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温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24:42 来源:温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59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这一主题,坚持不懈地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在世界经济明显放缓的不利条件下,使国民经济继续在快速增长的平台上运行,实现了“十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快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态势。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稳定,工业生产继续较快增长,社会需求扩大;城市建设加快,财政金融状况良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6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27.83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346.6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大。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637元,比上年增长11.2%。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1%,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2.5%,非食品类价格下降0.1%。在非食品类价格中,衣着类下降1%,家庭设备类下降3.2%,医疗保健类下降0.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8%,居住类下降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5.2%和4.0%。

积极扩大劳动就业,搞好再就业工程。年末全市从业人数431.1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人数54.84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数42.22万人,城乡个体从业人数39.49万人。按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32.63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125.3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173.11万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上年32.5:27.1:40.4调整为30.8:29.1:40.2。全年城镇招收从业人员4.55万人,失业人员年内实现再就业3.2万人,至年末下岗职工4.78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8万人,登记失业率1.4%。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工业生产向优势行业和园区集中,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41.6%,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7.79亿元,增长25.1%,并创出了一批全国、省级名牌和名优产品。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外向度由上年的15%提高到17.7%。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继续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6:57.5:35.9调整为6.1:56.6:37.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内需对经济拉动的力度仍较为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市场经济秩序需进一步规范,生产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迈进,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走出了新路子。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29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业生产经过结构性调整,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3.7:1.9:13.2:41.2调整为44.3:2.6:14.1:39.0。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开局良好。全年农业产值44.39亿元,其中经济作物产值21.90亿元,占种植业产值比重60.5%,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7.7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6.3%;粮食总产量113.7万吨,下降9.4%,粮食单产、效益比上年提高。经济特产作物发展较快。全年蔬菜产量153.9万吨,比上年增长14.9%;水果产量32.9万吨,增长0.7%;糖料产量5.04万吨,增长9.8%;油料产量0.79万吨,下降0.8%;茶叶产量2866吨,增长6.7%;花卉种植面积444公顷。

林业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年林业产值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2.5%。全年绿化造林面积2250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486公顷,累计封山育林面积201.17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147千公顷;平原植树457万株,均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全年退耕还林1420公顷。

畜牧业生产有所回升。全年畜牧业产值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肉类产量10.87万吨,禽蛋产量2.99万吨,牛奶产量1.4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0%、16.1%和29.6%。年末生猪存栏79.68万头,比上年增长3%;家禽存栏846.6万只,增长5.1%。山羊、肉兔、梅花鹿、山鸡等特种畜禽饲养也有增加。

渔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年渔业产值39.1亿元,比上年下降3.3%。全年水产品产量61.92万吨,增长1.3%,其中海水捕捞产品产量47.85万吨,增长0.5%;海水养殖产品产量11.47万吨,增长2.6%;淡水产品产量2.6万吨,增长13.6%。年末水产品海水养殖面积19.8千公顷,淡水养殖面积15.5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和27.6%。

农业投入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各级财政用于农业资金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农田水利建设筹集资金6.64亿元,投工5113.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28.14万立方米,建成标准海堤35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14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合标准量)39.43万吨,农药使用量4318吨;农村用电量32.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2%;年末机械总动力191.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其中渔业机械动力57.47万千瓦,增长4.7%。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年末农业龙头企业546家,其中集团型的企业15家,出口创汇型企业18家。先后在黑龙江、安徽、江西等地建立一批粮食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正在兴起,给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依靠创新和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64.6亿元,增长12.2%;工业总产值2005.5亿元,增长12.1%,其中国有企业产值51.6亿元,占2.6%;集体企业产值13.8亿元,占0.7%;“三资”企业产值105.8亿元,占5.3%;股份制企业434.3亿元,占21.7%;股份合作制企业621.0亿元,占31.0%;私营企业147.9亿元,占7.4%,个体工业户产值558.6亿元,占27.9%。民营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2.1%提高到96.7%,私营个体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8%下降为35.2%。在全部工业中,农村工业产值1285.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7.6%降为64.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主导行业和优势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下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增幅比全部工业高出5.6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产值130.8亿元,增长13.4%;“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产值191.3亿元,增长16.0%;市确定的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三型”企业销售产值315.8亿元,增长27.7%。全年拥有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30家,比上年增加38家,其中超5亿元的企业1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低压电器、普通机械、制革、化学、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4.8%、24.7%、26.7%、26.2%和15.6%,五大行业总产值426.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2%,行业优势明显;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产值分别为434.34亿元和2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和15.4%,两种经济成份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8.9%,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同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5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国家、省级新产品47.4亿元,增长48.9%。新增省名牌产品18个,累计已有48个;新增市级名牌61个,累计已有203个。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趋于稳定。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2963家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22,与上年基本持平。在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比上年有改善的指标有7项。全年产品销售收入787.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利税总额73.7亿元,增长22.7%,其中利润总额37.79亿元,增长25.1%。经济效益指数比上年改善的主要有:总资产贡献率13.78%,资产保值增值率123.64%,分别比上年提高0.2个和7.8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4076元/人,产品销售率95.9%。全年发生亏损企业146家,亏损面4.86%,下降1.74个百分点;亏损额1.45亿元,下降2.02%。企业债务和库存状况有所好转。年末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为135.7亿元和4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10.2%。

