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宁波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3:31:02 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866次

宁波统计信息网

2007年,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的战略部署,经济发展平稳较快,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结构调整成效显现,统筹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88.7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1716.4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90.8亿元,增长16.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6103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026美元)。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增强,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GDP分别增长14.2%、14.7%、14.9%和14.8%,同比分别提高1.0、1.7、1.7和1.4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94.8亿元,增长30.0%,地方财政收入329.1亿元,增长27.9%。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1.0亿元,增长26.8%。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加大了对社会事业和民生事务的投入,重点保障了实事工程和“解难创优”等的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分别支出63.4亿、59.1亿、22.5亿、25.3亿、4.2亿和15.2亿元,分别增长20.8%、25.9%、36.6%、23.7%、36.5%和53.5%。

就业和再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1万个,年末政府公益性岗位数达6782个。全市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共投入再就业专项资金4.5亿元,其中发放用工补助和企业社保补贴2.5亿元,1.8万家用人单位、5.7万名失业人员享受补助;组织2.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7.2万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被征地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在60%以上。通过政策帮扶,全年共有6.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已连续五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水平总体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3%,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6%,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0.4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109.7亿元,增长5.1%;林业6.8亿元,增长6.0%;畜牧业43.1亿元,增长0.3%;渔业87.6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3.2亿元,增长5.3%。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54.9%。种植结构适度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2.9万公顷,减少1.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万公顷,减少4.5%,粮食产量75.7万吨,下降8.0%;蔬菜播种面积10.2万公顷,增长5.3%。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资金达7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0%。“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全市共投入资金23.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9.3亿元;新增全面小康示范村86个、环境整治合格村357个;五年来累计建成示范村222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517个。“联镇带村”、“村企结对”成效显著,全市已有5085家企业与2639个村结对,实现了村企结对全覆盖;年内实际完成共建项目1721个,到位资金2.2亿元。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9家,总计达217家,销售产值上亿元的达56家,吸纳农民就业约23.0万人,联结农户约104.2万户;至2007年末,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获中国名牌4件,中国驰名商标13件,国家发明专利73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年整治河道440公里;改善43.1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9.8万人,受训后转移就业5.0万人,转移就业率为70.5%。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9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85.0亿元,增长25.5%。非公经济快速增长,其中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1.8亿元,增长23.7%;外商投资企业1774.5亿元,增长45.2%;港澳台投资企业1510.5亿元,增长29.9%。自主创新迈出新步伐,完成新产品产值1076.3亿元,增长44.1%,新产品产值率达13.8%,提高1.8个百分点;完成高技术产业产值647.1亿元,增长62.8%。市场拓展有效,完成销售产值7610.5亿元,增长25.4%,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76%;其中完成出****货值2362.5亿元,增长35.3%,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重工业5227.7亿元,增长29.1%,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88变化为1∶2.04。产值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产值5466.9亿元,增长26.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4.7亿元,产值总量首次超越石油加工业而居各行业之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1亿元,增长88.2%,增速居各行业前列,产值规模由上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4位。

工业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实现利税640.2亿元,利润389.0亿元,分别增长22.5%和24.6%。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16.78分,提高了7.94分。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有14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平均增速。

建筑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7.3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98.4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12.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28.0万平方米,增长9.5%;竣工面积3830.7万平方米,增长5.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9万元/人,提高0.3%。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7.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6.7亿元,增长5.2%。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45.8亿元,增长1.3%,完成工业投资728.9亿元,增长1.9%,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8.6%和69.7%,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26.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47.6亿元,增长11.2%,高出全社会投资增速4.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管理业、居民服务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事关民生的行业投资增势明显,分别增长52.0%、67.6%、32.3%、308.8%、47.1%和171.0%。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32.9亿元,比上年增长6.2%。购置土地面积178.8万平方米,下降32.0%;开发土地面积264.9万平方米,下降27.9%;竣工房屋面积634.1万平方米,下降13.9%,其中住宅398.9万平方米,下降28.1%;商品房销售面积767.2万平方米,增长25.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31.5万平方米,增长23.2%;空置面积119.2万平方米,下降20.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中心城区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0亿元,永达路、沧海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建成通车。积极推进16.7万平方米非成套房改造,完成老小区整治面积86万平方米;推出2501套限价房。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条,河坎垂直绿化工程6条。完成东钱湖水厂一期25万吨/日建设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122万吨。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新辟公交线路20条,优化调整线路43条,开通临时专线19条。改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完成环城西路南段等9.2万平方米沥青铺设和柳汀街等6.6万平方米人行道改造工程,完成老三区113条背街小巷改造,改造路面23.6万平方米。强化市容卫生管理,城区道路清扫面积达1450万平方米,机械化率为46.8%,18小时以上动态保洁率达100%。完成姚江城区段两岸截污纳管工程,实施核心区污水管网沟通和改造,市区排水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水标准。市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9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28%。

