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宁波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3:27:48 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38次

2002年是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港口开发、对外开放、科教发展、城市化“四个突破”,扎实推进新世纪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稳健。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高出年初制定的调控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约5.2个和0.9个百分点,GDP增速为近几年最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54.8:37.6调整为7.0:55.2:37.8,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其对GDP贡献率达62.6%,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35%。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均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5%、12.3%、12.5%。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4亿元,增长2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1.84亿元,增长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5%上升到17.2%。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十一项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223.42分,比上年提高7.4分;实现利润152.19亿元,增长31.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0元,比上年增长18.8%,高于全省平均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64元,增长7.5%,农村居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86.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62.39亿元,比年初增加162.93亿元。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底,全市有3.4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

农业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各项改革的力度,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5.6亿元,比上年增长4%。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棉油面积继续调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7.2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8%;蔬菜、蔺草、草莓、花木等经济作物面积在上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1.7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从上年4951调整到4555。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10.47万公顷,花卉苗木面积发展到1.67万公顷。实现种植业总产值73.6亿元,增长4.7%。

以注重提高生态效益为主的林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共完成造林更新面积6千多公顷,平原植树1100万余株,退耕还林2600公顷,新发展经济林、竹林3200公顷。林特产品经济效益明显。全市水果总产量为90.95万吨,其中瓜果产量为49.67万吨,水果总产量虽比上年减少15%,但产值达14.3亿元,增长17.6%,呈现量减价升的好局面;竹笋、名优茶等均有较快增长。全年林业总产值达4.9亿元,与上年持平。

畜牧业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比例继续扩大。全市生猪出栏151万头,比上年增长4.5%,家禽出栏3062.87万只,增长21.1%。肉类总产量达15.1万吨,增长11.6%;禽蛋产量11.8万吨,增长8.7%;牛奶产量1.74万吨,增长56.1%。特种养殖势头较好,黄羽肉鸡、放养土鸡饲养量增长快速,其中宁海振宁土鸡增幅达1倍以上。獭兔、野猪、鸵鸟、梅花鹿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加工企业也迅速壮大。全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渔业养捕结构继续调整。通过对棉桔地和低洼低产田的调改来发展水产养殖业,全市海水养殖总面积达4.39万公顷。深水网箱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新增深水大型网箱97只,总数159只。稻田养殖已达3422公顷。全年水产品总产量88.72万吨,其中:海水产品82.06万吨,淡水产品6.66万吨。全年实现渔业产值60.5亿元,比上年增长8.2%。

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已制订了152项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其中市级标准25项。宁波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市农业局农业环境检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基本建成蔬菜、猪肉、禽肉(蛋)水产品、茶叶等八大农产品检测网络。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已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10个。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491.4亿元,增长17.6%。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占规模以上企业近20%。新产品生产增势迅猛,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246.40亿元,增长43.2%。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销售产值195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产销率达到97.47%。工业产品中出****货值573.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出口超亿元企业达到87家。前三位出口行业分别是服装业、电气机械及普通机械制造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原油加工量1188.3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发电量285.7亿千瓦时,增长0.3%;服装65569.0万件,增长10.8%;卷烟42.8万箱,增长4.5%;房间空调器292.8万台,增长118.2%;移动电话机734.2万部,增长163.0%。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实现利润152.19亿元,增长31.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0.67亿元,增长22.8%。烟草加工、石油加工及电气机械制造等三大支柱行业实现利税总额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产、销、利同步增长,出口快于内销的良好势头。全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20家;实现利税超亿元的25家。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完成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6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23万平方米,增加244.2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17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84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全面增长的好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3亿元,增长27.9%,其中:基建投资290.4亿元,增长24.5%,更新改造投资159.6亿元,增长25.7%,房地产投资126亿元,增长45%。分行业看:农田改造、农业水利、流域治理等得到加强,全年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投资额15亿元,增长70.4%。工业企业投资热情继续高涨,累计完成投资243.2亿元,增长38.9%。园区建设加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4亿元,增长8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5.5%。社会投资意愿增强,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年民间投资额达340亿元,增长45.3%,占全社会投资额的5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新世纪工程、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2002年全市69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94亿元,其中29个项目竣工投产,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投资额、竣工项目数量和工程质量均创历年之最。

