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温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4:18:38 来源:温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50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及时把握国际经济环境好转和国内经济出现重大转机的有利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总目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和全面进步,圆满地完成了全年预期目标和“九五”计划,为实施“十五”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基本平稳,外贸出口增势强劲,财政金融状况良好,市场物价稳定,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全省前列,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提高。

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54.41亿元,2000年比1995年增长104.2%,年均递增15.3%。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4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76.15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297.56亿元,增长13.2%。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7.3∶57.4∶35.3调整为6.6∶57.5∶35.9,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360元,比上年增长11.5%。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内在需求的成长机制不成熟,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较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改制企业的效益尚不明显,农业结构调整单一,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了良好开端。全市各地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9亿元,比上年增长6.2%。“九五”时期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1.9亿元,2000年比1995年增长32.3%,年均递增5.8%。

种植业结构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调减了粮食等种植面积,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全年农业产值41.44亿元,其中经济作物产值16.9亿元,占种植业产值比重51.8%,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8.3千公顷,比上年调减32.9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25.5万吨,下降14%;蔬菜产量114.3万吨,比上年增长15%;水果产量12万吨,增长0.4%;糖料产量4.6万吨,增长67%;油料产量0.8万吨,茶叶产量2686吨,比上年略有增产。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林业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造林面积4439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建设1846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0569公顷;累计封山育林面积70834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19465公顷;平原植树388.8万株,均超额完成省计划。

畜牧业生产继续回升。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年末生猪存栏77.4万头,比上年增长4.5%;家禽存栏805.7万只,增长7.4%。全年肉类产量10.1万吨,其中猪肉产量7.6万吨,禽肉产量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8%、3.9%和36.5%。全年禽蛋产量2.6万吨,增长1%;牛奶产量10823吨,增长14.8%。

渔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实现渔业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水产品产量61.1万吨,增长8.9%,其中海水捕捞产品产量47.6万吨,增长7.4%;海水养殖产品产量11.2万吨,增长14.3%;淡水产品产量2.3万吨,增长15%。年末水产品海水养殖面积19.2千公顷,淡水养殖面积12.1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0.6%。

农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各级财政用于支农资金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建设农业园区70个,53.5公顷,至年底农业园区增至302个,总面积170千公顷。全年农田水利建设筹集资金7.4亿元,投工5595.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5054.1万立方米,建成标准海堤76.15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合标准量)41.3万吨,农药使用量4704吨,农村用电量2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7%。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0.5万千瓦,其中渔业机械动力54.9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9.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围绕产业升级计划,以提高效益、调整结构、推进国企改革为重点,发展速度加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完成工业总产值18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九五”时期完成工业总产值6992.5亿元,2000年比1995年增长1.6倍,年均递增20.8%。2000年各种类型工业生产都取得增长,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51.4亿元,占2.8%;集体企业产值91.7亿元,占5.1%;股份合作企业产值730.5亿元,占40.4%;股份制企业产值179.5亿元,占9.9%;私营企业产值135.6亿元,占7.5%;个体工业户产值530.1亿元,占29.3%;“三资”企业产值85.0亿元,占4.7%;农村工业产值1220.5亿元,占67.6%。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资源配置向优势行业和产业集中。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实现产值6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上年29.1%提高到34.6%,其中大中型工业产值122.0亿元,增长23.5%;“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产值167.7亿元,增长29.8%,增幅明显高于工业的整体水平;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上年64家增加到92家。机械、化工、轻纺等行业生产发展强劲,低压电器、汽摩配件、服装鞋革等支柱产品生产集中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6.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45.7%,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6%。

