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宁波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3:29:02 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71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积极化解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趋势,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及全年的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分别为15.2%、16.1%、15.3%和15.5%,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抗波动性增强。

产业结构。“二、三、一”产业格局稳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1230.2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804.33亿元,增长15.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7%、57.0%和37.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60.4%和37.5%。

市场物价。受食品类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7%,但从全年走势看,物价上涨的幅度自年中以来逐月减缓。受钢材、原油和成品油以及化工产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6.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7.93%。

就业和再就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06万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59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465个,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591家,对2.95万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其中2.51万人获得各类合格证书,培训后就率业56%。至年底,全市有7.0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3万名。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3.75%,成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最容易就业城市之一。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2%,产量达到83.7万吨,增长10.7%,扭转了连续多年下降的局面。林业生产继续看好。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979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30公顷,迹地更新233公顷。畜牧业生产稳步回升。我市克服了由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对我市家禽业带来的困难,保持住了畜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9.65亿元,增长5.9%。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为92.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全市实现渔业产值68.63亿元,比上年增长4.1%。

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已有国家级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49个,无公害农产品1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2.67万公顷。拥有6家国家级、16家省级、17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3家。在市外种植养殖基地达8万多公顷,全年农产品自营出口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进一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全市已建有7家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5家县级质量检测中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8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6.70亿元,增长16.6%。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多元驱动的格局。从所有制看,各种经济成分工业全面增长,其中股份制、港澳台投资、私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3.1%、33.4%、23.5%和33.5%,拉动工业增长23.2个百分点。重点地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镇海、鄞州、北仑、慈溪、余姚五个区(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505.9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6.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0.5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33个大类行业中的前五大行业实现产值1612.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5.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列入统计的211种重点产品中,有148种增长,占全部的比重为70%。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9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产品销售率97.98%;实现利税401.04亿元,增长20.4%,其中利润241.91亿元,增长22.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9.92。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6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施工面积8013.9万平方米,增长28.3%;竣工面积2468.3万平方米,增长32.8%。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2.87万元,比上年提高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趋缓。全市投资增幅自年初开始呈现逐季回落的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0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增幅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一季度增长62.3%,上半年增长56.5%,三季度增长40.4%,投资增幅逐季回落。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2.6亿元,增长35.9%;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1亿元,增长21.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全市投资增长的主体,今年我市的一些大项目、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得全市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达329.6亿元,比上年增长50.9%,与上年相比提高28.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234.4亿元,增长27.2%。民间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全年民间投资额为545.16亿元,增长29.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8%。投资结构有所变化,第一产业投资下降,二、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2.32亿元,比上年下降37.6%;第二产业投资545.72亿元,增长36.7%,其中工业投资544.3亿元,增长37.1%;第三产业投资547.66亿元,增长26.5%。全年城镇新增固定资产283.41亿元。城镇交付使用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826.2万平方米,下降15%。

五、国内贸易与旅游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与上年相比上升1.5个百分点。商贸企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凸现,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6.1亿元,增长2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餐饮业仍是市场增长的主要亮点,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3.46亿元,增长24.2%,高于全市平均10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倾向,住房、汽车、信息产品等新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增长280%,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8.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2.7%,中西药品类增长24.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4%。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达11.24万辆,比上年增长47.2%。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快速。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39家,成交额912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86家,成交额804.7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稳步推进。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3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4%,旅游创汇1.53亿美元,增长53.3%;接待国内旅游者2010万人次,增长16.9%,国内旅游收入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旅游总收入205.2亿元,增长25.1%。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保持较好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6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出口166.90亿美元,增长38.2%,进口94.23亿美元,增长39.9%。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初现成效。加工贸易出口、生产型企业出口占全市比重与上年相比,分别提高2.9个和3.7个百分点,带动地产品率提高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比重达51.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4000家,并首次出现进出口规模超10亿美元的企业。直接与我市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有204个,贸易额超亿美元的达41个,欧盟、美国、日本继续保持我市前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81家,总投资80.3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1.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0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0.1%和21.8%。“以民引外”稳步推进,全年新批“以民引外”外资项目417个,投资总额15.99亿美元,合同外资5.6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6%、38.7%和13.7%。“以外引外”成效显著,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项目427个,投资总额增加21.06亿美元,合同外资增加10.23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的39.5%、26.6%和24.7%。外资并购势头良好,全市新批外资并购项目48个,投资总额1.61亿美元,合同外资0.75亿美元,并购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分别增长2.7倍和1.7倍。第三产业外资项目增势强劲,全市新批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项目143个,合同外资4.28亿美元,实际外资2.53亿美元,分别增长25.4%、72.9%和71.7%,占全市总数分别为13.2%、10.4%和12.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市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4.84亿美元,增长30.6%;外派劳务1818人,期末在外劳务人员7123人。全年新批境外企业82家,其中加工贸易项目10个。