房地产业持续显现供需两旺的势头。供给方面,商品房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为1386.1万平方米、635.0万平方米、438.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1.2%、25.0%、16.0%,其中住宅所占比重分别为78.9%、78.8%、77.8%。需求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预售面积分别为384.4万平方米、425.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6%、35.6%,其中住宅所占比重分别为79.8%、88.4%。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67.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33.4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餐饮业零售额57.0亿元,增长29.0%,其他行业零售额61.6亿元,增长7.2%。规模以上企业注重结构调整,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商贸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各大超市、连锁门店迅速扩大。全年各大超市零售额增长30%,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明显。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热点逐步向住房、汽车等大额商品和信息、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服务型消费转变。2002年,金融机构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3.72亿元,比年初增加6.6亿元,增量比上年多5.79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的销售额增长1倍,与之密切相关的石油及制品类销售也快速增长。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热继续升温,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增加。余姚天下玉苑、宁海温泉、宁海天河等重点旅游项目建成开放,东钱湖、慈城古县城、象山中国渔村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0.54万人次,增长27.7%,旅游创汇8835万美元,增长24%;接待国内旅游者1600万人次,增长15.6%,国内旅游收入144.32亿元,增长15.6%;旅游总收入达到151.4亿元,增长15.9%;全市旅游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达70%,继续保持全国21个重点旅游城市前列。

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持续高位运行。全市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122.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出口81.6亿美元,增长30.7%,增幅高于全国、全省12.7个和3.7个百分点;进口41.1亿美元,增长55.3%。全市外贸依存度达到67.7%,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45%,提高5.6个百分点。

随着美国经济和东南亚经济的复苏,对这两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加快,美国替代日本,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主体市场。全年对美出口14.64亿美元,增长48.3%,对亚洲东盟国家出口增长50.8%,对日出口仅增长2.8%。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出口产品比重接近60%。鞋类、塑料、纸及纸制品等均呈现快速增长,但服装出口的增长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新增进出口获权企业855家。各出口主体均保持快速增长,结构调整明显,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上升,外贸公司所占比重下降。2002年生产性外贸企业出口占全市的比重超过50%。在各类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势最为迅猛,年出口增幅达1.2倍。

利用外资呈现出大项目多、外商独资多、增资扩股多的新特点。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17个,增长26%,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64%,实际利用外资12.47亿美元,增长43%。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总投资净增加(包括新批)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38个,投资额达35.4亿美元,合同外资23.8亿美元,总投资和合同外资分别占全市总数的72.1%和74.4%,与上年相比,总投资和合同外资分别增长64.7%和87.1%。独资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3.2%、79.6%和61.67%。外商增资扩股意愿增强。全市有293家企业进行增资,投资总额增加达7.47亿美元,合同外资增加5.61亿美元,外方认缴增加额达4.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4.6%、8.3%和86.7%。重点区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宁波开发区、保税区的合同外资达17.4亿美元,实际外资达5.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4.4%和46.5%。

外经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外派劳务人员2028人,期末在外劳务人员1.10万人;批准筹建海外企业68家,批准外商驻甬机构72家。