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920.5亿元,增长17.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14.7亿元,增长14.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增长17.4%,农村增长17.1%。分商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零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汽车类商品,全年实现零售额98亿元,占限上贸易企业零售额的比重达26.3%,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此外“吃”、“穿”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0.1%和16.0%。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接待国内游客3074万人次,增长1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8.2亿元,增长20.2%。接待入境游客68.9万人次,增长26.8%;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3亿美元,增长27.4%。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206个,比上年增长39.0%。其中举办展会103个,增长28.7%;展览面积102万平方米,增长27.5%;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21个,增长31.0%。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消博会实现贸易成交额10.6亿美元;浙洽会共签约外资项目231个,合同外资32.8亿美元;食博会实现成交额72.7亿元。

六、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11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565.0亿美元,增长33.9%,其中出口382.6亿美元,增长33.0%,进口182.4亿美元,增长35.7%。贸易结构不断改善,加工贸易增长较快,进出口额达148.5亿美元,增长50.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389.9亿美元,增长31.7%。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1.4%和42.0%,高出平均水平8.4和9.0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3.4%和37.7%,均快于进口平均增速。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3.1%。其中第三产业新批项目231个,实到外资4.4亿美元,增长7.7%;房地产项目实际外资增长120.8%,批发零售业实际外资增长38.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1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18家,项目总投资额1.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5亿美元,增长188.0%。

对内合作扎实推进。全市引进内资项目2115个,协议引进内资319.5亿元,实际引进内资170.6亿元,较上年均有明显增长。全年新增山海协作项目96个,总投资136.7亿元,与衢州资源与产业合作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与舟山的山海协作工程工作进一步深化。完成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项目130个,总投资133.4亿元。完成投资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合作项目41个,总投资36.4亿元。以浙东四市合作为重点的区域合作有序推进,以成都·宁波周活动为重点的区域统筹工作全面启动。

七、港口、交通

港口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45亿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58亿吨,增长6.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5.0万标箱,增长32.3%,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集装箱航线总计达190条,其中远洋干线101条,近洋支线46条,内支线19条,内贸线24条;月均航班810班,最高月航班达844班,月作业量连续突破80万标箱的新水平。

交通建设继续推进。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25.3亿元。其中公路完成投资92.0亿元,全年新增高速公路100公里,改建高速公路59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326公里,“一环六射”主骨架形成,公路总里程达9320.1公里,公路密度达95公里/百平方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绕城高速西段、杭甬高速拓宽工程建成通车。完成水路建设投资17.0亿元,杭甬运河宁波段二期基本通航。甬台温铁路宁波段完成投资15.7亿元,增长17.0%。

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3.1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21.3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4.5%。其中公路客运量3.0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2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5.0%和14.5%;铁路旅客发送量836.9万人次,增长12.3%;民航旅客吞吐量330.0万人次,增长11.0%。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2.3亿吨,货物周转量1058.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9%和12.4%。其中水运货运量8706万吨,货物周转量977.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8.5%和12.4%;公路货运量1.3亿吨,货物周转量81.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0.3%和12.9%;铁路货物发送量1329.8万吨,增长8.3%;民航货邮吞吐量5.6万吨,增长5.4%。

