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宁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力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和建设“平安宁波”战略部署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新形势和新挑战,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第一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353.5亿元,增长11.8%,其中工业增加值1201.8亿元,增长12.2%,第二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964.1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比为5.3:55.3:39.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38733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超过4700美元)。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5764个。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5亿元。组织2.8万名失业人员、7.5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转移培训,培训就业率在60%以上。全市共7万名失业人员在政策帮扶下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8万名。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已连续三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2%。
二、农业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7.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91.1亿元,下降1%;林业5.3亿元,增长17%;畜牧业33亿元,增长12.2%;渔业75.3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亿元,增长11.6%。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54.7%。由于晚稻成熟期遭遇水稻褐飞虱灾害,粮食产量减少。全年粮食产量80.1万吨,比上年减少4.3%;其中谷物产量68.1万吨,比上年减少6.2%。
城乡产业联动加强。新一轮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始启动,农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2家,其中省级16家、国家级6家。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贴息补助工作稳步推进,共下达市级技改补助资金1550.8万元,县(市)区配套649万元。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共投入农民培训专项资金6800万元,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25.3万人次,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5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国有控股工业1195.1亿元,增长23.8%;股份制工业741.4亿元,增长27.4%;私营工业1377.6亿元,增长21.2%;外商投资工业822.3亿元,增长28.1%;港澳台商投资工业857.1亿元,增长34.8%。轻工业总产值1743.5亿元,增长20.1%;重工业2978亿元,增长26.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67变化为1:1.71。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增速趋缓,部分行业表现较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利润254.4亿元,实现利税428.1亿元,分别增长3.4%和4.8%。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08.14分,同比呈下降趋势。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利润增长在10%以上。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效益较好,实现利润增幅分别为10.5%和22.9%。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9%;建筑业总产值7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64.3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9%。全年完成建筑业施工面积877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竣工面积3018.7万平方米。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1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第一产业投资2亿元,下降12.7%;第二产业投资755.8亿元,增长38.5%,其中工业投资完成752.5亿元,增长38.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4.9%;第三产业投资612.6亿元,增长11.9%。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302.6亿元,增长28.5%。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器具投资所占比重达26.1%,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完成176.7万平方米、268.4万平方米,分别下降51.2%和17.6%;竣工房屋面积624.6万平方米,增长6.4%,其中住宅481.5万平方米,下降1.5%;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66.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380.2万平方米,占81.5%,分别下降9.7%、10.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247.4亿元,增长15.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95个,比上年增加3个;实现成交额915亿元,增长13.7%。连锁经营高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28个,其中零售业24个,餐饮业4个。实现销售额69.5亿元,增长42.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222.3亿美元,增长33.5%;进口112.6亿美元,增长19.6%。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3.4%和15.4%,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4个和7.5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质量有新提高。新批合同利用外资4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10%。外资项目的平均单项规模由上年的743万美元扩大到1022万美元,增长37.6%。全市新批第三产业项目125个,合同利用外资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4%;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28.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0%;新批境外企业97家,增长18.3%;其中新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14个,增长40%。
七、港口、交通、邮电和旅游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全市新建成沿海码头泊位1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新建集装箱泊位7个。新增吞吐能力1634万吨、280万标箱,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7亿吨和520.8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9%、30%,继续保持大陆港口第二和第四位。集装箱全年新开航线40条,累计达到147条,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全部吞吐量87%;9200万标箱的“地中海帕海拉”轮成功靠泊,标志着宁波港步入国际重要节点港。
交通建设实现重大跨越。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24.4亿,同比增长6.9%。新增高速公路42.3公里,总里程达到226公里。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113公里,全年新建公路589公里,新建桥梁263座。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旅客运输量达到2.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4.2亿人公里;全市货运量1.7亿吨,货运周转量745.1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9%、34.5%。民航旅客进出港吞吐量达到237万人,同比增长28%,宁波栎社机场正式批准为国际机场。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完成电信业务收入为71.5亿元,增长14.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7.1万户,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9.9线/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170.5万户,增长64%。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5亿元,增长8.4%。
旅游业实现大幅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接待国内游客2352万人次,增长1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8.4亿元,增长23.8%。接待入境游客43.8万人次,增长36.1%;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增长62.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6.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54.1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212.4亿元,增长18.0%。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各项重点支出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学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分别比上年增长51%、36%、33%、32.6%和32.4%。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信贷结构继续调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3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91.9亿元,增长22.7%。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503.1亿元,增长1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0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59.8亿元,增长19.2%。中长期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033.2亿元,增长16.7%,增幅回落16.4个百分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年末余额为240.7亿元,增长11.7%,增幅回落35.6个百分点。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1.2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3亿元,增长19.2%,人身险保费收入28.9亿元,增长3.4%。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7亿元,增长31.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3985项,其中发明专利157件。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到323项,有12项成果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奖,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业中心10家。以“两院两校”为重点的国内科技合作全面展开,全年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10项,引进、共建技术开发机构2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分别为66家和29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4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新增市级18家,省级9家,国家级1家。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544所,在校学生122.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4.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达80.7%,位于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数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1.1万人,较上年增长1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基本实现了全市农村行政村通有线广播电视,新增光缆2841公里,新增有线用户8.1万户;光缆通村3150个,通村率99.6%。拥有综合档案馆12家,馆藏档案104.5万卷,比上年增长21.1%。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开放病床达1.8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3.2万人。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0个,平均每1.5万居民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十分钟服务圈”。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参加世界、亚洲比赛获得4金、1银、2铜,参加全国赛获得26金、20银、34铜。群体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市体育社团128个,共承办和参加了1000余项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继续实施“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新建健身路径660条,全市健身路径总数达1700余条。
十一、城建、环境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6.4亿元。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3公里,市区启动“五桥四路”项目。加大内河整治力度,总投资达5000万元。积极应对因持续高温干旱和频繁的台灾汛情,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21100万吨,日平均供水量81.1万吨,同比增长12.7%,日最高供水量98万吨。社会客运中巴车的公交化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收购社会客运中巴线17条,开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51条,投入公交车辆499辆,改造资金约14600万元。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250公顷,其中市区约100公顷。完成了居住区占绿毁绿专项整治工作,城区累计完成复绿面积达3.6万平方米。拆迁非成套房10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
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北仑电厂脱硫工程完成投资的14.2%,镇海电厂油改气项目总投资23.1%,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完成30%的工程量。编制完成《甬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科学规划污染防治措施;确定了宁波化学工业区等3家工业园区和中华纸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市有105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宁波保税区通过省级ISO14001示范区验收。巩固扩大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工作成果,全市建成烟控区25个,面积356.3平方公里。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2.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2分贝。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总人口556.7万人,比上年增加4.0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3.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12‰,死亡率6.04‰,自然增长率2.08‰。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比上年增长9.6%。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758元,增长4.2%。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8.4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比上年增长1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3元,增长8.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0.4平方米。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1.3万人,比上年净增17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6万人,净增11.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5.8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469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参保人数达351.4万人,参保率达92.2%。失地农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盖率达到83.6%,参保人员46.4万人。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万人;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7个,床位数1.5万张,收养人员1.2万人,直接接受社会捐款978.5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指:
批发业:年末从业人员2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6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4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