交通和邮政电信

以城市和港口为中心的立体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完成交通投资41.1亿元。宁波机场二期航站楼、萧甬铁路复线宁波段以及洪塘编组站相继投入使用。全市公路里程达到5506公里,公路密度5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新建公路主枢纽和县乡场站21个,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宁波公路枢纽客运中心已投入运行。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快速增长,全年运量达到12328万吨,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公路8630万吨,增长4%;水路2715.9万吨,增长26%;铁路(发送量)980.1万吨,增长34.3%;民航2.53万吨,增长22.7%。全年客运总量2.38亿人,增长2.3%。进一步挖掘港口优势,港口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取得新突破。宁波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均居全国前列,2002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1.53亿吨,增长19.8%,集装箱吞吐量185.8万标箱,增长53.2%,增幅居大陆主要港口第一位。世界排名前20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已落户宁波港。新开至红海、东非航线、西非航线、南美航线,全市已有航线72条,其中远洋干线24条。初步形成了覆盖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的全球型集装箱运输网络。港口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北仑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进展顺利,一大批港口与集装箱技改项目正在实施,北仑新世纪货运站已竣工验收。现代物流业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了我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报告,并获省里批准。积极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主体,目前已有全球(中国宁波)和巴塞罗那港务局综合物流平台二大外资项目在我市登陆。

邮政、电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为4.27亿元和19.82亿元,城市和农村电话普及率分别为85.67%和40%。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高位增长。2002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111.8亿元,增长39.8%。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8.5%和29.4%。财政支出重点突出。全市财政总支出150.2亿元,增长23.1%,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科技三项费用等支出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到107.6%、47.5%和3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增势良好。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06.24亿元,比年初增长32.0%,增幅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62.39亿元,比年初增加162.93亿元。贷款总量快速增长,投向重点突出。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79.47亿元,比年初增加417.72亿元,增量比上年多227.53亿元。排在前三位的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贷款增量分别为161.97亿元、80.55亿元和51.46亿元,三项合计占全部贷款增量(不含消费贷款)的79.3%。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达1090.1亿元,比年初增加325.1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中所占比重达81.5%。

保险业稳健发展。全年保险金总额达5508.31亿元,总保费收入31.4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51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9.96亿元。保险赔付支出为7.96亿元。

社会事业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力度,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全市实施新产品试制试产计划1380项,其中列入国家级新产品20项;授权专利达到2778项,比上年增长29.3%。新培育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累计152家),新增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29家)。实施国家级各类项目92项,其中2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5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实现了国家级高科技研究计划在我市的重大突破。科技合作取得了新进展。全年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56项,技术开发机构36家,引进各类人才2.1万多人,其中博士、博士后57人,硕士360人。在继续推进与“两院一校”、中科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大等进行合作的同时,与哈工大签订了校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宁波市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宁波慈溪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宁波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电子政务信息明显加快。全市各县(市)、区政府和80%以上市级机关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市级60%以上局委办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信息服务企业4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商9家,信息服务覆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教育事业: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874所(不含技校),在校学生109.14万人。基础教育稳定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继续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全年高中段招生达5.8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88%,比上年提高2.82个百分点,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在4753,全国高校统考录取率达81.3%,位于全省前列,并包揽了文理科3位状元。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分别达到6.2万人和3.54万人,均比上年有较大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7.5%,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新进展。扩大了“3+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班的招生规模,全市“3+2”职业教育、普通中专(3年制)招生6788人;市民通用英语100句进社区活动进展顺利,社会力量办学热情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从上年的1652所增加到1662所,“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全年共引进培养中小学特级教师24人,高校教授和副教授469人。

文化事业:以整合文化资源、激活机制为契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成功合并组建了宁波演艺剧院及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历史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整理修缮了外滩历史文化街区、药皇殿、槐树路沿江文物建筑,完成了子城(永丰库)遗址考古发掘等,“海上丝绸之路”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引进境外艺术表演团队22个,国家高雅艺术表演团队31个。成功承办了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结合第六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举行“时尚十月”大巡游及宁波市第九届戏剧节、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文艺晚会等活动。越剧《社区来了小百花》在全国文明办、文化部举办的“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中获金奖。全市新命名社区阅览室21个,投资30万元启动“流动图书馆”工程,在第一批社区示范阅览室开通了网上借书业务。农村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鄞州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邱隘文化中心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新命名了市级“东海明珠”乡镇8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宁波大剧院主体结顶,音乐厅正式启用,游泳健身中心开工。