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3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77.2亿元,增长13.2%。企事业单位存款稳步增长,年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达2033.7亿元,增长16.3%;储蓄存款增幅回落,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856.2亿元,增长3.6%,增幅下降15.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4961.9亿元,增长21.7%(可比口径,下同),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35.9亿元,增长22.1%。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年末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2893.1亿元,增长25.8%;中长期贷款余额1816.3亿元,增长19.7%。分投向看,制造业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增长迅速,年末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1923.0亿元,增长29.2%;个人贷款余额881.2亿元,增长70.8%,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83.4亿元,增长58.6%。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8.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良好态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证券市场连创新高。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至2007年底总计达33家,其中A股26家、境外H股及红筹股7家。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达17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4%。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14631.4亿元,增长507.4%;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169.2亿元,增长222.1%;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912.0亿元,增长296.4%;期货代理交易额6744.1亿元,增长174.4%;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63.7万户,增长48.1%。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4亿元,增长26.3%;人身险保费收入37.8亿元,增长18.6%。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26.3亿元,增长30.3%。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全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2787件,授权量8845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2.8%和46.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39件,授权量293件,分别增长29.1%和46.5%。至2007年底,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共93家,省级292家,市级539家。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年新增“驰名商标”80余件、“中国名牌产品”17个,累计已培育117件驰名商标、61个“中国名牌产品”。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35所,在校学生137.5万人,教职工总数达8.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5万人。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学率达97.6%,毛入园率为141%。义务教育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和99.9%以上;全市共有62万余学生享受免杂费教育政策,涉及金额约1.3亿元;在义务教育段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有21.4万人。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7.4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录取率达8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在甬高校数达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6万人,增长4.9%,本专科比例为48.3∶51.7,本科生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有3个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甬高校博士点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6%,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服务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建设。民办教育进入新阶段,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250所,在校(园)生29.2万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23.7%。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继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标准化学校比例达75%,居全省领先地位。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各类人才6万余人,引进外国专家95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家,引进博士后10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高级职称2.1万,博士、博士后1010人,硕士9000人,各类专家1750人(包括柔性引进院士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7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188人,正高职称专家1500人),博士后工作站总计达24家,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取得重大突破,甬剧《典妻》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称号,5件作品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3个节目荣获全国“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新创建340个村落、社区文化宫,“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逐步形成;全年放映电影达24810场,戏剧1000余场,受惠群众千余万人次,在全国提前实现“一月一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市现有文化经营单位8488家,市场良好率为94.7%。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宁波剧院、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全年共引进境内外百余个演出团体,举办各类演出400余场,其中境外及国家级高雅艺术演出近百场。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2.1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7张、5.9人、2.8人和2.0人。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51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人数达370万人,参合率达96.6%。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市121家乡镇卫生院全面完成第一轮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为330.45/10万。爱国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再获“全国卫生城市”荣誉。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成功举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参赛人数达5140名,创历史新高。组团参加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取得1金4银6铜、总分156分的良好成绩。全年运动员在世界、亚洲级比赛中获世界亚军1个,亚洲冠军2个;在全国比赛中获29金25银33铜;在省级比赛中,获157金83银69铜。积极举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全年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继续实施“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更新、建设了30个城市社区体育建设设施,建成550个农村体育健身路径和各类球场200余个。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7.1亿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4.6万人,比上年增长7.3‰,其中市区人口218.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98‰,死亡率5.92‰,自然增长率2.06‰。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13.6%。受经济增长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拉动,工薪收入仍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体,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526元,农村居民5876元,分别增长10.2%和15.1%;居民投资渠道多元化使得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其中市区和农村居民人均股息、红利收入分别增长339.5%和80.7%;各项保障措施的贯彻落实使得市区和农村居民人均离退休养老金分别增长27.7%和27.6%。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26∶1缩小为2.219∶1。全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921元,增长9.9%,恩格尔系数为37.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062元,增长9.3%,恩格尔系数为40.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相继出台实施《宁波市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基本构成了我市惠及城乡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7.0万人,比上年净增27.2万人,月人均养老金1264元,增长11.0%,养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达到43.2个月,位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1.8万人,净增24.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5.8万人,净增15.3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595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0.0万人,净增43.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2.9万人,净增38.3万人。年末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52.1万人,增长3.8%,其中重点参保对象参保率达80%以上。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4万人,低保资金支出1.2亿元,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万人,低保资金支出0.4亿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6.1%,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全市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6家,床位数1.9万张,收养人员1.4万人。慈善事业不断拓展,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共募集善款3.4亿元,增长38.2%;救助支出2.0亿元,增长101.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区划工作进一步规范,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6个区、2个县、3个县级市、80个镇、11个乡、59个街道办事处。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全市登记注册社团1624个,比上年增长3.2%;民办非企业单位2238个,增长11.3%。全市居委会和村委会结构得到调整,共有居委会541个,村委会2612个。

十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循环经济稳步推进,颁布《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宁波化工园区等6个园区开展了生态化改造。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2007年有55个饮用水源地创建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12个饮用水源地创建为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累计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90个,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12个。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有23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至年末,累计有6个镇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2个乡镇(不包括已获命名的全国环境优美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占全市91个乡镇的46.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网络进一步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60%以上。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年均浓度全部达到二级国标,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2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1%。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全市投入节能降耗专项资金1.6亿元,关停小火电和小食品企业53家。预计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8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等价)为1.19吨标煤,下降5.8%。能源转换效率提升,全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为315克/千瓦时,同比减少4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约为92.1%,提高0.9个百分点。出台《宁波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推行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火电锅炉脱硫设施20套,化学需氧量(COD)净削减量为1.2万吨,二氧化硫(SO2)净削减量为9.6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22.6%和44.6%。

“平安宁波”建设逐步深入。安全形势稳定,全年刑事案件破案数、抓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数分别比上年增加5.5%、5.2%;恶性案件破案率继续保持100%,打击“两抢一盗”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成绩均居全省前列。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10%,死亡人数下降4.2%,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6%。全市地产加工食品抽样检测批次合格率为96.0%,其中QS食品批次合格率为97.5%;全市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54/10万,为历史最低。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6.84%,提高2.18个百分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4592家,调解纠纷35043件,调解成功34415件,成功率达98.2%,履行34366件,履行率达99.8%。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测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指:

批发业:年末从业人员2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6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4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