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3.8,比上年提高4.3,创出了近几年来的新高。在七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比上年改善的或基本稳定的5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3.0%,提高0.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1%,提高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2次/年,提高0.3次;产销率95.7%,提高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7357元/人,增长9.7%。企业获利能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利税总额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利润总额28.4亿元,增长26.9%;在经济效益考核的2104家企业中,1297家盈利企业利润比上年增加,其中691家企业增幅在50%以上。在亏损企业中,122家企业年内扭转了亏损。全年利税、利润超1000万元的企业分别增加到76家和36家,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额的46.1%和44.0%。产品库存和债务状况有所改善。年末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净额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4.9%和20.5%,低于销售增长13.3和7.7个百分点。在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均有改善的同时,重点骨干企业经济效益改善更为明显。大中型企业和“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七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152.0和168.2,分别比上年提高34.2和30.0,高出工业总体水平20.3和34.4。大中型企业实现利税10.4亿元,增长34.8%;实现利润5.7亿元,增长42.7%;“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利税18.7亿元,增长36.3%;实现利润10.8亿元,增长4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0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2.3万家,其中股份制企业1125家,股份合作企业1.76万家,私营企业7819家,个体经营户9.4万户,“三资”企业404家;全市民营企业12.1万家。年末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31.4万人,其中农村工业从业人员93.8万人。年末工业企业实收资本427.2亿元,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原价237.7亿元。

建筑业继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市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全年总产值10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39.8%。施工企业全年竣工房屋面积576.3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质品率42%;建筑企业年末拥有资产123.3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价27.42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26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九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6.24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2倍,2000年比1995年增长1.06倍,年均递增15.5%,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88.63亿元,增长8.8%;集体单位投资56.67亿元,增长11.8%;居民个人投资40.28亿元,下降15%;其他单位投资79.67亿元,增长44.6%。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2.02亿元,增长30.4%;更新改造投资16.12亿元,与上年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55.37亿元,增长23.3%;其他投资8.77亿元,下降1.7%。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继续扩大。全年交通运输业投资23.22亿元,增长30.7%;邮电通信业投资13.71亿元,下降8.1%;电力投资26.47亿元,增长66%;市政等社会服务业投资12.1亿元,增长12.8%;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投资8.64亿元,增长23.4%。

重点工程建设再创新高。全年在建省、市重点工程项目45项,总投资267.8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6.77亿元,增长18%,全年完成投资62亿元,增长27.6%。东瓯大桥、瓯江五桥、邮政枢纽中心、广播电视大厦、国际贸易中心等11个主项目、7个支项目重点工程年内竣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甬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温州电厂二期等大型重点骨干工程进入施工高潮。

城镇以上单位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中,年内新开工项目802个,累计施工项目1342个,计划总投资44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年施工房屋面积415.66万平方米,增长9.7%;竣工房屋面积157.2万平方米,增长5.5%;固定资产66.26亿元,增长0.1%;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2.2%,平均建设工期620天,项目建成投产率58.8%。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715.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313.1万平方米,增长20.3%;年内商品房竣工面积145.37万平方米,下降35.1%;商品房销售面积147.78万平方米,下降30.7%。年末空置房面积23.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全年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21.58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6.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4万平方米,实际销售额34.82亿元。

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2.1%,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34.7%。

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变电设备能力34.4万千伏安,新建高速公路14.67公里,改建公路88.35公里,长途电缆533公里,各类学校学生席位4.25万个/20.9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5.13公里/65.89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3.63万吨/日,城市公共交通车辆249辆,防洪堤30.49公里。

五、交通、邮电和电力

交通、邮电和电力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邮电业完成增加值6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公路和水运完成货运量5454.59万吨,货物周转量101.29亿吨公里,客运量21522万人,旅客周转量64.31亿人公里,保持稳定发展。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17.48万吨,增长18.3%,其中温州港859.44万吨,增长21.9%。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5.25亿吨公里;客运量340.20万人,比上年增长5.8%;旅客周转量8.35亿人公里,增长9.4%。民航完成客运吞吐量162.77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其中出港81.11万人,进港81.66万人;航空货邮发运量1.82万吨,增长38%。民航全年平均客座率57.1%,平均载运率47.8%。目前温州机场国内通航城市58个,境外航线2条。

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全年发生公路交通事故11594起,比上年上升124.3%;交通事故死亡人数636人,下降14.4%;受伤人数8940人,上升187.6%;直接经济损失4138万元,上升16.5%。