2001年底,全市拥有国有企业99家,集体企业1427家,“三资”企业459家,股份制企业1430家,股份合作企业1.64万家,私营企业7826家,个体经营户10.37万户。

建筑业快速发展,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3.72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市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422家,全年总产值153.49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实现利润3.40亿元,增长14.2%;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4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23%。建筑企业年末拥有资产总额152.6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价34.91亿元。施工企业全年竣工房屋面积724.4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质品率44.8%,比上年提高2.75个百分点。

四、国内贸易、旅游和对外经济

在扩大内需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幅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320.95亿元,占73.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按城乡分,市、县零售额288.94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49.51亿元。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8.86亿元,增长11.2%;餐饮业零售额55.09亿元,增长12.2%。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平稳。年末有各类市场51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90个,生产资料市场110个,生产要素市场14个,商品交易市场总摊位87572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7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67个,年总成交额344.22亿元,超十亿元市场8个,年总成交额183.59亿元。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14.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国内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增长30.2%。接待海外旅游者9.4万人次,增长56.9%;旅游外汇收入4075万美元,增长17.9%。雁荡山、楠溪江等主要景区的收入比上年均有较大增长。

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27.18亿美元,增长34.9%,其中出口20.08亿美元,增长33.9%;进口7.1亿美元,增长37.9%;全年贸易顺差12.98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出口9.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三资”企业出口5.18亿美元,增长39.6%;有出口经营权的集体和个体企业出口5.83亿美元,增长79.4%。亚欧地区是我市最大贸易伙伴,全年出口额15.15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75.4%。出口商品中,鞋类、服装、眼镜、打火机四类支柱出口产品出口额10.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8%,占出口总额的53.8%。目前与我市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64个。

全年新批准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213家,年末累计536家。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5家,新签协议项目7246万美元,总投资1.7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1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3.5%。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全面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3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13.79亿元,增长28.4%;集体单位投资63.54亿元,增长12.1%;居民个人投资38.06亿元,下降5.5%;其他单位投资8.44亿元,下降3.8%。

基本建设步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房地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投资额240.9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8.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5.89亿元,增长13.6%;更新改造投资28.79亿元,增长78.6%;房地产开发投资87.87亿元,增长58.7%。按投资行业分,交通运输投资29.95亿元,增长29.0%;邮电通信业投资19.34亿元,增长41.0%;电力投资21.84亿元,下降17.5%;市政等社会事业投资19.53亿元,增长61.4%;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投资15.62亿元,增长80.8%。

重点建设投资进展顺利。全年省市重点工程项目45项85个,当年计划投资7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年完成投资额74.52亿元,增长20.2%。国家重点项目珊溪水利枢纽工程6台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进入全面施工,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瓯江三桥、七里港区一期、温州电厂二期、洞头五岛相连工程、“沪杭福惠”光缆温州段、邮政枢纽中心及城市中心区一批重大基础项目已基本建成。

投资建设项目增多,投资效益提高。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中,本年新开工项目622个,累计施工项目1173个,计划总投资525.05亿元,增长17.5%;项目建成投产率51.3%。施工房屋面积545.42万平方米,增长31.2%;竣工房屋面积194.43万平方米,增长23.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09.93亿元,增长65.8%;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3.4%。商品房建设和销售均出现强劲态势。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190.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4%,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561.75万平方米,增长79.4%;竣工面积227.01万平方米,增长56.2%;商品房销售面积201.42万平方米,增长36.3%;销售额53.15亿元,增长52.6%。年末空置房面积23.2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32.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内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变电设备能力53.4万千伏安,新建高速公路40.48公里,改建公路18.3公里,长途电缆311.8公里,各类学校学生席位3.83万个,面积30.1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5.1公里,面积54.62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143辆,防洪堤97.03公里。

