.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企业经过整合形成了新的优势,创建名牌工作取得新成效。至年末已拥有1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7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42个国家免检产品,67个省级名牌。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相对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10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工业产品产销率95.9%,保持上年水平。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3521家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2.71,比上年提高3.41点。在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比上年改善的有7项,列入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盈利企业3379家,亏损企业142家,亏损面4.0%,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总额9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利润总额4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7%;亏损企业全年亏损额1.16亿元,比上年上升4.2%。企业产品库存增幅继续回落,年末产成品库存总额61.4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但企业间债务仍在扩大,年末应收账款净额172.80亿元,比上年上升22.9%。

建筑业在投资快速增长中继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市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376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4.20亿元,比上年增长7.0%;实现利润3.65亿元,增长7.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10万元/人,比上年提高7.6%。建筑企业年末拥有资产158.6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价34.95亿元。施工企业全年竣工房屋面积834.63万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旅游和对外经济

扩大内需效应进一步显现,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消费热点明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比1997年增长56.1%,年均递增9.3%。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城乡市场划分,市和县零售额3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县以下零售额161.08亿元,增长7.7%。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餐饮业零售额63.14亿元,增长14.6%;私营、个体商业零售356.73亿元,增长11.1%。节日消费和各类庆典、会展活动以及现代流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吃穿用商品销势看好,汽车、电脑、通信工具等新一代耐用消费品旺销。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42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商品交易市场较为平稳。年末有各类市场49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82个,生产资料市场103个,生产要素市场14个,商品交易市场总摊位88108个,全年成交额4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在各类市场中,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68个,年总成交额35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年成交额超十亿元市场8个,年总成交额191.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98.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国内旅游总收入7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2.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3%;旅游外汇收入4973.16万美元,增长22.1%。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外向型经济有所改善。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4.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比1997年增长4.4倍,年均递增40.3%。2002年进口8.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比1997年增长6.7倍,年均递增50.5%;出口26.50亿美元,增长32.0%,比1997年增长4倍,年均递增37.9%。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3.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2%。目前与我市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与地区172个,有出口经营权的自营生产企业826家,比上年增加290家。

利用外资大幅回升。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4家,新签协议项目11730万美元,总投资2.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6%。1998-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民间投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8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比1997年增长117.7%,年均递16.8%。2002年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118.05亿元,增长3.7%;城镇集体单位投资11.83亿元,下降15.4%;股份制企业投资127.70亿元,增长52.8%;“三资”企业投资18.54亿元,下降12.9%;城乡个人投资45.09亿元,增长18.5%;工业性投资97.32亿元,增长19.5%。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全年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81.99亿元,增长17.0%,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34.63亿元,增长16.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7.15亿元,下降5.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2.74亿元,增长28.3%。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全省在建省市重点工程项目34项82个,当年计划投资7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完成投资额82.69亿元,增长11.0%。年内竣工的重点工程有:甬台温高速公路乐清段、无线市话工程、温州电厂二期、世纪广场、温州中学及一批企业集团工业园区、安心工程等24个。

建设规模扩大。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基本建设、更新改造等投资中,本年新开工项目753个,比上年增加105个,累计施工项目1235个,当年全部项目计划总投资58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项目建成投产率51.7%。全年施工房屋面积707.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5%;竣工房屋面积220.16万平方米,增长12.2%;新增固定资产167.36亿元,增长52.2%;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98.9%。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面积有所减少,但施工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432.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469.16万平方米,下降16.5%;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20.15万平方米,下降37.1%;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271.06万平方米,增长19.4%;商品房销售面积209.77万平方米,增长4.1%;商品房销售额59.64亿元,增长12.2%。年末空置房面积17.6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0%。

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火力发电60万千瓦,变电设备能力69.2万千伏安,新建高速公路53公里,新建公路132.66公里,改建公路87.1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6.76公里/61.13万平方米,防洪堤9.96公里,各类学校学生席位2.51万个/30.89万平方米,医院病床286张,公交车辆349辆。