通信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年内新增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8.35万门,年末拥有198.13万门。年内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3.41万户,年末拥有128.46万户,其中市区42.5万户;年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2.08万户,年末拥有106.32万户,其中市区40.37万户。全市包括移动电话的电话普及率为31.9部/百人,其中市区为69.5部/百人。年末数据数字用户4924户,互联网用户65357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8.6%和158.5%。邮政业务趋于稳定。全年函件总量4052万件,包裹总量85.74万件,汇票257.7万张,特快专递85.15万件,订销报纸8929.1万份,杂志319.6万份,集邮业务2974万枚。

电力供应大为改善。全年用电量84.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工业用电55.78亿千瓦时,增长30.5%;居民生活用电17.93亿千瓦时,增长25.5%。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137.7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4.4万千瓦。

六、国内贸易、旅游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6.6%。“九五”时期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5.6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05倍,2000年比1995年增长79.9%,年均递增12.5%。在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市、县零售额249.11亿元,增长5.7%;县以下零售额148.8亿元,增长8.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7.72亿元,增长5.5%;餐饮业零售额49.11亿元,增长30.8%,其他行业零售额71.08亿元,下降1.6%。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27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比重68.2%。

年末有各类市场54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17个,生产资料市场114个,生产要素市场13个,商品交易市场总摊位10.02万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64.89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73个,年总成交额344.88亿元,超十亿元市场8个,年总成交额185.0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为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了旅游设施建设。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94.8万人,比上年增长16.4%;国内旅游总收入47.47亿元,增长19.12%,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5.99万人,增长10.1%;旅游外汇收入3457万美元,增长23.7%。

在全球经济、贸易环境好转和国家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支持下,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3%,其中进口5.15亿美元,增长27.7%;出口15亿美元,增长82.2%。“九五”时期完成出口总额39.2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76倍,2000年比1995年增长4.42倍,年均递增40.2%。2000年批准自营出口权企业115家,年末累计323家,经营主体多元化趋向逐步形成。全年国有企业出口8.04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3.71亿美元,有出口经营权的集体和个体企业出口3.15亿美元,比上年均大幅增长。出口商品中,服装出口2.58亿美元,鞋类出口3.17亿美元,灯具出口1.59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5.44亿美元,打火机、眼镜出口1.02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出口额分别为6.77、4.62、1.54和1.13亿美元。

利用外资情况好转。全年新批外资协议84项,协议项目金额670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财政收入增加,金融业务继续扩大。

全年财政收入73.8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九五”时期财政收入245.91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77倍,2000年比1995年增长1.79倍,年均递增22.8%。2000年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44.52亿元,增长33.1%。全年财政支出4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支农费支出3.29亿元,增长26.2%,教育事业费支出10.41亿元,增长19.5%,科技支出1.04亿元,增长31%。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27.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17亿元,增长2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4.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4.56亿元,增长22.3%。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9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9.81亿元,增长30.7%,其中工业贷款102.79亿元,增长5.5%;商业贷款57.71亿元,下降1.1%,农业贷款9.65亿元,增长14.3%;乡镇企业贷款41.17亿元,增长18.3%,私营及个体企业贷款28.76亿元,增长1.2%。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4928.22亿元,现金支出4993.58亿元,货币净投放65.36亿元,下降6%。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各类保险机构全年承保额277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保费收入11.93亿元,增长8.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9亿元,下降19.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改善科教兴市运行机制,推动了科技进步。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2项,星火计划7项,省级火炬计划5项,星火计划17项,新产品试制计划315项,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6项。5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本年新增19家;61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1项列入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金项目,其中本年新增7项。温州数码城在年内启动。在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中,一批项目获得了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2项,市级91项。全年专利授权1776项,至年末累计8335项。

