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宁波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3:27:17 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81次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0.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3.1%,第三产业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121元。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1元,实际增长10.6%,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4.3%,比上年下降5.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62元,实际增长6.3%,恩格尔系数为43.6%,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与上年比较,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8大类商品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文化教育用品等价格水平略有下降,居住和服务项目类价格有一定幅度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34%。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至年底,全市有6.8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农业

农业生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43亿元,增长6.1%。

种植业加大“减粮扩经”的力度,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首次超过了粮食种植面积。全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8.9%,粮食总产量为112.18万吨,减少15.3%;棉花产量1.18万吨,增长12.7%;油料产量5.59万吨,减少15.2%;蔬菜产量299.22万吨,增长22.8%。全年实现种植业总产值66.8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以平原绿化和发展名特优产品为重点,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7200多公顷。茶叶、竹笋、水果等名特优林业产品发展迅速,茶叶产量18873吨,比上年增长4.9%,水果产量107.23万吨,增长40.1%。全年实现林业产值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猪出栏144.46万头,增长4.4%;家禽存、出栏分别增长0.9%和10.7%;兔子存栏86.47万只,增1.2倍,出栏68.73万只,增2.6倍。全市肉类总产量13.56万吨,增4.5%。禽蛋产量10.89万吨,牛奶1.11万吨,分别增长6.8%和34.1%。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2.21亿元,增8.4%。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新增海水养殖面积4285公顷,淡水养殖面积45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85.21万吨,比上年增长4.4%。渔业产值54.77亿元,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值22.28亿元,增长32.4%,成为渔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始起步。全年落实种子种苗市级扶持基地17个,引进新品种694个;新制定了30个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有21只农产品获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有92只农产品在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奖。农业服务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已有购销大户近10万户,年加工经营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203家,年加工经营产值17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全年主要农产品出口创汇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根据“十五”工业发展计划总体要求,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产业优势,发展临港型大工业,使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销售产值1600.88亿元,增长11.6%。工业出口增长逆势而上,在国际贸易形势十分严峻的大环境下,立足内资生产企业和多元化外贸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依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轻纺、机电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保持工业出口不断增长。全市完成出****货值453.35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4.6亿元,其中利润116.1亿元,居全国42个中心城市第6位,分别增长24.6%和28.8%。11项综合经济效益考核得分达199.7分,创历史最高水平。

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全市工业技改投入107.96亿元,增长25.3%。全年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完成产值28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销售产值273.8亿元,增长25.4%,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企业12.7和13.8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产值17.2%。新产品产值为175.54亿元,比上年增长41.1%。

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完成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10.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78.8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2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39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处于“九五”项目结转和“十五”新世纪规划实施交叉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形势,强劲增势为“八五”以来之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点。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城镇以上单位投资327.95亿元,增长32.9%;农村投资142.33亿元,增长24.9%。在全社会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233.22亿元,增长37.8%;更新改造完成127.0亿元,增长19.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6.87亿元,增长45.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环境的改善带动民间投资迅速增长。全年民间投资233.98亿元,增长76.8%,占全社会投资额近50%,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投资39.34亿元,增长21.3%。2001年完成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宝新二期、华茂外国语学校、海天、雅戈尔、浙东建材、晟铭电子、LPG项目、LG甬兴化工等。

大批工业园区的兴办加快了企业更新、产品更新的速度,有力地推动工业投资的迅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75.04亿元,增长19.0%,比上年上升13.5个百分点。

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和住房制度的改革等为房地产开发奠定了可发展空间,商品房销售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投资增长。全年商品房预售面积达314万平方米,增长63.5%;销售率为97.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尽管新增在建房屋面积比上年增加84.35万平方米,仍出现了房屋未竣工,房子已销售一空的局面。

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销售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14.2亿元,增长14%。城乡市场基本实现同步发展,消费结构正由地域性特点向商品性特点转变。消费需求稳中有热,继餐饮、通讯、家电热后,家居装修、汽车消费逐步兴起。商品交易市场更趋活跃,全年实现成交额690.4亿元,增长13%,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6个,总成交额500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市场数量减少、总体规模扩大、商品交易额增加的良好状态。通过开展创建“星级”市场和“双文明”活动,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软硬件环境,促进农贸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个体、私营经济队伍快速壮大。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99.3亿元,已成为市场零售主体。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6.09万人次,增长30.2%,旅游创汇7125万美元,增长27.5%;接待国内游客1384万人次,增长12.5%,国内旅游收入124.8亿元,增长12.4%,旅游总收入130.6亿元,增长12.8%,全市旅游饭店平均出租率68%,名列全国15个重点旅游城市第2位。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8.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62.45亿美元,增长20.8%,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4个和2个百分点。