卫生事业: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完善。年末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1.46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2.4万人。妇儿医院门诊、医技楼及李惠利医院住院楼、象山人民医院等项目建成或顺利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实现了医疗卫生十分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到95%;60岁以上老年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90%;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108%。农村居民自来水受益率达90%,饮用水水质合格率82.31%,卫生户厕普及率68%,比上年均有显著提高。

体育事业:成功承办了中国男子篮球联赛宁波主场赛、全国体操冠军赛、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国际男子网球希望赛等重大国际和全国性赛事10余项。举办各类活动774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1%。被列为市政府八大实事工程的“1154”全民健身网络工程如期实施建设,并已建成150个全民健身路径(园),使全市90%以上社区拥有了一个以上健身路径。总投资1亿元的市游泳健身中心也正式动工。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宁波市单独组队共获全国比赛金牌7枚、银牌10枚、铜牌11枚。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我市以19枚金牌获成年部比赛金牌榜第一,并以112枚金牌、78枚银牌、97枚铜牌,总分2932.5分的成绩列青少年部奖牌和总分榜第三。全年电脑彩票销售突破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即开型彩票销售突破6500万元,居全省第一。

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宁波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修编,顺利完成鄞县撤县建区工作,全面启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慈城古县城开发。世纪大道二期、江南公路二期等9条城市主干道路先后建成,南外环西线、南外环大桥、滨江大道二期等骨干道桥工程陆续开工;天一广场全面交付使用,南站广场、江北外滩等重点功能区块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85.5亿元,其中市三区投资额为23亿元。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50公顷,其中市三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00公顷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8平方米,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验收。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完成了《宁波市禁止汽油助动车行驶规定》的起草、制定颁布了《宁波市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规定》。宁海、象山、慈溪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共有16个乡镇开展生态示范乡镇创建活动;ISO14001认证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宁波保税区等27个区域和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投资300万元引进了国内首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察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察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Ⅰ-Ⅱ级水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列全国全省前茅。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546.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1.41万人,增加75.2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死亡率5.94‰,人口自然增长率1.66‰。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达98.83%,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90.7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率达90.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70元,比上年增长1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64元,增长7.5%。市区居民人均总支出13688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消费性支出9396元,增长2.3%。住宅消费成为热点,在居民人均实际支出中,购房与建房支出达1948元,占总支出比重为14.2%。

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61.5台、影碟机55台、家用电脑42.5台、空调机101台、移动电话112部、健身器材11台(套)。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17台、电冰箱70台、移动电话63部、摩托车40辆,家用电脑9台,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加。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6.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9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平方米。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3919家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到98.9%。有29.1万名企业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理顺面达到98%。对3.05万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其中有1.98万名失业人员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技能合格证书。市、区两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发放用工补助费1781万元,有5927家用人单位受益。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城区扶贫帮困工作实施办法》,完善了低保措施。全年享受低保的城乡居民达5.8万人,并启动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较好地缓解城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市有11789家单位共73.1万名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比上年净增16.1万人。市级医保门诊医疗统筹已经正式启动,年末,市级医保参加人数达44.7万名,其中41.3万名参保人员已全部按规定统一享受包括门诊、住院统筹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达到71.24万人,比上年净增8.71万名,征缴率达到98.9%。有17.16万名离退休人员享受了养老金待遇,月人均养老金842元,比上年增长16.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69.7万人,比上年底净增1.1万人,全年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达89.7万人次,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和医疗补助金3.06亿元。制订颁布了女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年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5.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8.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宁波市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51个社区成为省级示范社区。海曙区的“81890”和江东区的“社区服务一点通”,通过构建服务信息平台,把市民的服务需求与加盟的服务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在市民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全市共建立社会保障网络124个,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94个,床位1.39万张,收养1.07万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达7.66万人。

注: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