2000年制定和实施《关于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温州教育八大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和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18.6万人,占总人口16.1%。高等教育在改革和调整中加快发展。年末拥有普通高校6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招生7456人,比上年增招3045人,年末在校学生1535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8807人;普通高中招生3.83万人,在校学生10.0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9102人,在校学生47539人。基础教育成果得以巩固,年末初中在校学生34.51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6.02万人,义务教育人口入学率达到99.6%,两级学校巩固率均接近100%。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比例上升到34.3%,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升入高中段学生比例上升到66.9%,提高8.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到13.1%,提高4.3个百分点。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年末民办中小学78所,在校学生4.98万人;民办职业高中45所,在校学生2.26万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温录取新生17747人。全市各类幼儿园在园幼儿18.13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3.68万人。青壮年非盲率为98.9%。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活跃繁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321个,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团体演出1366场,观众212.9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84.19万册(件),年总流通267.6万人次。广播电视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高了综合覆盖率。至年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1%,分别比上年提高10.5和5.7个百分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9.08万户,入户率48%。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卫生机构782个,其中医院57家,卫生院510家;医疗单位病床床位1241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515人,其中医生9111人。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16.9张,医生13.5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全年诊疗1277.8万人次。全市个体开业诊所3211人。农村初级保健继续改善,全市已有112个乡镇达到或基本达到初保规划要求,占乡镇总数39.2%,已有116.75万人口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温籍运动员在国际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2枚;在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金牌19枚,银牌21枚,铜牌18枚。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

十、环境保护

2000年,开展了以“一控双达标”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控制工业污染源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初步改善了环境质量。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符合环境空气功能区要求。据市区监测站统计,市区全年污染指数达到一级的天数占21.9%,达到二级的天数占74%,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市地面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据监测,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25个,比上年增加5个。各水系中,瓯江及飞云江水质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山根、泽雅14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全部达标。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7.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2分贝,均较上年略有下降。交通、工业、施工、生活及其他声源构成比分别为7.3%、6.3%、0.5%、77.2%和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至年底,全市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区34个,建成生态示范村11个,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0个,森林公园12个,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率18.2%。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155.7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已建成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65.8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58.7%。

至2000年11月底,全市2159家工业污染源企业已经治理达标1848家,关闭、停产治理、拆除污染设备或转产311家。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4.65亿元,完成达标治理任务。全市全年完成环保投资26.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治理废水投入15.62亿元,治理废气投入4.98亿元,治理固体废物投入1.89亿元,治理噪声投入0.84亿元,治理其他污染物投入1.96亿元。市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4%,工业废气处理率为33.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6.9%。

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1229元,比上年增长10.6%。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1元,比上年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98元,比上年增长6.8%,增幅均比上年提高。“九五”时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递增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递增8.1%。

福利事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全市有各类福利院9个,福利企业371个,职工10940人,其中残疾职工5207人。全年优抚对象14.08万人,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的对象6975人。全年办理结婚登记85684对。

社会保险事业在加强规范化管理中进一步扩大。年末有53.28万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企业职工35.5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1.22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金8.0亿元。年末有30.49万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1443万元。年末有9.24万人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当年实缴医疗保险费2299万元,当年支付医疗费用407万元。年末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职工15.09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9.99亿元;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离退休职工5.41万人,当年支付医疗费用278万元。

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全年竣工各类住宅面积738万平方米。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7平方米。住房改革继续深入。全年出售公房2140套,10.04万平方米,归集资金2815万元。房产二级市场全年成交房产交易1.7万件,成交面积115.7万平方米,交易金额29.3亿元,其中房改房上市成交2606套,16.0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3.95亿元。至2000年底,全市累计住房公积金实缴单位6558个,26.11万人,当年归集住房公积金4.38亿元,房改以来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10.65亿元。当年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5.08亿元,年末累计发放贷款余额8.44亿元。住房分配货币化正在实施之中。

火灾发生有所控制。全年发生火灾264起,比上年减少52起;死亡32人,减少44人;受伤23人,减少53人;直接经济损失1840万元,减少1146万元。各类火灾中,住宅火灾128起,占48.5%;重大火灾6起,死亡6人,均比上年明显下降。全年无发生特大火灾。

全年办理国内公证12.46万件,其中民事公证9.44万件,经济公证3.02万件;办理涉外公证6.53万件。律师机构办理刑事诉讼及代理4187件,民事案件诉讼代理5867件,经济案件诉讼代理3864件,行政案件诉讼代理462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32万件。

计划生育情况有所改观。全市当年计划生育率为83.5%,比上年下降6.4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55.2%,提高6.4个百分点;已婚妇女综合节育率91.1%,下降0.4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均达到省考核指标要求。

年末全市土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8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5人,其中市区1012人。

全市设镇130个,乡156个,其中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18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694个,村民委员会6177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091个。

注: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