引进外资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06个,比上年增长46.5%;合同利用外资19.55亿美元,增长1.05倍;实际利用外资8.74亿美元,增长41%。外资项目规模明显扩大。全年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67个,比上年增加18个,创历年最高水平。

全市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年批准筹建海外企业60家,批准外商驻甬代表机构53家。

交通和邮政、电信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交通设施建设投资23亿元。公路里程达52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公里,在宁波境内实现了1小时高速圈。杭州湾交通通道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绕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抓紧进行。萧甬铁路复线已全线贯通,同三线宁波至台州段已建成通车,甬杭、甬温间的城际交通有了质的提高。对高速公路、旅游公路和国道、省道、县道的第一阶段绿化使重点公路的景观有较大改善,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

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2852万吨,比上年增长11.3%。集装箱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百万标箱大关,达到121.3万标箱,比上年增长34.5%。运输能力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壮大,大港小航的现象正在改变。运输船舶吨位增加7.28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机动船舶平均每艘吨位已达1213吨,比上年提高12.6%,公路运输新增营运汽车1829辆,比上年增长5.5%,其中大型客车增长9.1%,集装箱车增长51.6%。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1186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公路8300万吨,水路2156万吨,铁路(发送量)729万吨,民航(发送量)1万吨。全年完成客运量23225万人,其中公路22700万人,水路115万人,铁路(发送量)349万人,民航(出港运量)61万人。

邮政、电信业务继续稳步增长。全年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为3.95亿元和16.75亿元,城市和农村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72.9%和35.7%。

财政和金融

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9.11亿元,增长54%。财政支出重点突出。全年财政支出达121.93亿元,增长36.6%,其中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增长64.4%、67.2%、50.4%和41.9%。

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增势良好,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444.53亿元,比年初增长23.6%。城乡储蓄存款继续快速增长。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99.5亿元,比年初增加113.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1.6亿元,比年初增长21.3%。

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全年保险总金额5072.3亿元,保费收入26.9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9.7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7.22亿元,全年保险赔款(含即付支出)金额6.35亿元。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实事工程圆满完成。全市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8亿元,其中,市三区投资32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道路桥梁和环境设施项目,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继续提高。CBD项目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65%;江北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慈城古镇开发、国际会展中心、宁波大剧院、高教北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拉开了建设帷幕;南站广场改造等工程正在着手各项前期工作。市三区共改造严重低洼积水地段19处,搬迁居民4536户,拆(搬)迁面积25.19万平方米,使数万群众脱离了水患之苦。灵桥路、北郊路、槐树路沿江绿带完工;北斗、柳西、西塘、护城、中塘河整治等工程顺利结束,沿线10余公里路段面貌一新,市三区新增公绿面积85公顷,城区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区间交通更加便捷,市政路网日趋完善。琴桥、永丰桥、祖关山公铁立交桥先后建成通车;江南路一期、人民路二期等一批道路竣工,市三区新增道路面积100多万平方米。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制定颁布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规定》,修改了《宁波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办法》;建成“宁波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并于6月起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正式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科技园区污水干管已经建成;江东污水处理二期、国内日处理能力最大的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100吨/日;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Ⅰ—Ⅱ级水平。宁波市被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科技和教育

科技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5.1%,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2家,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实施国家级各类项目77项。