六、交通、邮电、电力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公路和水运完成货运量6215万吨,货物周转量122.94亿吨公里;客运量23020万人,旅客周转量72.08亿人公里。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6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2.7%;铁路客运量364.34万人,旅客周转量8.73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4%和4.6%。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48.4万吨,比上年增长47.5%,其中温州港1314万吨,增长52.9%。民航客运吞吐量154.96万人,比上年下降4.8%,其中出港77.7万人,进港77.3万人;航空货邮发运量3.05万吨,增长67.6%。民航全年平均客座率55.3%,平均载运率47.1%,分别比上年下降1.8和0.3个百分点。温州机场国内通航城市57个,境外航线1条。

交通事故仍处于高发态势。全年发生公路交通事故12819起,比上年上升10.4%;交通事故死亡人数677人,上升6.5%;受伤人数9383人,上升4.9%;直接经济损失4806万元,下降16.1%。

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年内新增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9.68万门,年末拥有207.81万门。温州成为全国首座电话号码升为8位的地级市。年内新增主线固定电话用户35.01万户,年末拥有163.47万户,其中市区52.35万户;年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86.95万户,年末拥有193.27万户,其中市区66.77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48.3部/百人,其中市区为90.7部/百人。年末数据数字用户1115户,互联网注册用户16.27万户,比上年增长1.4倍;互联网非注册用户18.25万户,增长1.1倍。邮政业务基本巩固。全年函件总量6555.46万件,包裹总量94.43万件,汇票612.45万张,特快专递128.32万件,订销报纸12566.4万份,杂志488.2万份,集邮业务2244.15万枚。

供电能力大为改善。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16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6.3万千瓦。全年用电量101.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工业用电69.04亿千瓦时,增长23.8%;居民生活用电21.68亿千瓦时,增长20.9%。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

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扩大了财源,促进了金融保险业发展。

全年财政总收入96.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41亿元,增长42.4%。全年财政总支出54.56亿元,增长27.7%,其中支农支出3.80亿元,增长15.6%;教育事业支出13.61亿元,增长30.7%;科技支出1.28亿元,增长20.0%。

年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201.30亿元,至年末存款余额1129.02亿元,增长21.7%,其中新增居民储蓄存款118.76亿元,至年末存款余额582.91亿元,增长25.6%。年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2.81亿元,至年末贷款余额708.11亿元,增长19.0%,其中工业贷款113.34亿元,增长10.3%;商业贷款66.15亿元,增长14.6%;农业贷款14.89亿元,增长54.8%;乡镇企业贷款48.83亿元,增长18.6%;私营及个体贷款40.74亿元,增长41.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6114亿元,现金支出6187亿元,货币净投放73亿元,增长12%。全市外汇结汇收入22.04亿美元,售汇支出5.88亿美元,顺差1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8%。

全年各类保险机构承保额2346.3亿元,比上年下降3.2%;保费收入15.36亿元,增长28.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98亿元,增长2.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积极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8项,星火计划11项,重点新产品计划14项;列入省级火炬计划4项,星火计划15项,新产品试制计划386项。全年获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1项,省科技进步奖21项,市科技进步奖76项。年内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至年末累计79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至年末累计93家。全年专利授权1942项,至年末累计10227项。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温州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高新园区企业孵化器已启动运行,温州数码城建设进展良好。

年末全市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7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74万人,增长5.4%。此外,各企事业单位直接向全国各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全面推进教育八大工程建设,加快了教育发展步伐。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0.2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占总人口16.3%。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8888人,比上年增招1432人,年末在校学生21837人。全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温录取新生21005人,比上年增加3258人。高中毕业生升普通高校的比例为71.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4.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480人,在校学生7826人;普通高中118所,招生40471人,在校学生10.87万人;职业高中79所,招生23653人,在校学生54967人。在义务教育段中,小学1705所,在校学生65.18万人;初中364所,在校学生35.0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学生2643人。义务教育人口入学率达到99.93%,小学和初中两级学校巩固率分别为99.1%和98.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73.0%,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8.2%,提高3.9个百分点。民办教育多样化。年末民办中小学110所,在校学生7.20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在园幼儿16.72万人,入园率67.4%。