六、交通、通信和电力

交通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公路和水运完成货运量7653万吨,货物周转量154.17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3.1%和25.4%;完成客运量24710万人,旅客周转量90.03亿人公里,分别增长7.3%和24.9%。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15亿吨公里,下降4.6%;铁路客运量369.4万人,旅客周转量8.88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4%和1.7%。港口运输发展继续加快。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60万吨,比上年增长25.0%,其中温州港吞吐量1650万吨,增长25.5%。民航运输经历两年调整出现回升,全年客运吞吐量191.32万人,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港97万人,进港94.32万人;航空货邮发运量2.13万吨,增长18.5%。民航全年平均客座率56.7%,平均载运率48.4%,分别比上年上升1.4和1.3个百分点。温州机场国内通航城市62个(包括香港、澳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机动车42.74万辆,比上年增加8.05万辆。各类机动车中,载客汽车9.98万辆,载货汽车5.49万辆,摩托车26.3万辆。

交通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全年发生公路交通事故14141起,比上年上升11.5%;交通事故死亡人数744人,上升10.6%;受伤人数9421人,上升1.4%;直接经济损失6897万元,上升44.5%。

通信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1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年内新增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12.12万门,年末拥有319.93万门;新增主线固定电话用户52.43万户,年末拥有215.9万户,其中市区73.65万户;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5.03万户,年末拥有238.3万户,其中市区83.25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61.5部/百人,其中市区为118.8%部/百人。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29.69万户,比上年增长82.5%;互联网非注册用户25.99万户,增长42.4%。邮政业务效益开始回升。全年函件总量6856万件,包裹总量106.33万件,汇票651.94万张,特快专递135.93万件,订销报纸11743万份,杂志459万份,集邮业务1723.86万枚。

电力紧缺矛盾有所缓解,但缺口仍然较大。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208.8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44.83万千瓦。全年用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工业用电82.18亿千瓦时,增长19.0%;居民生活用电25.87亿千瓦时,增长19.3%。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

财政金融改革不断拓展,管理制度继续完善,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比1997年增长226.3%,年均递增26.7%;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比1997年增长215.9%,年均递增25.9%。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5.76亿元,增长20.5%,比1997年增长162.3%,年均递增21.3%;其中支农支出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教育事业支出17.40亿元,增长27.8%;科技支出1.54亿元,增长20.3%。

年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284.9亿元,至年末存款余额14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比1997年增长181.4%,年均递增23.0%;其中新增居民储蓄存款162.73亿元,至年末存款余额745.64亿元,增长27.9%。年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24.5亿元,至年末贷款余额932.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比1997年增长220.1%,年均递增26.2%。2002年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149.45亿元,增长31.9%;商业贷款62.56亿元,下降5.4%;农业贷款30.65亿元,增长105.8%;乡镇企业贷款54.30亿元,增长11.2%;私营及个体企业贷款53.11亿元,增长30.4%;个人消费贷款168.2亿元,增长49.1%。全年货币净投放73.80亿元,增长1.0%。全市外汇结汇收入34.91亿美元,售汇支出6.2亿美元,顺差28.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7.7%。

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额237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保费收入23.95亿元,增长55.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14亿元,增长38.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积极推进区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努力改善科技进步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23项,星火计划14项,重点新产品计划11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8项,新产品试制计划353项。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26项,市科技进步奖71项。1998-2002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126项,市级337项。年内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至年末累计92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至年末累计130家。全年专利授权2477项,至年末累计12704项。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全年获资助经费2160万元。内分外联,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创办了温州虚拟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网上技术市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年末全市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92万人,比上年增长3.7%,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07万人,增长12.0%。

全面推进教育八大工程建设,加强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2.83万人,比上年增加2.63万人,占总人口16.6%。教育园区建设加快,教育层次不断提升。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13212人,比上年增招4324人;全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温录取新生27219人,比上年增加6214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1.7%,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79.5%,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4.0%,提高5.7个百分点。