宁波市科技园区被正式授予“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称号,启动建设全国首家“宁波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出口加工试验园”,“浙大海纳”成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转化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又有新的发展,新建28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累计60家),新增1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累计21家),新建2家重点实验室(累计20家),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省级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国家级示范中心”,新建6家科技服务机构(累计17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5亿元,创历史新高;科技合作步伐加快。兵科院宁波分院正式奠基并进行基建,浙江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也在加紧建设;政策环境继续改善,第一个地方性科技法规《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全年专利授权达2148件,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五。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22项。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3046所(不含技校),在校生103.23万人。基础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85.2%,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在47∶53;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文理科上线率达到90.6%,高考录取率为79.6%,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和1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甬普通高校8所,在校生4.34万人;成人高校2所,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4所,在校生2.7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正式成立并招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新的突破,在甬高职院校招生6140人,扩大了“3+2”五年一贯制和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的招生规模,城区职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市民学习英语计划启动实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积极开展,7所全国名牌大学在我市建立了远程教育站,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5.5%,“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5%,聋生初中升高中的比例51.1%。全年共引进中小学特级教师10人,高校副教授和教授223人。在甬高校教授和副教授总数达到930人。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宁波(鄞县)高教园区建设各项工程顺利开展并初具规模;小学和初中分别从1066所、250所调整到964所和242所,校均规模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从1999所调整到1659所,全日制民办教育机构则从78所增长到82所。

文广、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6个专业剧团共演出1098场,比上年增加17.4%,其中市属三个剧团全年演出561场次,同比增加41%;全年引进境外团队26个,演出189场。成功承办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晚会《启航》以及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全国首届琵琶大赛、全国电视双十佳颁奖晚会;组织了宁波建城1180周年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活动。庆安会馆、东钱湖石刻群、庙沟后与横省石牌坊、慈溪虞氏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氏支祠作为扩容项目纳入天一阁,我市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总数达到11处。

出版公开发行报刊20种,其中报纸8种,期刊6种,学报6种。宁波出版社共出书152种,其中新书102种,再版书50种,总印数253.4万册。全市新华书店发行图书3849万册。

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出63∶15小时(三套节目合计);其中自制节目时间60∶45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490小时(四个频道);其中自制节目时间486∶30小时。有线电视用户127.41万户,有线广播喇叭98.4万户;全市完成光缆联网7163杆公里。

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完善。年末开放医院、卫生院病床1.38万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人员2.40万人,比上年增长1.8%。市区建成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45.8%;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得到充分保证。《宁波市献血条例》切实贯彻实施,全市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达到98.3%。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人口比例达到55.3%,饮用自来水人口达到89.3%。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8.85%,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91.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率达到了85%。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我市成功承办了国际羽毛球超级赛、全国田径大奖赛、第三届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等重大国际和全国性赛事10余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0.5%。被列为市政府九大实事工程的“1154”全民健身网络工程如期实施建设,并已建成1个县级、8个镇级体育健身中心和183条彩票健身路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我市单独组队获全国比赛金牌9枚、银牌11枚、铜牌9枚;省赛金牌81枚、银牌92枚、铜牌84枚。彩票销售额突破1亿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543.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26.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35‰,死亡率5.65‰,人口自然增长率1.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1元,比上年增长9.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居民人均实际支出13159元,增长15.8%,其中消费性支出9463元,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5362元,实际增长6.3%。

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64台、影碟机49台、家用电脑30台、空调机82台、移动电话53部、健身器材11台(套)。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10台、洗衣机50台、电冰箱69台、移动电话43部、摩托车35辆,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加。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户的比重从上年的34%扩大到42%;住宅单元配套率达91.5%,住宅消费成为热点,支出金额仅低于居民食品消费,居家庭开支第二位。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绩。至年底,全市2369家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完成95.2%,27.1万名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完成91.5%。全市在中心的下岗职工减少到1823名。

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全市进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劳动者达到了77万人次。全年共筹集再就业培训经费300万元,对3.35万名失业人员实施了各种类型的再就业培训。近14万名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得到了教育培训。至年底,6.8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失业职工再就业的人数达到了6.04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定推进。市及各区作为同一的统筹地区,同步实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至年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到了38.5万名。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养老保险缴费人数比上年净增5.37万名,征缴率达到了98.3%。有16.25万名离退休人员享受了养老金待遇,月人均养老金720元,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参加失业保险职工比去年底净增了3.36万人,征缴率达到了97%。全市共发放失业保险金和医疗补助金2.25亿元,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达72.8万人次。参加工伤保险人数比上年增加6.4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建立社会保障网络126个,社区服务设施1529个;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04个,床位11322张,收养8756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达99256人。

注: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