七、交通和邮电

2004年是我市交通建设史上投资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年用于交通的固定资产投资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港口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批港口码头建设建成。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四期3号、4号泊位和大榭永信码头建成并投入试生产。乡村康庄工程成绩显著,全年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50公里,等级公路通行政村421个。全港货物吞吐量达2.26亿吨,增长22%,货物吞吐量继续稳居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0.5万标箱,增长44.4%,集装箱吞吐量超过天津港跃居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增幅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一位。新开集装箱航线32条,开拓了长江内支线,月航班超过500班,航线超过115条,远洋干线达到53条。目前宁波港已通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交通运输生产稳步上升,全年完成客运量2.7亿人次、货运量1.6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15%。民航旅客进出港年吞吐量达到185万人,增长42.5%,取得历史最好水平。车船运力快速增长,运力结构不断改善。水运净载重量达到136万吨,增长23%。全社会汽车拥有量达到26.5万辆,增长26.7%,其中载客汽车16.54万辆,102.35万客位;营运载客汽车9755辆,13.27万客位。快速客运集散网络初具规模,全年共开通高速和快速客运线路84条。

邮政、电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为5.04亿元和62.51亿元。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96.72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52.79线/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分别为421万户和104.02万户,均比上年有较快增长。

八、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新进展。全年完成城建固定资产投资69亿元,其中市区44亿元。北外环一期主体完工、南外环西端开通、东段主体完工。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江南路三期、江北大道改造、桑田路等建成通车,通途路(庆丰桥)开工建设,相继完成了中山西路-孝闻街、环城北路-大庆北路、药行街交叉口等卡口的改造,开通了中山路-日新街地下通道。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建成了日湖公园和北外环绿化工程、南外环绿化工程等,后王河整治完工,启动了污水处理截污工程,并实施外滩“复活”工程及慈城古县城的开发保护。加快城区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共完成近30万户的改造工作。全年市区新辟公交线路20多条,新建候车亭200余只,开通近10条夜间专车,延时40多条公交线,使晚上8点半以后运行的公交线路达40余条。市政设施养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人行道改造13.31万平方米。城区共种植树木20多个品种近10000株,20多万平方米绿地被义务认管。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95公顷,其中市区100公顷。宁波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形势稳定。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36.6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9.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1.7亿元,增长29%。按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前口径计算,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0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一般预算支出215.9亿元,增长19.8%。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42.2%和35.6%。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社会福利救济及劳动保障更受重视,全年财政教育支出26.17亿元,增长20.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4.32亿元,增长31.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16亿元,增长36.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3230.68亿元,比年初增加466.3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091.8亿元,比年初增加463.2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余额达1262.89亿元,比年初增加139.69亿元。储蓄存款流动性趋强,活期储蓄存款余额412.69亿元,占比重达到32.7%,同比上升1.5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增加,资金运用水平有所提高。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2603.69亿元,比年初增加370.9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83.61亿元,比年初增加366.1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款比达80.6%,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至12月末,钢铁、水泥、房地产、汽车、纺织行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30.8%、22.0%、18.8%、31.3%和15.8%,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782.3、8.2、41.2、97.5和46.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业制造业、个人消费等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35.9%、47.8%和33.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发展较快。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7家,比上年增加3家;保险中介机构6家,增加3家。全年保费收入4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1亿元,增长44.3%;人身险保费收入28亿元,增长10.5%。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3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财产险9.54亿元,增长38.5%;人身险3.46亿元,增长38.4%。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区域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各类科技项目440项,其中各类农业与农村科技项目114项;全市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3项;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36项。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3559项,其中发明专利139件。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到302项,有16项成果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奖,55项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7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目前累计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30亿元,销售10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26%。网上技术成果交易日益活跃,全市网上技术成果成交额达8.5亿元。以“两院两校”为重点的国内科技合作全面展开,全年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90项,引进、共建技术开发机构20个。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共引进博士、博士后100余人。