教育投资主体多样化,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中小学全年新建校舍38.5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9.5万平方米,小学危房率降至2.3%。年末全市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862.84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119.25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292个,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1213场次,电影放影21289场次,观众79.96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70.37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24.50万人次。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03.61万户。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扩大。全市有卫生机构847家(其中医院67家,卫生院468家),村卫生室1766个,个体开业诊所605个。全年全市卫生事业经费为23226万元,人均卫生经费为31.4元。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706人,其中医生10148人。各级医院、卫生院病床1390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9.6张、医生13.7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全年诊疗病人1443.44万人次。医院门诊每人次费用为137.04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有序展开。农村已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个,社区服务站116个,通过农村医疗初保评审乡镇152个,参加合作医疗20.8万人。

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温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铜牌2枚,在亚洲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铜牌1枚,在全国性比赛上获得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9枚。成功主办了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并获得192枚金牌,总成绩列全省第2名。年内已建成全民健身点(苑)225个,增加公共体育用地面积13万平方米,但人均公共体育用地仍然低于全省水平。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城市设施建设和整治,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城市新中心区首期5.2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建设形成雏型。全年新增道路面积95万平方米,累计面积1006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80万平方米,累计面积721万平方米。城市交通、供排水设施继续改善。市区年末公共交通营运线路80条,年载客量2276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2%;年供水量20906万吨,比上年增长3.2%;年末供水管道1126.31公里,排水管道751.4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30.69万户,均比上年改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整治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据环境监测站监测,市区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一级的天数75天,达到二级的天数281天,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地面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据监测,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25个,和上年持平。各水系中,瓯江及飞云江水质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29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全部达标。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7.6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8.3分贝,比上年上升0.2分贝。

至年底,全市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区47个,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165.2平方公里;建成噪声控制区9个,面积124.35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噪声控制达标区覆盖率70.8%。累计建成生态示范村11个,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4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9.8%。

全年完成环保投资26.23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2%,其中治理废水投入8.22亿元,治理废气投入5.06亿元,治理固体废物投入6.04亿元。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4.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3.6%。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39.1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2.0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86.20万人,女性人口352.92万人,非农业人口138.2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962人,死亡人口33885人,人口出生率11.4‰,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6.8‰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6554元,比上年增长15.6%。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1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91元,增长8.7%。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1612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食品类支出4428元,占生活费支出3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017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食品类支出1754元,占生活费支出43.7%。

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全年竣工各类住宅面积894.03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4.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38.2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继续稳步推进。2002年全市新增住房公积金单位893人,累计汇缴单位8000多个,28.49万人。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8.31亿元,自房改以来累计归集26.41亿元,年末余额23.32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7.1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5.04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6.92亿元。

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取得新成效。全市当年计划生育率95.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59.3%,提高1.3个百分点;已婚妇女综合节育率91.3%,提高0.4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均达到省考核指标要求。

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加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67.70万人,比上年增加8.70万人,其中企业职工53.93万人,增加8.0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3.77万人,增加0.62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3.70亿元,比上年增加3.98亿元。全市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17.19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16.19亿元。参加工伤保险31.02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148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职职工29.08万人,当年实缴医疗保险费14246万元,当年支付医疗费用12992万元,其中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离退休职工8.84万人,当年支付医疗费用9290万元。

社会福利保障受到各方面重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落实。年末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408个,其中民办91个;福利生产企业336个,职工15989人,其中残疾职工6429人。城乡居民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25万人,发放保障资金3595万元,其中城镇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168人,发放保障资金695万元。农村传统救济对象27460人,临时救济49893人次。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593.8万元,市慈善总会募款2008万元,支出救助金330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65479对。市收容站全年收容48321人。

火灾损失仍呈上升趋势。全年发生火灾232次,比上年下降3.7%;火灾死亡人数50人,比上年上升8.7%;火灾受伤人数90人,上升36.4%;直接损失1823万元,上升18.9%。

全市有律师机构45个,全年办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6010件,民事诉讼案件7554件,办理经济案件3190件,行政案件诉讼557件;代理涉外及港澳台诉讼159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05万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6.26万件,其中民事公证5.27万件,经济公证0.99万件;办理涉外公证9.40万件。

全市设镇125个,乡147个,其中民族乡6个,街道办事处18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570个,村民委员会6038个。年末社区服务站14241个,城镇社区服务网点17252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145个。

注: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