全市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人数58699人,其中普通高校1699人。办学条件改善。高校新校区已全面开工建设,年内已有部分校舍投入使用。中小学全年新建校舍32.9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5万平方米,小学危房率降至4%。年末全市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805.7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92.81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292个,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959场次,电影放影1510场次,观众121.2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92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80.6万人次。年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96.29万户。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全市有卫生机构736家,其中医院56家,卫生院485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769人,其中医生9248人。各级医院、卫生院病床12922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7.5张、医生13.1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全年诊疗病人1429.9万人次。全市个体开业诊所3462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贯彻《全民健身纲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温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在亚洲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3枚。温州第六次蝉联“全国游泳之乡”称号。已建成全民健身点(苑)225个,增加体育用地面积12.4万平方米。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市新中心区首期5.2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形成建设高潮,市府路、府东路、府西路等新区主干道全线贯通。旧城改建初步达到“显山露水”的成效,五马街保护性改造工程业已竣工。市区十大标志性建筑、十大公园和十大道路建设进展良好。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市区新增公共绿地107.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29万平方米,累计面积911.24万平方米。市区公交营运线路70条,年供水量20264万吨,煤气液化气用户30.68万户,新铺设排水管道27.6公里,供水管道80.44公里。

整治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据环境监测站监测,市区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一级的天数92天,达到二级的天数262天,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市地面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据监测,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26个,比上年增加1个。各水系中,瓯江及飞云江水质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31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全部达标。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7.7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8.1分贝,均比上年略有下降。交通、工业、施工、生活及其他声源构成比分别为5.1%、5.1%、6.0%、54.0%和29.8%。

至年底,全市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区37个,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165.2平方公里;建成噪声控制区9个,面积120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噪声控制达标区覆盖率98.3%。全市建成生态示范村11个,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2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9.8%。泰顺县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乐清四都乡已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

全年完成环保投资24.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6%,其中治理废水投入9.2亿元,治理废气投入4.1亿元,治理固体废物投入2.2亿元。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0%。重点开展了对温瑞塘河的大规模治理。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38.8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1.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1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2.0‰,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7.5‰。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4322元,比上年增长27.5%。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0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83元,增长9.0%。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8998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3448元,比上年增长8.7%。

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全年竣工各类住宅面积960.52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34.1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继续稳步推进。2001年全市新增住房公积金单位433个,累计汇缴单位6886个,27.57万人。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5.65亿元,自房改以来累计归集19.73亿元,年末余额16.07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6.5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8.26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3.0亿元。全年出售公房1394套,总建筑面积6.89万平方米,回收售房款2782万元,房改以来累计归集售房款6.19亿元。住房货币化分配正在实施之中。

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巩固。全市当年计划生育率93.8%,比上年提高10.3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58.0%,提高2.8个百分点;已婚妇女综合节育率90.9%,下降0.2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均达到省考核指标要求。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59.0万人,其中企业职工45.8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3.15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2.44亿元;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16.32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13.48亿元。参加工伤保险28.75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131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5.95万人,当年实缴医疗保险费35632万元,当年支付医疗费用7247万元,其中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离退休职工8.16万人,当年支付医疗费用5075万元。

扶贫济困进一步受到政府重视。全市年末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409个,其中民办收养性单位119个;福利生产企业358个,职工13129人,其中残疾职工5657人。城乡居民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02万人,发放保障资金2548万元,其中城镇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471人,发放保障资金555万元;在农村传统救济对象中,临时救济4.93万人,定期救济1.33万人。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3500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64314对。殡葬改革迈出了大步伐,全市十一个县市(区)已基本全面推行火化制度,2001年死亡人口火化率达到98%。

重大火灾时有发生。全年发生火灾241次,比上年下降9%;火灾死亡人数46人,比上年上升44%;火灾受伤人数66人,上升1.87倍;火灾损失1532.41万元,下降17%。

全市有律师机构43个,全年代理国内刑事诉讼6815件,民事诉讼4116件,经济案件诉讼3199件,行政案件诉讼542件;代理涉外及港澳台诉讼123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35万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9.87万件,其中民事公证6.95万件,经济公证2.92万件;办理涉外公证7.05万件。

全市设镇129个,乡147个,其中民族乡6个,街道办事处13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688个,村民委员会6108个。年末社区服务站157个,城镇社区服务网点16070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139个。

年末全市土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7人。

注: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