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515所(不含技校),在校学生118.5万人。基础教育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9%。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为6.74万人,初升高比例达到91.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85.6%,位于全省前列。有9个县(市)区被评为省级教育强县,省教育强镇达到128个,占全市可评乡镇总数的96.97%。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教园区(南区)已累计完成投资46.5亿元。由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并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已于上半年开工建设,并于当年招收首批254名本科生。新增一所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校,在甬高校数15所,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96015人,较上年增长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新发展,全市招收中专生4290名,成人中专普通班招收2032名,中职学校(含职高)招收学生26965名;全市教育系统有152所职成校列入当地政府定点培训机构。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宁波分会场演出活动,组织承办了宁波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纪念邓小平关于“宁波帮”题词20周年文化活动和第八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文艺晚会及“时尚十月”群众服饰系列文艺活动。甬剧《典妻》获得了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文华大奖,《阿拉村里的巧匠郎》获得了“群星奖”音乐类老年组金奖。广场文化成效明显,举办市级广场活动40场,天一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示范广场。余姚田螺山、慈城傅家山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98%,有线电视用户数128.64万户,数字付费电视成功试播,目前已开播65套节目。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医院、卫生院开放病床达1.65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3万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1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个,市三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两级格局基本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推开,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参保人数达275.9万人,占全市应参保人口的72.56%。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为368.38/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了95%以上,食品卫生抽样合格率86.54%,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4.14/10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巩固工作步入新阶段,顺利通过了全国爱卫办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考核鉴定,成为2004年度全国爱卫会命名的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无偿献血工作跃上新台阶,全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荣获了“2001-2003年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成功举办了全国男排大奖赛、全国蹦床冠军赛、全国海模锦标赛、国际网球邀请赛和慈溪中澳男篮对抗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国女排主场赛首次落户宁波北仑以及八一男篮第七个主场赛在宁波开赛。市民健身工程进一步推进,市游泳健身中心和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成完工并投入使用,市游泳健身中心首次采取委托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为我市公益性大型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全年在社区和农村建成健身路径262条,全市健身路径总量966条。“小康体育工程”在农村全面启动,目前已建成200个健身点。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我市射击选手王成意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勇夺一枚铜牌。在全国性比赛中我市共取得2金、2银、4铜的好成绩。业余训练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在省级各项竞赛中共取得163金、111银和86铜,金牌数居全省第一位,总分居第二位。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776个,从源头上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完成全市70余家重点企业排污口自动监控系统安装运行,实施实时监管。成功组织了化学环境污染应急演习。巩固扩大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工作成果,全市已建成烟控区25个,面积356.3平方公里。全市已有74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宁波科技园区通过省级ISO14001示范区验收。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3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2.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3分贝。

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象山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奉化溪口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全市14个乡镇和16个行政村成为省(市)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552.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5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17%,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90.9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率90%以上。全市人口出生率8.93‰、死亡率6.6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消费性支出11283元,增长7.8%,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36.99%。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进一步扩大,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190元,增长13.0%。交通和通信支出快速增长,人均用于交通和通信支出1758元,增长25.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年末平均每百户市区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72台、影碟机63台、家用电脑61.8台、空调机126.3台、家用汽车3.8辆、移动电话162.3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增长12.8%,其中生活消费支出6102元,增长17.5%。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3.9台,洗衣机52.3台,电冰箱78.4台,空调机34.4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6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8.7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4.31万人,实际缴费人数94.67万人,比上年净增加12.65万人。19.2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月人均养老金882元,养老金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共有94.5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净增10.25万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增加到214家,参保人员就医购药更加便利。失业保险待遇上调至434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0.6万人,比上年净增13.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6.9万人。年底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36.5万人,其中按月享受养老保障待遇20.6万人,全年养老保障待遇支出4.15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2.6万人,全年支付养老金1372万元。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已有56个街道、91个乡镇、297个社区建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街道、乡镇建站率达到100%,社区建室率达91.1%,由市、区、街道(乡镇)、社区组成的四级就业保障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81个,床位13399张,收养10137人,享受低保的城乡居民达79438人。

注: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